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底层逻辑  作者:刘润

一些人在网上发表观点时,总是会出现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其实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

一个人如果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就会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不断地往下追溯,找到根本原因(见图2-11)。

底层逻辑
图2-11 逻辑思维与逻辑闭环

这种刨根问底的逻辑思维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我就举一些自己的例子吧。

“刨根问底”怎么玩

有一次,在微信群里,一位朋友发了一段在赤道旅行时拍的视频,内容是当地人做的一个有趣的实验:

当地人把一个装着水的脸盆放在赤道的北面,水面上飘着一朵小花,等到小花静止的时候,把脸盆底部的塞子一拔,水就往下流,形成了漩涡。从小花的转动方向,可以看出水是逆时针转动的。而当他端着脸盆走到赤道南面一两米的地方再做这个实验时,脸盆里的小花就变成顺时针转动的了。这时,导游开始解释,地球是由西向东转的,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地球会以赤道为中心,在赤道的南面和北面按不同的方向旋转。

群友们看了这个视频后觉得上了一堂生动的地理课,纷纷感慨:这世界太神奇了!

这时,我跳了出来,让他们千万别信,群友们问:“为什么?”

我给他们讲:“我去过两次赤道看表演,还去过两次南北极专门做实验。地转偏向力确实存在,但远不足以在距离赤道一两米的地方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即使在南北极做实验,水流方向都是随机的,只有大尺度的东西(比如洋流),这种方向上的差异性才能体现出来。小尺度的东西(比如脸盆里的水)主要受环境影响,如水盆结构、故意用手拨动等。”

我接着说:“而且赤道是垂直于地轴的,地轴每年有15米的移动,赤道的位置也会随之移动,所以那条线并不是真正的赤道,只是具有象征意义。”

在我做完这番解答后,群里的朋友们纷纷点赞:“专业”“涨知识,我也看过这样的表演,没质疑过”“你太牛了,我真以为是这样”……

这些“牛”“专业”“涨知识”,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只是因为我有刨根问底的逻辑思维而已。

很久以前我看这个实验时,心里就产生了一个疑问:真的是这样吗?

为了解开这个疑惑,我到南半球(比如南极、澳大利亚)旅行的时候,专门做了水流实验,看看在南半球水是不是顺时针转的。结果我发现水流的方向是随机的,有时是顺时针,有时是逆时针,这与之前学的“水流在北半球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顺时针旋转”的知识是不相符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

带着这个问题,2014年,我来到了一座位于赤道的城市——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

在那里,我看到了当地人做的水流实验,与前文提到的一样,当时我也很困惑:怎么跟我自己做的实验不一样呢?

于是,我拍了视频,并认真地查阅了相关资料。

经过一番研究后,我发现,地转偏向力确实存在,是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惯性力。这是法国气象学家和工程师科里奥利发现的,所以又称“科氏力”。从能观察到的现象可以看到,它确实影响了很多东西的旋转方向,比如洋流、龙卷风、大气云层等。

但这个力虽然存在,却很微弱。毕竟,地球一天才转一圈,速度非常慢,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力度当然也就非常小。所以,它只能对大尺度物体的运动(如洋流)产生影响,对小尺度物体的运动(如脸盆里的水流动)很难产生影响。

由此可见,小尺度水流旋转方向的不同,更有可能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如塞子的螺纹、下水道的方向,或者拉塞子时手上力道的方向等。这些因素的影响要比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得多。

于是,我找出视频又认真地看了一遍,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当地人做实验时,有个非常微小的动作:拉完塞子的时候,轻推一下水,给水流一个影响方向的初始力。

原来,这才是实验的真相:水流漩涡是推出来的!

