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集 莫里亚蒂

安乐侦探  作者:小林泰三

“要不要喝杯咖啡,休息一会儿?”我问老师。

“休息一会儿……不错啊,就这么办吧。”

我与老师挪到桌旁。

“你来这儿也有一阵子了。”

“嗯,已经半年多了。”

“连载还顺利吗?”

“挺顺利的,听说连载启动以后杂志销量暴增,小众杂志能火成这样实属罕见。”

“纪实类连载果然受欢迎啊。不瞒你说,你开始连载以后啊,我这边的委托量也是直线上升呢。”

“真的吗?”

“你的文章能勾起读者的兴趣肯定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大家看了连载便误以为我是个名侦探,都跑来找我了。”

“这怎么是误会呢?您确实是名侦探啊。您都成功解决那么多案子了。”

“不过他们为什么会派你来呢?”

“我也不知道。主编某天突然把我叫去,让我去本地侦探事务所采访一下侦探的工作,写个纪实连载。当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毕竟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撰稿人,跟外行半斤八两。”

“你刚来的时候,客户误以为你是我的助手,所以我才想到了顺水推舟,让你假扮助手的主意。”

“从助手的角度描写侦探如何大显身手倒是个新鲜的思路。”

“哪里新鲜了,这不就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模式嘛。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华生不是助手,而是福尔摩斯的朋友,但他几乎是以助手的立场参与办案的,说他是福尔摩斯的助手也不为过。想必你也会作为现代日本的华生被载入纪实类作品的历史。”

“现代日本的华生……这也太夸张了,”我羞得两颊泛红,“不过要是真能拥有这样的地位,那我还是很荣幸的。”

“只不过你要是华生,我就成福尔摩斯了。”

“说起福尔摩斯,您知道莫里亚蒂吗?”

“知道,不过也就知道个名字。他是福尔摩斯的宿敌吧?”

“您没看过福尔摩斯系列吗?”

“不,我当然看过,但没看全。就看过一些短篇,比如《红发会》《斑点带子案》什么的。”

“那您大概对莫里亚蒂了解得不多。他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

“怪盗不是都很神秘的吗?”

“莫里亚蒂可不是怪盗。他是犯罪集团的核心人物。”

“是吗?不是莫里亚蒂一次次地发盗窃预告,而福尔摩斯一次次地挫败他的阴谋吗?”

“您好像搞混了。您说的大概是罗宾对加尼玛尔、怪人二十面相对明智小五郎之类的故事。”

“咦?这么说起来,福尔摩斯的宿敌不是罗宾吗?”

“在罗宾系列中登场的英国侦探叫艾洛克·夏尔梅斯(Herlock Sholmès)。这个名字是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变形词,日本出版社怕读者看不出来,所以习惯直接翻译成夏洛克·福尔摩斯。”

“哦……反正莫里亚蒂不是怪盗,而是犯罪集团的首脑是吧。”

“欧洲发生的重案有一半是他的‘手笔’,所以人们称他为‘犯罪界的拿破仑’。而且他的设计非常巧妙,哪怕动手的人失败了,警方也查不到他头上。”

“原来如此,他就是这样跟福尔摩斯展开了一次次激烈对抗?”

“那倒不是。纵观整个系列,莫里亚蒂只跟福尔摩斯碰上了两次。”

“才两次?”

“没错。而且其中的一次并不是正面交锋,福尔摩斯对付的是莫里亚蒂的手下。”

“这样一个人怎么会是福尔摩斯的宿敌呢?”

“因为他杀了福尔摩斯。”

“啊?所以他是在最后一篇登场的?”

“不,搞了半天,福尔摩斯其实没死。”

“倒是老套。作品本来已经完结了,但人气还是很高,于是出版商逼着作者让死去的角色复活……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总之,莫里亚蒂就是这么厉害,让福尔摩斯几乎死了一回。”

“百年一见的名侦探对犯罪界的拿破仑,这肯定是一场头脑的巅峰对决。”

“不,他们来了场格斗大战。”

“格斗?这也太诡异了。福尔摩斯系列收官之作的高潮竟然不是推理,而是格斗……”

“没错,这非常诡异。更诡异的是,莫里亚蒂本人并没有在作品中正式亮相过。”

“啊?什么意思?”

“福尔摩斯的故事是由华生讲述的,但莫里亚蒂并没有出现在华生的旁白中,而是出现在福尔摩斯对华生说的话里。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只在福尔摩斯的台词中登场的人物。”

“这可真是奇了怪了。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啊?”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莫里亚蒂是作者为了结束福尔摩斯系列而匆忙创造的角色,但我有不同的解释。”

“哦?怎么说?”

