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持续培训、测试、评估和调配员工

原则  作者:瑞·达利欧

你的员工和设计都要随机器进步而成长。当你使个人发展步入正轨,回报就会来得越快。随着员工表现越来越好,他们就越能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帮你改进机器。他们进步得越快,你的成果改进也就越快。你在员工个人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始于对其优缺点的坦率评估,随后是通过培训或换岗让他们扬长避短。

在桥水,新员工常常被这类对话的坦率和直接吓着,但它既非个人攻击,也非基于等级,没人能躲过这种批评。总体而言,对管理层及其部下而言,这一过程很艰难,但长期来看,它使人们更愉快,使桥水更成功。要记住,令多数人最开心的是,他们能够不断完善,发挥专长,并不断提升自我。所以认识到你员工的短处,与认识到他们的长处(对他们和对你)一样有价值。

即使你在推动别人发展,你也要不断评估他们是否出色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这并不容易做到客观,因为你通常与下属的关系很好,可能不愿意在他们表现不达标时精确地评价他们。同样地,你可能会给在某个方面触怒你的员工,给他本不该得的差评。创意择优需要客观,我们开发的很多管理工具就是出于这个目的,给我们不带偏见地提供了员工情况,而非只考虑管理者对他们的绩效评价。当管理者和下属对一项评估意见不一致,需要其他人介入解决纠纷时,这方面的数据就很关键。

几年前,我们有一位员工想担任某部门负责人。那个部门的前任负责人已离职,时任CEO格雷格需要评估这位此前担任部门副手的员工是否具备添补这个空缺的能力。那位员工认为他行,格雷格和其他人认为他不行。但是这个决定并不像CEO“打个电话”那么简单,我们想有根据地做决定。我们采用了能持续反馈信息的集点器系统,针对那项工作的素质要求,我们有数百个数据点,包括综合推理、了解他所未知的、在合适的层级开展管理。于是,我们把所有数据打到屏幕上,综合审视。然后我们问那位员工,看着这些证据,如果让他决定是否应聘用自己出任那个职位,他会怎样做。他退后一步,接受了客观的证据,同意调到桥水里更适合他能力的其他岗位上。

帮人获得技能很容易,通常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培训就行,要想提升能力却很难,但这对长此以往有能力承担更大责任来说至关重要。想都别想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在每种关系里,总会有某个时刻你必须决定双方的关系是否应继续维持,这在私人生活里和秉持高标准的机构里都很普遍。在桥水,我们清楚我们的文化根基不可妥协,所以如果一个人不能在一段时期内适应,那就必须走人。

每个领导人都要在如下两种情况中选一:(1)辞掉能力不足的好人,从而获得成功;(2)留下能力不足的好人,等待失败。不管怎样,你能做出这些艰难决定会对你个人的成败有决定意义。在桥水的文化里,你没有选择。你必须选择卓越,即便当时可能很难,因为这对所有人都好。

9.1 要懂得你和你的下属将经历个人成长

没人能躲避这个过程。使其发展顺利取决于人们对优缺点进行坦率评估的能力(缺点更重要)。让管理者对其下属做出反馈很难,让下属倾听也一样不容易,但长期来看,它使人更愉快、机构更成功。

a.认清优缺点后,个人会飞速成长。结果是,职业路径并非当初所料。成长过程涉及发现人们的好恶以及他们的优缺点。当人们被置于自己容易成功的岗位,很容易成长,但也需要努力。每个人的职业经历都会根据周围人对这个人的认识而发展。

