第十七回 巴菲特嘲讽蔡至勇 华尔街追星中国佬

偷窥者  作者:唐朝

被巴菲特公开嘲讽的人

杰拉德·蔡,中文名字蔡至勇。1968年是巴菲特第二次挖苦蔡至勇亏钱,上一次在1962年,只是那次没有直接点出姓名。巴菲特在1962年上半年致合伙人信里写道:

上半年那些所谓的成长型基金受到了更为严重的打击。几乎无一例外,这些基金的下跌幅度都超过了道琼斯指数跌幅。

虽然过去几年,三只最大的“成长型”基金(现在看来,名称上加引号是非常合适的)富达资本基金、普南成长基金、惠灵顿权益基金取得了非常好的业绩,但今年上半年它们平均亏损32.3%。

只是由于在1959—1961年的突出表现,它们至今的总体业绩才好于平均水平。当然,或许它们未来还会超越平均水平。

讽刺的是,正是这些基金早期的优异业绩,吸引了大量新投资者加入。因此只有早期少数的投资者,享受了前几年的美妙时光,而大部分投资者都承受了今年的沉重打击。

这一实例进一步证实了我的观点:要恰当地衡量投资业绩,必须经历一个完整的市场周期(包括一个牛市和一个熊市)。大家现在或许比6个月前更能理解这一点。

拿共同基金与巴菲特合伙基金进行比较,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投资方式或者投资组合与它们相似,而是因为这些共同基金反映了掌管着大约200亿美元的专业高薪投资管理人士的平均水准。

这段话里所嘲笑的“富达资本基金”,管理人就是杰拉德·蔡——蔡至勇,当时在华尔街的名气如日中天,手中管理着大约5亿美元。蔡至勇红到什么程度呢?当时金融圈里一般直接用“中国佬”代指蔡至勇,因为整个华尔街呼风唤雨的亚洲面孔,独此一张。大量读者对这位金融天才的好奇心,曾导致《纽约时报》派狗仔队对他实施全天跟踪,记录和报道他的日常生活。

蔡至勇其人

蔡至勇的父亲早年就读于美国密歇根大学,毕业后进入福特汽车公司做推销员。因为业绩出色,逐步提升,最后被派回上海做福特在华总代理。1929年3月10日,蔡至勇出生于上海。

小时候蔡至勇家条件很好,属于有仆人、有汽车、有司机的典型“买办”家庭。他妈妈是位精明的上海妇女,股票、房产、金条、棉花……各种投机活动都有参与,而且据说收获不错。蔡至勇从小就经常暗自替妈妈祈祷,因为妈妈赚钱后会很大方地发零花钱。在这种环境下,蔡至勇11岁就学会了炒外汇。

蔡至勇在上海生活到1947年,然后到美国读书。1949年,蔡家举家迁往美国。蔡至勇在波士顿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硕士论文题目是《上海的经济发展》。

蔡至勇毕业后进入一家纺织厂工作。工作期间,他发现自己非常喜欢股市投资。他说:“我喜欢股市。在股市,我感觉作为外国人没有竞争劣势,但在其他地方可能有。如果你以40美元购买通用汽车的股票,而它涨到50美元,不管你是中国人、韩国人还是佛教徒都不会有什么不同。”

所以蔡至勇只在纺织厂工作了约一年,就想方设法进入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工作。那时的华尔街交易清淡、收入低微,对大部分年轻人都没有吸引力。比如巴菲特毕业时,老师和父亲都希望他到类似宝洁这样的大企业去找份稳定的工作。

大约一年后,蔡至勇跳槽到富达基金公司,任证券研究员,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之旅。

携手富达基金,开启传奇之旅

富达基金公司和巴菲特同龄,成立于大崩溃的1930年。由于成立后就遭遇大萧条,所以富达基金总体风格偏保守,主要侧重于分散购买高分红股票,获取相对稳定的回报。直到爱德华·约翰逊1945年接任富达基金总裁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当时富达基金管理规模仅300万美元,和格雷厄姆-纽曼基金规模大致相当,但富达基金是共同基金(类似我国的公募基金),主要收入是管理费(管理资金规模×管理费比例),不是盈利分成。所以富达基金300万美元规模,年收入仅5万美元左右,和格雷厄姆相比可差远了。

约翰逊大胆抛弃了富达基金侧重安全性的标签,致力于吸引愿意为高收益承担风险的客户。蔡至勇也是被约翰逊这种定位吸引,才来这家当时的小基金,应聘周薪50美元的研究员工作。谁能想到富达基金公司未来会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呢!

