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虚构与现实

大雨中那唯一的涓滴  作者:阿来

谁给机器人命名

大多数人提起机器人这个概念时,第一个联想肯定是一个未来场景,紧接着第二个联想便很可能是一个人类的仆从。在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人眼里,机器人这个概念就给人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印象。虽然我们已经生活在科技时代,但很多时候,在公众的脑海里,科学总是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比如千年虫,比如基因工程,比如我们本期的话题——机器人。

于是科学家、教育工作者对此情形常常感到痛心疾首。从专业人士的眼光来看,任何一个事实的面貌都清晰可辨,尤其是对于那些并不站在本学科前沿,而又从事着此项工作的人来说,一切都像教科书里提到的那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爱因斯坦、霍金一样,面对一种更宽阔更无限的前景感到困惑与茫然的人,在我们身边几乎是不存在的。对特别唯物或者说特别拜物的某些科学工作者来说,爱因斯坦们的不可知论是不可理喻的。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机器人正处在人类希望它们所处的位置上,去完成对越来越聪明的人类来说那些觉得单调、危险、费力、容易使人疲惫的工作。20世纪初期,自动化的生产线刚刚出现时,科学家和技术崇拜者还在为此热烈欢呼的时候,那种集约化的、被流程与机械强制的工作方式,就已经引起了艺术家从另一种视角发出的特别关注。

我们都应该记得,对这一现象最先从人文立场进行反思的,是还处于默片时期的电影,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在那个时代传留下来的黑白影像中,电影镜头里,最初的机械手与人一样在应和着大机器时代的节奏律动。那种律动最后给我们一种很恐惧的感觉。人文主义者给出了一个词,叫作异化,即人的机器化。卓别林的电影至少告诉我们,人的机器化是件相当可怕的事情。

当然,这种恐惧只是为一两部喜剧电影提供了素材。因为科学的根本是要使人类获得最大限度的解放,于是,在人机器化的同时,机器也越来越具有人类某一方面的功能化特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机器人。而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在数字化时代来临以后,机器人的出现就是一种必然了。

什么是机器人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机器人这个词条的定义是:在科研或工业生产中用来代替人工作的机械装置。

值得科幻作家们骄傲的是,连机器人这个名词,都出自于科幻作家的创造。大家知道,这个人就是捷克作家恰佩克。恰佩克并不是凭空就创造出了这个词汇,就在他和剧作《罗萨万的万能机器人》的诞生之地布拉格,早在中世纪时代就流传着一个相当朴素的类人机械的故事。犹太教的宗教首领拉比用黏土造了一个人来保护城中的犹太居民不被迫害,这个泥人叫高乐姆,由额头上的一块宝石进行控制。如果没有这块宝石,高乐姆就是个泥人,但有了这块具有神秘控制功能的宝石,它就能像人一样行动,并获得超人的能力。当然,这个故事对于挑剔的科幻迷来说,肯定算不得一个合乎科幻小说定义的东西。我们在此做这样的援引,是想指出,文化上的连续性对于科幻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正因为这个原因,恰佩克的创作,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恰佩克创作最早有关机器人的故事和创造机器人这个词汇是在20世纪初叶,而真正的机器人出现大约还要到半个世纪以后。1954年,美国人德沃尔成功地设计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的机器人实验装置,并为此申请了专利。1959年,第一台机器人产品UNIMATE(意思是万能自动)在美国诞生,直到今天,这种机器人仍然运用于多种工业领域。

这种类型的第一代机器人,也被称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所谓的示教再现是由人事先编制程序,让机器人完全按照指定的操作方式进行操作。这种机器人没有一点智力,只能准确“再现”事先预设的规定动作,自动进行重复作业。大多数工业用机器人、遥控操作机器人都属于这一代机器人。

第二代机器人则对外界的环境的变化初步具备了感觉能力,又称为应型机器人。它的大脑能对通过传感器获得的感觉信号进行简单的判断并经过适当的控制完成相应的决策。

第三代机器人才是真正引起科幻作家和更多人关注和忧虑的那一种。这代机器人被称为智能机器人,即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它能感受更多的信息,不仅能做出一般的判断,甚至于具备了记忆、推理等决策能力。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智能机器人是一个集中各种高技术的系统工程,其目标就是用各种机器建立起一种“人”的模型,离开目前的技术现实,回到人类的想象力。在那个叫高乐姆的泥人故事里,有两个要素值得我们加以特别的关注:第一,通过一个装置(在这个故事里是一颗宝石)的打开或关闭对一个机器人进行控制;第二,机器人具有超人力量,一旦失控,甚至会威胁到制造者本身。这两个要素直到今天,还在有关机器人题材的小说中发挥作用。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指望这样的理念对科学家们的设计与发明多多少少有些影响,换句话说,科幻作家从根本上还是站在人文立场,而不是纯粹以科技进步作为唯一的归宿。他们希望科学界的从业人员能够对科学进步带来的伦理问题,以及对世界构成秩序的冲击进行一些思考。