他们要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来学习和思考,同时受到点拨以免犯下不可接受的错误。他们收到的反馈应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的问题究竟是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解决,还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通常情况下,需要6—12个月的时间来大体了解一个新员工,新员工要18个月左右的时间来融入公司和适应文化。其间,要有阶段性的小型审查和几次大的审查。在每次评估后,要按照他们的好恶和优缺点来给他们派发新任务。在这些互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的培训、测试和换岗经历,会把这个人导入更适合的岗位和职责。在桥水,通常是挑战和回报的过程会使个人受益,它会使人更好地认识自我,熟悉更多岗位。当结果出现分野时,那通常是因为人们发现,他们在公司里无法胜任任何岗位。

b.培训引导个人发展。受训者必须心态开放;这个过程要求他们不傲慢,去发现哪些方面自己擅长、哪些方面不擅长,并决定该怎么办。培训者也应有开放心态。最好有至少两位具有可信度的培训者与受训者合作,以便交叉验证得出对受训者的印象。这种培训是师傅与学徒式的关系。这需要培训者与受训者分享经历,很像滑雪教练陪着学生滑雪。这一过程会使员工的成长、发展和提升更透明,使他们了解自己为何处于这一境地,他们该如何改进。这不仅会加快他们的个人成长,也会加快机构的成长。

c.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即便这意味着会使他们犯些错。

有时,你要站在一旁,让人去犯错(确保不太严重),这样他们才能长进。如果你总是告诉人该怎么做,这不太好。微观管理通常表明被管的人缺乏能力,对作为管理者的你也不是好事。与其对员工进行微观管理,不如多加训练和测试。向员工提出你的想法,看他们怎样做出决定,但不要主导他们做决定。你最好与他们求取共识,考察他们怎样做事,以及为何这样做。

d.经验会形成内化的学习,这是书本学习无法替代的。从书本上学习与动手实践、内化学习的差别巨大。医学生从医学院里学到的手术技能,与已经做过多起手术的医生学到的不一样。善于从书本学习的人倾向于寻求所学的记忆,按照指示说明从事工作;内化学习的人则会下意识地把思想转化为行动,就像走路一样平常。了解这些差别至关重要。

9.2 不断提供反馈

多数训练来自实践和对工作表现取得共识。反馈应当反映出哪些东西有助成功,哪些东西对实际情况无益,而不是尝试平衡表扬与批评。要记住你的责任是达成目标,你要让你的机器按照设计去运行。要达到这一点,你指导的员工必须达到期望值,只有你才能帮他们了解到他们是否在全力以赴。随着他们的优缺点变得更清楚,你就能更适当地根据能力赋予职责,以使机器运行得更好,使个人进步更大。

9.3 准确评价人,不做“好好先生”

没人说实事求是很容易。有时候,尤其是对那些还不习惯这样做的新员工,诚实评价就像是人身攻击。往更高层级看,打开眼界,并建议被评价者也扩大眼界。

a.到最后,准确和善意是一回事。看似善意而不够准确对人是有害的,对其他人和机构经常也是如此。

b.正确运用褒贬。它有助于搞清楚讨论中的缺点或错误,是否代表了受训人的整体评价。有一天,我对一位新入职的研究人员说他干得有多好,他的想法有多棒。这是个非常积极的初步评价。几天后,我就听说他夸夸其谈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东西,于是我警告他,如果他经常浪费时间,对他本人和我们公司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损失。后来我得知,他以为自己快被“炒鱿鱼”了。我要他专注于工作的忠告与我对他的整体评价并无关联。如果我能再次坐下来更好地解释,他就会正确理解我的评价。

c.考虑准确度,而非后果。经常出现的是,有人被批评时只纠结于它的后果,而不是想想批评是否准确。这是错的。我之后会讲,把“是什么”与“该怎么办”混为一谈通常会铸成错误的决定。所以要提供明确的反馈,告诉对方你只是想了解情况是否属实,这可以帮助其摸清头脑。考虑该怎么办,则是另一回事。

d.做出准确评价。人是你最重要的资源,而真实是实现卓越的基础。所以,要使个人评价尽可能精细和准确,这费时又费力。你对责任人的表现给出评价,不是要看他们是否按你的方式行事,而要确保他们按好的方式行事。坦率地说,要以开放心态倾听,考虑其他具有可信度且诚实的员工的想法,力求对员工身上发生的事情及其原因取得共识。牢记不要对你的评价过于自满,你可能会犯错。

