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白先勇年表纽约客 作者:白先勇 |
||||
一九三七年 七月十一日生于广西南宁,不足周岁迁回故乡桂林,是年抗战开始。 一九四三年 就读桂林中山小学一年级。 一九四四年 逃难重庆,因患肺病辍学。 一九四六年 抗战胜利后,随家人赴南京、上海,居上海虹桥路养病两年。 一九四八年 迁居上海毕勋路(今汾阳路),复学就读徐家汇南洋模范小学,是年底离开上海。 一九四九年 暂居汉口、广州,离开中国大陆赴香港。 一九五〇至五二年 在香港就读九龙塘小学,后入英语学校喇沙书院(La Salle College)念初中。 一九五二年 赴台湾与父母团聚。 就读台北建国中学,首次投稿《野风》杂志。 一九五六年 入成功大学水利系,在报章发表散文。 一九五七年 转考台湾大学外文系。 一九五八年 首次在《文学》杂志五卷一期发表《金大奶奶》。 一九五九年 《入院》刊《文学》杂志五卷五期,后改篇名为《我们看菊花去》。 《闷雷》刊《笔汇》革新号一卷六期。 一九六〇年 与级友欧阳子、王文兴、陈若曦等人创办《现代文学》,为台湾六〇年代最有影响力之文学杂志。 《月梦》刊《现代文学》第一期。 《玉卿嫂》刊《现代文学》第一期。 《黑虹》刊《现代文学》第二期。 一九六一年 《小阳春》刊《现代文学》第六期。 《青春》刊《现代文学》第七期。 《藏在裤袋里的手》刊《现代文学》第八期。 《寂寞的十七岁》刊《现代文学》第十一期。 《金大奶奶》由殷张兰熙译成英文,收入她所编之New Voices(Taipei: Heritage,1961)。 台湾大学毕业,服役军训一年半。 一九六二年 《毕业》刊《现代文学》第十二期。 《玉卿嫂》由殷张兰熙译成英文,收入吴鲁芹所编之New Chinese Writing(Taipei: Heritage Press,1962)。 一九六三年 母亲病逝,赴美留学,入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 一九六四年 《芝加哥之死》刊《现代文学》第十九期。 《上摩天楼去》刊《现代文学》第二十期。 《香港——一九六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一期。 《安乐乡的一天》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二期。 一九六五年 获硕士学位,赴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任教中国语文。 《火岛之行》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三期。 《永远的尹雪艳》——《台北人》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四期。 《谪仙记》——《纽约客》首篇,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五期。 《香港——一九六〇》自译为英文发表于Literature : East & West VI IX No.4。 一九六六年 《一把青》刊《现代文学》第二十九期。 《游园惊梦》刊《现代文学》第三十期。 父亲病逝,返台奔丧。 一九六七年 《岁除》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二期。 《梁父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三期。 《谪仙记》短篇小说集出版,文星书店印行。 一九六八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四期。 出版《游园惊梦》短篇小说集,仙人掌出版社发行。 一九六九年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六期。 《思旧赋》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 《谪仙怨》刊《现代文学》第三十七期。 《满天里亮晶晶的星星》刊《现代文学》第三十八期。 一九七〇年 《孤恋花》刊《现代文学》第四十期。 《冬夜》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一期。 《花桥荣记》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二期。 一九七一年 《秋思》刊《中国时报》。 《国葬》刊《现代文学》第四十三期。 《谪仙记》由夏志清及作者译成英文,收入夏志清所编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Stori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1971)。 与七弟先敬创办晨钟出版社,出版文学书籍一百余种。 出版《台北人》短篇小说集,晨钟出版社印行。 一九七三年 《现代文学》创刊十三年共五十一期,因经费困难而暂停刊。升副教授,获终身教职。 一九七五年 《永远的尹雪艳》由Katherine Carlitz and Anthony Yu合译成英文。 《岁除》,由Diana Granat译成英文。 上两篇同载于Renditions No.5 Autumn 1975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花桥荣记》、《冬夜》由朱立民译成英文,载于《中国现代文学选集》。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aiwan : 1949 - 1974,VI.2, Short Stories(Taipei,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1975)。 一九七六年 《冬夜》由John Kwan-Terry and Stephen Lacey 译成英文,载于刘绍铭所编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 1960 - 1970(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一九七七年 《现代文学》复刊。 长篇小说《孽子》开始连载于《现代文学》复刊号第一期。 