这也许正是我们所说的科幻作品前瞻性的具体表现,可能也是科幻作品能在当今之世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我们不得不看到,科技进步的步调越来越快,科幻作家在作品中对某种技术前景提出特别创意并获得成功的概率越来越小。不是每个科幻作家都像阿瑟·克拉克那样以通信卫星之父的美名被科学界奉为泰斗;大多数科幻作家也并不都像齐奥尔科夫斯基和卡尔·萨根一样,首先在科学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有志于进行科幻小说创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科学界需要的是技术意义上的启示与灵感,而不是富于伦理意义的忠告。科学的身躯越来越庞大,它一旦行动起来,就会获得越来越大的加速度,当这种情形出现以后,科学要停下来思考已经是一件不可奢望的事情了。原子弹出现时,发明它的科学家们不是没有预见到其巨大的杀伤力与破坏性,但也只是在大爆炸成为噩梦般的现实以后,在人类的核子武器库已经足以把蓝色地球上的人类文明毁灭许多次以后,才有人幡然悔悟,进入了抵制者的行列,但分明已经为时太晚。任何一种进步机遇中都会蕴含着潜在威胁,科学发明很难通过行业本身对自我机制进行约束,比如克隆,比如各种导致环境恶化的技术。

再比如,机器人这个行业。

除了在科幻文学中,机器人行业是所有科学发明引起最少争议的行业。因为在很多工业行业中,机器人的大量运用恰好避免了卓别林电影里那种可怕的场景。目前,机器人干的大都是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把人从麻木意识、导致疲惫的工作中解脱出去,去从事更高层次的生产制造工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布鲁克斯博士和他的研究小组研制了一种小型机器人,它几乎能干任何种类的乏味工作,比如搜集办公室里的空饮料瓶、打扫房间或搬动大的物件等等。还有一种昆虫大小的小型机器人也将问世,我们可以将其放在地毯上或家具下去清理污垢。这是现状,而在虚构的科幻文学作品中,其早已栩栩如生地出现了。比如,布雷德伯里精妙的短篇小说《细雨即将来临》中,就有许多这种打扫机器人。虽然这篇小说的主旨并不在于探讨机器人的有关问题,但全篇每一个角落都显示了高度智能化的机器人的存在,甚至那所最后焚于大火的房子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巨大的机器人。这其中有一点特别意味深长,所有这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都为房子的主人,也就是我们这样的人类服务。但是,一场核灾难后,人类已经不复存在。于是,这些机器人便走上前台,成为小说里真正的主人公。这样的场景是特别富于寓言意味的。

机器人向何处去

于是,又一个问题产生了,机器人必须像人吗?

这个问题包含了两个层面,机器人的外在形态和心智状态。

首先当然是外形,公众对机器人外形的概念更多来自科幻电影。如果一切都像科幻电影那么简单的话,机器人,特别是将来的机器人就必须是人形的。在这个问题上,科幻电影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电影《星球大战》荒凉的外星背景中,机器人就是一些行动笨拙、说话像应声虫似的金属罐子。这样的机器人就像人喂的一条狗,可以任意驱遣,而且是令人非常放心的。但是,到了后来,机器人在电影里就要靠真人扮演了,比如施瓦辛格所扮演的那个未来终结者。大家都知道,这个风靡一时的形象,是用动作明星与电脑特技结合而成的一个不可战胜的形象。除了时空穿梭那种比较低幼的构思,我们要说,从来没有一个机器人形象给我们如此强烈的视觉与情感上的震撼。

但真实情形里的机器人却与科幻电影里的造型相去甚远,很多机器人只是模仿了人类的某方面的特征,比如生产流水线上,那些给集成电路板点焊的永远不知疲倦而且永远精确无误的机械手臂。就在前述的布雷德伯里的那篇小说中,并没有一种机器人以我们人类的形态出现。比如,那些担负清洁工作的机器人,就采取了小动物的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说,那幢房子也是一个机器人,但它既然要完成房屋的功能,就采取了房屋的形态。

于是,第二个问题即机器人如果获得高级智能,那么,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智状态呢?从根本上讲,这种进展的程度要依赖于电脑业界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预想到,机器人的形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器人的心态。假如人类给它们足够的机会发展智慧与心态的话;因为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考虑,机器人的高度智能化不是没有可能,而是人类允许它们达到什么样的智能程度的问题了。

在所有的机器人研究者、制造者那里,机器人完成什么功能就会采取什么形状。我非常想建议人写一篇有关智能机器人的小说,这篇小说里的世界的统治者就是一个躲在幕后的超级机器人,无所不在的劲头有点像奥威尔《1984》里那种无所不在的力量。那个机器人是一个不断结网的蜘蛛的形状。当然,我并不希望这种真正无所不能的机器人突然出现,我也不想看到机器人突然成为人类君主的那一天。

很多人相信,机器人终将战胜人类。

机器人在心智上超过人类的话,这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呢?英国人凯文渥维克博士是大学控制系的教授,专门从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他写了一本名叫《机器的征途》的书,副标题就是“为什么机器人将统治世界”。在这本书中,他甚至提出了一个机器人统治人类的时间表。这个时间对我们大多读者来说,都还可以亲身经历,这个时间就是2050年。到那一天,机器人成为主人,而发明它们的人类反倒万劫不复地处于奴隶的地位。

当然,我们不相信情形会糟糕到这样的地步,就像不相信今年就是地球的毁灭之日一样坚定不移。但这并不是说,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于是,不由得想起了阿西莫夫。在关于机器人时代的寓言式写作中,阿西莫夫足以使整个科幻文学界保持一份在科学领域里的骄傲。他除了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未来机器人时代的真实可信的场景外,他还给出了机器人三定律:第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第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第三,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存在。

从今天,到未来,这三定律还将是机器人研究与制造领域的一部基本法律。今天是,明天更会如此。

上一章:穿越时... 下一章:长生不...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