e.要像从成功中学习一样从失败中学习。极度求真并不要求你总是负面看人。要把出色的工作及其成功原因树立为榜样。这会推动前行,为那些处于学习阶段的人树立标杆。

f.多数人做过的事和他们正在做的事,并不像他们认为的那么重要。如果你让机构里的每个人说说自己对机构成功所做贡献的占比,加起来你会得到300%。(在桥水,这一数字是301%。)这就是现实,这表明你必须要确保具体功劳归具体人。否则,你就不知道谁该负责,更糟糕的是,你会错误地相信有些人在不当邀功。

9.4 严厉的爱既是最难给的,也是最重要的爱(因为它很不受欢迎)

你给人的最大礼物是获得成功的力量。要给人奋斗机会,而不是给他们所渴求的东西,这会使他们变得更强。

恭维的话容易说,但它们不会帮人提升。要指出人的错误和缺点(他们因此学会长进)更难,而且更不受欢迎,但长期而言更为宝贵。尽管新员工会对你的行为表示感谢,但他们一开始并不会理解。要取得成效,你必须清楚、反复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关爱。

a.虽然多数人爱听好话,但准确的批评更加难得。老话说得好,“不劳无获”。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最有力度的个人转变来自一个人再也不想经历的错误所造成的痛苦——“跌到谷底”。所以,对于让人获得此类经验,或者用这种经验来告诫自己,不要犹豫。

虽然说表扬人们他们干得好,这点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指出他们的缺点,让他们改进。

解决问题比做事更花时间。要把问题找出来、搞清楚、解决掉,而运行顺利的事无须太多关注。我们不该庆祝自己有多伟大,而应关注自己哪些方面应该改进,这才会成就卓越。

9.5 对人的观察不要讳莫如深

开诚布公地考察他们,目的是想出办法让你和你的员工成就自身,这样才能人岗匹配。

a.从具体细节中综合判断。在积累的过程中,我指的是把大量数据转成准确的图景。很多人在评价别人时并不把对方与具体数据联系起来。当你有了我们在桥水拥有的具体细节,例如点数、会议磁带等,你就能够而且必须从数据的细节看出规律。即使没有这类工具,其他工具,如指标、测试和其他人的贡献都能帮你形成对一个人的更完整印象,以及检查他们做了什么。

b.从点数中发掘有用信息。对一个人的每项观察都可能会告诉你关于其行为处事的有价值信息。如前所述,我把这些观察称为点数。一个点就是一条数据,对应你对其含义的推断,例如,这涉及某人可能做了什么决定,讲了什么话,或想了什么。我们通常不公开这些推理和判断,但我认为,要是能把它们系统地搜集起来,假以时日,在综合考察对一个人的印象时,它们将极有价值。

c.对某个点数挖掘别太过度。记住:一个点就是一个点,它们加起来才有意义。把每个点看作棒球赛里击打一次球,就算是伟大的击球手也经常会失手出局,如果仅以一次失败论英雄就太愚蠢了。这就是为何上垒率和打击率等指标同时存在。

换句话说,任何单一事件可能有很多不同解释,而行为规律才会揭示出根源。要找到规律,所需观察的数量主要取决于你们每次观察后形成什么样的共识。关于某人怎样做事和为何这样做事的一次高质量讨论,将有助于你获得更全面的印象。

d.采取业绩调查、绩效指标和正式考核等评价工具来记录一个人的所有表现。如果没有数据,就很难对业绩进行客观的、不偏不倚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对话,也很难追踪进展。这就是我创造集点器的部分原因。我还建议,要考虑其他方式把责任纳入指标。举个例子,你可以指出员工是否在按照任务清单来做事,然后再计算他们完成任务的百分比。指标能告诉我们事情是否在按照计划进行——这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会提升效率。