The Short Stories of Pai Hsien-yung(1937- ), by Bess Man-ying lp,M.A.thesis, 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Western Influence in the Works of Pai Hsien-yung, by Susan McFadden, M.A.thesis, University of Indiana. 一九七八年 《孽子》继续连载。 《台北人》韩文版出版,许世旭译,收于“世界文学全集”第七十九集,三省出版社。 “Der Schriftsteller Pai Hsien-yung I'm Spiegel Seiner Kurzgeschichts 'Staatsbegräbnis'” M.A.Thesis by Alexander Papenberg,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蓦然回首》散文集出版,尔雅出版社印行。 一九七九年 《夜曲》刊中国时报《人间》副刊。 《永远的尹雪艳》刊于北京《当代》杂志创刊号,此为首篇台湾小说发表于中国大陆。 一九八〇年 《白先勇小说选》出版,王晋民编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印行。 《游园惊梦》英译刊香港大学《课丛》第十四期,作者与Patia Yasin合译。 一九八一年 《孽子》由新加坡南洋商报全本连载完毕。 升正教授。 一九八二年 出版《游园惊梦》剧本,远景出版公司印行。 出版《台北人》英译Wandering in the Garden, Waking from a Dream,University of Indiana出版,作者及Patia Yasin合译,乔志高编。 《白先勇短篇小说选》出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印行。 小说《游园惊梦》作者改编成舞台剧,在台北国父纪念馆演出十场,盛况空前。 一九八三年 出版长篇小说《孽子》,远景出版公司印行。 新版《台北人》出版,尔雅出版社印行。 一九八四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改篇电影上演。 出版《明星咖啡馆》,散文,皇冠出版社印行。 一九八五年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电影剧本出版,远景出版社印行。 《孤恋花》改篇电影上演。 被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选为“年度教授”(Professor of the Year)。 《台北人》,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一九八六年 《孽子》改篇电影上演。 Einsam Mit Siebzehn德译《寂寞的十七岁》短篇小说集出版,Wolf Baus,Susanne Etti译,Diederichs印行。 《玉卿嫂》由舒巧改篇舞剧在香港上演。 一九八七年 赴上海复旦大学讲学,阔别三十九年首次重返中国大陆。 Enfance à Guilin法译《玉卿嫂》出版,Francis Marcge,Kong Rao Yu译,Alinea印行。 《白先勇自选集》出版,香港华汉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骨灰》(自选集续篇)出版,香港华汉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孽子》出版,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印行。 Short Story Cycle as a Genre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les of Taipei Characters and Dublines, by Chang Shuei - may, M.A.thesis, Tamkang University, Taipei, 1987. 一九八八年 《游园惊梦》舞台剧在广州、上海演出,由广州话剧团、上海昆剧团、上海戏剧学院等联合演出。同年此剧又赴香港演出。 《孽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第六只手指》,散文、杂文、论文集出版,香港华汉出版事业公司印行。 一九八九年 《寂寞的十七岁》,短篇小说集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孽子》,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发行。 《最后的贵族》电影上演,改自《谪仙记》,谢晋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一九九〇年 《最后的贵族》在东京上演。 《最后の贵族》,日译《谪仙记》等短篇小说集出版,东京德间书店印行。 Crystal Boys,《孽子》英译本出版,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译,Gay Sunshine Press印行。 一九九一年 《白先勇论》出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袁良骏教授著,尔雅出版社印行。 《孤恋花》短篇小说集出版,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印行。 Imago Cycle and History in Pai Hsien-yung's Taipei Jen M.A.thesis by Steven Reid, UCLA. 一九九二年 《现代文学》杂志一至五十一期重刊,现文出版社出版,诚品书店发行,《现文因缘》同时出版。 《白先勇传》出版,广州中山大学王晋民著,香港华汉出版公司印行,并由台北幼狮文艺出版社同步出版。 《台北人》出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 一九九三年 《永远的尹雪艳》短篇小说集出版,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印行。 四十九年后重返故乡桂林。 一九九四年 《生命情节的反思——白先勇小说主题思想之研究》,林幸谦著,台北麦田出版社出版。 提前退休。 一九九五年 九月,新编《第六只手指》出版,尔雅出版社印行。 《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出版,刘俊著,尔雅出版社印行。 