我继续往下深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实验中的赤道线,其实根本不是赤道。

从定义上来说,赤道是垂直于地轴的。而地球的地轴,本来就不是真实存在的固定的轴,只是按照旋转方向虚拟出来的,地轴每年会有15米左右的移动。那么,垂直于地轴的赤道,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移动。这样一来,当年画的那条赤道线,早就不是真正的赤道了。所以,以这条早就不是真正“赤道”的线为起点,往北一米或者往南一米,可能还是在北半球,或者还是在南半球。所以,这个实验,可能只是当地人的一个“善意”的玩笑,用来娱乐游客的。

正因为有这番刨根问底的过程,我才能得到前述“专业”的结论:

第一,地转偏向力是存在的;

第二,它只能影响大尺度物体的运动,小尺度物体的运动更多的是受环境的影响;

第三,旅游景点上画的“赤道线”不是真正的赤道。

你看,这个过程就是“刨根问底”,要有这种精神,才能把问题搞明白。

“刨根问底”还能怎么玩?

在位于赤道的城市,当地人可能会介绍赤道周长约为40076千米。如果你有刨根问底的逻辑思维,你可能会想:咦?怎么赤道周长的数字这么“整”?如果你觉得可能只是一个巧合,那你就放弃了一个刨根问底的机会。

我首先会想,赤道周长的单位“千米”中的这个“米”是怎么定下来的呢?经过研究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

原来,最早是没有“米”这个度量单位的,后来人们跑到赤道上,用弧度仪测量出了赤道与北极之间的地表距离,再把这个长度的千万分之一定义为“米”。按照这个定义,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就是10000千米,是地球周长的四分之一,那么,地球的周长就是40000千米了。所以,是先有了赤道到北极点的长度,才有了“米”,而不是先有了“米”再测量出赤道周长,这个逻辑是恰好相反的。

那么为什么不是40000千米整呢?这个就不难理解了,地球不是标准的球体,赤道周长比北极点处的周长要稍微宽一点。

知道了“米”的定义之后,你可以接着刨根问底:这样定义出来的“米”太不靠谱了吧?万一地球稍微发生变化,导致这个距离变长或者变短,这“米”不就变形了吗?这实在是太不严谨了。那么,今天的“米”还是这么定义的吗?

研究后你会发现,虽然一开始“米”确实是这么定义的,但后来人们觉得需要把这个距离固定下来,于是做了一个叫“米原器”的铂金棒,不管地球怎么变,米原器的长度都是1米。

但米原器也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热胀冷缩,怎么办?另外,微观世界,如果不能用“米”做单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人们接着想办法,后来找到了一种稳定的元素——“氪”,然后把氪86同位素的辐射波长的1650763.73倍定义为1米。用氪元素的波长来衡量“米”,精确度可以达到0.001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1/100000,已经相当精确了。

但是“氪”这个东西没那么容易取得,怎么办呢?于是,人们又想到了光,因为光速是恒定的。人们量出了光在真空中1秒钟所走的距离,然后把这个距离的1/299792458定义为1米。从此,“米”就变成“光秒”的一个子集了。

所以,一旦你刨根问底往下追溯,你就把“米”的定义和历史都捋清楚了。

那“逻辑思维”还能怎么玩?到这里就结束了吗?其实你还能继续刨根问底。

比如,中国有个度量单位“尺”与“米”相关,1米等于3尺,你有没想过这是为什么?

在很久以前,中国就开始用“尺”这个单位,哪有这么凑巧,1尺就恰好等于欧洲定出来的1米的1/3呢?肯定是其中一个单位迎合了另外一个单位。那是谁迎合了谁呢?你就要刨根问底了。

原来,大概在1930年,国民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统一了度量衡,把1尺定义为1米的1/3。在此之前,“尺”的长度是不确定的,西汉时,约等于0.231米;宋朝时,约等于0.307米,接近1米的1/3,所以,1930年国民政府才会取一个近似的数:1/3。

同样的道理,你又可以想到另一个问题:公斤是不是也这样呢?

