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第欧根尼变奏曲  作者:陈浩基

不知不觉,原来我已出道九年多。撇除徵文比赛的得奖作品合集,我正式以作家身分出版小说是在二○○九年,当年和友人高普合作在明日工作室出版科幻小说《闇黑密使》。那次出版我们遇上不少波澜(辛苦高普兄和编辑了),现在回想也真是啼笑皆非,但总之我就煳里煳涂地出版了第一本作品(虽然事实上只有「半本」,个人独立作品要到二○一一年才面世)。连同两本合着小说,我这几年间共出版了十部中长篇作品,期间亦写了好些短篇,于是我想是时候整理一下,为自己投身写作的首十年画下一个註脚,出版短篇合集。

本书起名《第欧根尼变奏曲》,是由于我不想将多部短篇随便塞进书里马虎了事,决定以组曲的形式来包装呈现,还要煞有介事地为每篇加上古典乐风格的次序题名(后面我会逐篇说明),而部分故事彼此虽无关联却的确是以相近的主题作不同的「变奏」。至于选上「第欧根尼」这名字纯粹是我的个人趣味使然──第欧根尼(Diogenes)是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始创人安提西尼的弟子,主张极简生活(也有说他只是追随了安提西尼的思想,二人从没见面);传说特立独行的他住在一个大木桶里,过着流浪汉般的生活,某天亚歷山大大帝慕名拜访他,说可以实现他的任何愿望,正在晒太阳的第欧根尼却只提出一个要求:「请你闪开,别挡住我的阳光。」后来,柯南.道尔爵士在《福尔摩斯探案》系列中虚构了一个名为「第欧根尼俱乐部」的绅士会所,会所里禁止任何人交谈,让会员们能在伦敦的喧嚣生活中拥有一片容许沉思的宁静乐土。

本作的短篇作品,都是我在「第欧根尼状态」之下,沉浸在自己的思海中创作出来的。虽然当中有参赛作品,也有杂志邀稿,但这些故事我都没有考虑太多、单纯地觉得「这样写就好了」而动笔创作。

我想,对一个作家而言,比起飞黄腾达、天降横财,能躲在大木桶中写自己喜欢的故事更教人称心快意。

以下有各篇创作的背景资料与后话,部分有剧透,请自行斟酌阅读。附带一提,我除了为每篇加上了古典乐风格的题名外,也差不多为每篇选配了一首我心目中认为气氛相符的古典乐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使用以下连结(YouTube影片名单),当作BGM跟内文对应逐一欣赏:

Var.I Prélude: Largo〈窥伺蓝色的蓝〉

完成日期:二○○八年十二月

首次发表:《神的微笑》(第七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徵文奖作品集)

第七届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徵文奖决选入围作品。因为台推奖容许参赛者投超过一份稿件,那年我共投了三篇,而本篇正是最后一篇。事实上,我完成首两篇后距离截止日期只余八天,心想还是放弃算了,可是过了几天,思前想后我还是觉得不妨「冲一冲」,结果意外地只花三天便写完──之前两篇我各耗上一个月才写好的啊。

虽然本篇的时代背景略久,作中的网路元素如今都改变了,但大概将地下网站换成暗网、部落格换成Instagram或脸书,故事放在今天一样行得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人一方面主张隐私不容侵犯,另一方面却更乐于「分享」个人生活点滴。为了得到更多人认同,我们好像对科技带来的危机麻木了。

「Prélude: Largo」是「前奏:最缓板」,配上本篇的选曲是萧邦(Chopin)的《二十四首前奏曲》的E小调第四号乐曲(24 Preludes, Op.28, No.4 in E minor, Largo)。作为组曲的第一首,当然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较好。不过话说回来,这首乐曲的别称是「窒息」,我想,跟故事满匹配嘛。

Var.II Allegro e lusinghiero〈圣诞老人谋杀案〉

完成日期:二○一二年十二月

首次发表:诚品站

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曾跟诚品站合作,由会员轮流撰写专栏增加曝光率,我们除了写评论文章外,有时还会写一些二、三千字的短篇小说。本篇就是圣诞档期我一时兴起之作,就是想写一个有点美式风格、带点奇幻趣味的生活故事。构思这故事时,因为背景设定在美国纽约,所以我连伏笔都用英语去想,结果用中文写出来后才发现其中一条伏线变得十分隐晦──「丢进停尸间一律叫作无名氏」("all become John Doe in the morgue")。附带一提,我最喜欢的圣诞故事是狄更斯的《小气财神》(A Christmas Carol)。

「Allegro e lusinghiero」是「快板及哄诱」,本篇我选配圣桑(Saint-Saëns)的《哈瓦奈斯舞曲》第一乐章(Havanaise in E major, Op.83, I. Allegro e lusinghiero)。

Var.III Inquieto〈头顶〉

完成日期:二○一八年五月

首次发表:《无形》Vol.2

来自香港文学杂志《无形》的邀稿,主题是「鬼」。因为是文学杂志,所以本篇主题倾向严肃,故事没有什么逻辑推理元素,重点也不是放在惊奇感上,而是侧写对荒谬现实的惊悚感吧。我没读过几篇卡夫卡的作品,但构想本作时的确有想起《变形记》。别问我到底本作主角是真的看到异象还是单纯是个神经病,我不知道。有时现实里精神病患比「正常人」还要清醒吧?