蔡至勇敏锐地发现,目前大部分投资者注重分红,是因为他们经历过大萧条的恐怖记忆。他们不敢确定股票在未来可以高价卖出去,甚至连是否能卖出去也不敢确定。在他们心中,只有年复一年稳定分红,才是唯一值得信赖的。所以,这些投资者偏爱追捧类似美国电报电话这种看上去像债券的股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简称“AT&T”)从1922年一直到1958年,每年都支付9美元/股的股息。

还有一类投资者思考略深入。他们的关注点不在于分红,而在资产的清算价值。只要一家公司保守估算出来的清算价值远高于市值,他们就敢下手。这些投资者不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他们只看最坏情况会不会亏钱,比如格雷厄姆及其弟子们。在蔡至勇看来,这些人依然属于被大萧条吓破胆的类型。

蔡至勇认为,这两类投资者都没有发现,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日趋繁荣。美国制造了全世界一半的工业品,完成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外贸,拥有全球四分之三的黄金储备。美国拥有强大的陆海空军,拥有极具威慑力的原子弹。美国是世界科技的中心,科技进步层出不穷,直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发明一个又一个地诞生,比如洗衣烘干一体机、汽车自动变速箱、中央吸尘器、按键式电话、立体声收音机、电热毯、电动地板抛光机、电动卷笔刀、电动开罐器、电动地板打蜡机、带空调的公交车……这些东西逐步成为中产阶级的标配,而分期付款的制度创新,成为帮助他们拥有幸福生活的底气。

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59%,导致咆哮的20年代大牛市。蔡至勇认为现阶段美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和20年代很像,它也将推动美国股市走出完全不同于大萧条的行情。这个期间,投资股市是稳赚不赔的事情。他认为基金应该定位于选择有巨大增长潜力的股票,利用人们对新产品、新发明的憧憬和追捧,集中力量短线进出,以最大化获利吸引那些对风险要求低、对回报要求高的客户资金。

蔡至勇认为,一味规避风险对于基金公司和客户都没好处。风险只有在成为事实时才会造成损失,在这之前看不见摸不着。投资者不会因为基金经理号称规避了风险而付费。相反,当基金经理帮助客户实现高回报时,客户不会看见背后承担的某些并没有实际发生的风险。新资金只会因为高回报而大量涌入,愉快而大方地支付管理费。这种观点得到富达基金老板约翰逊及其儿子内德·约翰逊的高度认同。

蔡至勇没有看错,1952至1956年美国人均收入虽然只增加了21%,但分期付款信贷增长了63%,某些行业的增速还要更高,比如汽车行业增速是100%。新一代美国人正摒弃老一辈的节俭传统,他们更愿意抵押未来,交换立刻享受的权利。这种情况下,企业盈利增长迅猛,体现在股市上就是从1952年250点起步的10年3倍大牛市。

神秘东方面孔震撼华尔街

牛市的赚钱效应下,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美国市场共同基金管理资金总额,从1940年的不到5亿美元,膨胀到1960年的170亿美元,再到1969年的500亿美元。

乘这股浪潮,蔡至勇在1958年发行了自己的基金——富达资本基金。他预言道琼斯指数将在1965年底突破1000点。他错了,但偏差很小。道琼斯指数在1966年2月9日上午达到1001.11点,并在千点之上待了好几分钟。不过蔡至勇绝对没有想到,这是整个60年代的10年里,道琼斯指数在千点之上仅有的几分钟。

蔡至勇将募集的资金,砸进几只当时被普遍认为过于投机和冒险,不适合基金投资的股票上,比如利顿工业、宝丽来、施乐等,然后采用大笔买卖、快进快出、波段炒作的趋势投资法操作。开始,他只是寻找市场热点,跟踪股票趋势。后来慢慢出名了,只要有消息说他买了什么行业或什么股票,市场上就会出现追随者,蔡至勇逐步成为趋势的创造者。

据说蔡至勇擅长图表分析,能够敏锐地发现和跟踪趋势的变化,并及早介入。人们经常惊奇地发现,蔡至勇仿佛能够未卜先知(他的东方面孔强化了西方人的猜测),他总是在股价刚刚抬头时大量买进,并在即将下跌时率先抛出。他买卖量大而且果敢,每年的换手率都超过100%。按照蔡至勇和约翰逊父子共同认可的观点,买卖股票不是结婚,甚至连试婚也不是,它只能算私通甚至是一夜情。