1公斤等于2市斤,也是1930年国民政府定的。在此之前,人们用的计重单位叫“司马斤”,约等于今天的600克,而且是16进制,即1司马斤等于16两。“半斤八两”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

今天,我国香港还用着司马斤的计重方式,你去香港买1两黄金,回来一称发现短斤少两,其实并不是这样。内地1两等于50克,而香港1两大概是37.5克。如果你觉得不公平,你去香港买1斤鱼试试,买回来一称,是600克,等于我们常说的1斤2两。这就是计重单位“斤”的定义不同造成的。

你看,从赤道的小实验不停地刨根问底,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发现,得出很多结论,这就是刨根问底的逻辑思维。

现在,你可以打开脑洞,想想看,“斤”的概念还能继续往下刨吗?或者再想想,你身边看到的那些习以为常的事件,是否真的是你以为的那样呢?

试试拿起刨根问底的“铲子”,用好奇心“刨”开这有趣的世界,也“刨”出你的逻辑思维吧。

四句话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

那么,如何才能挖掘自己的逻辑思维呢?有四句话可以帮助大家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证有不证无,以偏不概全,证有靠举例,概全靠推理(见图2-12)。

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一是证有不证无。

证明一件事情“有”,很简单,举个例子就行。比如我看到过白乌鸦、黑天鹅,就证明它们是存在的。可是你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天鹅都是白的”,靠举例是不行的。你举10000个例子,都不能证明没有黑天鹅,只能证明你没见到黑天鹅。

底层逻辑
图2-12 四句话建立基本的逻辑素养

同样,你说西医是有效的,因为你亲眼看见医生救活了很多人,这是可行的。可是你要因此反驳中医都是无效的、骗人的,靠举例是不行的。你想证明“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赚钱的都不是好人,真正凭良心做生意是赚不到钱的,靠举例也是不行的。

很多时候,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非“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博弈和多样性。

在进化岛社群里,曾有同学问我:“真正凭良心做生意到底能不能赚到钱?”我回答他:“也许,你的心中有个错误的归因。凭良心做生意的人没赚到钱,问题通常不是因为他有良善的‘心’,而是因为他没有商业的‘脑’。不能把脑的问题,归于心。”

所以,在网上不要随便说“你就吹吧,我从来没见过,不可能有这种东西”,允许更多的可能性,你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

二是以偏不概全。

你每天好好学习,有人叫你去打麻将,你不去,他说:“读书有什么用?那个××,一本书也没读过,不也身家几千万了吗?”你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他的财富撒了谎。终身学习,才能大概率成功。我羡慕他,但是他的运气不一定会降临在我身上。”

你在研究产品战略、组织战略,有人对你说:“研究什么战略?战略都是那些成功人士对自己过去路径的总结和美化。你看,我哪有什么战略,不也走到了今天?蒙眼狂奔,杀出一条血路,就是我的战略。”你怎么回答?你可以说:“你的成功撒了谎。以终为始,才能大概率成功。我祝福你,但是你的成功,不能复制到别的公司。”

你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你做对了所有的事情,却依然错失城池。有人劝你:“你还不如什么都不做呢。我劝你踏踏实实做人,找份安稳工作得了。”你怎么回答?你可以说:“我的不幸撒了谎。正确的事情重复做,才能大概率成功。虽然我今天倒霉,但是我相信明天我成功的概率比失败的大。”

真正的高手看上去都很傻,把正确的(大概率成功的)事情重复做。

回到开头,很多人读完了大学,做了科学家、企业家甚至总统。你怎么可以用“我认识好几个人”的“偏”,来得出“读书没用”的“全”呢?

