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于读书人间流年 作者:梁晓声 |
||||
散步有益于健康,读书好比大脑的散步。谁都知道,不管工作多忙,也要抽出时间散步的好处。我们的大脑同样需要放松一下。 对于我们的大脑,听一曲音乐是放松,欣赏一幅画作是放松,发一会儿呆什么都不想也是放松——许多人以为,读书反而占用了大脑的休息时间;这是认识的误区。 我们的大脑与我们的身体不同。 身体最好的放松状态是静卧,大脑的放松状态却有两种——一是什么也不想,二是转移一下工作指令,常言所说“换换脑子”。 “换换脑子”使大脑产生的愉快反应,超过于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想只不过使大脑接收了停止活动的指令,那并无愉快可言。何况,往往难以做到。“换换脑子”却不同,这意味着用累了的脑区停止活动了,平时不太用到的脑区接收到了散步的指令;这时,只有这时,用累了的脑区才会真的渐渐小憩,而开始散步的脑区产生愉快。 我们应对自己的大脑有这样的认知——它分各个区间。脑的疲劳感,不是整体的疲劳感,是某个一直在用的脑区的疲劳感。而另外一些很少用到的脑区,像替补运动员,一直坐冷板凳,它们的生理反应是不愉快的。 我们在散步的时候,通常喜欢静的地方,负氧离子多的地方,有看点可驻足独自欣赏的地方——这恰恰如同读书的情形。 被长期幽禁的脑区在书页的字里行间散步,负氧离子如同好书的元素,某些精彩的段落如同风景,使我们掩卷沉思,而这是脑的享受。不要以为这还是在费脑子——不,这是最好的换换脑子的方式。费脑子是指某一脑区损耗太大,而另外的脑区仿佛没有。 人要经常换换脑子,以包括读书在内的多种方式换换脑子。起码,不应该只换胃口不换脑子。 中国人常羡慕谁有口福,对得起一副胃肠——但世上有那么多好书存在,一个人却几乎一生没看过几本,是否也太没有阅读之福了,太对不起眼睛、大脑、精神和心灵了呢? 所以,不想白活了一辈子的人,在换换脑子时,若能将读书的方式包括在内,肯定会大获益处的。 《人类简史》并非一部21世纪的启蒙之书。尽管此点已被证明是非常需要的,但实际上尚未出现。当然,我们指的是超越以往世纪思想成果的启蒙之书。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的程度,问题依然多多,启蒙变得相当不易——“世界平了”一句话,意味着大多数人类的思想几乎处在同一层面了。 在这种情况下,若一部书包含了一定量的知识;并且,作者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进行了独立思考,提供了某些与众不同的见解,那么便是很值得一读的书了——《人类简史》符合我对书的基本看法,故推荐之。 作者将比较之法运用得特别充分,证明其知识积累范围较广——书中引用了中国古代《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引用了狄更斯小说的内容;引用了古罗马诗人的《农耕诗》——给我的印象是胸有文学而非仅仅史料的信手拈来性的引用,于是刮目相看。文史重叠乃人类社会发展常态,吾国当代史学家而能兼及文学素养者不多矣。 作者的另一种能力是——极善于将古今予以对比;他不是在进行单纯的线性梳理的讲述,而是不断地将目光从古代、上古代收回,投向现在,于是对比出种种感想。既分析出规律,也显示批判锋芒。 我并不全盘接受书中的思想,对书中的某些思想甚至持反对观点——如“历史虚无主义”、农业社会还不及以“采集”为生存之道的部族时期好等思想;但全书大部分内容所力图说明的思想我是认同的,即,人类的历史不但是曲折地进化的,而且在进化的过程中,所谓新与旧一向是部分重叠的。即使如今已经很现代了,但很古代时期的人类社会的基因现象,仍分明地点点滴滴地存在于很现代的人类社会中,证明所谓“全新的社会”,目前世界上还不曾有。 我推荐此书的主要想法是——希望读者从此书中学会比较的方法;希望读者明白,一个人的知识如果十分有限,便只能在十分有限的格局内对现象进行比较,而这妨碍我们对现象得出较清醒的判断。归根结底,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当下存在都只不过是当下现象而已;一切当下人本身也只不过是当下现象罢了;我们生活在现象中,知识和运用知识所进行的比较之法,有益于我们处理好自身与林林总总的现象的不和谐关系,使我们自身能活在有限度的清醒状态下…… |
||||
上一章:孩子·... | 下一章:文明的尺度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