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正经别册
都市传说破解指南

超正经凶案调查  作者:秦明


超正经凶案调查
超正经凶案调查

大家可能都听过很多不同的都市传说。用网上的描述来说,都市传说是在都市广为流传的故事,大部分都带有一点恐怖惊悚的色彩。都市传说的诞生,往往会受一些真实事件的影响。如果大家纯粹把它当个故事听,其实也就是一种娱乐。

但有时候,都市传说的散播者或传播者,怀有某种目的,企图以假乱真,故意扩散一些容易引起恐慌的信息,这些传说就会演变成我们常说的“谣言”。谣言真伪难辨、蛊惑性强,容易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就不能再单纯当故事听了。

那么,如何识别都市传说中的谎言和漏洞?如何避免自己被谣言洗脑呢?

这就需要我们从细节处见真章了。


都市传说1:偷器官的神秘组织

这应该是流传最广、版本最多的都市传说——偷器官。

十几年前,这个传说曾经在网络上流传一时。每个人都有器官,也都害怕自己成为被偷器官的对象,所以这个看上去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故事,很快就在网络上演变出各种版本的谣言,甚至一度引发民众的恐慌。

那么,偷器官的故事,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让我们挑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版本,一起来分析看看。

版本一:拖走独行女生的面包车

某城市出现了一个偷器官的团伙。这个团伙的成员每天晚上开着面包车,在街上来回游荡,寻找下手的目标。只要看到有女子独自在街上走,他们就会立即把面包车开到女子身边,车门一开,几个人合力把女子拖上车,然后开车就走。等车子开到一个僻静之地,这个团伙的成员就会把女子杀害,取走她的器官,拿出去卖。

这个都市传说,听来令人恐惧,也曾经广为流传。

传言愈演愈烈的时候,这座城市的女孩子根本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即便是在大白天,一看到有面包车经过身边,大家也会惊恐万分地逃开,留下一脸茫然的面包车司机。

版本二:浴缸里的冰块和镜子上的口红

这个版本的故事,最早还是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出现的。

A国的一个男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诉说了自己的“悲惨经历”。他说自己去M国旅游,晚上在酒吧里认识了一个白人美女。两个人一见如故,聊得非常投机。聊完天后,美女主动提出:天都这么晚了,不如我们去开个房间吧。男子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于是这个女子开车把男子带到了一个远郊的宾馆,开了一个房间。进房间后,女子掏出一瓶酒,说我们俩再喝点,助助兴。男子没有拒绝,一饮而尽。可没想到这杯酒一喝下去,男子直接失去意识,昏睡了过去。

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躺在一个放满冰块的浴缸里,浴缸对面的镜子上用口红写了几个大字:赶快拨打报警电话。男子慌忙拨打报警电话,好在医生、警察都来得及时,把他救了,但发现他的两个肾都被偷走了。

这个故事很有名,很多人在网上都看到过。很快,我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版本。

故事的发生地变成了我国南方的某所大学,一名学生在学校庆祝会上喝了很多酒,认识了一个女孩,女孩就把他带走去开房。在房间里喝了女孩备下的酒之后,男孩失去了意识。他醒来以后发现自己泡在一个放满冰块的浴缸里,浴室的镜子上面用口红写着:请速打110,否则你会死。

男孩一看,心里一惊,他身上居然多了两条9.5厘米长的刀口!男孩赶紧打了110。警察肯定不是第一次遇见这种事了,很有经验,一听是9.5厘米的刀口,连忙在电话里说:你是被偷了肾脏了,你赶紧再躺到冰里面去,别动,我们马上来救你。

看了前面外国的版本,再看这个版本,基本上就是复制粘贴,换汤不换药。

不过,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国警方和各大媒体还是很快出来辟谣了。

这个故事里的漏洞其实很多:一来,这人的两个肾都被偷走了,他还能活着吗?如果人还能活着,那这生命力还真是够顽强的!二来,躺在冰块里干啥啊?是为了止血吗?两个肾都没了,光止血有用吗?三来,那个9.5厘米长的刀口,听起来有零有整的,好像是那么回事,但这被割了肾的男孩还真是挺冷静啊,醒来了先拿把尺子量量自己身上的刀口有多长?