“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莫里亚蒂这个人。他不单单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哪怕在福尔摩斯系列的故事里,也不存在这样一个人。”

“什么意思?”

“据我猜测,这可能是作者向读者发起的挑战。读者会下意识地认定‘华生和福尔摩斯都不会对读者撒谎’,于是作者就反过来利用了这一点,设置了这样一个诡计。看得懂的读者懂就行了,所以作者也没有公开谜底。从这个角度看,莫里亚蒂登场的短篇作品《最后一案》的特殊性就非常明显了。福尔摩斯系列的故事大多是先抛出一个谜团,然后由福尔摩斯破解。然而《最后一案》中并没有需要破解的谜团,只是讲述了莫里亚蒂追击福尔摩斯,而华生发现的痕迹表明他们双双坠入了瀑布。作品看似没有设置谜团,但这其实是作者设下的机关,如果把作品本身看成一个诡计,那就说得通了。”

“你所谓的诡计是什么?”

“很简单。福尔摩斯为什么要编造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物‘莫里亚蒂’,还要制造出两人同归于尽的假象?答案再简单不过了。因为福尔摩斯本人就是莫里亚蒂。这种双面生活让他不堪重负,于是他便决定让这两个人都消失。”

老师眉头一抽:“这个思路倒是新颖。可‘侦探等于犯罪之王’不是自相矛盾吗?”

“一点也不矛盾,反而能让一切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福尔摩斯能够解决一起又一起棘手的案件?因为他就是那个在幕后操纵一切的人。”

“解决自己策划的罪案能有什么好处啊?”

“首先,他能收获‘名侦探’的美誉。而且美誉能招来更多的委托。华生就相当于他的专属公关。”

“可这么做不是会减少犯罪带来的收益吗?”

“欧洲发生的重案有一半是莫里亚蒂的‘手笔’,所以即便在英国发生的一些罪案被破获,他也不会蒙受太大的损失。”

老师沉思片刻。“嗯,这个解释确实有趣。”他幽幽道,“但这终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随便你怎么解释都行。毕竟作者都去世了,也没法找人家核实。琢磨这种事情,恐怕称不上对大脑的有效利用吧?”

“就当这是一种消遣不是很好吗?”

“嗯,对享受这个过程的人来说,它也许是一种消遣吧。”

“而且它也不仅仅是消遣,这种训练对解决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件也是很有助益的。”

“现实生活中的案件?比如?”

“您还记得那起私生粉擅闯偶像明星富士唯香家的案子吗?”

“嗯,你把它写成了一篇题为《私生粉》的报道。”

“搞了半天,罪魁祸首原来是她的前任经纪人。但那个经纪人失踪了,至今下落不明。”

“他是个狡猾的罪犯,不过案情本身还是很简单的。”

“富士唯香在医院看的那个咨询师恰好是您的熟人,对吗?”

“对啊。”

“我查阅了客户档案,发现在我来到这家事务所之前,您的委托人有一半是那位咨询师介绍来的。”

“你翻过客户档案?”

“嗯。”

“这恐怕不太合适吧?”老师板着脸说道。

“我是在完成助手的工作时发现的。”

“可你并不是真正的助手。”

“但当初是您让我假扮助手的。”

“我是让你在委托人面前演一下。以后不用再演了。”

“好的,我不会再翻阅客户档案了。”

“只要你保证不再犯的话,我就既往不咎了。”

“档案显示,除了那位咨询师,您还有好几位特定的介绍人。”

“嗯,我以前就是用这种方式获取客户的。”

“自从我在本地小众杂志上介绍了您,跳过介绍人直接找上门来的委托人越来越多了。”

“呃……你是想说委托人变多是你的功劳?我在这方面确实很感激你。但你也通过报道我大显身手的故事提升了知名度,不是吗?”

“是的。我认为我们建立起了相互成就的关系。”

“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关于这起案件,我还注意到了一件事。”

“你还看了别的档案?”老师脸色一变。

“不,是通过唯香和您的对话发现的。”

“这件事我也发现了?”

“我觉得您应该没有。”

“你是说只有你发现了?那可真是不得了。不过这件事和案件有关吗?”

“有。我认为它关乎案件的真相。”

“你的意思是,这件事与案件的真相密切相关,我却没注意到?”

“是的。”

“难以置信。你到底发现了什么?”

“唯香意识到私生粉闯进了她家,觉得家里的镜子照起来怪怪的。”

“是啊。”

“她说她对着镜子拍了一张照片,通过照片发现那是一块单向透视玻璃,有个男人藏在镜子后面。”

“没错,我当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我说的不是这个。您当时是这么问她的——‘您有没有仔细检查过照出罪犯模样的浴室镜子?’”