9.6 让学习过程变得开放、有成长性和不断重复

清楚地表达你对一个人的价值观、能力和技能的评价,开诚布公并与之分享;倾听他们和其他人对你描述的反映;制订培训和测试计划;依据你观察到的业绩来重估你的结论。要持续这么做。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实地测试后,你和你的下属都将对他是什么样的人有很好的认识。时间长了,这种做法将催生出合适的岗位和适当的训练,或者它将揭示出,这个人该让其另谋高就了。

a.绩效指标要清晰公正。为帮你建立“永动机”,要有一套清晰的规则、一套清晰的绩效指标,来追踪人们怎样按照这些规则行事,并可把实际结果与用绩效指标公式推断出来的预测结果相对照。

规则越清晰,关于某人是否做错了的争执就越少。例如,我们制定了关于员工该如何管理自营投资而不与代客理财相冲突的规则。由于这些规则清晰明了,一旦有人违规,就没什么争执的余地。

设立绩效指标,使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他任何人的过往记录,这会使评价更客观公正。人们会做能使他们加分而非减分的事。当然,由于多数人要做的事具有各种不同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绩效指标适当衡量。你搜集的数据越多,反馈就越快、越精确。这也是我创造集点器(提供了大量即时反馈)的一个原因。人们常常利用在会议期间实时获得的反馈,在会议中就及时做出修正。

有了绩效指标,你就可以把它们跟某种算法联系起来,得出运算结果。它们可以简单到就好比你每次做了X,就可以赚到Y数量的钱(或积分),也可以做到更复杂些(如,把指标得分进行加权后,与各种算法相结合,得出奖金或积分的估计值)。

这种过程永远不会精确无误,但它就算是最粗糙的形式也很管用,假以时日,它将变得很棒。即便有瑕疵,公式的计算结果也有助于你做出判断,提供更精确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建议。时间长了,它将成为一部很有用的机器,会比你自己进行管理要好得多。

b.鼓励员工客观反思自己的业绩。能从更高层次看待自己,对个人发展和达成目标至关重要,因此,你和你的下属应一起查看他的业绩。为了把这件事做好,你需要大量的证据形成客观的认识。如有必要,就找来你们都认同的其他人做出判断。

c.要有全局观。在考核某人时,目标是找出规律,把握全局。没有人做事能面面俱到(例如,如果特别小心谨慎,做事就快不了,反之亦然)。考核中的评价必须具体,不是关于人应该怎么样,而是关于事实到底是什么样。

d.对业绩考核要从具体案例开始,找出规律,与被考核人一起探究证据以求取共识。要不断反馈,考核通常是阶段性的,其目的是把关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累积证据汇集起来。如果持续反馈做得好,把零打碎敲的内容汇成整体,它将成为一种持续考核。考核不应该有出乎意料的地方,因为你应该对一个人的工作状况有持续了解。如果你认为他们的工作干得不好,你应该探究他们表现不佳的根源,列为个案并加以解决。人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他们需要别人就具体情况来进行合理调查(当然不是故意找碴儿),从而发现其真实情况,以及能否胜任工作。

有些情况下,了解一个人不需要很长时间;另一些情况下,就难得多。但经过一段时间并考察大量实例,你就能知道一个人的过去(即他们发展轨迹所达到的水平和陡峭程度,而不是偶然的波动),以明确对他们可以抱什么样的期望。如果一个人工作表现不佳,或者是工作设计的问题(可能这个人承担的责任太多),或者是适应/能力问题。如果是因为一个人的能力不足,要么因为他有先天缺陷不适合某项工作(例如,身高不到1.6米的人不可能充当篮球中锋),要么因为培训不足。认真做绩效考核,并不断求取共识,就可以找到问题所在。要确保按照一个绝对的标准进行评估,而不仅仅是进步程度。最关键的不只是结果,而是如何履行责任。评估的目标是根据某人的特质来判断能否相信他胜任某项工作。在这个基础上你就可以决定该做什么。

