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大学  作者:曾子

本章朱本称之为“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治国要有治国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絜矩之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天命是由民心决定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要知道有德与人、土、财、用的关系。有德才能得众有人,得众有人才能有土立国,有土立国才会有财货,有财货才能满足需要。所以德是本,财是末。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财是大家所同欲的,不能做到大家同欲,而要专欲,人民就要起来争夺了。悖理得到的财货,不能保持长久。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本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保有子孙和人民。君子靠忠信得天下,骄奢淫逸便失天下,这是治国的大道。同样理财也有大道,必须解决好生产者和消费者、创造者和享用者的关系。前者要许多人参加,而且要努力工作;后者人要少,而且不能过度。这样财货就能长久满足。过度的聚敛财富,与民争利,甚至伤民之力,那会天灾人祸并至,那时即使有好人,也没办法了。正如朱熹所言:“此章之义,务在与民同好恶而不专其利,皆推广絜矩之义也。能如是,则亲贤乐利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本章格言是:“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这是屡屡被历史所证明的治国理念。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1) ;上长长而民兴弟 (2) ;上恤孤而民不倍 (3)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4)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1) 老老:尊敬老人。

(2) 长长:尊重长辈。弟:同“悌”。

(3) 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倍:通“背”,背弃。

(4) 絜(xié)矩之道:指言行要有规矩准绳,要有示范作用。推己及人,使上下四方均齐方正。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译文】

所谓平定天下在于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兴起孝顺自己父母的风气;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形成尊重长者的风气;在上位的人怜恤孤幼,老百姓也同样不会背弃这一美德。所以,君子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凡是处于上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处于下位的人;凡是处于下位的人的某种作为为我所厌恶,就不用这做法去对待处于上位的人;我若厌恶前面的人的作为,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后面的人;我若厌恶后面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前面的人;我若厌恶右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做法去对待左边的人;我若厌恶左边的人的某种做法,就不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右边的人。这就叫做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诗》云 (1) :“乐只君子 (2) ,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 (3) :“节彼南山 (4) ,维石岩岩 (5) 。赫赫师尹 (6) ,民具尔瞻 (7)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8) 。《诗》云 (9) :“殷之未丧师 (10) ,克配上帝 (11) 。仪监于殷 (12) ,峻命不易 (13)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14) ,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15)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16)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注释】

(1) 《诗》云:此指《诗经·小雅·南山有台》。

(2) 乐:快乐,喜悦。只:语助词。

(3) 《诗》云:此指《诗经·小雅·节南山》。

(4) 节:高大。

(5) 岩岩:险峻的样子。

(6) 师尹:太师尹氏。尹姓是周朝的世卿,祖先尹佚在武王时有功,尹吉甫辅佐宣王有功。此位尹太师因勾结小人,祸乱国政,是诗中谴责的对象。太师是周代的三公之一。

(7) 具:通“俱”,都。尔:你。瞻:瞻仰,仰望。

(8) 辟(pì):偏私,邪僻。僇(lù):通“戮”,杀戮。

(9) 《诗》云: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10) 丧师:失去民众。

(11) 克配:能够配合。

(12) 仪:宜。监:鉴戒。

(13) 峻命:大命。不易:指不容易保有。

(14) 此:乃,才。

(15) 争民:与民争利。施夺:施行劫夺。

(16) 悖:逆。

【译文】

《诗经·小雅·南山有台》说:“快乐的国君啊,是人民的父母。”人民喜爱的,他也喜爱;人民憎恶的,他也憎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的父母。《诗经·小雅·节南山》说:“高大的南山,岩石巍峨耸立。显赫的尹太师,百姓都看着你。”握有国家大权的人不可不谨慎,邪僻失道就会被天下人诛戮。《诗经·大雅·文王》说:“殷朝没有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帝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做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所以,君子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道德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使用。道德是根本,财富是枝末。假若轻根本而重枝末,那就会和老百姓争夺利益而实行劫夺之术。所以,君王聚敛财富,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于民,民心就会聚在一起。这正如说话悖逆道理,也会有悖逆道理的话回报;财货悖逆情理而来,也会悖逆情理地失去。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1)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2) 舅犯曰 (3) :“亡人无以为宝 (4) ,仁亲以为宝。”《秦誓》曰 (5) :“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 (6) ,其心休休焉 (7) ,其如有容焉 (8)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 (9) ,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10)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 (11)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12)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 (13) ,迸诸四夷 (14) ,不与同中国 (15)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16)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17) ,灾必逮夫身 (18) 。