“是吗?”

“是的,您就是这么问的。”

“那又怎样?”

“您怎么知道罪犯出现在了浴室镜子的照片里?”

“是她说的。”

“不,她说的是‘另一个地方的大镜子’,并没有明说那是‘浴室镜子’。”

“那就是你听漏了。”

“我没有听漏。”

“如果真是那样,那就是我推测出来的,大镜子肯定是装在浴室里的嘛。”

“您是不是一开始就知道了?”

“知道什么?”

“知道浴室镜子是单向透视玻璃,而罪犯就藏在镜子后面。”

老师默默盯着我的脸。

“有意思……”他咕哝道,“可我并不知情,是你误会了。”

片刻的沉默。

“嗯,也许是我误会了,”我说道,“那您还记得中村瞳子的案子吧?”

“记得,就是那起被你命名为‘消除法’的案子吧。”

“她坚信自己有超能力。”

“没错。”

“但我们起初并不知情。”

“这也难怪啊。在没有成见的前提下,我们没有理由认定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有超能力,或是陷入了自己有超能力的错觉。”

“但她对自己的超能力颇有信心。她确信只要自己发动了超能力,旁人就一定能看出来。”

“她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因为在她的主观世界中,那些人确实消失了。这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那种现象其实只发生在她的主观世界中,不是吗?因此除了她之外,任何人都是无法观察到的。”

“那是自然。如果别人能观察到,那就说明她的思想对别人的思想产生了影响,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超能力。通常情况下,侦探不承认超能力的存在,除非有确凿的证据摆在眼前。因为我们要是承认了,所有推理的前提就都站不住脚了。”

“那您为什么能观察到呢?”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瞳子刚来事务所的时候曾试图将我消除,以展示自己的超能力。”

“嗯,我有印象。”

“她认定我已经被成功消除了,然后把我的照片拿给您看。”

“嗯,没错。”

“看到我的照片时,您说您不认识我。”

老师笑道:“我还当你要说什么呢……我当然不是真的忘了你啊。”

“嗯,我也不认为您是真的忘了我。但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您为什么要对她说您不认识我呢。”

“答案很简单,我是在哄她啊。”

“哄她?”

“她认定自己有超能力。我要是一上来就否定她的能力,她也许会无法接受我们的意见,转身就走。所以我先认可了她的妄想,然后慢慢尝试说服她。”

“我纳闷的地方不是您假装不认识我的目的。”

“那是什么?”

“是您为何知道她妄想的内容。”

“是她自己说的啊。”

“她当时还没有提到妄想的内容。”

“等等,让我回忆回忆……对了,我记得她当时对着你说了一句‘你给我滚蛋’,对吧?”

“对。”

“只要听到这句话,就能想象出她妄想的内容了。”

“您早就察觉到她陷入了妄想?”

“嗯,是啊,我毕竟是干这行的,能下意识地察觉出来。”

“可您刚才不是说,‘在没有成见的前提下,我们没有理由认定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有超能力,或是陷入了自己有超能力的错觉’吗?”

“这……”老师支支吾吾起来,“你也许是想驳倒我吧,但你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吹毛求疵罢了。我刚才就是随口那么一说。侦探有着独特的直觉,你应该也很清楚这一点,不是吗?”

“在观察您的过程中,我常有这样的感觉。”

“瞧瞧,你不是也感觉到了嘛。”

“但我开始怀疑那并不是直觉了。”

“不是直觉还能是什么?你说这话有什么依据吗?”

“比如……嗯,就比如户山弹美的案子吧。我给那篇报道起的标题是《减肥》。”

“那起案件着实可怕,”老师皱起眉头,“她认定自己什么都没吃,身体却越来越胖了。那也算一种妄想吧。”

“没错。当时您也知道一件我没察觉到的事。”

“呃,她很胖不是一目了然的吗?”

“我说的不是她的身材。”

“那是妄想的内容吗?她都胖成那样了,还口口声声说自己什么都没吃,是个人都能看出她陷入了什么样的妄想吧?”

“我说的也不是妄想的内容。”

“那是什么?”

“案件的原委。罪犯租了弹美住处正下方的房间。”

“对,罪犯利用快递公司的转寄服务把本该送到弹美家的包裹转寄到了自己租住的房间。我琢磨了一下怎样才能截获别人家的包裹,通过推理发现了其中的玄机。你没有注意到只是因为缺乏经验,并不是我异于常人。”

“我说的不是这个。您能推测出罪犯动的手脚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那哪里奇怪了?”

“您知道弹美家的房号。您当时斩钉截铁地说:‘罪犯租了502室,然后以您的名义提交了虚假的转寄申请,谎称您从602室搬到了502室。’”

“她说了自家的地址吧?”

