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从春游到溺水

目光  作者:陶勇

幸福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不幸吗?

我觉得是麻木。

李润问我,如果幸福指数是一百分的话,你现在给自己的状态打多少分。我说,九十八。他大惊,怎么会这么高?我也有点诧异,怎么,你不幸福吗?他说,这个问题他问了好多人,多数人的回答都没超过八十分,不知为何我会有这么高的分数。

我也有点奇怪,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感觉不幸福呢?我就问他,那你觉得哪里不幸福?他一时也答不出来,只是觉得好像并没有那么快乐。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很多人认为幸福就一定要天天快乐,这确实有些难。其实,对幸福过高的标准定义往往是造成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幸福的反义词是什么,是不幸吗?我觉得是麻木。

当一个人对幸福的感知力越来越少的时候,就很难体会到幸福。在听《积极心理学》课程时,有个特别形象的观点让我记忆深刻,说是现在很多成年人对于幸福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溺水模式,就是认为只有解脱的那一刻才会幸福,在此之前都要忍受痛苦。比如,有些人认为,发财了就幸福了,找到一个爱人就幸福了,创业成功了就幸福了……而在实现此目标前,就是得忍耐痛苦的过程。另一种是春游模式,就是整个环节从过程到结果都是快乐的。就像我们童年听到春游的通知会开心得跳起,会回到家快乐地做准备,然后坐上大巴愉快地和同学们聊天,到了目的地后的每一刻也都十足兴奋,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幸福的感觉。我们成年后,很难再有这种感觉,慢慢地从春游模式变成了溺水模式,其实就是对于幸福的感知力开始变弱。

也许是我接触的病患太多,见识了太多的苦难,所以我对自己拥有的格外珍惜和知足。

大家无法想象,对于一个眼睛看不见的人来说,拥有一双健康的眼睛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对于一个因为贫穷无钱医治疾病的人来说,一万块钱是多么重要。这些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我真真切切地接触到了他们,所以我经常觉得老天给予我的足够多:能每天睁开眼看到天空,可以住在一个无须忍受暑寒的房子,可以步行走到地铁站,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些都让我非常感恩。

我相信人与人、人与世间万物之间有一种超越语言和行为的联结,如果能用一种正念的思想与世间相处,人就会收到相应正念的回馈。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我能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感受一枚树叶从空中飘落,飘飞出漂亮的弧线,感受一枚橘子瓣在口中爆裂,清甜的滋味蕴藏着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微小的幸福都是值得珍惜和体会的。当我用这种心态去生活时,我会觉得每时每刻都有种充实的幸福感。

不把某种目标当作幸福的唯一砝码,而是用一种正念的心态去面对当下,用乐观的心态去构建未来,这种人往往无论取得什么结果,内心都是幸福的。比如天赐父子和薇薇母女,他们能时刻地感知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善意,所以他们对看似绝望的未来依然心怀乐观。直到现在,即便天赐和薇薇都全盲了,我仍然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幸福和乐观的气息。所以幸福不是外部给予,而是内心发起。

幸福是什么,我觉得就是从内心涌出来的对现状的满足,但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太难。有句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理,我认为没有对比也就没有幸福。太多的人总是会用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有钱了,还要更有钱,有名了,还要更有名,这种不满足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焦虑和挫败。

实则,我们国家大多数人所拥有的——有干净的水喝,有安全的居所,不挨饿受冻——已经比全球一半的人要幸运了。《老子》里曾言:“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而学会知足是一种思想境界,如果能身体力行地去帮助一些境况不如自己的人,这种付出往往也是一种回馈。因为对比,更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因为付出,更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李润说,你说的这些道理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只是现代中国人,大多数都已过了之前的物质需求时期,到了精神追求的时代。我们上一辈人经历了战乱、饥荒,所以吃饱穿暖、有钱有事业、安稳过一生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这一代人在延续这种价值观的路上越发迷茫,他们发现拥有了物质,但并没有到达他们幸福的彼岸。

我也承认,我接触的患者中,有很多豪门显贵的人,拥有着别人羡慕的条件,但其实他们并不幸福。我也经常看到一些名校学子或者事业有成的职场精英突然轻生的新闻。确实,物质并不能完全实现幸福,它只是一个基层的需求,而幸福更多的是需要从自己的信仰里找寻。这是一种自己坚信并能从中获得力量的信念。比如,有些人把爱当作信仰,在爱和被爱中他就能获得幸福;有些人把爱好当作信仰,在全身心投入爱好中时,不计较回报也能获得幸福;像我,把医学当作信仰,在钻研和实践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充实与满足,这也是幸福。

