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洞察本质

底层逻辑  作者:刘润

对商业顾问来说,最核心的能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力。很多同学问我:“润总,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样,快速看透一件事情的本质呢?”这个问题,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甚至在得到上专门开了一门课程,叫作《刘润·商业洞察力30讲》。

那么,到底什么是洞察力?

举个例子。我在微软上班的时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午餐吃饭的人数一般比晚餐要多,因为不是每个人晚上都要加班。所以,午餐的供应商利润更高,但是有时候,午餐却做得很糟糕。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供应商偷工减料,不好好做吗?那派人盯着他们,要求他们更新菜谱,或者隔一段时间换一次大厨,是否可行?实际上,这些办法都没用。因为改进需要付出成本,而供应商是逐利的,所以会阳奉阴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软制定了一个制度:选两家供应商,一家负责提供午餐,另一家负责提供晚餐。每三个月做一次满意度调查,看看员工们是更喜欢午餐还是晚餐。如果喜欢晚餐的多,那么午餐、晚餐供应商调换。如果连续六个月午餐都胜出的话,更换晚餐供应商。

自从这项制度实施以来,那些表示“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换口味成本就要大幅提高”的供应商很快就提供了比原来好得多的服务,员工的满意度也大大提升。

这就是洞察本质的人想出来的办法。

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供应商有问题、偷工减料,而是微软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有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普通人的思维模式是要求供应商提高水平,不行就换掉它。但是,当微软只有一家供应商的时候,供应商是没有危机感的,无论微软怎么督促,供应商都肆无忌惮。而引入另外一家供应商之后,因为有了竞争对手,原供应商就有了被淘汰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会驱使它想方设法地改进服务。

所以,洞察本质的人,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引入竞争机制,让竞争代替人工督促,去监督供应商提供更好的服务。

这,就是洞察力。

洞察力,并不是上帝悄悄给某些人的礼物,而是每个人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不断练习、精进的一种能力。

接下来,我就把最核心的洞察方法——“商业洞察力模型”,分享给你。

透过表象看系统

我们平时观察一件事情的时候,观察到的通常只是表象。

比如,你观察一只机械手表,你会看到表盘,表盘上有时针、分针、秒针,侧面还有一个表冠。当机械手表不走了,你可以拨动表冠,给它上弦,表就又开始走了。当时间不准了,你可以拔出并转动表冠,分针就会跟着转动,以此来调整时间。这是我们观察到的、关于机械表的规律。

什么是规律?你给某个事物一个刺激,它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这就是规律。比如,你拨动表冠,就是对机械手表的一个刺激。拨动表冠之后,表开始走了,这就是你给它这个刺激之后,它所产生的行为。我们平常研究事物所观察、总结出来的,一般都是这样的规律。但这些规律其实都只是表象。

更深一步去看,这些规律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拨动表冠,表就开始走了,它的动力来自哪里?为什么拔出并转动表冠,分针就会跟着旋转?……这些问题,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

每一个表象背后,都有一个“黑盒子”。虽然我们看不见这个“黑盒子”,但它才是所有规律产生的原因。我们把这个“黑盒子”,叫作系统(见图2-5)。

当系统运转正常的时候,我们可以遵循规律做事。可一旦系统出了问题,规律就失效了。如果你无法洞察表象背后的系统,你就不可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如何解决。

我们锻炼自己的洞察力,就是为了理解表象背后的“黑盒子”——系统,从而真正地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底层逻辑
图2-5 透过表象看系统

系统=要素×连接关系

什么是系统?系统,就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要素。

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

(1)要素;

(2)连接关系。

比如,以机械手表为例,表盘、表冠、表针以及表盘背后的几百个零件、齿轮,就是机械手表这个系统的“要素”。而这几百个零件和齿轮是如何衔接、如何咬合的,就是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

所谓洞察力,就是透过表象,看清系统这个“黑盒子”里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连接关系的能力。

我们通常很容易看到“要素”,但常常忽略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而问题的解决方案,常常就藏在这些“连接关系”里。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连接关系”很重要了,可是,怎么才能找到它们呢?一个系统里,到底有哪些“要素”和“连接关系”?