虽然谣言被及时辟除了,但民众的恐慌情绪并没有彻底消除。偷器官的都市传说依然在网络上流传着,只不过被演变成了各种新的版本,这些新流传的版本,被精心修改和设计,隐去了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破绽的细节,让民众真假难辨。

其实,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有些明显违反常理的都市传说即便曾经广为流传,也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逐步消失。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流传过一个谣言,说外国人来我们国家偷小男孩的生殖器去造原子弹,现在大家再听到这样的故事,肯定很难再上当了。

但有些都市传说的制造者,会故意选择一些大部分人的知识盲区,选择一些有真实原型的案件,加以篡改、夸大,最后形成了大部分人无法识别真假的版本。

偷器官的谣言就是其中之一。

黑市贩卖器官的案件并不是没有,但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

器官移植可不像把你家客厅的灯泡挪到卧室去那么简单,那可是很复杂的手术。曾经确实有一些有技术能力的医生,在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里,不经过合法的手续,偷偷进行器官移植的交易。这些案例被媒体报道后,一些造谣者对此进行了夸张的改编,就形成了犯罪团伙满大街寻找目标,随手摘器官移植给别人使用的谣言了。

要识破偷器官的谣言,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器官移植的基本医学知识。

首先,器官移植的前提是配型。所谓的配型,并不是血型对上了就行。其实除了各种血型(血液不止ABO一种分型)要匹配,还要对供体、受体体内的抗体情况、白细胞抗原情况进行匹配,甚至对供体、受体的一般情况,比如年龄、身高、体重,以及基础疾病情况进行匹配。总之,进行移植手术之前,是需要进行非常复杂的配型工作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轻受体的免疫系统对供体器官的排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其次,整个器官移植手术的环境,包括摘取器官的手术环境,必须是一个非常严苛的无菌环境,要达到很多标准。因为一旦发生感染,即便移植手术成功,受体依旧无法延续生命。进行器官移植手术的人,也必须有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掌握器官移植手术的专门技能。就这两点,在普遍情况下就很难做到了。

再次,离体器官的保存是有时限的。离体肾脏最多也就能保存40多个小时,其他离体脏器可以保存的时间更短。所以器官移植一般都是在手术之前就完成了全部配型的工作。比如说,有些人签署了器官捐献意愿书,那么在这些人死亡之前,早就已经做好了一系列配型工作。如果把器官摘下来再配型,那就来不及了。

最后,做器官买卖交易的犯罪成本是非常高的。犯罪分子要有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要有严苛无菌的手术室,要有能够保存器官的专业设施等,还要面临被严惩的风险。别说杀人取器官了,就算供体、受体都是自愿的,只要没有履行必需的合法手续,组织交易都是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组织他人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就已经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而未经本人同意摘取其器官,或者摘取不满18周岁的人的器官,或强迫、欺骗他人捐献器官,都可以按照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来处罚。犯罪分子也是人,也得计算犯罪的成本。为了挣一点钱,要投入整个产业链,要有大量专业的团队和设备,甚至还要拿自己的小命铤而走险,是不是得不偿失呢?

因为偷器官的谣言盛行,一定程度上也将合法的器官移植污名化了,导致很多人一谈到器官移植就讳莫如深。

实际上,合法器官移植的重要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有合法器官移植的存在,很多患者得以延续生命;不幸身亡的人,在死后依旧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合法器官移植体现了对生命健康的尊重,也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我们国内有《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对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的程序及要求进行了规范,将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活动限定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因为此条例的存在,所以在整个合法的人体器官获取和移植过程中,会有监督、见证体系。因此,也保障了整个过程不违反社会伦理道德,不违背死者意愿或者其近亲属的意愿。

所以,大家不要因为这些不靠谱的谣言,而对器官移植工作产生误解和猜忌。这其实是一项很伟大、很神圣的工作,我们都要支持它。

说到偷器官,老秦还想到了另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

谣言的发布者不仅用文字讲了一个离谱的故事,还配上了一张图片。文字说的是火车站附近一名女子被人杀死后取走器官,配图是在火车站旁边的树丛里有具全身赤裸的女尸,而这具女尸的胸腹腔被剖开了。

可想而知,这样的图文在网络上流传,会引起多大的轰动。

图片的感官冲击力明显比文字强,而这么血腥恐怖的图片给网民带来的冲击就更加汹涌了。事发地点是火车站附近,这是一个公共场所。在公共场所公然杀人、偷器官,这是多么令人发指的事情啊!

这个案件确实发生在公共场所,警方虽然第一时间设置了警戒带,疏散了围观群众,对现场进行了保护,但还是有人爬到了围墙上和树上,对尸体进行了拍摄,并发到了网络上。

事实上,案子很快就被警方侦破了,凶手和杀人偷器官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是一起精神病患者杀人、毁尸的案件。

“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的造谣行为极其可耻,而在现场拍摄死者照片的行为更应该被谴责。因为死者也有尊严,拍摄死者的照片随意在网上传播就是对死者最大的不敬。而且,命案的现场勘查、取证工作都是保密的,如果偷偷拍摄了警方工作的照片,也就泄露了警方的侦查秘密。

所以老秦在此呼吁,千万不要拍摄命案现场的照片发到网上,用这种方式来吸引眼球、吸引流量是不道德的。

有人也问过老秦,你们法医天天和尸体、器官打交道,会不会也被这种谣言侵扰啊?