法译《孽子》出版,Garçons de Cristal,André Levy译,Flammarion出版。 德译《孽子》出版,Treffpunkt Lotossee,Bruno Gmunder出版。 一九九六年 《白先勇自选集》出版,广东花城出版社印行。《台北人》法文版出版,Gens de Taipei,André Levy译,Flammarion出版。 一九九七年 《玉卿嫂》改编电视剧上演。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图书馆成立“白先勇资料特别收藏”档案。其中包括白先勇手稿。 哈佛大学上演《孽子》改编英文剧,公演七场。由哈佛、波士顿及其他大学学生联合演出,John Weistein改编执导。 《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译成荷兰文,收入Made in Taiwan选集,译者Vertaling Anne Sytske Keijser。 一九九八年 《花桥荣记》改编成电影。 一九九九年 《台北人》入选文建会及联合报主办《台湾文学经典》。发表散文《树犹如此》纪念亡友王国祥。 香港《亚洲周刊》遴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台北人》名列第七。前六名分别为鲁迅《呐喊》、沈从文《边城》、老舍《骆驼祥子》、张爱玲《传奇》、钱锺书《围城》、茅盾《子夜》。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白先勇自选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三册。 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白先勇散文集”——《蓦然回首》、《第六只手指》两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选“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台北人》入选。 《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由山口守译成日文,收入《台北物语》短篇小说集,国书刊行会印行。 《花桥荣记》、《一把青》译成意大利文,译者Alfonso Contanza,发表于Encuen-tros en Catay No.13辅仁大学。 二〇〇〇年 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白先勇文集”五册,《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孽子》、《第六只手指》、《游园惊梦》,其中《台北人》并附欧阳子之《王谢堂前的燕子》。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台北人》中英文对照本Taipei People。 台北春晖国际影业公司拍摄电视传记《永远的〈台北人〉》。 香港电台电视部(RTHK)拍摄“杰出华人系列”电视传记《白先勇》。 广东汕头大学召开“白先勇作品研讨会”。 应“日本台湾学会”邀请为该年年会主讲人,在东京大学宣读论文《六〇年代台湾文学——“现代”与“乡土”》,由池上贞子译成日文,刊登于《日本台湾学会报》第三号。 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台北人》。 二〇〇一年 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游园惊梦二十年》。 《中外文学》三十卷第二期刊出“永远的白先勇”专号。 应法国国家图书馆邀请,往巴黎参加“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研讨会,发表论文《二十世纪中叶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 《游园惊梦》译成捷克文,收入“Ranni Jasmin”选集。 二〇〇二年 二月,《树犹如此》出版,联合文学出版社印行。 二月,典藏版《台北人》出版,尔雅出版社印行。 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昔我往矣——白先勇自选集》。 《中外文学》发表短篇小说Danny Boy。 《孽子》由“公共电视”改编为二十集连续剧。 应香港岭南大学之邀,担任“胡永辉杰出访问学人讲座”主讲人,发表系列演讲:《文化教育——反思与愿景》、《中国人表“情”的方式——以古典诗词为例》。 应香港大学及香港政府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之邀,发表四场昆曲讲座,以《昆曲中的男欢女爱》为题,并由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示范演出,观众满席,反应热烈。 应台北市文化局之邀,为驻市作家,举办《游园惊梦》演出二十周年纪念座谈,当年参与《游剧》工作者聚集于中山堂光复厅,叙旧感怀,场面温馨感人。 二〇〇三年 《孽子》由“公共电视”改编为二十集连续剧在八点档播出,反应空前强烈,剧组并受邀至台湾大学等十多间大学巡回放映座谈。 《联合报》副刊及允晨文化合办《孽子》研讨会。 “联副”举办《孽子》“白先勇文学周”,发表短篇小说Tea of Two。 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所颁文学奖。 二〇〇四年 返台全力投入昆曲经典《牡丹亭》制作演出,四月底五月初青春版《牡丹亭》台北首演,造成昆曲界历年来最大轰动,同年往香港、苏州、杭州、北京、上海演出。场场爆满,启动两岸三地昆曲复兴的契机。 策划出版《姹紫嫣红牡丹亭》(台北远流出版社),同步出版大陆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白先勇谈昆曲》(台北联经出版社),大陆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牡丹还魂》(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大陆版(上海文汇出版社);《青春•念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作家协会首届文学节,当选“北京作家最喜爱之海外华语作家”,并获颁“海外华语作家奖”。 