为此,后来被称为“伟大的趋势投资大师”、著有《笑傲股市》一书的威廉·欧奈尔,曾带着自己的书去求教过蔡至勇。当时蔡至勇是著名基金经理,欧奈尔是刚出道的新人,求教之说应该属实。

今天市场流行的图表分析技法,大部分来自欧奈尔。但请注意,欧奈尔虽然以趋势投资大师闻名,但他本人并没有任何可信的投资记录。早期欧奈尔做过券商分析员,1963年33岁的欧奈尔放弃分析员工作,创办了投资顾问公司,签下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蔡至勇。欧奈尔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向投资者售卖股市信息和资料。比较出名的是《每日股价图》和《投资者商业日报》。

在蔡至勇的管理下,富达资本1959年、1960年、1961年的投资收益率都超过了50%,同期道琼斯指数涨幅为20%、-6.2%、22.4%,巴菲特同期的投资业绩分别为25.9%、22.8%、45.9%。

正如巴菲特所嘲讽的,1962年上半年富达资本不但没有延续年收益率50%的辉煌,反而出现大额亏损。但是蔡至勇在亏损之后继续重注买入,并成功搭上股市强劲反弹的东风,到年底继续延续年收益率超50%的神话,狠狠回报了巴菲特一个耳光——虽然那时的蔡至勇并不认识巴菲特这种小角色。

1963年到1965年蔡至勇神话延续,成为华尔街的传奇,成为广泛传颂的“来自东方的金融魔术师”。只要是杰拉德·蔡染指的股票,立刻就能获得追捧。“杰里[杰里是杰拉德的昵称]·蔡正在买入!”的呼喊声,让华尔街的老人们很容易想起曾经的“杰西·利弗莫尔正在买入!”的呼喊声,那是已经尘封的传奇。

蔡至勇开始具备某种自我实现的能力,股票上涨和蔡至勇买入之间互为动力。他看中的股票一般都能迅速飙升,他抛弃的股票一般都会迅速下跌。他的买入或卖出行为,甚至能让一家公司在几小时内,发生数以亿计的市值变动。

良好的业绩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到1965年,蔡至勇管理资金的规模突破10亿美元,整个富达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上升到40亿美元,成为全美国最大的基金公司。1965年底,巴菲特管理资金总额约3700万美元。

蔡至勇的基金当时有多吸引人?他的晚辈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一书里这样描述:“连我的母亲,一个只有少量积蓄的寡妇,也被这阵基金狂热影响,在一个晚上做兼职基金推销员的学校教师劝说下,购买了富达资本基金。让她感兴趣的是,这只基金是一位中国人管理的,她相信东方人的头脑非常聪明。这位中国人就是杰拉德·蔡,他和管理富达趋势基金的内德·约翰逊,并称那个时代基金经理中的绝代双骄。”

彼得·林奇生于1944年,1969年入职富达基金公司。蔡至勇在1963年已经是富达基金公司二把手,仅次于掌舵人老约翰逊,并持有富达基金公司20%的股权。彼得·林奇曾经这样感叹过:“内德·约翰逊的富达趋势基金和杰拉德·蔡的富达资本基金,业绩始终远远超过竞争对手,成为1958年至1965年期间基金业一致敬仰的佼佼者。前辈们给予的培训和支持,让我似乎能够理解牛顿那句名言的真正含义‘我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当时的蔡至勇,期待自己能够接老约翰逊的班,成为富达基金公司新的掌舵人。然而,既生瑜何生亮,老约翰逊的儿子内德·约翰逊同样优秀,他于1961年发行和掌控的富达趋势基金,收益率始终和蔡至勇不相上下,甚至偶尔还比蔡至勇更胜一筹,比如1965年。

1965年,老约翰逊计划退休并明确表示希望内德接班。蔡至勇急流勇退,将富达基金20%股权以220万美元价格卖出,然后离职筹建自己的基金公司。凭借辉煌的收益记录和“神秘中国佬”的号召力,蔡至勇很容易就募集到一大笔资金,成立了完全由自己掌控的曼哈顿基金。

上一章:第十六回 下一章:第十八回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