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恐惧、焦虑,它们来自哪里

打开心智  作者:李睿秋

接下来,让我们探寻上述三种情绪的生理基础。

很多朋友可能听说过一个概念叫作“三脑模型”。它把我们的大脑分为三个部分。

• 原始脑:又称爬行脑、蜥蜴脑,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原初的大脑结构,主要负责维持生命,和最基本的运动、攻击、逃跑等本能。

• 情绪脑:又称边缘系统,是哺乳动物初期形成的大脑结构,主要负责原始情感、情绪等功能。

• 理性脑:又称新皮质,是人类特有的大脑结构,主要负责语言、计划、思考、决策等高级功能。

这个概念是医学家保罗·麦克莱恩(Paul D. MacLe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随后便风靡全球。很多人了解大脑构造可能就是从它开始的。不过,对现代神经科学来讲,它其实是一个比较简陋、过时的框架。

一方面,人脑的三个部分并不是按照顺序进化的,只是分工不同罢了。以“新皮质”为例,它并不新,也不是人类特有的脑区,类似的功能部分,在早期的哺乳动物大脑中就存在,甚至在非哺乳动物——比如鸟类、蜥蜴乃至部分鱼类脑中都存在。它们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像人类一样的智能,只不过是因为它们的大脑发育不够复杂而已。

神经科学家莉莎·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认为,人类并没有那么特殊,我们只是幸运地获得了更长的大脑发育时间,大脑皮质得以形成极其复杂的结构,从而支撑起高级认知功能。如果给老鼠和蜥蜴同样长的发育时间,它们也能发育出类似我们新皮质的大脑结构(当然,那就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了,它们认知和思考外部世界的方式可能与人类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三脑模型假定脑区是独立的,每个大脑部位只负责一个功能,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现代神经科学认为,大脑主要靠协作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因此,现代神经科学主要研究的是“通路”(又称回路)和“网络”,也就是多个大脑部位之间如何协同、连接,而非局限于某个具体脑区。

2004年前后,神经科学家蒂姆·达格利什(Tim Dalgleish)等人提出了一个更新的“情绪大脑”模型。这个模型把我们的情绪系统分为两个网络:一个叫作腹侧网络,包括杏仁核、脑岛、腹侧纹状体和腹侧前额叶等,主要负责情绪的产生、识别和自动调节;另一个叫作背侧网络,包含海马体、前扣带回和背侧前额叶等,主要负责情绪的主动调控。

在这个模型中,最重要的通路,就是“杏仁核-前额叶”通路。这也是跟恐惧、愤怒和焦虑,关系最为密切的通路。

杏仁核是位于大脑皮质下方的,一处小小的、杏仁状的结构,左右各有一个。尽管杏仁核的名字很普通,但它在大脑中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我们的“情绪中心”,是许多情绪相关通路的核心。

那么,杏仁核的具体作用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情境记忆”和“威胁识别”。

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到不好的事情,尤其是对我们造成伤害的刺激时,杏仁核就会被激活。它会忠实地记录下当时的情境、线索和感受,把这些信息打包到一起,储存起来,并给它赋予一个名字,叫作威胁信息。然后,杏仁核会驱使大脑不断去扫描周围的环境,获取环境中的信息。一旦它发现环境中存在着跟“威胁信息”相似的线索时,它就会立刻活跃起来,向大脑发送一个信号:危险!当心!接下来,杏仁核会接管我们的大脑,调控身体快速分泌激素,进入“战或逃”的反应状态——要么鼓起勇气去战胜威胁,要么立即逃跑。人脑正是以此更高效地应对环境的威胁和挑战。

你会发现,这恰好跟愤怒和恐惧的情绪相对应。实际上,这两种情绪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当杏仁核监测到环境中存在威胁线索时,促使大脑和身体快速切换的一种应激反应。那么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情绪呢?原因在于身体的唤醒程度不同。愤怒是一种高唤醒程度的反应。它的本质是大脑认为“我能够解决这个威胁,这个威胁是不应该出现的,它破坏了我的预测,让我产生不稳定感,这种感受应当被消除”。恐惧则是一种低唤醒程度的反应。当我们感到恐惧时,其实是大脑认为“我难以应对这个威胁,这个威胁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某些不好的想象,我不希望这些想象成真,因此我需要逃离它、避开它”。用情绪维度理论来划分,愤怒是负面且可控的,恐惧则是负面且不可控的。

那么,焦虑跟它们有什么关系呢?第一章里讲过,焦虑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当我们面对一个可能但尚未到来的危险时,它的不确定性就会占据我们大脑的思考空间。这种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负荷感,以及不稳定所带来的未完成感,萦绕在脑海中,就形成了焦虑。