我们这一代人,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信仰,只有信仰能让人活得更加有目标感和价值感,它是迷失时远方的灯塔,也是痛苦时的一种安慰。当一个人有了信仰,物质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而不只是唯一寻求的目标了。

如何能实现幸福,其实我也没有准确的答案。只是我觉得对幸福太过狭隘的定义,往往是不幸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幸福就一定要每天开心、快乐,没有烦恼,然而人的情绪中,悲伤、内疚、悔恨、愤怒同样有它的价值,就像一颗钻石,因为拥有多面才能绽放光芒,内疚让我们弥补过失,悔恨让我们自强,愤怒让我们对抗不公,所以要接受生活本身就有晴有雨,有起有落。没有淤泥,怎能开出莲花。回首过去的诸多挫折,往往也会有种欣慰和感恩,感恩曾经的自己那么坚强地走了出来。

有人一生都在寻找安稳,内心却总没有安全感,害怕失业,害怕失恋,害怕落于人后,害怕老无所依,这种对安稳的执念也会导致不幸福。我觉得人生怎会安稳,正是因为充满不确定性,人生才显得如此值得期待。就像骑自行车,不动就会摔倒,在骑行中不断地寻找平衡才能稳定地行进。人生也是如此,在行进中,太多的不确定性反而会给到不同的选择,在选择中平衡、面对挫折,没有倒地不前,内心有种面对不确定性的自信,才是幸福的最大动力源泉。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意思的调查,他们对一群中了大奖的人进行追踪。在很多人看来,这些人一夜之间实现了财富自由应该可以享受幸福了,然而结果却让人大为惊讶。这些人平均一个月的时间就回到了曾经的心理状态,甚至更加烦恼,因为一夜暴富是解决了曾经的一些问题,但也会带来更多预想不到的其他问题。我小学的时候,家乡镇子里的一名农村老太太,买彩票中了八万元的现金大奖,要知道在当时,我们整个县里万元户都很稀有,这一下子就改变了她原本贫困的生活。结果她的子女亲戚开始为此争抢,给她造成极大的痛苦,没几个月老人就去世了。

这个事情让我反思良多,人生是需要一个目标,但这个目标不应该是一个有限游戏,过程才是一个人幸福的综合体会,所以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不确定性,给自己一个强大的信念,才是通往幸福的必备条件。


积极的心态和强大的信念说起来容易,想拥有并非易事。对此心理学家做了另一个调查,就是对一些意外致残的人进行追踪,研究人在经历巨大的打击后是否还能找回乐观的心态。结果发现,除了一些极特别的个案,大多数人平均用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从伤痛中走出来,重回受伤之前的状态。人的抗压力、环境适应力以及求生的能力都是超乎想象的,永远不要小看自己,也不要放大痛苦,我们完全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塑造正向的心态。

人在面对某一种痛苦时,有一个很有效的缓解方法,就是自我解离。当人陷入一种痛苦中难以自拔时,要试试自我解离,把“我好痛苦”变成“我现在正在被一种痛苦捆绑着”,把自己从主人公视角变成旁观者视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们在作为旁观者时往往能理性又平和地看待和解决问题,而轮到自己时常常又左右徘徊无法自救。每每我遇到此类问题时,我都会想到这个方法,然后自我解离,再去观察自己,体会那个痛苦的来源和形状,然后尽量去把它客观化,然后会发现它就像一团气体笼罩着我,只需要一股风就可以将其吹散。

我有一个抑郁症的患者,他说他一度被抑郁症折磨到差点自杀,每次抑郁情绪涌上来的时候,他都无比痛苦,觉得全世界都是黑暗的,身心都受到一种巨大的摧残。后来在医生的帮助下,他开始自我解离,去审视抑郁症:是什么触发它发作,发作时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它害怕什么……

慢慢地,他开始能和抑郁症相处,他说它就像一只猛兽,如果你害怕它,它就会无比凶恶;如果你正面与它对视,一点一点地找到它的弱点,然后去驯服它,它就会变成一只乖巧的宠物。

幸福是一个过程,从来不是终点。

不如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假如你现在的问题已经解决,你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有钱了,你会干什么?辞职了,你会干什么?拥有爱情了,你会干什么?如果有答案,不妨现在就可以看看,是不是可以不用等那个前提,有些事就可以进行了。

上一章:16 下一章:18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