还别说,真的有偷器官谣言的变种版本,把法医也给编进去了。

我记得大约是在10年前,某媒体发布了一篇文章,题为《某省警方荒山秘密解剖尸体,被指盗取死者器官》。

这家媒体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一边用这样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一边还用了春秋笔法。标题里说是“被指”,也就是说,这事儿和媒体没关系啊,是死者家属这样指责的,不是媒体说的。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某年冬天的一个凌晨,有个18岁的男孩子去酒吧里玩耍,因为琐事和其他几个人发生了纠纷。很快,言语纠纷变成了肢体冲突,对方有人携带了刀具,掏出刀就把这个男孩给捅死了。

本来这是一起故意伤害致死案件,警方也经常侦办此类案件。但这个男孩的家属心中的愤怒无处发泄,就迁怒于警方。他们对媒体说:“事情发生后,我们发现法医把尸体藏在荒山的一个犄角旮旯里进行解剖。等我们家属赶到的时候,尸体都已经解剖完了,里面的器官都不翼而飞了!法医为什么要这样干?肯定就是为了偷取死者的器官!”

这家媒体用了这么一个吸引眼球的标题对此事进行报道,使这篇文章广泛流传,在网上炒作得很厉害。当地的县公安局对此事进行了调查,并且把刑侦大队的教导员,也就是负责办理这起案件的负责人进行停职处理,然后又找了检察院和相关部门的人对尸体进行重新尸检,看看器官还在不在。重新尸检的结果是器官都在,不存在偷取器官的行为。这才平息了舆论。

这件事情让老秦心里非常不舒服。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当然是必要的,质疑也是应该的,但必须符合科学道理。没有依据就胡乱质疑,会对公安形象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

这则谣言,是对法医工作的极大亵渎。

哪怕“偷器官”的谣言被澄清了,还是有很多网民不理解法医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怀疑。比如,法医为什么要到一个犄角旮旯里去解剖?

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解剖室。

大家对法医工作的印象,很多都来源于影视剧。影视剧里,法医工作的地方通常是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的解剖室。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解剖室。有些地方因为经济落后,地方财政能力有限,根本无法建设解剖室。也有些地方根据政策属于土葬区,不设立殡仪馆,而法医解剖室通常都建设在殡仪馆当中,当地如果没有殡仪馆,也就无处建设解剖室了。这些地方的法医,一般就只能露天解剖。

可是露天解剖,总不能在哪里发案就在哪里解剖吧?不能说在酒吧里捅死的人,就在酒吧里解剖尸体吧?解剖工作毕竟不能有伤风化,不能暴露死者的隐私,不能泄露侦查秘密,所以在没有解剖室的情况下,法医只能把尸体运去一个比较隐蔽的场所进行解剖。

法医进行露天解剖是非常艰苦的。夏天要顶着烈日,冬天要抵御严寒,一工作就是好几个小时,不仅要承受尸体本身带来的艰苦,比如尸臭、血腥味,还要承受环境的艰苦。谁愿意在这种环境下解剖?只是确实没办法,确实没有好的条件。但法医还能怎么办?难道条件艰苦就不检验了吗?不工作了吗?

老秦相信这个案子也是这样,当地应该就是没有建设解剖室,所以法医只能去隐蔽的荒山里解剖。

还有人问,去荒山解剖就去荒山解剖,为什么要秘密解剖呢?为什么不通知死者家属来呢?

要知道,这是一起命案,命案的侦办是有时限的。如果死者身上没有携带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尸源,无法通知死者家属,或是死者根本就没有家属,难道法医就不工作了?

就像正文的009号档案中菜地里发现的那两具编织袋里的无名尸体,警方一时找不到他们的身份,难道法医就一直等着不工作了?等找到尸体的身份,尸体也腐败了,还能通过尸检找到那么多破案的线索吗?

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明确规定,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通知死者家属到场。如果无法通知到死者家属,或者通知家属后,家属不愿意前来,只需要在笔录中注明。

这个法条的意思是:不管家属同意不同意,公安机关只要认为对查明死因有必要,就可以依法决定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

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案件涉及刑事犯罪,公安机关会直接决定对尸体进行解剖检验。如果只是有疑点,公安机关都会尽可能去征求家属意见,争取家属的同意,然后对尸体进行解剖。实在无法争取家属同意,但仍有必要解剖的,公安机关还是会决定解剖。道理很简单,假如死者是被他家属害死的,家属不同意解剖就不解剖,那谁来为死者申冤呢?

