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

原则  作者:瑞·达利欧

在一般的公司里,很多决策或是以独断专行方式,由高层领导自上而下做出,或是以民主协商方式,由每个人分享各自观点,最终实施得到最多支持的观点。这两个决策系统都有缺陷。这是因为最佳决策应该是在创意择优中,按观点的可信度高低来得出的,其中能力强的人努力解决彼此分歧,还有其他能力强的人能够独立思考事实是什么,应采取什么行动。

与能力较弱的决策者相比,要对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给予更多的重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可信度加权的决策”。那么,怎样确定谁在哪些方面能力更强呢?最具有可信度的观点来自:(1)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2)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当基于可信度加权的观点能够正确实施并保持下去,那就形成了最公平、最有效的决策系统。它不仅能产生最佳效果,也能保持步调一致,因为即便有人不同意最终决策,也能跟上步伐。

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信度加权的标准必须是客观且得到每个人信任的。在桥水,每个人观点的可信度都被记录在案并接受系统性评估,使用类似棒球卡和集点器的工具,及时记录和评估其工作经历和业绩。开会时,我们经常通过集点器App来对很多事项投票表决,不仅仅呈现等权重平均的结果,也有可信度加权的结果(还有民主投票情况)。

一般而言,如果基于等权重平均和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果吻合,我们就认为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可以继续讨论别的话题。如果两类投票结果不一致,我们就努力解决。如果解决不了,我们会采纳可信度加权投票的结果。视具体的决策类型不同,在有些情况下,某个“责任人”可能会推翻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果,在其他情况下,也会反过来。但不管怎样,在所有出现分歧的情况下,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果都会得到高度重视。即便责任人能推翻可信度加权投票的结论,其也有义务在推翻之前尽量把分歧解决掉。在桥水工作的40年中,我从来没有朝着可信度加权投票结论相反的方向做过决策,因为我觉得,那样做是傲慢无礼的表现,而且与创意择优的精神实质相悖,尽管在此过程中我会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方案竭尽全力去辩护。

我举一个例子说明实际工作中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2012年春,欧债危机不断升级,我们的研究团队运用可信度加权的决策程序,解决了关于下一步趋势判断的分歧。当时,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葡萄牙,尤其是西班牙政府的借债和还本付息金额都已远远超过了其偿付能力。我们知道欧洲央行要么会史无前例地购买政府债券,要么令欧债危机自行陷入深渊从而可能导致国家违约和欧元区解体。德国强烈反对欧洲央行出手救助。显然,这些国家以及整个欧元区的经济命运将取决于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领导下的欧洲央行的下一步措施。但是德拉吉究竟会怎么做呢?

这个过程就像针对国际象棋棋盘开展分析,预测不同棋手的棋子移动方向以及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对形势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经过漫长的讨论后,我们仍无法达成一致:大概有一半人认为欧洲央行会印更多钞票来购买债券,而另一半人则认为不会,因为与德国闹翻会给欧元区带来更大威胁。尽管这些理性、公开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样重要的是,要有双方都认可的方式来解决分歧,达成最优决策。因此,我们运用可信度加权的分析系统来打破僵局。

我们采用了集点器工具,它能帮助我们分析不同观点的特点,找出分歧的源头,按照可信度进行梳理找出解决办法。因为大家的素质不一样,可信度的权重也不一样,比如对某个领域的技能、创造力、综合集成能力等。选择哪些方面进行评判是通过一种混合评分系统确定的,评分来自同行和各种测试。通过对素质特征的分析,并判断哪些与当前的形势更加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得出最佳决策。

在上述案例中,我们进行了可信度加权的投票,所选取的素质特征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集点器清楚地显示了这样的结果:那些可信度更高的观点认为,德拉吉将违背德国的意愿,印钞购买债券。我们就据此做了相关决策。几天后,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公布了一个大规模、无限量购买政府债券的计划,可见我们的判断是对的。尽管可信度加权给出的答案未必总会是最佳答案,但我们发现,与任凭老板一个人裁决,或一人一票公投式表决相比,用这个办法更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不管你运用这种可信度加权的统计技术,还是结构化的分析程序,最重要的问题在于你正确理解了可信度加权的实质。很简单,在做决策时,看看你自己和你的团队,谁最有可能是对的。我敢保证,如果你这样做了,你肯定比不这样做更容易做出上佳决策。

