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什么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作者:特立独行的猫

之前参加过一个比赛,主办方让我填一份表格,让我写写自己的所有经历,同时确定一下自己想要参加的类别,比如“创意”、“勇敢”、“环保”、“公益”等。我主要写了几个看起来很光鲜的身份——《文汇报》留学就业版特约撰稿人、《大学生》杂志专栏作者、新浪教育求职频道特约作者……最后顺便提及了我的公益项目“星光成长计划”,但并没着重写,只写了短短三行:“星光成长计划创始人,该计划以为贫困山区建立小型图书角为宗旨,目前已为绵阳灾区临时小学等学校捐赠近百本图书及少量衣物,并参与了为白血病女生筹款等活动。”然后,收到组委会通知,我当选为本次比赛公益类的候选人。

公益?为什么是公益?我很奇怪,这个项目我做得并不是很大,仅仅做了七个小项目而已,为什么这个弱小的项目会被看上?我将此疑问反馈给了主办方。对方答曰,因为很特别,因为这是你自己主动开始做的,是唯一的个人公益项目。

哦,这是我自己主动做的,其他的特约撰稿人、专栏作者……都是社会赋予的,这很不一样。

这个比赛并不看重参赛人是在什么大公司,也不在乎社会曾赋予了你什么名号与头衔,他们在乎的是,参赛人自己主动做过什么,这些主动做出来的项目,才是一个人内心所真正渴望的东西,而且是最特别的东西。

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头衔,都是社会赋予的,比如我是什么公司的,比如我是著名媒体的撰稿人,比如我是哪里的老师……可如果有一天,你不再是这个公司的员工,不再写文章……那这些头衔,便会全部失去,到那个时候,你还剩下什么?我曾看过台湾著名女作家李欣频的一段话,大意是我们每天追逐的那些头衔、声望、升职机会、公司背景等,其实都是可以兵败如山倒的,倘若有一天公司垮了,你的头衔还有什么用?如果你以为自己能升职,可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杀出一个跟老板关系比你好的人……很多人都抱怨这个社会不公,其实是自己内心不够淡然与平和。

当年看到李欣频的那段话时,我正纠结于自己的前途问题,看到之后,我心里顿时豁然开朗。我们应当抓住的是那些能够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些因外力变化而变化的东西,只是社会赋予我们的,并不是我们能自主掌控的。倘若有一天局势变化,我们还能掌握的,便只剩下我们自己,而这才是唯一不变的东西。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求职时,简历里写的都是各种我自己闹着玩儿的体验,比如一段做记者的经历,那是一个我半夜一拍脑袋想出来的项目,就是要采访100个外国人,以便了解他们在中国的感受,以及遭遇到的文化碰撞等。其实这是我闹着玩儿的事,但在几次比较重要的面试中,都被浓墨重彩地问到。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这事太特别、太主动了,当所有面试者的简历上写满了诸如“社长”、“学生会主席”、“优秀学生”时,我简历里写的都是我自动自发的项目。那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面试一个就拿一个Offer,从来没失手过。今天想来,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

其实,我平时也会发生这样的困惑,只是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上大学前,所有的家人,上到爷爷奶奶,下到弟弟妹妹,都认为我们应该继续小时候乖巧玲珑的优良作风,在大学这块养人的根据地里,以成绩第一为中心,高举学生会会长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大旗,紧密团结在好学生、好干部身份的周围,向进入国企或当公务员的伟大目标迈进。在达到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应该迅速找个条件相当的男友或女友,男生家买房女生家买车,结婚生子,共同背负着房子、车子、孩子的历史重任,从此步入中年人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中去。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默默无闻、大步流星地跟随着人民群众的统一步伐,每段时间都做自己该做的事,凡事要低调,不要搞特殊,枪打出头鸟,早晚要死掉!

我曾在没事干时,自己用装打印纸的箱子做了个小书架,拍成照片,放到了微博上,网友们转来转去,竟然被那家打印纸生产公司的销售人员看到。显然,他们很惊艳于这样一个应用,并承诺给我提供更多的资源,以满足我所有的创作热情,顺便我跟他们讨论了一些创意方面的事。而这些,倘若我没这个创意先打动他们,单说我是××公司的牛人,他们绝不会鸟我的……他们从未问过我是谁,在哪里工作,他们只珍视我发自内心的简单创意,并给了我所想要的一切,这就是这个社会的游戏模式。

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什么。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减法来思考,倘若有一天,我们没有了现在的工作,那我们还是什么?我希望,如果有一天我没有了社会给我的头衔,我依然还可以是我自己,拥有其他能让我依然骄傲的我自己,仍然能每天淡淡地微笑、从容地往前走的我自己。

上一章:你凭什... 下一章:用自己...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