《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确立了公安机关有这样的职权,实际上是为了保护每一名公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根据我们在正文中科普的器官移植的知识,大家再来看这则谣言,就会觉得非常可笑了。别说荒山里根本不是无菌的环境,就算法医具备器官移植的专业技术,取下来的器官也来不及在可保存的时限内配型卖掉啊。

即便死者的家属不具备医学常识,对法医有所误解,作为媒体,对关键事实未经考证就草率地发布报道,就实在有些说不过去了。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们,以后再看到偷器官的都市传说,能学会举一反三,辨别谣言,让这些耸人听闻的离谱故事不再流传。


都市传说2:一闻就晕的迷药

有很多人相信,世界上有这么一种药,它可以洒在手绢上、喷在名片上,或是伪装成香水,人只要闻见它的气味,就会立即失去意识。

其实,关于迷药的都市传说由来已久,什么玄乎的版本都出现过。

比如有一位老年人,有一天去菜市场买菜,忽然觉得有人在他的肩膀上拍了一下,他瞬间就感觉天旋地转、头晕眼花,然后就失去了自主意识,拍他的那个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不仅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人家,甚至还在那人的指挥下,到银行去取出了自己存折里的钱给人家。老人清醒过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钱和银行里的存款全部不翼而飞了。

这个故事听起来很生动吧?其实,早在古代就有过类似的传言,说有一种人叫“拍花子”,拍一拍小孩,小孩就会乖乖跟他走。这个老人的故事,听起来就跟遇到“拍花子”差不多。那事情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老人被“拍晕”后,他的家人就到公安机关报警了。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最后发现这其实是一起诈骗案件。老人听信了骗子的谎言,把自己所有的钱都交给了骗子。等他发觉自己受骗以后,感到非常丢人,没脸和家人说出实情,于是就编出了这个故事。

诈骗案件虽然破了,但这个说法实在是太好用了,后来再有被骗的人,也会学这个老人来编造自己的受害理由。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流传甚广的都市传说。

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人会出于各自的目的,加入都市传说的“创作”。他们会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夸大事实,把不合理的情节隐去,再加上一些能够引起共鸣的情节,缝缝补补,添油加醋,这样,新的故事就又能被广泛传播了。

这个“拍一下肩膀就跟人走”的不合理情节,就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改变,新的故事版本很快变成了“一闻即晕的迷药”。

有位男士发帖,说有一天他正在街头走路,突然有辆车停在他旁边,车窗摇了下来,里面的司机问这位男士市政府怎么走。男士很热心地给司机指了路,可就在他进行解说的时候,他突然闻到车里飘出了某种香味。虽然这个香味闻上去像是普通香水,但他一闻到,整个人突然就没力气了。他当时心想,这肯定是遇上迷药了,于是趁着自己还清醒,立即往人多的地方跑去,一路跑一路喊救命,这才逃过了一劫。

无独有偶,另一位女士也在网上分享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她说自己有一天逛街,一个男人突然凑上来,自称是推销香水的,说他们家的香水又好闻又便宜,可以试一下。随后,男人就从口袋里掏出一瓶香水,打开盖子给这位女士闻。结果盖子一打开,这位女士立即感觉头晕目眩、反应迟缓、全身麻木,在马上就要晕倒之际,她跑进了附近的一家鞋店求救,也逃过了一劫。

这两个人是不是为了造谣而故意说谎?老秦觉得,还真不一定。

因为这样的都市传说很多,说不定他们就是相信了网上说的,有一种“一闻就晕的迷药”,所以在遇到某些相似场景(比如闻到了让人不舒服的气味)时,立即联想到了这个传言,由于过度紧张而产生了臆想,甚至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很多焦虑症患者都会出现躯体症状,人在过度紧张的时候,确实有可能出现头晕眼花的情况。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轻信都市传说是有危害性的。

有个真实案例。一名女孩子晚上独自乘坐网约车,有可能是这个网约车司机比较讲究,就在自己的车里喷了香水。女孩一上车,立即就闻见了香水的味道。她本身就对迷药的传言深信不疑,此时更是确信自己即将被迷晕抢劫和强奸。为了保护自己,她突然打开车门,从行驶中的车上跳下去了,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身体伤害。

所以,老秦再强调一下:一闻即晕的迷药,是不存在的。

听到这里,有人就会质疑了:要这么说,难道就没有麻醉抢劫和迷奸的案件了?