“没说。”

“那……那就是她在委托申请表上写了地址。”

“她进事务所的时候是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根本没有余力写申请表。”

“我一时半刻想不起来了,都是些琐碎的小事。”

“看似琐碎,其实事关重大。”

“一个房号有那么重要吗?”

“如果您知道她的房号,那就说明您也知道她这个人。知道她这个人,就意味着您早就知道有这么一起案子了。”

“你这推论也太简单粗暴了吧?”

“换成更细致的解释,结论也是一样的。您不可能听不懂。”

“好吧,那给我点时间回忆回忆。”

老师闭上双眼。十秒后,他睁眼说道:“哎哟,这不是很简单嘛。”

“您想起来了?”

“你以为我早就知道弹美的房号?”

“不是‘我以为’,是您亲口说的。”

“但她并没有承认她确实住那间。”

“嗯,这么说起来,好像是没有。”

“在解释比较复杂的事情时,加入一些具体的元素会比只用抽象概念更容易理解,这个你应该明白吧?”

“明白是明白……”

“当时浮现在我脑海中的诡计是这样的:替换掉包裹中的物品后,凶手肯定得重新打包,再把包裹送去弹美家。既然是这样,那他应该会选择一个只需稍加涂改就能变成弹美家地址的房号。假设房号是三位数,那么租一个只差一位数的房间就是最合理的选择。毕竟要是涂改好几个数字,就很容易暴露。下一个问题是改三个数字中的哪一个。改个位数就意味着罪犯租下的房间和弹美家不过数墙之隔,风险实在太大。一个不凑巧,罪犯搞不好会跟弹美撞个正着。改十位数本质上也一样。只要在同一层楼,哪怕中间隔着几十个房间,在走廊上相遇的概率也不低。因此,改百位数才是最合理的。百位数一般表示楼层,所以这意味着他们会住在不同的楼层。”

“继续听您说下去,就能明白您为什么知道她的房号了?还是说,您只是在争取时间?”

“哎呀,你先耐心听我说完。在‘涂改百位数’的前提下,能够轻易涂改的数字组合寥寥无几。例如,9和6乍看非常相似,但你很难通过小幅度的涂改把9变成6,反之亦然。也就把1涂改成4、把3涂改成8之类的情况比较好操作。而我想到了把5涂改成6的情况,作为数字组合的一个例子。事实上,个位数和十位数是几都无所谓。我只是随口用了2跟0罢了。”

“您的意思是,602是您随便编出来的数字?”

“完全正确。”

“那弹美为什么不纠正呢?”

“我也不知道。也许是因为它无关痛痒,所以弹美没放在心上吧。她大概也知道我是随便编了个数字。”

“她的房号并不难查。如果她家真是602室怎么办?”

“不怎么办啊。真是602室,那也只是我碰巧说中了吧。”

“碰巧?三位数的数字也能碰巧说中吗?”

“碰巧说中一个三位数的数字也不算什么奇迹吧。算上组号[以“年末巨奖彩票”为例,彩票共有二百组,组号为“001”到“200”。每组都有十万个编号,从“100000”到“199999”。]的话,彩票的号码足有八位以上。不过嘛,我估计我是没说中弹美的房号。就算碰巧说中了,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没错。就算房号是一致的,老师脸上依旧会挂着淡定的微笑。仅仅是这样,还不足以把老师逼到走投无路。

“我可以再提一个问题吗?”我问道。

“确定只有一个问题?”

“您介意这个?”

“还不是因为你问个不停。”

“我会问到您承认为止。”

“那岂不是没完没了了。你到底想让我承认什么啊?”

“您还记得‘食材’一案吗?”

“记得啊。那显然是一起绑架案。”

“大钟夫妇来事务所的时候惊慌失措,尤其是那位太太,几乎陷入了恐慌状态。”

“多亏了你的连载,我成了赫赫有名的侦探。在这座城市,人们遇到紧急情况时更倾向于找我,而不是向警方求助。”

“这可不是什么好倾向。”

“怎么不好了?”

“因为警方的调查是免费的,您却要收调查费不是吗?”

