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寄语

人间流年  作者:梁晓声

又是校庆活动周了。

宣传部高部长命我写一篇“我的北语故事”之类的文章,以予共庆——自然是要遵命的。

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了十一年,自忖勤恳敬业,颇对得起北影;后在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工作了十四年,尤其无愧于心;2002年调入北京语言大学至今未退,算来十五年了。

北语是我工作时间最长的单位。

北语给予我的关爱是我没齿难忘的,简直也可以说是抬爱——而我最觉对不起的单位,就是北语。

大约2012年后,我不再给本科生上课,只带研究生了。虽也参与对本科生的论文辅导及答辩事宜,工作量总归太少了。工作量少而又每月开着在岗教师的工资,每使我心有大惭。我愿意的情况是这样——到退休年限了就该退休,退休了就应开退休工资;而学校有需要,当做到召之即来,尽量发挥点余热。

我对北语常怀的报答心是——既受十五年之久的抬爱,须以永是北语人为荣幸;人退情结在焉。

为去内心羞愧,我曾口头请退多次,起码呈交过两次书面退休报告。因我尚在全国政协届中,有继职的规定,学校爱莫能助,我也只有理解万岁。

我从是一名知青时起就与“故事”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创作两千余万字,构成文集五十卷——多是虚构性质,“故事”也。我与北语,也是有些人事可写的,如同事友谊、师生友谊。但,那些不妨以后再写;在此校庆活动周,我最想坦言的是对北语的几点寄语,或曰希望,还有对北语又一届新生们的几点忠告。

一、对学校的希望

学校当以学生为主。

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若每一所大学都奉行精英教育,既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大学教育之普惠精神,还不符合普遍之大学的生源现状。

我的判断是,国家虽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有新政策出台,但未来几年内,大学生就业仍将是中国式忧虑。估计,至少有1/4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每年可能难以找到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

那么,这要求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成为具有复合型从业能力的时代新人。

我所言“复合”二字,乃指具有跨专业转型就业的潜质。即使初时不顺,却能尽快适应。

一名有心理准备的学生,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兼学达成此点的。

我所了解的情况是,大部分同学其实在大学的前三年并不会自觉地为自己想到。不少同学以考研为既定方针,以为文凭证明能力。

而即使研究生又毕业了,往往还是会面对找工作难的问题——这时,哪怕他们还有另一种不是专业强项的从业能力,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遗憾的是,他们大抵没有。

所以,我希望我们北语这样的大学,能在他们是北语学子期间,助他们有之。起码,使他们具有专业能力以外的另一种从业可能性,以备转型之需。不一定很专,也不可能很专——但有,终究比没有好。

进而言之,我希望我们北语在培养能力复合型时代新人方面,率先走在别的大学前边,积累经验,以益学子,以益同界。

无非便是,推行“专业+”的教学理念而已。

至于怎样才能“+”得好,而非事与愿违,则须研讨。也须打破各院各专业“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要形成机制,支持和鼓励包括奖励教师在本专业外尝试开设新课程。要尽量使教师资源在不影响本专业授课的前提下,通过跨部、跨院、跨专业的讲座,讲专业外的自愿选修课,更广泛地贡献才能。

比如,艺术学院为什么不可以有艺术广告欣赏与设计课呢?

这种课连我只要稍作准备都可以内容充实地讲上一个学期。

总而言之,我希望我们北语以后毕业的学子,若是理科的,在面对出版社、广告公司、传媒单位的招聘时,较有自信地说:

当记者吗?我也行。

当编辑吗?我还行。

当艺术广告文字工作者吗?我照样行。

类似能力,专业出身,有系统见识,自然胜任愉快。但其要领,对有悟性的学子而言,大学四年中认认真真地听十来次有水平的讲座,入门非难事,转型有把握。

我也希望,我们北语以后毕业的学子,若是文科的,计算机方面的常识也懂一些,进行电脑平面设计不在话下;甚至,连会计学、统计学、心理学、园林及景观设计美学的知识、能力,亦略通一二。

我校的艺术学院有一流的书法教师,有书法水平较高的学子,我希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全校开展业余书法爱好活动。希望新生大三时,进行一次学子间的评奖及成果展出。我校书法爱好者多多,不乏热心的组织人——但以往局限于教职员工之间。