在这里,我们介绍构成系统的五种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其中,变量是“要素”;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是四种“连接关系”(见图2-6)。

底层逻辑
图2-6 系统的构成

任何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由这五种简单的、像乐高积木一样的基础模块搭建而成的。只要你了解了这一点,再复杂的系统,在你的眼里,都只是这五种“积木”的排列组合而已。

变量

变量,就是系统中变化的“要素”。变量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你的体重,忽高忽低;比如公司财务,忽好忽坏;比如门店顾客,忽多忽少。

一旦加上时间轴,变量就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状态:存量和流量。以浴缸为例,在一个浴缸中,“水”这个变量有两种不同的状态。一是存量,就是在一个“静止的时间点”,浴缸中存了多少水;二是流量,就是在一个“动态的时间段”,有多少水流入浴缸(流入量),有多少水流出浴缸(流出量)(见图2-7)。

底层逻辑
图2-7 存量与流量

理解存量和流量,有什么用呢?

举个例子。因为一件小事,你的女朋友要和你分手。你很郁闷:为了一件小事就分手,至于吗?可是,女朋友和你分手,真的是因为这件小事吗?当然不是。她之所以和你分手,不是因为任何事情,而是因为一种叫作“不满”的情绪。

“不满”这种情绪,就像“浴缸”里的水一样,是一种“存量”。那件导致你们吵架的小事,就像“浴缸”的水龙头,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增加“不满”的“流入量”。越来越多的“不满”流入“浴缸”,就会增加“不满”的存量。

你第一次惹你女朋友生气时,她和你提分手了吗?没有。因为那时这个“浴缸”还很空。你觉得“哦,原来她不介意”,其实她不是不介意,而是“浴缸”没满,她还能忍。一直生气,一直忍,直到最后一瓢“不满”倒入,“浴缸”终于满溢,这时,你再怎么道歉,都没用了。

只看到“流入量”的男孩,会以为女朋友居然因为“一件小事”和自己分手。而能看到“存量”的男孩,就会懂得用“流出量”来减少“不满”的存量。比如,时不时送个礼物,陪女朋友逛街,精心安排纪念日,等等。这样的男孩,通常被称为“暖男”。

而暖男之所以暖,只是因为他们比直男更懂得如何用“流量”来管理“存量”。

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

因果链

理解了变量以及变量的两种状态——存量和流量之后,我们来看第一种连接关系:因果链。

因果链非常重要。没有因果链,再多的变量在一起,也只是没有生命力的沙堆,而不是生生不息的系统。

那么,到底什么是因果链?因果链,就是变量之间增强或者减弱的连接关系。

增强的因果链就是“你强,我就强”。比如工作时间和疲劳程度之间的关系。工作时间越长,疲劳程度就会越高,因此我们说工作时间增加是疲劳程度增加的一个原因。这就是增强的因果链。

减弱的因果链就是“你强,我就弱”。比如疲劳程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疲劳程度越高,工作效率就会越低,因此我们说疲劳程度增加是工作效率降低的一个原因。这就是减弱的因果链。

因果链很简单,只有增强(+)和减弱(-)两种情况,没有第三种(见图2-8)。

底层逻辑
图2-8 因果链

我们可以用因果链,把系统中所有变量全都连接起来。摆出两个可能有关系的变量,问自己:它们之间,有增强关系吗?有减弱关系吗?在纸上画出所有你能找到的因果链。看似简单的因果链,一段一段地连接了万千变量,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复杂的系统。

用因果链连接变量,是锻炼洞察力的基本功,你必须认真练习。

增强回路

变量,是节点。因果链,是线段。但线段有头就有尾,能量从头传到尾,就结束了。如果我们把结尾和开头也用一条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闭环呢?这就形成了一个“回路”。

回路有两种,一种叫作增强回路,另一种叫作调节回路。

什么是增强回路?两条增强或者减弱的因果链,首尾相连,形成一条回路,就是增强回路。其中,“因”增强“果”,“果”又增强“因”的,叫正向增强回路;“因”减弱“果”,“果”又减弱“因”的,叫负向增强回路(见图2-9)。

底层逻辑
图2-9 增强回路

比如,你越有知识,积累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积累新知识的能力越强,你就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就更能理解新知识。如此不断增强,这就是一条正向增强回路。

比如,你越有信用,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别人越愿意和你合作,你就能积累越多的信用,就越有人和你合作。如此不断增强,这也是一条正向增强回路。