e.评估人时,你可能犯的两个最大错误是:对自己的评估过度自信,无法取得共识。如果你坚信某人有某种问题,你有责任确保这是真实存在的,并且被评估者也同意。当然,有些情况下,不可能取得共识(例如,如果你认为某人不诚实,而他们坚称他们不是那样),但在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文化里,你有责任分享你的看法,并让他人表达他们的意见。

f.达成评估共识不能以等级论。在多数机构中,评估只有一个方向,即管理者评估被管理者。被管理者通常都不赞同评估,尤其结果比其自评差的时候,因为多数人都把自己想得更好。被管理者对管理者也会有看法,但在多数公司他们都不敢直说,所以会产生误解和不满。这种不当行为损害了公司的效用以及人际关系。因此以高质量方式达成共识,就可避免这种情况。

你的下属要相信你不是他们的敌人,你自己的目标是寻求真相。你努力帮助他们,不会支持他们自欺欺人、持续说谎或逃脱责任。要坦诚和透明,因为如果某人认为他们被不公对待,这个过程就无法进行。作为平等的伙伴,要靠你们双方来找到真相。当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就不会有人觉得不受重视了。

g.通过针对错误及其根源的坦诚对话来了解你的员工,也让员工了解你。你需要向你的员工清晰传达你的评估结果,不偏不倚地倾听他们的回应,这样你们就可以共同规划他们的培训和职业路径。指出员工的缺点并与他们沟通,是管理者最棘手的事之一。对接受反馈的人要有同情心,因为这并不容易,让双方都认识到真实情况需要双方都具备好的品格。

h.确保员工做好工作,不必事无巨细进行监督。你只需知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并对其工作进行抽查即可。对统计上可靠的部分案例做常规抽样检查,能告诉你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你能对他抱什么期待。挑出他们行动中哪些是重要到需要经事前审批的,哪些是可以以后再说的。要确保有审计,因为人们往往容易松懈下来,或者在没有人检查时,人们就有可能作弊。

i.改变是很难的。任何改变都很难。但为了学习、成长和进步,你必须改变。面对改变时,要扪心自问:我的心态算开放吗?还是有些顽固不化?要直面困难,强迫自己找出困难来自何方,你会发现自己能学到很多。

j.通过发现人的缺点来帮人渡过难关。多数时候人们意见不同时,情绪就会升温,尤其是涉及某人的缺点时。沟通时要保持镇定、语速缓慢、有理有据。要正确处理问题,提醒他们,他们的痛苦属于学习和个人成长之痛——明白了真相会让他们未来表现得更好。可以考虑让他们离开,在情绪平静时再反省,几天后再跟进与他们谈一次话。

最终,帮别人获得成功你要做两件事:首先,让他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失败,这足以推动他们做出改变;其次,告诉他们,或者改变做事方式,或者在感到势单力薄时要依靠强者。只做其一,不做其二,可能会使你要帮助的人士气低落,两件事都做才会令其充满活力,尤其是当他们尝到甜头时。

9.7 了解人们怎样处事和判断这种处事方式能否取得好结果,这比了解他们做了什么更重要

了解员工是什么样的人,这是预知他们未来能如何承担责任的最好途径。在桥水,我们把这叫作“多看挥杆姿势,少看击中与否”。由于结果好坏可能与环境有关,而与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不相关,因此评估员工绩效时最好既看逻辑过程,也看最终结果。我很坦率地检查他们的思维方式,不让他们摆脱责任。这样做使我学会如何评估别人的逻辑,以及怎样使自己做事更有逻辑。如果发现结果及其背后的想法都很糟糕,且这种情况多次发生,我就知道我不应该再让他们这样去思考问题了。