要将此有益的活动推广向学子。

据我所知,一名学子若有此长,不论求职还是进入了职场,都较受欢迎。

我希望在新生中举行一次歌词大赛,内容可多向一些——亲情、友情、爱情、乡情、自然美、宠物萌,都可以写;不非以革命豪情为上等,凡有益于人性愉悦,当皆视为正能量。

若果能评出好的,请我校高人谱曲。甚或,请知名作曲家作曲也在所不惜。最好,由艺术学院自己的师生来唱——保留在校网站,作为此届新生留给母校的纪念。

我希望在新生中举行一次艺术广告设计大赛,暂可仅限于平面的——任何商品都可以,说不定会有商家相中呢!

我希望我们的新生是藏龙卧虎的一个大群体——果而如此,希望他们着力显现。若不是我想的那样,我希望北语将他们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却可能有的潜质诱发出来,逼将出来!

总之,我希望我们的北语,在我退休以后,成为一所有声有色的,能力表现活动较多的,每一名学子毕业时除了专业能力另外至少还有一种从业能力的——培养复合型时代新人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型的大学……

二、对学子们的希望

(一)

同学们好!

北语的平均分数线不低,有的专业分数线还蛮高;诸位成为北语学子,证明考试能力较强。

考试能力当然也是一种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某几种素质的综合体现——领悟能力、刻苦程度、学习方法、考场发挥状态……这些起决定性的前提,当然也是素质的综合体现。

但人须对自己的头脑有全面的认识,它分为各种脑区。你们不得不承认,从小学三四年级到初、高中,用得最狠的其实只不过是记忆脑区,方法是海量地看、背、记。那种背与记的勤奋现象,若一一写来叹为观止。而你们另外的脑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处于假眠状态。它们究竟有怎样的潜力,往往是连你们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因为很少被发现、激活、调动和运用。

外国的高中生要考入一所好大学,也很可能像你们似的。全世界如此,古今如此。“头悬梁、锥刺股”者,他在那干吗呢?背也。此种励志精神是古人的夸大其词,中国古人有这种毛病——真那样,半年后身体就完了。

好大学对于学子的意义在于,深谙以上情况,善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及时地助学子开启另外的脑区的“箱盖”,将其中假眠的能量释放出来,看它具有怎样的华彩。

我所了解的北语,一向是这样做的。

不是说一入了大学门,记忆的能力就不足论道了。

好记忆永远是好头脑的标志之一。

好记忆会使人终身受益。

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头脑,仅具有好记忆太不够了。

多年以前,我曾与几十位德国文化界人士座谈,担任翻译的是某著名外语学院德语系的才女,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德国朋友们对中国古曲诗词感兴趣,我背《静夜思》,请译。

不料她说:“你这不是成心难为我吗?”

场面尴尬。

过后我明白了——她是不能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诗句,首先快速地在头脑中转变为白话。在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中,《静夜思》是白得不能再白的白话诗。

她可以译白话,却译不了四句白得不能再白的白话诗。她被视为才女,倚重的仍仅仅是自己的背功和记忆力。虽已是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另外的脑区似乎仍在假眠。

而这也说明,单靠背功和记忆力而优的学习能力,确实并不就等于是从业能力。

据我所知,工科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就业后如果与专业对口,十之七八是应用得上的——所以工科生的学习态度普遍较努力。

问题是——如果对口择业的愿望一挫再挫呢?

如果转型择业势在必行呢?

那时还靠什么能力择业?

理科生若实现专业与职业对口,基本上非读到博士不可,那也只不过有“对口”之可能。大多数硕士生,能进入到对口单位就不错了,具体工作还往往与专业无关。

所以我要强调,理工科专业绝不意味着将来的铁饭碗——“专业+”同样对自己有益。若“+”文科能力,我认为更有益。

文科大本生、研究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十之七八其实并不能以后直接用在工作中,只有极少数博士生才能幸运地学以致用。

但这并不等于说文科知识毫无学的价值。恰恰相反,其价值决定文科生较对口地从业后的“厚”或“薄”。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文科出身的文化记者,一向比新闻专业出身的记者更受被采访者的欢迎。文科出身的文化记者,比新闻专业更有条件成为文化学者——外国的许多人文社科类好书,往往是文科出身的文化记者所著。