“警察也不是免费的啊,包括人力成本的各项经费都出自税费。换句话说,每个公民都是警方的客户。许多人对这一点存有误会,觉得找政府机关办事是不要钱的,殊不知政府早就强制征收了费用。正因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公务员才不把老百姓看作客户,而老百姓则误以为政府是在免费帮自己做事,表现得处处卑微。如果大家都能正确认识到民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无异于顾客和店员之间的关系,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起来都会顺利许多。”

“可无论报不报警,交的税都一样多啊。”

“假设这座城市的居民遇事都不找警察,而是委托我来解决,那就能砍掉警方的所有经费了。维持这家侦探事务所的经费和维持警察组织所需要的经费毫无可比性。到时候就能大幅减税了。”

我暗想,要是没有了警察,只剩下这家侦探事务所,那简直与噩梦无异。

“起初大钟先生好像并没有意识到女儿被绑架了。”我说道。

“他觉得女儿大概是遇到了某种麻烦。只是大钟太太不知怎的误以为女儿已经惨遭杀害了。”

“后来,警察突击检查餐厅,顺利救出了孩子。奈何绑匪四散奔逃,费了好大的功夫也只抓到了两三个不了解情况的小喽啰。”

“毕竟当时外头风雨大作,只能说那群绑匪比较走运吧。”

“他们真的只是运气好吗?”

“你到底想说什么?”

“会不会是有人提前给他们通风报信了?”

“有可能。可即便是这样,也与我无关。”

“也是。但我想不通的并不是这件事。”

“那是什么?”

“当时有个大高个跟着大钟夫妇找到了这家事务所,对吧?”

“嗯,是专程来送勒索信的好心人。”

“大钟太太还以为他也是绑匪之一。”

“受其影响,大钟先生也把大高个当成了危险分子。”

“我觉得他们会误会也情有可原。毕竟看到一个人高马大的男人在暴风雨中紧追不舍,是个人都会害怕的。”

“这就是门外汉和专业侦探的差别。”老师的口吻洋溢着自信。

“您似乎早就知道他会送勒索信来。”

“你又来了。我当然不是提前知道的,而是推理出来的。”

“什么样的推理能让您知道他手里有勒索信?”

“如果绑架是为了赎金,那自然会有一封勒索信。可那对夫妇并没有收到勒索信。也就是说,他们很有可能错过了那封信。这个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拿着一张纸追赶这对错过了勒索信的夫妇,那我自然可以推测出那人是来送信的。”

“这个解释听上去好像挺合乎情理的,但我还是觉得不太对。”

“怎么不对了?我觉得逻辑很通顺啊。”

“您的推理是,如果以‘那是一起绑架勒索案’为前提,就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没错啊,那确实是一起绑架勒索案。”

“可照理说,‘那是一起绑架勒索案’只是推理的结果。把结果用作前提,岂不是颠倒了先后顺序?”

“通过假定某件有可能为真的事情来证明事实也并不稀奇,只要能以之为前提解释清楚一切而不产生矛盾即可。”

“哪怕前提是错的,在某些情况下也不会产生矛盾。”

“比如?”

“假设某个人——就叫他‘A’好了。假设A说‘B是个诚实的人’。”

“接下来轮到B出场了。”

“再假设B说‘A是个诚实的人’。”

“哎哟,不设定成悖论啊。”

“对,这不是一个关于悖论的例子。那么,A真的是一个诚实的人吗?首先,让我们假设A是诚实的。诚实的A说B是诚实的,所以B也是诚实的。而诚实的B说A是诚实的,与最初的假设并不矛盾。”

“多么精彩的推理。”

“可只要做出相反的假设,就会发现问题了。换句话说,我们先假设A是个骗子。满口谎言的A说B是诚实的,这意味着B其实是个骗子。而骗子B说A是诚实的,这说明A是骗子,与最初假设一致。也就是说,无论A是诚实的人还是骗子,我们都可以把事情解释清楚,而不产生矛盾。更进一步讲,即便我们能在某个前提下解释清楚一切而不产生矛盾,也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前提为真。”

“这只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实际的案件中,会有物证和人证支持我们的推理。只要采访A和B以外的人,就能轻易验证他们是否诚实。在‘食材’一案中,勒索信确实存在,它足以证明我的推理是正确的。”

“不是推理,而是推测。诚然,勒索信的存在证实了您的推测,但您得出这一推测的过程并不清晰。换句话说,您的推测与最初的假设在时间顺序层面是颠倒的。”

“时间顺序?”

“如果大钟夫妇一开始就带着勒索信来到事务所,那您当然可以有理有据地推测孩子被绑架了,绑匪的目的是赎金。以此为前提听他们的叙述,事情就都说得通了。可实际情况是,他们并没有带勒索信来。换句话说,您不得不在推理元素并不充分的状态下出发。迫不得已之下,您先呈现了案件的全貌,然后找出‘勒索信’这一元素,将它嵌入其中,营造出推理大功告成的假象。逻辑上确实很通顺,但是结合时间因素考虑,您的推理分明是抢先预见了结论。这未免太不自然了。”

“瞧你这话说的,就好像我预先知道真相似的。”

“难道不是吗?”