因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被中国大陆媒体选为年度十大最有贡献之文化工作者。 二〇〇五年 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国大陆著名大学北大、南开、复旦、南京大学等八所校园巡演,受到广大青年学子热烈欢迎,影响面扩大,使中国大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启蒙了新的看法,被称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现象。 十二月,青春版《牡丹亭》再度来台,仍然满座。 策划《姹紫嫣红开遍》、《曲高和众》、《惊梦•寻梦•圆梦》,由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印行。 《孽子》意大利文版出版。 二〇〇六年 九月十一日至十月十日,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国西岸加州大学四大校区:柏克莱、尔湾、洛杉矶、圣芭芭拉联合公演十二场,场场爆满,盛况空前,美国艺文届评定此次演出为自一九二九年梅兰芳赴美巡演后,中国戏曲古典美学在美国造成的最大一次冲击。 《孽子》荷兰文版出版。 《孽子》日文版出版。 策划《圆梦》出版(广东花城出版社)。 二〇〇七年 五月十一至十三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展览馆剧场隆重上演第一百场,造成百场满座纪录,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福宫举行盛大庆功宴。 七月二十日,《纽约客》出版(尔雅出版社)。 八月七日,《联合报》第十版全版刊出“相对论”专刊,由记者王盛弘、赖素铃、梁玉芳联合记述《知交三十五年,白先勇、齐邦媛文学不了情》。 十二月,刘俊撰写《情与美——白先勇传》出版(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二〇〇八年 四月,青春版《牡丹亭》校园巡回至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师生观赏人数达两万。 五月三日至五日,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召开“台湾现代主义与白先勇”国际会议,作家聂华苓、施叔青、张系国、李渝、朱天文、舞鹤及多位学者参加。 《台北人》日文版出版,译者山口守,国书刊行会发行。 六月三日至八日,青春版《牡丹亭》赴英国伦敦演出两轮六场,白先勇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作两场演讲。英国各大报好评如涌,英国学术界文化界为之倾倒,英国观众反应热烈。十一至十三日,青春版《牡丹亭》参加雅典艺术节演出,希腊观众反应空前。 九月,“白先勇作品集”十二册由台北天下文化出版。 九月二十至二十二日,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主办“白先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文化界名人开讲。 十月,台湾大学文学院所设立之“白先勇文学讲座”开讲,首讲由瑞典皇家学院马悦然教授担纲。此讲座由趋势科技公司赞助。 十月七日至十八日,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召开“白先勇的文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 十一月,香港大学昆曲研究发展中心主办“昆曲教育与传承”,白先勇策划,上海昆剧院、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赴港示范演出。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会赞助。 二〇〇九年 五月,青春版《牡丹亭》赴新加坡演出,反应热烈。 六月,白先勇策划,苏州昆剧院赴台,在“国家戏剧院”首演四场新版《玉簪记》,场场爆满。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会赞助。 白先勇总策划《色胆包天玉簪记》,由台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十一月,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合作,启动“北京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开教“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由北京可口可乐公司赞助。 十二月,于北京大学百年纪念堂三度公演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记》在北京首演,一万多张票售罄。 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二〇一〇年 三月,在北京讲授“经典昆曲欣赏”课程《从汤显祖〈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自一九九四年退休以来,首次在大学正式授课。 三月,新版《玉簪记》应香港艺术节之邀,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两场,反应热烈。 五月,青春版《牡丹亭》三度在上海演出,新版《玉簪记》在上海首演,演出地点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每场满座。 五月,与苏州大学合作,启动“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设立“昆曲欣赏”课程。由美华石化公司赞助。 十月,精装典藏版“白先勇作品系列”——《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孽子》,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
上一章:跨越与... | 完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