可以这样理解,焦虑的本质是我们感受到了威胁,但不知道这个威胁有多严重,也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能力去解决它。于是它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持续不断地占用大脑资源,让大脑无暇处理更重要的事情。因此大脑才给我们发送“焦虑”的信号,希望我们能快速解决问题,赶紧去消除这个不确定性。

可以说,焦虑与恐惧是同源的,它本质上是一种低度的、持续的、弥散的恐惧。恐惧是由某个具体对象所诱发的应激反应,而焦虑是由这个对象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所诱发的反应。传统的研究认为,焦虑和恐惧虽然相似,但控制它们的主要脑区是不同的,恐惧主要受杏仁核影响,焦虑主要受终纹床核作用。但2020年9月21日发表在《神经科学》上的一篇研究论文表明:焦虑和恐惧其实共享同样的脑区,它们都受杏仁核的影响和调控。

综上所述,愤怒、焦虑、恐惧这三种情绪都跟杏仁核有密切的关系。它们的本质,就是杏仁核出于“威胁识别”功能,对我们的一种警告和提醒。

这种功能在远古时代是非常有用的。对危险越敏感的个体,就越容易生存下来,进而把对应的基因传递下来。但是到了现代,这个功能就显得过于活跃了。周围环境不再危机四伏,但我们的“威胁识别”功能仍然在辛勤地工作,反而给我们造成了困扰。

实际上,许多研究发现:那些行动力比较弱,遇事习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的人,杏仁核的体积往往较大,活动也较为活跃。这就导致他们遇到问题时,总会下意识地夸大风险和后果,自己把自己吓倒,以致寸步难进。

除了削弱行动力,过于活跃的威胁识别还会带来一个副作用:灾难性想象。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你感到焦虑的时候,你往往会不自觉地去想象最坏的后果。比如考试落榜了怎么办?进裁员名单了怎么办?把活动搞砸了怎么办……尽管理性上知道这些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但就是忍不住会去想象,把自己代入对应的情境里,从而一直忧心忡忡,思绪不堪重负。这就叫作“灾难性想象”。它产生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趋利避害,大脑被塑造得对危险远远比收益更敏感。哪怕是好坏参半的结果,大脑也会自动对坏结果赋予更高的权重,更加谨慎地对待。这就导致了大脑总会过分夸大可能到来的危险,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威胁上。

如何平衡和改善这种情况呢?这涉及“杏仁核-前额叶”通路的另一个部分: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是大脑皮质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顾名思义,它位于额叶的最前部,大致在额头的位置,主要负责决策、计划、抽象思考、推理和策略等高级功能。在这些功能中,有一个非常基础、重要的功能:抑制。前额叶皮质相当于整个大脑的调度中心,它能够抑制我们各种各样的念头、冲动和行为,让我们冷静下来,为理性思考留出空间,避免被自己的冲动和天性所支配。

打开心智
图2-1

为什么喝酒会令人神志不清、做出种种荒诞无稽的事情?原因就在于酒精抑制了前额叶的活跃,从而削弱了前额叶对全脑的抑制功能,使得我们被动物性所支配。

在“杏仁核-前额叶”通路中,前额叶与杏仁核是互相抑制、动态平衡的关系。当杏仁核活跃的时候,它会暂时抑制前额叶皮质,获得大脑的掌控权。于是这时,我们会感到脑子一片空白,内心完全被恐惧攫住,六神无主,满脑子里只有“怎么办”。而当我们冷静下来,用理性去考虑问题时,前额叶就会被激活,它会反过来抑制杏仁核的活动,让我们能够重新客观、冷静地审视问题,发现自己先前的荒诞和可笑。从而帮我们清空思绪,有更多的空间去筹划和思考解决方案。

因此,有些人特别容易受负面情绪的侵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杏仁核太强大、太活跃,而前额叶又比较弱,锻炼得比较少,从而无法彻底“镇住”杏仁核。对应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锻炼我们的前额叶,让它具备更高的优先级,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优先被激活,进而抑制杏仁核的活动,让我们从情绪主导切换成理性主导,为大脑腾出思考的空间。

第一章讲过,大脑是用进废退的。要锻炼前额叶,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使用它。多去面对新的场景,思考新的问题,充分调动前额叶的功能,去计算、筹划、分析,让大脑养成习惯,遇到问题首先激活前额叶,让前额叶主导判断和行为。

对此,一个方法是不要停留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模式里,而是多走出去,获取更丰富的经历。新鲜的场景和经历是激活前额叶的有效方式,可以强化大脑做出判断和计划的能力;另一个方法是多去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这同样可以激活前额叶,锻炼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结一下。愤怒、恐惧、焦虑三种情绪的生理基础都与“杏仁核-前额叶”通路密切相关。杏仁核和前额叶是互相抑制、此消彼长的关系,锻炼我们的前额叶,可以有效抑制杏仁核的活跃,从而减少负面情绪的困扰。

上一章:情绪的本质 下一章:掌控情...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