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独自生活,必须要爱自己

超单身社会  作者:荒川和久

此外,还有一个“独自生活的能力”,那就是“爱自己的能力”。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其所著《爱的艺术》一书中写道:“要首先学会独处,才能更好地爱人。”也就是说,在谈论爱之前,先学会站立,然后再谈爱。依靠他人,或者是让他人依靠,这都不是爱。比起对孩子的爱、夫妇之间的爱、男女之间的爱,更重要的是要先学会爱自己。

爱本来就是一种自立的、主动的行为,但是人们逐渐把爱歌颂成一种只能是对他人倾注的感情,例如爱家人和孩子、爱护环境和地球。很多时候一说到“要爱自己”,就会立刻受到指责。

我在出版拙著《不结婚的男人》时,做过几次公开演讲。演讲时经常有人问我:“终身未婚的单身男,是那种只会爱自己,对自己极度好的男人吗?”我想,他们问这个问题的目的就是确认“不结婚、自私的男人是不是自恋者”。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既不是“Yes”也不是“No”。单身男有没有结婚的意愿,并不是由他们爱不爱自己来决定的。

难道,爱就应该给他人,就不能自己爱自己吗?

这种逻辑恰恰弄反了,因为“只有能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他人”。我认为,至少从精神自立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

前文中提到过,未婚男女的幸福感和自我肯定感都相对较低,尤其是那些想结婚却结不了的男女,他们往往不会爱自己,反而会讨厌自己。他们的口头禅就是:“反正我这种人……”他们的共同点是,深信自己没有自我肯定感是因为没有人爱自己。

但是,明明想要被人爱,而一旦被爱就会开始胡思乱想,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这种人怎么会有人来爱呢。这样一来,他们想被爱的渴望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就像饿狼一样,久而久之就会陷入自我嫌弃的恶性循环之中。他们常常说“想被爱,想被认可,想被理解”,可见他们的愿望永远都是一种被动的依赖。他们不知道爱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动性的概念。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容易对另一半“有求必应”。因为,他们认为,要想得到爱,就需要先为对方付出对等的东西,在他们眼里,这和劳动得到报酬是一样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会因为想要得到更多回报,反而自己不停地付出,最后自我毁灭。

他们对周围的人察言观色,为了迎合周围的人而抑制自己的想法,表面上看起来总是笑眯眯的。因为他们陷入一种自我强迫式的思维怪圈,他们觉得如果被别人讨厌了,就不会被爱了。这才是缺乏“独自生活的能力”,所以说在集体中更容易有孤立感,就是这个原因。

我不敢完全肯定地说,所有不想结婚的单身男女都具备“独自生活的能力”,但是毫无疑问,那些过度依赖结婚的“被动终身未婚者们”确实没有这种能力。对于这些人而言,社会应该帮助他们“通过精神上的自立学会如何爱自己”。那些免费的相亲活动完全没有效果,就是因为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并不是结婚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么想的人自结婚以来一直极度依赖另一半,而日本夫妇大部分都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明治时期的结婚制度以及战后日本的“全民皆婚”时代,让大家看不清结婚的本质。反而江户时代的日本人,尤其是市民和农民具备很强的“独自生活的能力”。

我在谷歌搜索“爱自己”,结果发现有1500万条信息。可见这个问题的关注度是十分高的,同时也说明有很多人都不知道怎样爱自己。网上能搜索到很多关于“爱自己的方法”的专栏和消息,还有一些教人们应该怎样去做的自我启发演讲会或冥想体验教室。本书不是教大家如何爱自己的书,所以关于这个方法不作过多介绍。但是我个人认为,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不是学会方法,而是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我完全没有否定网上那些教我们爱自己的指南,但我想说的是,“方法”只不过是手段,是一种技巧,它不是目的。因为日本人总是热衷于学习做某事的“方法”。要知道,无论学会多少“方法”都没有意义。很多人掌握了许多相亲的“方法”,但是到最后发现自己都忘了“最初是为什么要相亲”。因此,爱别人的先决条件是,要知道自己才是首先应该被爱的对象。

上一章:独自生... 下一章:“真正的...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