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4 亲密关系是一场值得的冒险爱,需要学习 作者:陈海贤 |
||||
了解了“怕”所主导的亲密关系类型,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有这种“怕”,该如何带着它去寻找我的亲密关系?如果我的恋人是这种关系类型,我该怎么办? 亲密之所以难,是因为它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种习惯化的情感反应模式,“爱”和“怕”是这种情感反应背后的动力系统。这种动力系统既会在我们过去所经历的重要关系——尤其是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被塑造,又会被新的重要关系重塑。 关系的问题要从关系中找答案。在本章,我们把这些问题描述得像是“个人特质”,但其实所有个人的问题,都会在与人相处的亲密关系中重新出现。比如,有融合倾向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追”,要求对方靠近自己,一旦感觉不到这种靠近,就会指责对方。而倾向于隔离和物化的人更倾向于“逃”,在关系难题中拒绝沟通和交流,把自己封闭起来。另外,倾向于融合的人更容易遇到关系边界的问题,倾向于隔离和物化的人则更不容易袒露自己的脆弱,更不愿意跟伴侣做深度的沟通。 在下一章,我们会把这些问题放到亲密关系互动的情境中。这样,你不仅能看到亲密关系的倾向在互动中的模样,还会看到改变它们的途径。既然个人特质与关系的互动紧密相连,那么亲密关系的互动过程也是改变自我的过程。 所有改变都是创造新经验的过程,也是由新经验代替旧经验的过程。所以,你不需要用“亲密关系”的类型来标签化对方或自己,而要把自己或对方看作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把个人在情感反应中的特质看作学习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必然状态。停留在某个特定阶段,不意味着你会永远如此,只是不要在某个特定的阶段停留太久。 那么,如何带着这种怕,走向真正成熟的亲密关系呢?有三个原则很重要。 视人为人 事实上,几乎所有年轻人在进入亲密关系时,都面临很多“怕”。他们并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如何经营一段好的亲密关系。有的人会把对方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把他刻意地理想化;还有的人刻意贬低对方,以此维护自己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过度理想化对方,会把对方变成一个符号;而过度贬低对方,又会把对方当作一种物品。 事实上,我们真正需要与对方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亲密关系最大的秘诀,就是“视人为人”。 视人为人,意味着: 理解他有对爱与被爱的渴望,也有对被伤害的恐惧; 理解他因为自身的经历,会发展出与伴侣特定的相处风格; 理解他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盲点和误区; 理解他不是为了满足你的需要和欲望而生的,承认他有自己独立的需要和愿望; 承认他有自主决定是否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权利,承认他有自主决定如何与人相处的权利; 承认他跟你是平等的,并不比你高贵,也不比你低贱。他的愿望、需要和恐惧,需要你同等的重视; …… 只有这样,你和他才能构建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必须知道,只有理解才能带来理解,只有爱才能带来爱。如果你因为“怕”把自己封闭在自我保护的壳中,却妄想得到爱,最终你会发现,你什么都得不到。 如果你看到他也有这种“怕”,你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 他的“怕”是什么? 这种“怕”从哪里来? 你有没有类似的“怕”? 你会如何处理他的“怕”? 你有安抚他的能力吗? 在亲密关系中,你可能会体验到很多委屈,可是,如果你想要的是真正能够相互滋养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权力和控制,就必须选择把他看作和你一样的人。理解他,尊重他,你们才能真的看见和接近彼此,学习如何经营一段亲密关系。 在真实的关系中学习爱的能力 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怕”,但这些“怕”归根结底又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不好,别人不会真的爱我;另一种是别人不好,不值得自己投入。有时候这两种“怕”会交织在一起,让两个人想要接近却不敢接近。 曾有一对年轻人来我的咨询室倾诉烦恼,姑娘对小伙子说:“我害怕你靠近我。我害怕你知道我正常的外表下面,原来有这么多奇怪的想法。” 小伙子说:“这只是你自己的想法,也许你所谓的不能让我看见的另一面,对我来说,根本不是不能接受的。” 姑娘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可是我也在想,也许你也不是我理想的对象。我理想的对象要更成熟一些,情商也更高一些。” 小伙子也沉默了,过了一会儿说:“如果你觉得我不够好,那我就从你生活中消失好了。” 我不知道他们对于彼此来说是否足够匹配,我只看到了两个想接近又害怕的年轻人。他们所谓的“我不够好”或“你不够好”,都是怕的不同形状而已。要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就需要克服这种面对未知所产生的“怕”。