【注释】

(1) 命:天命。

(2) “《楚书》”句:《楚书》为楚昭王时史书。楚昭王派王孙圉(yǔ)出使晋国。晋国赵简子问楚国珍宝美玉现在怎么样了。王孙圉答道:楚国从来没有把美玉当作珍宝,只是把善人如观射父这样的大臣看作珍宝。事见《国语·楚语》。汉代刘向的《新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3) 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4) 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鲁僖公四年十二月,晋献公因受骊姬的谗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缢而死。重耳避难逃亡在外。在狄国时,晋献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劝重耳归国掌政。重耳将此事告诉子犯,子犯以为不可,对重耳说了这几句话。语见《礼记·檀弓下》。

(5) 《秦誓》:《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6) 断断:真诚的样子。

(7) 休休:宽宏大量。

(8) 有容:能够容人。

(9) 彦圣:指德才兼备。圣,明。

(10) 不啻(chì):不但。

(11) 媢(mào)疾:妒嫉。《尚书·秦誓》作“冒疾”。

(12) 违:阻抑。俾(bǐ):使。

(13) 放流:流放。

(14) 迸:即“屏”,驱逐。四夷:四方之夷。夷,指古代东方的部族。

(15) 中国:中原。

(16) 命:东汉郑玄认为应该是“慢”字之误。慢,即轻慢。

(17) 拂:逆,违背。

(18) 逮:及,到。夫(fú):助词。

【译文】

《尚书·康诰》说:“只有天命是不会常保的。”这就是说,行善便会得到天命,不行善便会失去天命。《楚书》说:“楚国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善人当作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是宝,只是把仁爱亲人当作宝。”《尚书·秦誓》说:“假若有这样一位大臣,忠厚老实而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他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智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实实在在能容纳。用这种人,是可以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的,而且还是有利的啊!相反,假若别人有本领,他就妒嫉、厌恶人家;别人德智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阻挠,使君主不知道他的才德,这实实在在是不能容人。用这种人,不仅不能保护我的子孙和人民,而且可以说是很危险!”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与自己同住在中原。这说明,有仁德的人能爱护好人,也能憎恨坏人。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优先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就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是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 (2) ,用之者舒 (3)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 (4) ,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 (5)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6) ,伐冰之家 (7) ,不畜牛羊;百乘之家 (8) ,不畜聚敛之臣 (9)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10)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 (11) ,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12)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注释】

(1) 骄泰:骄横放纵。

(2) 疾:快,迅速。

(3) 舒:舒缓。

(4) 发身:修身。发,发达,发起。

(5) 孟献子:鲁国大夫,姓仲孙,名蔑。

(6) 畜:养。乘(shèng):指用四匹马拉的车。畜马乘,是士人初做大夫官的待遇。察:关注。

(7) 伐冰之家:指丧祭时能用冰的人家。是卿大夫类高官的待遇。

(8) 百乘之家:拥有一百辆车的人家,指有封地的诸侯王。

(9) 聚敛之臣:搜刮钱财的家臣。聚,聚集。敛,征收。

(10) 盗臣:盗窃府库财物的家臣。

(11) 长(zhǎng)国家:成为国家之长,指君王。

(12) 无如之何:没有办法。

【译文】

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信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生产财物也有正道: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多,消费财物的人少;要让生产财物的人勤奋,消费财物的人节俭。这样,国家财富便会经常充足了。仁爱的人散财以提高自身的德行而得民,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聚敛财物。没有在上位的人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喜爱忠义,而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国库里的财物不是属于国君的。孟献子说:“具备马匹车辆的士大夫之家,就不该再去计较养鸡养猪的小利;祭祀能够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牟利;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偷盗自家府库的家臣。”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利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道义为利益。

上一章:第十章 下一章:附录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