5.1 采用创意择优,需要你了解每个人观点的长处

对观点的长处进行分类排序,不仅仅符合创意择优的需要,而且本身也必不可少。让每个人总是就每件事都展开辩论,同时又能把工作完成,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更容易远离事实而不是更接近事实。同时,对所有的观点都应当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尽管要与观点表述人的经验、过去业绩适当联系起来。

设想一下,我们这个团队正在向贝比·鲁斯(美国传奇棒球运动员)学习请教如何打棒球,而某个从未打过棒球的人不断打断他,总就如何挥舞球棒进行探讨。不考虑每个人不同的工作记录和经验,这对整个团队的工作到底有利还是有弊呢?当然,认为每个人的观点都一样重要,是有害且愚蠢的,因为人与人在可信度上是有差别的。最有效率的做法,是让鲁斯不被打断地讲完动作要领,然后花些时间来回答问题。但是,由于我个人特别相信一个有些极端的观点,即求得理解比简单地接受那些原则更加重要。我将鼓励新球手不要认为鲁斯曾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强棒,就觉得他说的都对。如果我自己是那个新手,我就会不断地挑战鲁斯,直至我相信自己了解了事实。

a.如果你自己无法成功完成某件事,就不要想着指导别人该如何完成。我见过一些人做事情总是不成功,却对做事的方法抱残守缺,即便自己的想法与成功人士相比差异很大。这是一种愚蠢而又傲慢的做法。他们应该问问题,接受可信度加权的投票表决,以帮助自己克服顽固不化的毛病。

b.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但通常不是什么好点子。提出观点是容易的,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成千上万的主意,很多人还很愿意说出来与人分享,甚至激烈地捍卫自己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包括你自己的很多想法在内,很多观点都一无是处甚至是有害的。

5.2 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以开放的心态,与虽不赞成你的观点但具有可信度的人对话,是接受教育、提升决策正确性的最迅捷的方法。

a.要分析人们的可信度,以评价其观点正确的可能性。开放心态要付出一定代价,因此,你必须加强辨别能力。要知道,你的生活质量将取决于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做决策的质量。做出正确决策的最佳途径,就是与其他更博学的人沟通互动。所以,你要明辨以什么人的意见为评判标准,并且不断提升辨别能力。

你将面临的困境在于,你既要找出事实从而有效判断,同时又要知道你听到的很多建议毫无价值,包括你自己的。衡量人们的可信度,这体现了他们能力和是否乐意给予建议。跟踪他们的工作表现。

b.较可信的观点很可能出自以下两种人:(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做不到上述任一点的人,就不是可信的。对于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人,可以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如果两点都能做到,那就是最可信的。要特别当心有些并无实践经验而只是夸夸其谈的人,以及没有较好的逻辑的人,这些人对其自身、对他人都很不利。

c.若某人并无经验,但其所讲道理似乎符合逻辑且可经受压力测试,则一定要试一试。请记住你的成功是靠概率的。

d.要更关注发言人的推理过程,而非其结论。在对话中,很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分享其结论,而非他们所得结论背后的逻辑。所以说,人们对自己的烂主意深信不疑的情形屡见不鲜。

e.没经验的人也不乏好点子,有时远远胜过有经验的人。这是因为,出主意的人如果经验丰富,就容易被限制在过去的套路里面。如果侧耳倾听,你就能发现那个没有经验的人的逻辑思维不错。就好像评判一个人是否会唱歌,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得出结论。有时候,一个人只需唱出歌谱上的几个小节,你就能知道他们唱得怎么样。逻辑是一样的:判断某个人能不能干,不需要用太长时间。

f.每个人都应在表达观点时信心满满。建议不过是建议,如果你坚信某个观点就应该坚持,特别是此观点来自在这方面表现优异的人。

5.3 考虑好你要扮演老师、学生、同事中的哪个角色……

……你应该去说教、提问还是辩论。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面对分歧时,做事总是毫无章法,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不去思考该怎么进行得更有效率,他们只是不假思索地表达观点、参与辩论。既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探究事实真相,讨论还是应该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这些原则及其遵守程度取决于你的相对可信度。例如,就一件事该怎么办,如果让所知不多的人去指导所知甚多的人,效果就不会太好。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对事物的理解,你要在处事果断和心态开放之间做好平衡。