例如,如果你是扑克玩家,玩过很多次扑克,你将有赢有输,在某一个晚上,可能在你离开时,你口袋的钱比一个不常玩扑克但手气好的人还要少。但以一次结果就判断一位玩家的水平,这是错误的。要从较长期来看,他们玩法好不好、结果如何。

a.如果一个人工作干得不怎么样,要考虑这是由于学习不够,还是能力不足。员工的业绩要从两方面思考:学习和能力,正如下一页的图所言。缺乏经验或训练造成的缺点可以弥补,而能力不足很难弥补。管理者无法区分这两种原因是常见的错误,因为管理者经常不愿意显得对人不厚道或苛刻。而且,他们认为用这种办法评估员工会引起反弹。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让自己脚踏实地,面对现实。

b.培训和测试一个业绩不佳的员工时,常见的错误在于,只看其是否掌握所需技能,而不是评估他们的能力。技能可测试,所以很容易判断。而能力,尤其是右脑能力,则很难评估。当思考某人为何业绩糟糕时,要以开放心态考虑这是否源于他们的能力不足。

9.8 如果你跟某人真的就他们的缺点取得共识,这些缺点可能真的存在

你们意见一致,这是你获得真实情况的好迹象,可见直奔主题的做法多了不起。这就是被评估人必须成为评估过程中的平等参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你们确实达成共识了,要做正式记录。这一信息将成为确保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础材料。

a.评判员工时,不必达到“没有一丝疑点”的境界。理解不可能完美。追求完美会浪费时间,阻碍进展。相反,应该朝着双方都认同、能大致有把握地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的方向去努力。必要时,花时间加深理解。

b.用不了一年时间,你就能了解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否适合其岗位。经过6—12个月的密切接触、大量测试和求取共识后,你就能大体了解一个人的能力。更有信心的评估可能需要18个月。这个时间表显然取决于岗位、当事人、与其沟通的频率,以及你们求取共识的深度。

c.在员工任职期间持续评估。随着你对员工的了解加深,你能更好地培训和指导他们。最重要的是,你将能更准确地评估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和能力,确保他们的这些方面能与你互补。不过,不要止于首次评估。要不断地问自己,根据现有的了解,是否还愿意招聘他们就任相同岗位。如果不愿意,就辞退他们。

d.要像评估应聘者一样严格评估员工。有个现象令我迷惑,面试官并不太了解应聘者,却总是肆无忌惮和自信满满地批评他们,而不会批评有类似缺点的员工,尽管面试官掌握更多员工表现的证据。这是因为,他们认为批评同事是有问题的,而批评外人却不那么严重。如果你认为事实对任何人都是最好的,那你就该认为上面那种想法是错误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坦率而持续的评估如此重要。

9.9 培训、保护或辞退员工,不要修复

培训可提升员工技能,帮助其成长。修复是试图显著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和/或能力。鉴于价值观和能力很难改变,修复通常不切实际。价值观不适当、能力不足的员工会给机构带来严重损害,他们应被辞退。如果尝试修复,最好由专业人士进行较长时间的指导。

如果你期望员工在近期会比他们过去取得很大进步,你很可能犯了大错。人们的行事习惯很可能继续,因为行为反映了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由于人的变化通常很慢,你只能期待缓慢进步(最好的情况下)。相反,应该换人,或者更改设计。鉴于改变设计来适应员工的缺点是个坏主意,最好还是挑选员工。有时候,好员工“丢了饭碗”(被辞掉),因为他们没有尽快成长为责任人。有些人可能在其他场合做得好,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应该被公司派到新岗位上。有些人做不到,就得走人。