这两种案件都是有的。

前文说过,能够广泛传播的都市传说一般都是基于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的。

所谓的迷药、麻醉剂都是有的,不然医生做手术的时候怎么让患者失去意识呢?只不过药物被人体摄入,是需要途径的。

要让人体摄入麻醉剂,效果最好的方式是注射。

医院在做手术前,就是通过注射来给患者实施麻醉。但犯罪分子想要按住被害人,然后对他进行静脉注射,难度实在太大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被害人不可能乖乖听话,一定会反抗呼救。如果犯罪分子能够按住被害人,那他就已经可以控制被害人了,干吗还要多此一举注射麻醉剂呢?

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口服,通过消化系统来吸收入血,产生麻醉的效果。这是麻醉抢劫和迷奸案中最常见的方式。比如在酒吧里,犯罪分子趁女孩子不注意,在她的酒杯里放了麻醉剂,或者是端一杯提前加入麻醉剂的饮料请女孩喝。有的麻醉剂是无色无味的,不会引起注意。女孩喝完之后,就会昏迷不醒。此时犯罪分子再以“她喝多了”为借口,把女孩带离人多的地方。

这些真实案例发生后,警方为了呼吁民众提高警惕,注意防范,进行了大量宣传。而有些造谣者,正是从这些正面的防范意识宣传里获取的灵感。实际上,对于在饮料中下药的犯罪手法,只要我们平时提高警惕,严加防范,犯罪分子也是不容易得手的。

既然注射和口服两种途径,一种难以实施,另一种可以被防范,那怎么才能让网民产生恐惧呢?于是造谣者就选择了第三种途径:吸入。

吸入这种途径听起来很简单啊,闻一下就叫作吸入了,而且“吸入式麻醉”也是真实存在的嘛。

的确,有些麻醉剂易挥发,被人体吸收后,是可以达到麻醉效果的。比如,我们在很多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绑架犯拿着浸有乙醚的纱布,趁被害人不注意,一把捂住了被害人的口鼻。被害人在短暂挣扎之后,就失去了意识。

这种情形,在现实中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药物的浓度要足够高,但不能超高;第二是药物的作用时间要足够长。

关于药物/毒物到底有多大的效果,老秦介绍过一句网络名言,叫“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麻醉剂也是一样,关于如何控制剂量,几乎可以单开一门学科。尤其是吸入式麻醉,就更难控制剂量了。剂量少了,麻醉不倒人,剂量多了,会死人,再加上药物作用时间很难保证,所以利用这种方式来麻醉后强奸、迷奸,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医院在实施吸入式麻醉时,一般也需要患者戴着呼吸面罩,保证医生算好的麻醉剂量全部被吸入才行,但就算如此,也很难保证有百分之百的麻醉成功率。相比之下,都市传说中“一闻即晕”的迷药效果,几乎就是天方夜谭了。

了解医学知识后,让我们重新以推理的视角,看看这个都市传说中的漏洞。

漏洞一:如果故事发生在户外(比如那个让人闻香水的男子在街上),空气是流通的。这样就很难控制麻醉剂挥发到空气里的剂量,更难保证麻醉剂的作用时间。那么犯罪者要准备多少剂量的麻醉剂才合适呢?他又如何控制风向,让这些麻醉剂能全部进入被害人的鼻孔呢?

漏洞二:如果故事里有密闭的空间(比如那个问路的司机在车上),那犯罪者自己为什么不会晕?故事里说,一打开车窗,就有气味飘出来了,意思是这些麻醉剂都储存在车厢之内。那么请问,车里的司机,他自己咋就没晕呢?有些人会说司机事先吃了解药,那老秦只能说你是武侠小说看多了。

即便是在密闭的空间中,拿麻醉剂往别人脸上喷,也很难达到作案目的。因为剂量同样难以控制,而且犯罪者自己也会吸入麻醉剂。要是还没麻倒别人,自己先倒下了,那可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老秦和同事们在工作当中从来就没有见过“一闻即晕”的迷药。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对此辟过谣,大家不必自己吓唬自己。

但是在别人的饮料、食物里下药的案件,确实是存在的。我们要提高防范意识,不吃别人给的食物;外出喝酒、喝茶、吃饭时,要随时关注自己的杯碗,不给别人可乘之机;如果在吃完、喝完之后,感觉身体不适,应立即去到安全的地方,向可信赖的人求助。尤其是和陌生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一定要随时保持这种警惕。


都市传说3:艾滋西瓜和针头男

说到夏天的水果,很多人都会想到西瓜。

我国地大物博,西瓜的品种也很多。比如某地出产的西瓜,皮薄瓤大、水分充足、口感优质,深受欢迎。这个西瓜品种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在全国都很有名。

名气大了,事儿也就跟着来了。

突然有一天,网上流传起了一则关于这个西瓜品种的都市传说。

有人说,假如你买了这个品种的西瓜回家,赶紧看看西瓜皮上有没有针眼。如果有针眼,就赶紧把西瓜扔掉。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有好多艾滋病患者,为了报复社会,就把自己的血液注入西瓜里,让吃西瓜的人也感染艾滋病病毒。

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买西瓜)、普通人一知半解的知识点(艾滋病)、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危险信息(感染艾滋病病毒)——大家看,都市传说的经典三要素是不是都齐了?