“嗯,从某种角度看,说我预先知道似乎也没错。”

“啊?”

“但我所谓的‘预先知道’不是你想的那个意思。你听说过一部叫《神探可伦坡》的电视剧吗?”

“听说过,而且非常喜欢。”

“那种形式叫‘倒叙推理’,也就是说,观众一开始就知道谁是凶手,他们享受的是警探揭开凶手真面目的过程。这部剧里有一条重要的定律,你知道吗?”

“什么定律?”

“可伦坡一早就知道谁是凶手了。而且他总是在没有任何线索或线索非常薄弱的状态下锁定凶手,然后缠着人家,想方设法让他露出马脚。这几乎称得上终极的预判式调查[先确定罪犯的侧写再进行搜查。与侧写相符的人从一开始就被认定为嫌疑人,而不符合侧写的人甚至可能被排除在调查范围之外,因此有可能造成冤假错案。]。仔细想想,他的做法还是相当过分的。”

“可是不这样的话,电视剧就拍不下去了。”

“没错。而且不预判就进行不下去的也不仅仅是电视剧。侦探有一种在多年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直觉,能在一瞬间判断出发生了什么样的犯罪行为,罪犯又是谁。所以事实上,我们几乎不会去推理,只会收集证据来证明我们凭直觉猜到的来龙去脉。但这样不能说服任何人,所以我们会在证据集齐的时候陈述一套像模像样的推理。确实如你所说,这么做会在时间顺序层面得出略显矛盾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我们揭开真相,所以这种方法并无不妥。”

“您是说,您是靠直觉猜出了谁是罪犯?”

“没错。不过你可千万别说出去,因为这是商业机密。”

“您是想说自己有超能力吗?”

“不。我肯定是在潜意识里进行了某种侧写。我脑海中有一座数据库,归纳了哪些情况下最有可能发生怎样的犯罪行为,而且这些数据还能被自动搜索。所以我得出的是统计学层面的推测,这还不足以证明罪行确实存在。”

“您有关于‘哪些情况下最有可能发生怎样的犯罪行为’的列表吗?如果有的话,请给我看一看。”

“我都说了,列表只存在于我的脑海中,而且也没法写出来。数据都在潜意识里,所以只有潜意识的搜索才管用。”

“好方便的能力啊。”

“是啊,是很方便。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我也没有办法。”

我叹了口气:“您就打算这么搪塞下去啊。”

“该发愁的是我啊,我都弄不明白你到底想怎么样。”

“我只想知道真相。那我再问一个可伦坡理论也无法解释的问题吧。”

“我就知道你不会善罢甘休。”

“这个问题与‘生命之轻’一案有关。”

“哦,我记得很清楚,毕竟是前不久的案子。”

“起初,伊达先生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对某非营利组织的调查结果,那个组织的宗旨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医院。”

“他以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叫非常不得要领的汇报。”

“他没有交代自己的捐款目的,一上来就汇报起了调查结果。我不认为他是刻意隐瞒,但是正因为他没有披露必要的信息,听者才会误以为他直接捐款给了那个非营利组织,并怀疑组织乱用了他的钱。”

“这话不对吧,这么误会的恐怕就你一个。”

“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到冒牌的动物救助中心。他的怒气直指建设医院的非营利组织,以至所有话题都是围绕那个组织展开的。”

“也许是这样吧。”

“通过调查,他没有发现任何能证明非营利组织存在不法行为的证据。照理说,根据这个结果得出的判断应该是‘不存在诈骗行为’,您却断定那是一场性质恶劣的骗局。”

“但我是对的啊,因为诈骗行为确实存在。”

“伊达先生的叙述中有足以帮助您判断诈骗行为存在的材料吗?”

“没有直接的。”

“您是说有间接的?”

“大概有吧。”

“那叙述的哪个部分成了间接的推理材料?”

老师支起胳膊。

“你今天好像格外严厉嘛。”

“我没在跟您开玩笑。请您认真回答。”

“既然不是在开玩笑,那你的目的是逼得我走投无路吗?”

我点点头。

“我究竟为什么非得受这种罪不可?”

“因为我必须搞清楚这一点。”

“我之所以遭到责问,是为了明确我被责问的理由?这岂不是无解的死循环吗?”

“那就换一种说法。我之所以向您提问,是为了确认我有没有理由责问您。”

“你是在审问我吗?”

“从广义上讲,是的。”

“你没有权限这么做。”

“对,所以您要是不想回答,也可以不回答。不过那样一来,我就会认定您是有不想回答的理由。”

“你这么想对我有什么坏处?”

“有没有坏处我也不确定,反正我会照实发表我的疑问。”

“发表在小众杂志上的文章能有多大影响力?”