所以,在网上不要随便说“我有个朋友,每天碎片化学习,没发财,所以碎片化学习没用”。

三是证有靠举例。

证“有”是相对简单的。只要有钢铁般的证据,就能证明一件事存在。比如,这个世界上是有既聪明又勤奋的人的,比如雷军、库克、刘德华。

所以,在网上不要随便说“我相信就有”。你认为“有”,就要举出例子。举不出例子,就是假说。不要用一个假说,强行说服另外一个人必须认可你的观点。

四是概全靠推理。

所谓概全,就是得出一般性结论,只能靠证明,靠推理。比如,所有商品都是用来交换的,封建地租不是用来交换的,由此可以推论出,封建地租不是商品。

在网上不要随便说“这难道不是共识吗?所有人都这么认为……”,这么说,并不代表你的结论就是真理。不如利用你的逻辑思维来证明它。

逻辑闭环的五个层次

逻辑思维也有高下之分。生活中,我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有时接触一个人,交谈片刻,顿觉此人深不可测,十分厉害。而接触另一个人,会觉得这人也不错,很优秀,内心也很尊敬他,但是总感觉好像还差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这种感觉来自什么地方呢?其实,来自一套判断标准,即这个人在谈论问题时,大概在哪个层次上形成了自己的逻辑闭环。

什么意思呢?

我大概分五个层次来讲(见图2-13)。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你说A,他说B,两者之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底层逻辑
图2-13 逻辑闭环的五个层次

这两个层次存在着明显的短板,那更高层次的思维逻辑模式是什么样的?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

虽然思维形成了闭环,但如果这个闭环的层次比较低,就是一件比较可悲的事情。

为什么?

一个人一旦在低层次形成了逻辑闭环,可能就无法前进了。因为所有的问题在他的逻辑闭环之中,都是可以解释的。

具体的表现可能是:对不同的观点,喜欢先认同,进而快速转折,反驳。当他问你一件事对不对的时候,你是没法反驳他的,因为他当然是“对”的。但是他的观点很虚无、无法落地,就像是飘在云端,看不清地面,也不知道操作细节。在这个层面上进行讨论,无法推动事情的发展,但是他享受于自己逻辑的完整性,一旦如此,也就意味着他的观点无法再落地了,对问题的讨论终究是空谈。

过往的经验反倒束缚了眼界和判断,而无法打破自己的逻辑闭环,就无法捅破那层看似很薄的窗户纸,无法上升至新境界。

同样是“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层次还可以再提升。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在这一层次的人举手投足间会流露出一股人格魅力,谈吐间有着逻辑的美,你会拜服于他过去的经验和他的知识结构,希望向他学习。

但是,第四层次的逻辑闭环同样存在问题。他对新事物总是抱有怀疑、排斥的心理,旧时代的结构一旦发生变化,他的闭环可能就会出现漏洞。他不愿承认漏洞,希冀用过往的认知体系来填补这个漏洞。当你用新的逻辑去看这个人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特别敬仰的一个人在新时代却还在用旧时代的逻辑来解释新世界,这让你觉得十分可惜。因为,沿着旧地图,是找不到新大陆的。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在这一层次的人的思维闭环永远开放,永远没有死环。他的思维是一圈圈螺旋式的,可以无限地往下延伸到深不可测的海底,也可以无限地向宇宙最深处延伸。

你会觉得特别可怕,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他大量吸收新知识,无论风吹雨打从不间断,不断地去学习别人的逻辑框架,然后不断地下沉,往外延伸。在吸纳海量的新知识之后,他不断迭代逻辑层次,不断复盘,不断进行结构调整。

面对一次次打击后又重新站起来,这种人的思维结构永远如同初生的婴儿一般,这使他拥有着澎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希望。

就算这种人现在的知识结构、知识量都不如你,你也绝对不能小看他。因为他的身体里潜伏着一头真龙,未来无可限量。

小提示

每个人都需要平衡。水平低的人,心气通常很高,用上帝视角俯视比他成功的人;水平高的人,心气反而很低,“已知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就是平衡。

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千万种可能。看到一个事实,就会排除一批假象。很多人往往只看到3~5个事实,就迫不及待地找一个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当作真相。

离事实越远,离阴谋论就越近。

上一章:流程、... 下一章:复利思维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