关键在于,自己是否能将在校所学的知识用活。肯学,用得活,多看,多思考,自然渐“厚”。否则,真的白学了。

全世界绝大多数人文社科及文学艺术类好书,往往是文科出身的编辑编的。若自己不“厚”一点,就当不成好编辑。

斯坦福大学校长坦言中国留学生缺乏学术探讨激情,他所针对的主要是中国留学生中的文科生。

文科生最大的短板是阅读量少;最令人遗憾的问题是不动脑,对讨论无兴趣,只在乎考研究竟考什么——在此点上,也体现为“精致的功利主义”。

而学习方面的“精致的功利主义”是误人害人的。短期内会尝到点儿甜头,长远看害多益少。

我一向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子的底线能力是评论能力。无此能力,也几乎等于白学。而有此能力,当中学语文老师都会当得好一些。评论的能力若有所延展,几乎对一切文艺现象都可发表非人云亦云的真知灼见。

我从没为别人开过书单,就要退休了,冒昧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吧:

《哈佛极简中国史——从文明起源到20世纪》——[美]阿尔伯特·克雷格;

《美国简史》——王毅;

《论中国人的修养》——蔡元培;

《中国人的气质》——[美]明恩溥(这本书的人文认识价值并不大,只作为蔡元培先生的书的对比书推荐);

《白话文学史》——胡适;

《西方美术史话》——迟轲;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等待戈多》——[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分裂的天空》——[德]克丽斯塔·沃尔夫;

《地下室手记》——[俄]陀斯妥耶夫斯基;

《犀牛》——[法]尤金·尤涅斯库。

再推荐几部电影:

《血战台儿庄》;

《莫斯科保卫战》;

《战马》;

《钢琴家》;

《海上钢琴师》;

《楚门的世界》;

《西蒙妮》;

《罗拉快跑》;

《教父》;

《卢旺达饭店》;

动画片《夏洛特的网》;

儿童电影《北极历险》;

《疯狂的麦克斯》(1、2)。

留三道思考题,有感觉的同学,可试着写写短评:

1. 为什么会推荐你们看《疯狂的麦克斯》?

2. 从网上搜出阿尔塔米拉山洞中的岩画《受伤的野牛》与亚述时期的浮雕《濒死的雄狮》——凝视地看,问自己除了已有评论,还看出了什么?

3. 对比法国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看珂勒惠支的《农民战争》,问自己发现了什么?

4. 欣赏西方油画《拾穗》《石工》《收割者的报酬》《垛草》《不相称的婚姻》《死刑囚徒》《伏尔加纤夫》,联想点与文艺有关的现象……

至于国产影视作品,你们看得肯定比我多,不荐了。

最后,我希望此届文学专业新生中,有人在考虑论文时,确定有几篇与歌曲有关的选题——1980年至1990年的,1990年至2000年的,2000年至2010年的……

先有三篇即可——文学专业不必局限于文学,当然可以向文艺现象拓展视野。那三个时期的歌曲现象,时代认知元素极其丰富。我早与学校打过招呼;本科论文完全可以写的。

若果有同学写了,我那时虽已退休,仍会参加答辩评审。

要对你们说的很多,且收笔吧!

希望大家爱北语。祝在北语的学子人生愉快,收获大些……

(二)

亲爱的同学们:

之前已有另一种形式的寄语了,校领导们希望再以此种方式,代表老师们对大家表示欢迎。由我来代表,并不意味着别的,主要因为我是在职老师中年龄最长者。学校前几天开过一次对老师们的表彰大会,有一份受表彰者的名单;那份名单证明,北语有一批中青年教师,在专业方面卓有成就,获得过各类学术荣誉。所以我首先要对大家说的是——今后要认真听各科老师的课,虚心向他们求知问学。

学习之事,固然有方法可言,但前提是自觉二字。对于大学生,自觉之有无尤为重要。大学老师不可能像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那样对学生督促再三,那是对孩子的教诲之道。即使一名高中生,也每被家长和老师叫作“这孩子”。而高中生一经成为大学生,身份顿然转变,从此不再是孩子,而老师也终究不是家长。所以,请大家忘记自己是孩子,那已是曾经之事,或曰人生历史了。故,学习之自觉,应是大学生之本能意识。有此意识,诸位就不但会学到专业知识,还会学到专业以外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包括学习做一个好人。