谁夏天不吃西瓜呢?谁不害怕感染艾滋病病毒呢?这个都市传说一出来,大家就炸锅了。

很多人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不能不当回事,万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全家都遭殃,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大家一想,买西瓜还得找针眼,要是针眼比较隐蔽,没找到,就要命了。既然传言和某品种西瓜有关,那干脆就先不买这个品种的西瓜吧!

所以,这个谣言一出来,直接导致该品种西瓜滞销,众多瓜农亏得血本无归。

这真不是开玩笑,传言一旦掺杂了恶意,就会毁掉很多人的生活。这也是我们需要分辨清楚谣言的原因——谣言起于谋者,兴于愚者,止于智者。我们如果提升了识别谣言的能力,就能让很多恶毒的谣言终止于我们这一环。

我们先来看看艾滋西瓜这个都市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地政府对此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工作。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西瓜产地所在的镇子,连一例艾滋病都没有,新闻部门也从来没听说过此事,公安部门也没接到过类似的报警。这个都市传说,简直就是无中生有。

不知道制造这个谣言的人是为了吸引眼球,还是想打击水果市场上的对手,他们利用的就是大家对艾滋病传播方式的不了解。

每年都会有很多关于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宣传。大家也经常会听到一个说法: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正常生活是不会被传染的。为什么不会被传染?因为艾滋病只有三种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和流感不一样,是不能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也就是说,你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呼吸同一个空间的空气,是不会被传染艾滋病的,你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吃饭,也是不会被传染艾滋病的。哪怕西瓜上真的被注射了艾滋病病毒,病毒也不会通过消化道来传播,所以吃下去也不会感染。

艾滋西瓜被辟谣后,还是有很多人谈“艾”色变。

虽然艾滋病不通过食物传播,但它通过血液传播是没错的吧?那如果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用过的针头扎破了皮,是不是就有被传染的风险了?

于是,另一个版本的都市传说又悄然兴起。

某年的10月6日,一名姓刘的女士在某个社交平台上发了一个帖子。

她说10月5日下午,她在某个商场里面逛,忽然有个男的拿手背碰了她一下。当时她就感觉有些刺痛,但并没有在意。等她回家之后,仔细观察自己的手背,发现手背上有个类似针眼一样的小孔。她开始怀疑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报复社会,故意传播艾滋病病毒。为防万一,她专门去疾控中心服用了艾滋病阻断药物。

刘女士的经历让人细思极恐,这事儿很快就在社交平台上传开了。

第二天,也就是10月7日,一名姓庄的男士也在社交平台上发了帖。他说昨天那位刘女士说得对,不久之前,他也在这个区域被人扎过。当时他就怀疑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复社会,已经害怕好几天了。

这么一来,整个社交平台就沸腾了。

这还得了吗?一个人说,也许是巧合,可两个人先后都遇到类似的事,还都是在同一座城市的同一个繁华地段,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复社会的事情肯定是真的啊!

虽然这两个发帖人都没有报警,但警方在网上看到帖子后,立即主动介入调查。现在到处都是监控,像这种在公共场合发生的事情,很容易就调查清楚了。

经过监控调取和审阅,警方找到了第一个发帖的刘女士遭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的监控录像。监控显示,当时确实有个男人和刘女士擦肩而过,但两人只是手背碰到了手背。那个男人手上并没有拿什么东西。

警方还是不放心,通过技术手段找到了那名男子。男子姓周,他在被警方找到的时候,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但他还是配合警方去医院进行了检测,他并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警方还对周先生的背景进行了调查,对他家进行了搜索,并没有发现任何可疑之处。

由此可见,这件事完全就是个误会。

刘女士肯定是看多了类似的都市传说,过度紧张才有了这样的臆想。

刘女士见警方如此负责任,工作如此严谨,深受感动,也认可警方最后的调查结论,愿意再发一篇帖子,配合警方通报来解释清楚这个误会。

那另一位姓庄的男士的遭遇,又是怎么回事呢?

警方也对庄先生的轨迹进行了复原,发现庄先生根本就没有去过那个区域。于是警察找到了庄先生,问他,你都没去那个区域,为什么要说自己也在那里被人用针头扎过呢?

