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系网康熙的红票 作者:孙立天 |
||||
新来的传教士去到各个地方传教前,老传教士都会传授他们各种注意事项,中国的习俗,与官员打交道的策略,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等等。不过,到了地方以后,传教士还是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事,这时候京城的传教士就是给他们解决问题的人。比如传教士利圣学(Charles de Broissia)到宁波传教,准备在那里修一座教堂。他到宁波后,很快就和当地三位地方官搞好了关系,并得到三位官员默许,着手在宁波新修教堂。教堂还在修建过程中,三位官员陆续调任其他地方。新来的地方官对修教堂一事不予支持。利圣学想了各种办法巴结新来的官员,并告诉他其他地方也在修教堂,该官员坚持要通报礼部,让北京来裁定。官员认为之前的容教诏书虽未禁止建造新的教堂,但也并没有允许新建。 在知道事情捅到了礼部后,张诚和在京的传教士都很担心,如果礼部做出禁修教堂的决定,那么以后全国各地传教都会受到影响。张诚动用了在京城的关系,在礼部部议之前,私下找到了礼部尚书。好在礼部尚书对该案没有什么异议,表示会给出满意结果。几天后,礼部给出了允许修建的结论。理由是既然当地能允许修寺庙,那么修教堂也应该允许。潜台词是让地方官把教堂当成寺庙一视同仁处理。尽管这件事情最后有了满意的结果,京城的传教士还是感觉压力很大,通知各地传教士,尽量把地方上的问题就地解决,不要把事情闹到京城来。他们认为不可能每一次都有好运气,如果礼部哪次因为某个地方案件给出一个不利的结果,那么这个结果会在全国范围都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有这个就地解决问题的方针,洪若翰神父在湖北黄州修教堂的计划就只好暂停了。按洪若翰记载,黄州的地方官不仅不同意修教堂,还默许道士和地痞在他准备修教堂的地方闹事。洪若翰说他走了二百多里去找湖北巡抚。尽管巡抚彬彬有礼地接待了他,但洪若翰明显感觉到巡抚在刻意和他保持距离,因为连他带去的小礼品,巡抚都不接受。巡抚给出的意见很像托词,说地方要修教堂的话,他必须上报礼部。要是北京同意修,他也没有意见。洪若翰在巡抚那里无功而返,只好把问题反映给了张诚。张诚通过他京城的关系网,竟然找到了巡抚在京城国子监当差的大儿子。传教士并没有详述他们是如何打通关节找到这个人的,只是说巡抚大儿子一封家书回去,一切都解决了。巡抚收到家书以后,很快找到了当地的耶稣会神父樊西元(Jean-Simon Bayard)。传教士的记录中说,巡抚和樊西元聊天中并没有谈到修教堂的事,只是谈了谈传教士学习中文等无关的事。不过会谈结束后,巡抚就给黄州地方官去了信,信中还附上了康熙的容教诏令。地方官接到信后,态度大变,亲自带着礼物找到洪若翰,并在传教士住处周围张贴告示,表示允许修建教堂。 尽管这些传教士是外国人,但在1700年代,他们对中国人情社会下各种关系的运作是很老练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面两个例子都是张诚自己一手搞定的,并没有求助于康熙。比起南怀仁,张诚可以说在北京官场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回想1673年,把一个传教士从浙江转去西安这样的芝麻小事,南怀仁都拿不到礼部的批文,还需要康熙介入。而此时的张诚已经可以直接私下去找礼部尚书交流了,这说明传教士在京城权力圈中已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不过,话又说回来,跟权贵交往过密也是双刃剑,遇到政治风波,难免被牵连。后来天主教在雍正初年被禁,就和传教士与京城各方权贵交往过密有关。这是后话了。 |
||||
上一章:新来的... | 下一章:介绍中国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