a.不要让员工尸位素餐。辞退人或重新委派任务不是大事,把一个人留在不适合的岗位上才更糟糕。保留不合适的人的成本十分高昂:糟糕的业绩所造成的损失、试图培训他们所花的时间和努力、辞退老员工(例如工作5年以上)比辞退一名只有一年工龄的员工所造成的更大痛苦。对那些不适合岗位的人来说,把他们留下是很可怕的事,因为这会使他们生活在虚假现实中,阻碍了他们的个人成长。这对团队也不好,因为这破坏了创意择优,每个人都会为此付出代价。不要被任何人“绑架”,总有合适的人。绝不要坏了你的规矩,或委屈自己。

b.准备好“朝你爱的人开枪”。要辞退你在乎的人非常困难。当与你建立了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某人,无法在其岗位上成为一流员工,要想裁掉他是很难的,因为结束友好关系很不容易,但从确保公司长期保持卓越的角度考虑,这很必要。你可能需要他们正在做的工作(即使并不出色),这很难做出改变。但是他们会“污染”环境,在你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掉链子。

这属于那些困难但必要的事。最好的办法是“关爱被你辞退的人”——要考虑周到,并能真正帮到他们。

c.某个人“不适合某个岗位”时,要考虑是否有更适合他的空缺,还是你需要让他们离开公司。分清楚他们无法胜任工作,是因为哪些方面的素质出了问题。要了解存在哪些问题,确保这些问题不传导到新岗位。此外,如果你发现他们没有上升的潜能,就不要让他们占着位子,挡了别人的路。

记住你是要挑选能与你分享生活的人。每个人都会随时间成长,比起当初的面试环节,管理者对新员工的优缺点和能否融入公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所以管理者可以考虑如果新员工不能胜任原岗位,经过评估也可以让其从事其他工作。

一旦有人不称职,找出不称职的原因至关重要,并确保那些原因不会影响新岗位。

d.要慎重对待把不称职的员工换到新岗位。注意我说的“要慎重对待”。我没说“绝不”,因为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方面,你要让员工在新岗位上拓展经历。你不希望辞掉一个很棒的人,仅仅因为他/她尝试新事物没成功而已。另一方面,如果你了解了被认为不称职的很多人,留下他们基本上都会让你后悔。

这其中有三个原因:(1)你不应放弃,也许别人胜任这个岗位,留下能进步的人比不能进步的人要好;(2)留下来的这些人会继续从事他们不擅长的事,这会产生风险,让真正的角色错配;(3)回到他们无法进步的岗位,那个人会感到受限制和不满。留下他们往往是短期决定,但长远来看,这可能是错的。这个决定很难做。你要深入了解这个人,在拍板前仔细权衡成本。

9.10 换岗是为了人尽其才,有利于整个团队

相关管理者应取得共识,新岗位保证了人尽其才,否则需要上级决策。招聘员工的管理者要保证不会影响公司。可以跟员工非正式地聊聊,看他对这一岗位是否感兴趣,但在与现任管理者取得共识之前,不应大张旗鼓地招聘。换岗的时机要由现任管理者与相关方沟通后再决定。

a.换到新岗位前,要让员工“完成职责”。应保持换岗机会开放,但不应打断正常运作,除非出现紧急事件(例如,某人特别适合另一个需要马上填补的岗位)。在发展变化很快、人们能够坦率发表看法的公司里,员工自然有转向新岗位的持续稳定机会。但如果太多人频繁换岗,而没有完成他们的职责,造成不连贯、失序和不稳定,对管理者、文化和换岗的人都不好,因为他们推动事情完成的能力还没有得到足够检验。我建议,在考虑新岗位之前,在一个岗位上干满一年是必要的,不过这并非硬性要求,这个时限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9.11 不要降低标准

在各类人际关系中,你可能遇到这样的时刻,必须要决定是否还有必要保持彼此之间的情谊——这在私人生活中非常普遍,对任何拥有高标准的机构也如此。在桥水,我们很清楚不能对文化的根基妥协。因此,如果一个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我们在追求卓越、极度求真、极度透明等方面的高标准,那么就必须离开。

上一章:8 要用对人... 下一章:建造并进化...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