再比如,对腾讯的微信来说,用户数量越多,对其他用户就越有价值;越有价值,用户数量就越多。如此不断增强,这就是腾讯社交的正向增强回路。

几千年来,人们给增强回路导致的大起大落现象起了无数的名字,宗教学家叫它“马太效应”,经济学家叫它“赢家通吃”,金融专家叫它“复利效应”,互联网公司叫它“指数型增长”。但是这些如烟花一样绚烂的现象背后,其实都是同一块“积木”——增强回路。

不管是人生还是商业,小成功靠的是聪明才智,大成就靠的是建立正向的增强回路。

调节回路

什么是调节回路?“因”增强“果”,“果”增强“因”的回路,是增强回路。而“因”增强“果”,“果”减弱“因”的回路,就是调节回路(见图2-10)。

底层逻辑
图2-10 调节回路

如果说增强回路的存在,是让这个世界走向极端。那么调节回路的存在,就是让这个世界回归平衡。凡是有增强回路的地方,必然有调节回路。

举个例子,很多人在创业的时候,坚信“没有管理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于是,他们不设层级,没有流程,也不设定KPI(关键绩效指标)。创业初期,公司里就几个人,遇到什么问题,站起来一吼,就解决了。果然,大家工作效率特别高,在“产品为王”的增强回路中获得了指数级成长。

很快,公司就发展到了几百人的规模。这时,“没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再也不起作用了。公司里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产品缺陷越来越多,客户抱怨也与日俱增。公司规模越大,管理复杂度越高。而管理复杂度越高,问题就越多,导致成本增加、人员流失。这样一来,公司规模就越受制约。

这时,“产品为王”这个增强回路,遭遇了“管理复杂度”这个调节回路,导致公司业绩一直徘徊不前,再难突破。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层级,用流程,用KPI,来提高管理效率。切断“管理复杂度”这个调节回路,释放增长潜力。

这时候,这些创业者才会意识到,为什么大公司的前辈们经常说“向管理要效益”。以前你能做到“没有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只是因为你的公司还太小,离这个调节回路太远。一旦看到了调节回路,你就会顿悟:很多时候,我们的增长并不需要猛踩油门,只要松开刹车就好。

而一家公司的CEO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踩下业绩的“增强回路”,松开问题的“调节回路”。

增强回路,追求极端;调节回路,回归平衡。

这个世界上,凡有增强回路的地方,必有调节回路。

增强回路和调节回路这对“孪生兄弟”,性格迥然不同,却共同构建了最美妙的世界万物。

滞后效应

最后一种连接关系,叫作滞后效应。

什么是滞后效应?因果不是瞬间连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它们之间都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比如,你开车堵在路上时,听交通广播说旁边有一条路很通畅,于是赶快开过去。可是等你到了那条路,发现其实也很堵。交通广播骗你了吗?没有。这条路不再通畅,是因为在从你听到广播到抵达那条道路的这段时间里,交通状况发生了改变。而交通广播的信息,恰好加剧了这种改变。这就是滞后效应。

再比如,你高考填志愿的时候,高考咨询机构告诉你“国际金融专业是热门”。于是,你报了国际金融专业。然而大学毕业时你才发现,最热门的是人工智能,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的很多学生找工作很难。是高考咨询机构骗了你吗?不是。是因为在你上大学的这四年里,商业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滞后效应,让在空间维度上已经很复杂的系统,又增加了时间维度上的复杂性。它会让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远离,从而误导你的判断。

所以,我们在试图洞察万物时,心里一定要装着滞后效应,懂得给万事万物加上时间轴。

小提示

普通的人观察一只手表,优秀的人洞察几百个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观察一次合作,优秀的人洞察协议背后利益分配、风险转嫁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观察一个团队,优秀的人洞察团队里责权利错综复杂的连接关系。

普通的人观察表象,优秀的人洞察系统。

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这五块“积木”,是搭建所有复杂系统的基础。当你遇到问题时,其实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藏在这五块“积木”里。

分析问题的时候,记住五个关键步骤:

一是找到核心存量。

二是找到关键因果链。

三是找到增强回路。

四是找到调节回路。五是考虑滞后效应。

然后,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一步,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改变哪些连接关系?

做到这些,你就真正拥有了洞察力。当然,这并不容易,需要你日复一日地思考、练习。

上一章:普通和... 下一章:流程、...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