要比较一下,与你存在分歧的人是否比你更具有可信度。如果你的可信度较低,你就更要像个学生一样虚心求教,保持开放心态,以问问题为主,以便了解经验更丰富的人所讲的逻辑。如果你的可信度较高,你的角色更像老师,要以阐述观点和回答问题为主。如果你们二者的可信度在伯仲之间,你应当平等、理性地进行交流。如果对谁更具有可信度存在争议,要理性地进行判断。如果你们自己无法独立有效完成,还可以寻求双方一致认同的第三方的帮助。

在任何情况下,要能换位思考,通过对方的眼睛看问题,从而了解事实。任何一方都要记住,辩论的目的是找到出事实真相,而不是为了证明谁是谁非,每个人都应当有意愿基于逻辑和证据而转变想法。

a.学生理解老师比老师理解学生更重要,尽管二者都重要。我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可信度较低的人(学生)坚持要求可信度较高的人(老师)去体谅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尚未听到老师表达的意见时,就企图证明为什么老师是错的。这是一种落后的思维。尽管理解学生的观点很有帮助,但一般会比较困难而且多耗费时间,导致把重点聚焦于学生的观点而非老师的意见。因此,我们的规定是,学生要首先做到开放。只有学生先消化理解老师的意见后,学生和老师才能更充分地梳理和研究学生的观点。以这种方式求取共识的效率会更高,这就引出了下一条原则。

b.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尽力了解重要的事情,还必须保持谦逊和非常开放的心态。如果你的可信度不够高,在师生关系上就应先体现学生的姿态——保持必要的谦虚和开放。当然并不是说你不了解情况,而是你必须假定是这样,直到你以他人视角观察了相关问题之后。如果此时你仍不能了解,而且觉得老师也不了解,可以去找其他可信度高的人来帮助下判断。如果仍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应假定是你自己错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你能说服一些可信度高的人相信你的观点,你应当确保让你的想法被决策者听到并予以考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寻求可信度高的人协助。请记住,那些在报告路线上职级更高的人,需要帮助更多人,从价值观角度遴选最好的建议。而既然大家都希望向他们报告想法,他们的时间就很宝贵,可能随机挑选帮助对象。如果你的想法经受了来自那些可信度较高的支持者的压力测试,它就有较大的可能性被高层获知。反过来,报告路线上的高层也必须就有道理的建议与基层员工尽量达成共识。对有道理的建议达成共识的人越多,就会培养更多能力强、重承诺的人。

5.4 要了解人们提出意见的过程和逻辑

我们的大脑像计算机:输入数据,然后按照设计和程序进行处理。任何一个观点都由两个东西构成:数据以及你对数据的处理或推理逻辑。当听到有人说“我相信X”时,要问他们:你们用的是什么数据?你们基于什么逻辑得出的结论?

对初步、粗略的观点进行研判,可能会让你和每个人都感到困惑,所以了解这些观点的产生过程将有助于你了解真实情况。

a.无论你向谁提问,对方一般都会提供“答案”,所以要仔细考虑要向谁提问。我经常见到有人向完全没有准备或缺乏可信度的人问问题,并相信对方的回答。与其这样,还不如不提问。不要犯这样的错误。你需要仔细考虑向哪些人提问。如果你怀疑某人的可信度,要查明。

对你自己也是如此:如果有人问你一个问题,你要首先想想你自己是否合适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自己回答的可信度不强,就不应该对此发表意见,更不要与人分享你的观点。

确保把你的意见和问题提给具有可信度的一方,或者你希望与之讨论的人。尽可能地把可能有所贡献的人拉进来一起讨论,有些决定将会需要别人负责最终落实。

b.让每个人都可肆意评论其他人的观点,此举低效且浪费时间。千万不要向无关的人员提出问题,更不合适的做法是把问题没有特别指向地散发出去。

c.提防以“我以为……”为开头的发言。因为如果仅仅是“以为”,就不一定是事实。要特别警惕那些“我以为……”的表述,因为很多人都不能准确评价自己。

d.系统梳理员工的工作记录,评估其发言的可信度。不是每天都是新的一天。随时间推移,就会有证据显示哪些人可以信赖,哪些人不可以。工作记录很重要,在桥水,棒球卡、集点器一类的工具可以把每个人的工作记录搜集起来加以分析。

5.5 处理分歧务必高效

解决分歧是要花时间的,你能够想象,一旦管理不善——分歧不仅容许存在,还会被鼓励——创意择优将失效。想象一下,一位老师在大课堂上逐个问学生的意见,然后与所有人辩论,而不是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接受大家提问,这效率该多么低。