但这些怕的理由是真的吗?也许是真的,也许不是,你只有在真实的关系里才能得出答案。 有时候,我们容易把亲密关系误会成一种凭感觉所做的判断。就像一个年轻人跟我说,他的恋爱模式是,刚开始遇到一个人时会很欣喜,觉得就是她了。可是当慢慢发现她有不如自己意的苗头时,他就赶紧离开,再换一个人。似乎他认为,爱情的所有任务,都是判断这个人合不合适。他不明白,爱是一种能力,是两个人进入一段关系后,通过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的能力,而两个人的关系也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深化。 所以,不要把爱停留在理念里,而要把它放到实践中。爱是需要学习的,它不是一种感觉,不是一种状态,不是一个巧合,也不是一个现成品。它是一种能力,是通过与他人的联结来超越自我局限的能力。它需要在现实中学习,也能够通过学习提高。如果把爱停留在理念中,那你永远都不会学到这种能力。 理念总是理想化的。一些年轻人沉迷于爱情偶像剧,把偶像剧中的爱情当作范本,结果通常会对现实里的爱情失望。 和理念中的爱情不同,现实里的爱情永远都是不纯粹的。有时候对方爱你,有时候对方别有企图,甚至还会利用你。所有爱情背后都有人性的复杂面,欲望、需要、幻想、恐惧、权力和控制——它们让爱情不是童话般的粉色,而是存在大量的灰色地带。 理念中的爱情永远都不需要处理这些事情,但现实的爱情需要。处理这些事情,正是学习爱这种能力的路径。你需要面对和接纳对方与自己的缺陷和不足,也需要放下那些理想化的东西,去看看眼前这个真实的人。所有这些都是在亲密关系的互动中逐渐学到的。 创造新经验 要学习爱的能力,需要你能够把自己交付出去。 改变的本质,是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需要创造一些新的经验。 对亲密关系的经验来说,最特别的地方是你得学习依靠别人。这与人类保护自己的本能是相悖的。人害怕自己受伤害,因而不敢把重要的东西交给别人。 但是,要走出“自我”,走向“我们”,就需要把自己托付给别人。学习把重要的东西给别人当然不容易,它是一场冒险。但也正是这场冒险行动,会让人们获得新的经验。 一个来访者有过很多次分手的经历,最近一次分手的原因是男朋友提起自己的前女友是一个公司高管,她忽然觉得很慌。这种慌张感一直持续着,直到他们快结婚时,她选择了逃跑。她说:“男朋友提到前女友很成功,我并没有生气,只是觉得很慌,好像我被放到了一条被相互比较的赛道上,而我注定是那个失败者。所以我一定要逃走,在比赛开始之前就逃走。如果说在感情上我有什么擅长的,那就是我很擅长离开。通常在别人抛弃我之前,我就先抛弃对方了。” 这种自我保护其实就在不断强化“这段感情也会失败”的旧经验,让她失去了从亲密关系中获得新经验的机会。 与这个故事类似,另外一位女性朋友在亲密关系中也有过一些阴影。她总说男人都不可靠,每一段可能的亲密关系都让她焦虑。有一次她又向我如此抱怨,我问她:“确实有很多男人不可靠,你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焦虑,那你还要不要找?”她想了想说:“还是要的吧。” 过了一段时间,我再次见到她时,她已经要当妈妈了,挺着大肚子,一脸幸福。我问她经历了什么,她说:“我老公知道我的不安,当我很焦虑,对他发脾气时,他总会说:‘没关系,我不会离开你的。’‘你放心,我们会很幸福的。’我老公好像并不厌倦安慰我,反而很享受这个角色。他说得多了,慢慢地,我也就信了。”现在,她再也不用警惕的眼光看身边的人了。 她把所有改变归功于碰上一个好老公,可我觉得,也许改变发生在更早的时候,在她说还是要找个老公时,她就已经下决心要开始行动了。她让自己的担忧在现实里发生,虽然仍旧小心翼翼,但重要的是,她承认心里的害怕,选择把自己重要的东西交给别人。 关系里的伤,还是要靠关系来医治。也许有人会说,万一真的碰到不靠谱的男人,遇到新的伤害,那该怎么办? 没有人可以给你任何保证,你可以选择让这个故事开始,也可以选择不开始。只是,如果选择了不开始,你就会错过一些东西。从“我”到“我们”的过程,就是一场冒险之旅。所有冒险故事都可能会有危险,但这些危险不是重点,借由战胜这些危险获得的成长才是更重要的。 所有冒险之旅本质上都是成长之旅。更何况,这场冒险之旅并不是你一个人在走,有人跟你一起。也许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变成了“我们”。 爱的练习 如果你尚未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1)如果有可能,我选择进入□不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请在方框里打钩) (2)如果我选择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要做的准备是: 如果你已经在一段亲密关系中: (1)我当初进入这段亲密关系的“怕”是: (2)伴侣帮我克服“怕”的方法是: (3)跟伴侣分享你从“怕”到“不怕”的的心路历程,并请他分享他的心路历程。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亲密关系的变化。 从这一章开始,我将带你从“我”的世界,进入“我们”的世界。 一对夫妻在一起生活,必然会遇到很多难题。要处理好这些难题,需要夫妻之间发展出有效的沟通模式。 爱人之间的沟通,并非“说话”这么简单,而是全方位的关系信息的接收与回应。有效沟通,意味着既听得懂对方的话,也能及时回应这些话背后传递的关系信息。长久的沟通习惯会塑造夫妻之间的沟通模式,变成夫妻的“人格特征”。有时候就算你想要改变,也很难一下就做到。 如何与另一半进行有效沟通? 如何改变不良的沟通模式? 如何沟通最能培养彼此的感情? 本章会带你一起学习。 |
||||
上一章:03 | 下一章:01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