见警方来询问,庄先生慌了,不得不承认了事实——他发在网上的遭遇是编的。

原来庄先生在不久前有不洁性行为,事后,他十分担心自己会感染艾滋病病毒,也准备服用阻断药物。但发生这种事情,他没办法向家里人交代。他看到刘女士的帖子后,灵机一动,就发了这么一个帖子,然后装作向刘女士讨教怎么获取阻断药物,顺利地掩盖了自己的心虚。最后,他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就算是对家人有了一个交代。

警方调查结束后,查明了整件事的原委。

刘女士没有触犯法律,但庄先生触犯了法律。无论他出于什么目的,故意编造谣言并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就触犯了《刑法》。

从这个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谣言的诞生是有很多种可能的。有的人是无心发起,有的人却是别有用心。不管是因何而起,谣言一旦泛滥,必定会带来恶果。

这则谣言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大家都知道通过血液传播是有可能传染艾滋病的。确实,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血液交叉,就有可能被传染。我们法医在解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尸体的工作中,必须做好防护,防止扎破手的情况发生,也是这个原因。

但老秦还是得提醒大家,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病毒感染是需要足够的病毒载量的,针头上能不能附有足够的病毒载量?这是一个疑问。还有一个疑问是,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离体后,被太阳直射一分钟,病毒就会被消灭,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人怎么保证病毒的活性?用这种方式来传播艾滋病,成功概率是很小的。

当然,概率小不代表没有可能。

如果真的遇见了这种事,大家也不要过度紧张和焦虑,应该第一时间去找当地的疾控中心,采取一系列阻断措施,最大限度地将这种感染风险降低,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都市传说4:尸油煮粉和殡仪馆怪谈

这个都市传说又和美食相关。

某天,有个网友在网上发了一个帖子。他说,某省委政法委发布了最新公告,说该省破获了一系列从火葬场购买尸油的犯罪案件,所有的犯罪分子都被抓获了。

很多有生活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动物的脂肪一受热就会变成液体。在家里炼猪油,用的就是这个原理。可是,动物油可以拿来烧菜,那人的尸油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发帖人言之凿凿地说,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他知道是怎么回事。

他们火葬场烧尸体的时候,一边用火烧尸体,一边用尖锐的铁棍把尸体的肚子给捅破,让尸油流出来。尸油顺着旁边的管道就会流到一个大桶里。

以前他不知道这个大桶是干什么的,现在他知道了,这些尸油是被卖出去作为煮米粉的佐料了。大家想想,用猪油煮米粉都那么香,用人的尸油来煮,岂不是更香?大家吃过的最好吃的米粉,实际上都是用人的尸油煮的。

这个帖子发出来以后,喜欢吃米粉的网友们都差点吐了。

我估计,这个发帖人或许看到过殡仪馆工作人员拿着铁棍站在火化炉边的场景,所以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编造出了这么一则谣言。

确实,殡仪馆的工作流程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很神秘的。大家因为不了解而产生各种奇怪的想象,也非常合理。那老秦就在这里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的殡仪馆要焚化尸体,用的都是标准化的火化机,里面有封闭的燃烧空间。在办理完法律规定的火化手续后,殡仪馆工作人员会把装在纸质棺材里的遗体放在火化机外的传送带上,并启动机器。机器自动运转,把遗体送到封闭的燃烧炉里,经过数十分钟的高温燃烧,遗体会变成骨灰,再被传送带送出来,此时工作人员将骨灰装盒,就完成了整个火化程序。整个过程都是自动化的。

那个发帖人说,工作人员拿着铁棍一边烧一边捅,他当是烧烤呢?!

不过,谣言里真假参半,铁棍这种工具确实存在,只是用法完全被歪曲了。

有时候,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确实会拿着铁棍站在火化机边,那是因为遗体火化完被送出来的时候,并不一定完全成了一捧灰烬。有时候,大的骨骼即便已经焚毁,但它不是灰,还保持着骨头的形状,需要轻轻砸一砸,砸碎后,才能更容易装到骨灰盒里。

这则谣言传出后,殡葬行业的工作人员当然也觉得很离谱。

某网站上,一个年轻的殡葬师也发了辟谣的帖子。他说,他在火葬场实习了这么长时间,从来就没见过什么尸油。火化炉里边的温度一般能达到八九百摄氏度,甚至上千摄氏度,什么油瞬间都燃烧成了一缕青烟,哪来的尸油?遗体燃烧完后拉出来,已经是干燥的骨灰了,根本不存在什么尸油。