想提出不同意见的人必须对此充分理解,在提异议时要遵循制度和规定。

a.知道适时终结辩论,推动就下一步措施形成共识。我见过人们在大的方面有共识,却浪费很多小时于细节的辩论。把大事抓好远比把小事做到极致更为重要。但如果人们对辩论的重要性有不同认识,还是值得辩论一番的。否则,就相当于让某个人(一般是老板)拥有了事实上的否决权。

b.可信度加权可以作为工具,但不能取代责任人的决策。可信度加权的决策形成机制对责任人的决策来说,可起到补充和挑战的作用,但不是用来推翻决策的。目前,在桥水的机制下,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意见,但对其可信度的评价要基于一些证据(他们的工作记录、压力测试结果、其他数据等)。决策的责任人可以推翻可信度加权的投票结论,但要为此负责。当决策者选择用自己的判断取代其他可信度较高的人所达成的共识时,他是在进行一次大胆的宣示,将接受最终结果的验证。

c.如果你自己没有时间全面检视每个人的想法,则要明智选取具有可信度的观点。一般而言,最好找三个具有可信度的人,他们很关心能否获得最佳效果,也愿意彼此之间公开讨论分歧,让自己的分析逻辑接受问责。当然,并不是说必须固定三人,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人数可多可少。理想的人数取决于你有多少讨论时间、决定有多重要、你能够多客观地评估自己及他人的决策能力,以及召集多人了解决策背后逻辑有多重要。

d.若由你负责做决策,要把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和你自己的想法做比较。如果他们意见不一,你要努力解决分歧。如果你要认定可信度加权后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在行动之前要慎之又慎。很可能你是错的,但即便你是对的,也有可能因为否决了整个程序而失去大家的尊重。你应该尽可能求取共识,就算仍无法达成共识,也要只干预有分歧的领域,了解一旦出错的风险,并明确向大家解释你这样做的原因和逻辑。如果你做不到这些,或许就要暂时搁置你自己的判断,采纳大家可信度加权的表决结果。

5.6 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设法了解重要的事情

在各种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下情形:你可以选择去要求那些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逐渐消除分歧,直至你们达成一致;或者也可以追随对方的观点,即便其想法并不合理。我的建议是,如果存在分歧的问题很重要,就采纳前一种方法;如果不太重要,就采纳后一种方法。我理解,前一种方法可能会造成尴尬,因为对方可能会变得不耐烦。为了抵消这种影响,我建议你简单地说上一句:“你我都知道,我就是有点儿愚钝,但我仍希望弄清楚,所以让我们一道慢慢努力吧。”

每个人都应该随时随地提问,并记住自己有义务在相应讨论中保持开放心态。把你们的辩论记录下来,以便万一你们无法达成共识或弄清情况,可以把意见发给别人供决策参考。当然,要记住你是在创意择优下工作——别忘了你自己的可信度大小。

a.沟通是为了获得最佳回应,故应与最相关的人沟通。与沟通对象的最相关的人是你的经理、顶头上司,以及各方认可的专家。他们受所讨论问题的影响最大,也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因此他们是你需要求取共识的最重要的人。如果无法达成共识,你应该把分歧提交给合适的上级去决策。[1]

b.以教育或促成共识为目的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最佳答案,故应让更多的人参与。缺乏经验、可信度不高的人不必参与决策,但如果相关问题牵扯他们,而你与他们观点不一致,长期缺乏理解可能影响员工的士气和机构的效率。在某些情形下,这种情况尤为重要,比如你的员工既缺乏可信度,又十分固执己见(这是最差的组合)。除非你与他们达成共识,否则你应该避免把他们的意见公之于众。另一方面,如果你愿意接受挑战,你应营造一种氛围,让所有的批评意见得以公开表达。

c.要认识到你没有必要凡事都做出判断。考虑一下每个人的职责(及其可信度)、你对问题的了解,以及你自己的可信度。不要对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表态。

5.7 要更关注决策机制是否公允,而非是否如你自己所愿

一个机构是一个社区,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对其人员士气高低和运转顺畅与否的考量应优先于你的看法——何况,你还很有可能是错的。当决策机制持续得到妥善管理,且建立在客观标准上,让创意择优发挥作用就比博得任何成员欢心更为重要,即便那个成员是你自己。

上一章:4 求取共识... 下一章:6 知道如何...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