“那些文章至少有足够的影响力让这家侦探事务所的生意变得红火,不是吗?”

“你是在威胁我吗?”

“不。您完全可以不回答我的问题。”

“但你会把那些事都写出来。”

“这叫新闻自由。”

“好吧,”老师挠了挠头,“你的问题是什么来着?”

“伊达先生叙述的哪个部分成了间接的推理材料?”

“我无法明确告诉你哪一句话成了推理的材料。我刚才也说了,侦探有独特的直觉。”

“您刚才说,您会在脑海中的数据库进行搜索。既然要搜索,那肯定需要某种材料当关键词不是吗?他的叙述中有这样的材料吗?”

“还要什么材料啊,他都亲口说了‘我好像遇上诈骗了’,不是吗?”

“您是凭委托人的感想断定的?明明他自己都不太有把握。”

“怎么说呢,我可以从委托人的风貌和言谈举止看出个大概。”

“绕来绕去,您还是在说自己有超能力。”

“你要实在想把我打造成有超能力的人,那也没关系。这下满意了吗?”

“您到底还是放弃了从逻辑层面做出解释啊。”

“我们不可能无休止地用逻辑解释一切。只要你不停地问‘为什么’,就必然会追溯到无法用逻辑解释的那一层。”

“这话就不对了。我们确实无法无休止地进行逻辑层面的解释,可一旦触及人人都能信服的公理或法则,就没有必要再往前追溯了。‘您能破案是因为您有超能力’这个理由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令我信服的。”

“那我要怎么做才能让你信服呢?”

“要么证明您有超能力,要么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还有比‘超能力侦探’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吗?”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但我不确定您会不会承认。”

“说来听听?”

*

“请您试想一下。我们面前有一位侦探,他总是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破案。只需听取委托人的叙述,他便能做出推理,点破凶手与诡计。”

“这就是所谓的安乐椅侦探。”

“我并不认为‘安乐椅侦探’这个概念本身是站不住脚的。只要委托人给出推理所需的全部信息,侦探就完全有可能找出真相。问题是,没人能保证委托人会给出全部的必要信息。事实上,‘委托人给出的信息不够充分’恐怕才是常态。毕竟委托人不是专业侦探,而是门外汉。”

“优秀的侦探就不能从委托人口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吗?”

“在某种程度上当然是可以的,但再厉害的侦探都无法问出委托人不知道的信息。而且也没人能保证委托人永远说实话。他们有可能误会,也有可能故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事实,对侦探说谎。换句话说,安乐椅侦探能否成功,取决于委托人的质量。”

“我觉得优秀的委托人并不少见……”

“确实,但委托人太优秀也不行。毕竟委托人必然手握推理所需的全部信息,所以照理说,如果他本人非常优秀的话,他完全可以靠自己手头的信息进行推理,找出真相。因此,安乐椅侦探的委托人必须拥有出色的观察力、记忆力与判断力,能够集齐所有必要的信息,但又不具备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一种极其微妙的平衡状态。问题是,‘什么才是必要的信息’必然是随着推理的深入逐渐明确的,因此要在完全不进行推理的前提下判断出‘哪些信息必要’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普通的侦探会一边进行推理,一边亲赴现场,或者派助手去现场,以便补足缺失的信息,完成自己的推理。”

“你认为世上不可能有安乐椅侦探?”

“我没说‘不可能有’,但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样的巧合绝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整整五次。如果委托人带来的信息不够充分,却又想装出安乐椅侦探的样子,那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动手补足信息。如果侦探从一开始就知道所有必要的信息,就可以装出当场推理出一切的样子。唯一的问题是,侦探无法解释他为什么会知道委托人从未提过的信息。”

“你的意思是,在这种情况下,侦探打从一开始就是知道真相的?”

我点头说道:“侦探不是根据委托人的叙述搭建了推理,而是从一开始就知道真相,所以他完全有可能一不留神把委托人没有提过的事实纳入自己的推理。只要能把案子顺利解决,委托人就心满意足了。哪怕侦探知道一些他本不该知道的事情,只要不与委托人提供的信息相矛盾,委托人也不会介意。但要是有第三个人旁听委托人与侦探之间的对话,这个人就有可能察觉出异样,因为侦探竟然知道委托人没有提及的事实。”

“也就是说,你认为我在委托人讲述案情之前就已经知晓了一切。可这样不就绕回了我是超能力侦探的推论吗?”

我摇了摇头:“不需要把超能力扯进来,也能解释清楚。”

“怎么解释?”

“自导自演。换句话说,只要案件的主谋扮演侦探的角色,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若无其事地说出了一句不得了的话?你说我是罪犯?”