所以,谣言还是缘于不了解。造谣的人就是利用普通人的不了解,编造谣言吓唬大众,吸引眼球。

再讲一个关于殡仪馆的都市传说。

有人说,当尸体被送到火化炉里进行火化的时候,死者会一下子坐起来,这是我们人生中最后一次坐起来了。这个传说虽然没有什么社会危害性,但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也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其实这也是胡扯。

火场中被烧死的人,因为肌肉挛缩,会出现一种类似于在打拳击的尸体姿态,法医称之为“斗拳状姿态”。尸体会形成这种姿态,原因就是四肢关节因肌肉的挛缩而屈曲。而都市传说里描述的“坐起来”的动作,比屈腿弯臂的动作可复杂多了,需要很多肌肉、关节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人死了就没有活动能力了,仅仅靠高温导致的肌肉挛缩让尸体坐起来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个都市传说也不可信啊。


都市传说5:毁尸灭迹的完美手法

老秦最后要和大家聊的都市传说,叫“如何毁尸灭迹”。

我相信绝大多数在网上讨论如何毁尸灭迹的朋友,都是出于好奇和好玩的心态,而不是真的要去杀人毁尸。不过,也有凶手真的会这么干。老秦就遇到过一个案子,凶手杀人后,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于是就上网搜索如何毁尸灭迹。他在网上找了好多毁尸灭迹的“办法”,甚至还一一去试了,最后都失败了。破案后,这些在网上搜索的痕迹,也成了证实他杀人的证据之一。

在讨论“如何毁尸灭迹”的网帖里,有一个说法,是把尸体放在浴缸里,撒上生石灰,再注入水,这样尸体就会完全分解掉。

这显然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这个说法,灵感来源应该是防疫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比如,大洪水之后很多动物都死了,尸体到处都是,如果不处理,很有可能会导致传染病的传播。所以防疫站的工作人员就会在动物的尸体上撒漂白粉和生石灰,加水后再深埋。这只是农业、防疫部门对病死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措施,并不是让尸体无影无踪的“妙计”。

还有人说,可以配制比如王水之类的具有强腐蚀性、溶解性的溶剂,这样就可以把尸体溶解了。你如果看过美剧《绝命毒师》,就会看到类似的情节,不过处理尸体的结果可不怎么样。剧里的主角杀了人,要处理尸体,就把尸体放在了自己家的浴缸里,然后依靠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配制了可以溶解尸体的试剂倒在浴缸里,想把尸体完全溶解。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他家里的浴缸都被溶解掉了,整个楼板都坍塌了,现场一片狼藉,而那具尸体还没有被完全溶解掉。

这一幕就比较符合事实了,因为要完全溶解一具尸体,几乎是不可能的。

还有人问,那碎尸呢?用刀、锯、锤把尸体弄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顺着马桶冲掉。这种方法很多杀人犯都觉得靠谱,也会去尝试。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人体的很多骨骼是又大又坚硬的,即便你能毁掉所有的软组织,想要把骨骼全部毁匿也是不可能的。比如颅骨、骨盆、长骨,都非常坚硬,砸都不可能完全砸碎。

有朋友就说了,不对吧,之前不是有个“杀妻碎尸案”吗?那凶手不就是把尸体用绞肉机弄碎,然后冲进马桶里了吗?

这个案子确实很多人都看到过。一名女士离奇失踪,当地媒体进行了报道,女士的丈夫还接受了媒体的采访。最后,大家发现,原来杀害这名女士并碎尸的人,居然就是她的丈夫。

对这个案件,大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案件中的凶手确实碎掉了死者的软组织并冲入了马桶,但对死者的骨骼,他是层层包裹之后带到小区外面抛甩藏匿的。

破案后,很多人没有关注到法医在化粪池里寻找人体尸块的艰辛,反而造谣说如果不是该案件在网络上火了,被媒体报道了,警方就不会管这一起案件了。通过后来警方的新闻发布会我们才知道,实际上,在网络热议、媒体介入之前,警方就已经开始了侦查工作,并把死者丈夫列为重点嫌疑人,也正在寻找尸体。只是因为媒体报道时,警方还没有找到人体组织,所以没有获取确凿证据,也无法对其丈夫进行拘捕。媒体报道后不久,警方终于找到了尸块,这才刑事拘留了嫌疑人。

这样的时间差,会给网民一种错觉,认为网上不爆,警察不查。谣言也就应运而生了。散播这种谣言的人,意图也很明显,就是想降低民众对警方的信任、降低政府公信力。

而就像老秦在前文说的那样,谣言止于智者。只要我们保持理性,有毒的谣言就不会侵蚀我们的判断力。清朗的网络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超正经凶案调查

上一章:后记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