天生的好人是有的,不多。更多的好人是学着做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大学生还要学做好人,有点晚,却并不为时甚晚。

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城楼上,有一位着长衫,白髯及胸的老人,是当年中国民主同盟的主席张澜先生。

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民主人士,还是一位教育家。他曾对他的学生们提出过“四勉一诫”:

人不可以不自尊,人不可以不自爱,人不可以不自强,人断不可以自欺。

德高望重的人也是会受到攻讦的。某乡绅不失一切时机地造谣,诬蔑他。学生们愤慨至极,写打油诗反击,并且贴在对方门外,以示正义。张澜先生肃然地命学生们亲往揭去,并向对方当面赔礼道歉。

他说:否则,我们与对方没有什么不同了。

我希望大家记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与无此幸运的人有所不同。这不同不但要体现在知识方面,还应体现在做人方面。并且,成为父母后,尤应将这不同,言传身教给下一代。那么,很多年以后,在欢迎新生的仪式上,大学老师就不必讲这些了。

大学生要养成爱讨论的习惯。

一所大学怎样,也要看其是否具有讨论的氛围。此氛围不能由老师们单方面形成,主要靠学生。有些话题不值得介入,是垃圾话题。你们要善于将垃圾话题阻于宿舍以外,自己更不要做将其带入校园的人。

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

自尊与自爱有什么区别?

自信与自欺又不同在何处?

我已为你们开过一份人文知识常识性书单,再加一本书——《我还是想你,妈妈》。

看此书需特坚强的心理。老实说我没看完,并且不打算看完了,因为我的心理不那么坚强。大家也不必非看完,看三五篇即可——“二战”中法西斯军队的罪恶,远比人们已知的要深重。

我们正处在一个被影像文化所包围的时代,也处在一个很容易被声色效果所异化的时代。连我有时都不禁暗想——看来文字影响人心的时代,确实将要翻过去了。

以上一部书告诉我——我错了。不是那样的。对于人类之心灵,文字仍具有影像和声色效果每每不及的影响力。没有影像,没有声音,没有色彩和气味,没有任何会使我们的视网膜产生强烈反应的元素——只不过是印在白纸上的普通词句,孩子般的回忆式话语,竟会使人心受到经久难平的震撼,多么不寻常的事啊!

我要大家读此书,也是希望在此影像与声色几成污染的时代,唤起大家对文字的尊敬和热爱。

我也要再向大家推荐两部电影——《心灵捕手》和《跳出我天地》,网上就可以看到的。如果有同学已成了只喜欢看炫特技的大片的人,因而看不下去,那么要问一下自己,怎么就变成了这么一种人。

大学生不是喜欢看什么才看什么的人。

大学生是清楚自己也应看什么的人。

建议同学们看过后讨论一下,如果自己是评委,在《摔跤吧!爸爸》与《跳出我天地》之间,投票时是否会毫不犹豫。

我并不排斥特技,《星球大战3:绝地归来》我也是要看的,据说体现了新思维,眼见为实。

我建议大家看一下《疯狂的麦克斯》。

有同学一定不解为什么。

估计大家也不知有什么可讨论的。

现在我提示几点:

片中之男人们的发式,都类似朋克们的发式。

朋克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青年现象,之后影响波及方方面面的文艺,产生了朋克文化现象。

当年现实中的朋克青年,其实多是曾经的文艺青年,总体上待人彬彬有礼,有的还很腼腆,容易害羞——在影片中,世纪末的朋克,发式相似,但总体上已是暴力主义者。估计很文化的朋克或死于恶劣的生存环境,或被他们“杀死”了。

当代人类是现在这个样子,乃文化所化千余年的结果,主要变化发生在近代二百余年内。但若退化回去,也许几年的时间就够了。

片中还有一个小孩子,他已极具攻击性,变得和野人的孩子一样野了。

将后朋克文艺与无厘头文艺比较一下,是有讨论意义的。

联想一下《功夫》一片的结尾,看能比较出什么思想火花。

最后我要说,喜欢或不喜欢什么,这是感觉之事;而主张或反对什么,是思想之事、文化之事——我们正处于文化文艺现象芜杂多变的时代,倘不勤思,确实的,有文凭了,也许还会是思想盲从、无独立见解之人。

愿大家在北语培养起思考的习惯!

上一章:给自己...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