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结婚观念超单身社会 作者:荒川和久 |
||||
结婚本来就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是尊重个人意愿、不受他人所迫的权利。此外,养育自己的孩子也不是身为人唯一的社会价值。但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已婚人士就会说教别人,“结婚不是理所当然的事吗”,“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才算是真正完整的人啊”,这就是日本人的婚姻观念。 因此,那些过了40岁还没结婚的人就很容易被贴上“人生不完整”的标签。结婚是正常的,但不结婚的人也并不是怪物。在“全民皆婚”时代,人们只能接受5%这种程度的“少数派”是终身未婚者,一旦听到“日本将有3成男性会终身未婚”的新闻,已婚者们就像听到未知病毒扩散的消息一样惊慌,然后想要立刻将病毒消灭。你或许觉得这种想法很奇怪,但是对于那些认为结婚是理所应当的人而言,这样的想法才是正确的。 这种结婚观念在日本人心中尤其根深蒂固。 日本内阁府在2015年作的《关于少子化社会的国际意识调查报告》中有一些很有趣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这项调查以日本、法国、瑞典、英国4个国家的20—49岁的男性和女性(包括已婚和未婚)为对象,调查这些人关于“恋爱”“结婚”“生子”“育儿”的看法(图1-6)。 该调查就“是否认为结婚或者同居是人生必需品”这一问题对4个国家的被调查者进行提问。在日本的被调查者中认为“结婚是人生必需品”的占9.0%;认为“结婚比较好”的占56.5%。也就是说,拥有结婚意愿的日本人超过了65%。这一结果与2010年的调查、2005年的调查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不同于日本,在欧洲各国的调查结果中,法国人和瑞典人认为“结婚是人生必需品”和“结婚比较好”这两类人加起来只有3成。英国虽然略微高了些,但也只占40%左右。尤其是法国人,他们认为无须拘泥于结婚或者同居这种形式,只要有一位伴侣即可。 来源:日本内阁府2015年《关于少子化社会的国际意识调查报告》 备注:该调查中的“结婚”是指法律意义上的结婚。法国的PACS(公民同居契约)和瑞典的Sambolagen制度承认的同居形式在该调查中不算作结婚。 相反,认为“结婚、同居、恋爱都不是人生必需品”的人,在瑞典占31.1%,在英国占32.4%,都比日本的21.8%高出10%左右。与其说瑞典人和英国人否定伴侣的存在价值,倒不如说他们更能接受双方不建立恋爱关系的这种形式。 当然,对于结婚的看法也因人而异。有配偶者与单身者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将有无配偶的人分开作一个比较(图1-7)。 从图1-7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有配偶者还是单身者,回答“结婚是人生必需品/结婚比较好”的人,日本人占比最高。尚未结婚也未同居的日本单身者有近6成的人都有着强烈的结婚意愿。而法国和瑞典的单身者均只有2成左右认为“结婚是人生必需品/结婚比较好”。可见,日本人的结婚观念与法国和瑞典迥然不同。 也就是说,日本人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全民的结婚意愿都很强烈。而欧洲的其他3个国家,只有有配偶者有强烈的结婚意愿,除此之外的人结婚意愿都很弱。 针对日本人结婚意愿的强烈程度,该调查还分性别和年龄段作了对比。从性别来看,有强烈结婚意愿的日本男性占比71.7%,女性占比60.5%,可见男性的结婚意愿更加强烈。从年龄段看,拥有强烈结婚意愿的男性,在20岁左右的人中占比70%,在30岁左右的人占比67%,在40岁左右的人中占比76%。而拥有强烈结婚意愿的女性,在20岁左右的人中占比66%,在30岁左右的人中占比56%,在40岁左右的人中占比62%。我们可以看出,并非越年轻的人结婚意愿越低,男性和女性均在30岁左右的时候结婚意愿更低,女性则是在20岁的时候结婚意愿最强。 这一结果难道不令人意外吗?这并不是几十年前的调查结果,而是2015年的调查结果。 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男性还是女性、处于什么年龄段,几乎所有日本人都有着强烈的结婚意愿。因此,对于那些无法结婚的人来说,被说教“结婚是理所应当的事”就仿佛被击中要害一样奏效。日本人根深蒂固的结婚观念会让这些未婚者产生自我否定感,认为“没能结婚的自己,人生确实不完整”。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个案例。我在2015年末出版了《不结婚的男人:持续增加的单身男的真相》一书。书中记述了那些选择不结婚、认为单身万岁的单身男性的真实生活状态。这并不是一本劝大家不结婚的书。因为目前基本没有关于不断增加的单身男性的调查数据,所以这本书只能将单身男性的生活状态与其消费行为相结合,分析单身男性的现状。 