“是的,我意识到了。您是莫里亚蒂式的、不亲自动手的主谋。在您解决的所有案件中,不是罪犯逃之夭夭,就是只抓住了几个底层的小喽啰,犯罪组织的全貌至今成谜。换句话说,没有一起案件能查到主谋身上。而您了解委托人没有透露过的信息,对案情了如指掌。您是莫里亚蒂就是最合情合理的解释。”

“你有物证吗?”

“没有。这是我根据您和委托人之间的对话做出的推测。”

“哦,有意思。这么说来,你倒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安乐椅侦探。而你刚刚才说过,世上几乎不可能存在安乐椅侦探。你难道没有意识到你在自相矛盾吗?”

“您是故意把不同维度的事情混为一谈,企图转移我的注意力吧。我并不是单靠听取叙述就破了案子,只是注意到了些许矛盾之处。如果那些矛盾并不是矛盾,假设您是主犯就是最简单的解释。我应用的正是奥卡姆剃刀原理。”

“那你打算怎么办?”

“我没有物证,也没有独自开展调查的能力。”

“你的自我分析倒是中肯。”

“我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比如通过小众杂志上的连载……因为这样一来,有调查能力的人也许就会注意到了。”

“你最好不要这么做。”老师平静地说道。

“为什么?”

“因为这么做只会让你出丑。如果一切如你所愿,有能力的人开展了调查,我的清白就会立刻得到证实。到时候,你就等于是污蔑了我。我是一点都不想起诉你诽谤的,但你的写作生涯恐怕只能到此为止了。”

“是啊,如果您是无辜的,事态确实有可能发展成这样。”

“看来你是想通了。”

“可如果您不是无辜的呢?如果您就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我岂不是立了大功?”

“但我并不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所以你的假设是错误的。”

“您肯定知道自己是不是莫里亚蒂,但我不确定您这句话的真伪。把只有您知道的事情当成双方的共识可不行。”

“好吧。尽管我不太乐意,但还是陪你分析一下好了,包括‘我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的可能性。即便如此,我的结论依然是‘你不应该发表’。首先,如果我不是莫里亚蒂,你就会发表错误的报道,失去社会地位。这个推论没问题吧?”

“没问题。”

“需要重点探讨的是‘我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赞成你在小众杂志上公布真相吗?”

“当然不会,但我还是会发表的。”

“你冷静想想。如果我是莫里亚蒂,你觉得我会眼睁睁看着你发表这种东西吗?”

“您不打算让我发表?”

“如果我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我就有的是办法阻止你。”

我不由得心头一紧。

“我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你就会因为发布错误的报道失去现在的地位;而如果我就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你将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当然,后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你不必考虑。总之,发表出来对你有百害而无一利。我相信你一定能想明白。”

“嗯,我想得很明白,”我回答道,“发表出来对我没有任何好处。”

“没错,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

“但有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即使它没有任何好处。”

“你不是说你已经想明白了吗?”

“是啊。”

“如果我是无辜的,你就会颜面扫地,断送自己的写作生涯。”

“但也只是颜面扫地、断送写作生涯而已吧?”

“如果我有罪,你也许会摊上大麻烦。”

我笑了:“您不是说后一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我不必考虑吗?”

“不可能出现后一种情况,我很清楚这一点。但你不知道,难免要考虑一下。我是在设身处地替你着想啊。”

“即便是后一种情况,也不会发生什么特别可怕的事情,所以不要紧。”

“你凭什么如此肯定?”

“因为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是愉悦犯。他只是很享受人们恐慌害怕的模样罢了。当然,他也策划过牵扯到金钱的犯罪,但牵涉金额很小,有的甚至被扼杀在了摇篮里。换句话说,他不是一个穷凶极恶的罪犯。我相信他不会杀了我,也不会把我逼到身败名裂的地步。”

“可你应该没有确凿的证据。驱使你不顾一切地告发我的回报究竟是什么?”

“好奇心。”

“什么?”

“因为若想确认我的推理是否正确,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它公之于众。只要能让本地的众多相关人士注意到,他们就会自发地进行各种验证。”

“如果我阻止你公布呢?”

“那也没关系,因为那样足以证明我的推理是正确的。”

发表不一定要通过小众杂志。文章已经准备好了。我只要在这一刻按下回车键,一切就都结束了。

当然,我也许会相应地失去一些东西。

“老师,您是这座城市的莫里亚蒂吗?”

“我要是承认,你就不公布了?”

“是的。因为那样一来,我就达到了目的。但您要是不承认,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公布。”

老师思索片刻后说道:“那你就试试吧。说不定会很有意思呢。”

上一章:第五集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