书里想说的是,“这些人并不是不能结婚,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不结婚”,他们也努力工作,经济独立。有的人即便有女朋友,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结婚。他们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全部用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这些单身男性的生活状态被很多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 这本书出版后,我在网上发起了一个讨论单身男性生活状态的帖子,最终收到了1.6万条回复。在帖子下方的回复中既有已婚者的经验之谈,也有未婚者的独特见解。前者的反应很容易理解。已婚者不认可单身男性所谓的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一点也是我预想之中的。也有已婚者评价单身男性“说什么不结婚,就是嘴硬,实际上是结不了婚”。对于断言自己不结婚的单身人士,已婚者说他们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我们都知道“狐狸与葡萄”是出自《伊索寓言》里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看到树上结的葡萄,想要跳起来吃美味的葡萄,但是跳了好几次都没有吃到,最终只好放弃,并说道:“反正这个葡萄是酸的。” 在已婚者的眼里,单身者就是那只狐狸,结婚就是树上的葡萄。当人们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状态时,会想要逃避内心中不和谐的声音,从而为了适应当前的状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或信念。价值观和信念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将“未婚者主张不结婚”比作“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虽然也没有说错,但是我们要知道“已婚者认为结婚是件好事”同样也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总之,已婚者的反应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未婚者的反应。我的言论被未婚男性反驳是完全没有想到的。他们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已婚者的想法是一致的,都表示“我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结不了婚”。而结不了婚的理由也各种各样,例如经济能力、外貌、性格、沟通能力等。这些“结不了婚的男人”竟有如此强烈的自我否定感和消极的想法,让我感到很意外。 他们说自己并不是抱着“誓死不婚”的强烈意志而保持单身的。在他们看来,在我写的那本书中,好像所有的单身男性都是“主动选择不结婚”,看完书后,他们觉得自己“不能结婚”的状态也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困惑。然而事实是,他们也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相亲,也没有因为参加相亲竞选而落选的心灵创伤,因为这些人本来就远离一切比赛性质的活动。但是他们还会说:“反正就算我去参加相亲活动,也没有人想和我结婚。” 能不能结婚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我虽然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一想到大家被强烈的结婚意愿所包围,“结不了婚”让这么多人丧失自信心,我就不寒而栗。 当然,单身男性当中也有一些不受周围结婚观念影响的人。他们不会自我否定,内心十分坚强。话虽如此,但是,当那些“自以为是”的已婚者说出“这些人也不结婚,还想倡导什么单身主义”时,单身男性们的内心还是不舒服的。这时候单身男性们通常会说“虽然很想结婚,但是结不了啊”,用这种贬低自己的说辞来达到自我防御的效果。因为只要你灵活用好“自黑”这一方法,周围人马上就会温柔地对待你,对你说:“是吗?那你要加油啊!”但是,这种方法终究只能应付一时。因为这种“自黑”本质上也是违背自己的内心意愿,他们在心理上还是有压力的。 这也是未婚者们被强烈的结婚观念所压迫的一种现象。本书中将这种没有结婚意愿的人称为“单身男(solo男)”和“单身女(solo女)”。[“solo男”和“solo女”本指有自己的工作且一个人生活,有着独立、自由、自给自足价值观的人,与这个人“有没有结婚意愿”没有任何关系。但为了方便,本书的“单身男(solo男)”和“单身女(solo女)”特指没有结婚意愿的人。——作者注] |
||||
上一章:比终身... | 下一章:结婚的...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