「Inquieto」是「不安」,选曲是普罗高菲夫(Prokofiev)的钢琴曲集《瞬间幻影》第十五首乐曲(Visions Fugitives, Op.22, 15. Inquieto)。

Var.IV Tempo di valse〈时间就是金钱〉

完成日期:二○一○年八月

首次发表:《皇冠杂志》685期

第十届倪匡科幻奖三奖作品,初出其实是在比赛网站,但现在网站消失了,我只能确认差不多同一时期在《皇冠杂志》有刊载过。这故事的理念很简单,就是金钱和快乐其实跟时间一样,多寡从来都是「相对」的。我本来没打算在这儿阐明,只是坊间似乎有将本篇核心概念理解成「金钱到头来还是很重要,至少要有几百块才能抱得美人归」的微妙说法,我只好碎嘴一下吧。(笑)

虽然故事没后续,但我觉得,假如为本篇加一篇「后日谈」的话,立文大抵会在八十岁去世,但他死前十年的人生,会过得比以往七十年更精采、更充实。我深信就算活到古稀之年,一个人的顿悟还不会来得太迟,毕竟,时间是相对的嘛。

在此要特别鸣谢叶李华老师和国立交通大学图书馆,让我无偿取回本作版权。虽然倪匡科幻奖现已停办,希望各位读者仍继续支持华文科幻小说的发展,让更多作者投身科幻小说创作的行列。

「Tempo di valse」是「华尔滋的速度」。我想,人的一生就像一首华尔滋,有人华丽地转圈,有人只能盲从其他舞者在舞池流动,可是不管华丽与否,终究只是一首华尔滋,有开始的一刻,也有完结的一瞬。曲子我选了德弗扎克(Dvořák)的《E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Serenade for Strings in E Major, Op.22, II. Tempo di valse)。

Étude.1〈习作.一〉

完成日期:二○一一年三月

未发表

我虽然很少遇上「缺乏灵感」的写作障碍,却不时碰到「缺乏手感」的麻烦──简而言之,就是有觉得不错的点子,却无法写得有趣或满意。这些时候我会让自己转换心情,打开某个随机选出五个莫名其妙的关键字的网站,拿这些关键字串联起来写些乱七八糟的极短篇小说。我还规定自己必须依照次序让关键字顺序在文中出现。这些极短篇纯属游戏之作,不过趁此机会,挑了三篇「比较像样一点的」公开以飨读者。

这篇没有什么感想,纯粹是觉得好玩而已。故事背景应该是欧美社会吧?

「Étude」是「练习曲」的意思,因为是练习,所以就不配乐曲了。

Var.V Lento lugubre〈作家出道杀人事件〉

完成日期:二○○九年五月

首次发表:《台湾推理作家协会会讯2011》

早期实验作品。因为想写的是纯本格推理的后设小说,所以特意抹去所有现实特徵,连人名也省下来,故事放在台湾、香港甚至韩国或日本都大概说得通(当然,放在欧美则不大合理,因为西方的新人作家想出道,主要找上的是经纪人而不是出版社吧)。作中的作家名字、作品名称都是随便乱写,这次修稿时看到当年写的「S氏作品改编成电影,又翻译成十二种文字外销」也不禁吓了一跳。因为科技进步的关系,这次追加了平面图和示意图。今天为推理小说的机关画插图真是比十年前轻松得多喔。

话说台湾推理作家协会在二○一○年办了个会内交流比赛,主题是「不见血谋杀」,我便以此篇参加。我的想法是,「谋杀」不一定如字面般解读成「夺去一个人的性命」,怂恿一个人犯下无可挽回的过错、彻底摧毁他的人生亦是一种「谋杀」,而且往往比杀死对方更为残忍。

「Lento lugubre」是「悲恸的缓板」,选曲是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曼费德交响曲》第一乐章(Manfred Symphony, Op.58, I. Lento lugubre)。

Var.VI Allegro patetico〈必要的沉默〉

完成日期:二○一四年四月

首次发表:脸书

记性好的香港读者大概记得二○一四年香港中学文凭试中文科卷二作文科出了一道备受争议的试题,要求考生撰写第一人称自述「选择沉默是正首次发表:脸书确的」的文章,有人质疑该题目是否有意向中学生灌输「维稳」思想。忘了谁牵头,总之当时香港网路各界陷入了作文热潮,每人也参一脚写自己的版本,一时间全港创意大爆发,我也凑热闹在今天已荒废了的脸书墙上写上一篇。基于完整试题受版权法保护,无法在此记录,但我想作文题目「必要的沉默」算是常见的语句,所以我就不避嫌,收录本篇于此。试题有提供第一段要求考生续写,这儿自然将该段删去了──不过删掉更好,我觉得试题中那个开首写得有点、呃、土里土气。(出题的老师,得罪了)

「Allegro patetico」是「哀伤的快板」,配乐我选上李斯特(Liszt)的《十二首大练习曲》的D小调第四乐曲(12 Grandes Études, S.137, No.4 in D Minor, Allegro patetico)。

Var.VII Andante cantabile〈今年的跨年夜,特别冷〉

完成日期:二○一一年十二月

首次发表:脸书

二○一一年我在明日工作室出版了好几本中篇作品,当时出版社要求作家们年末在脸书或部落格弄一个串联宣传活动,撰写应景的短篇或极短篇,于是我便写了这篇小故事了。其实和我用来抓回手感用的练习极短篇风格很相似,只是没有关键字綑绑。

「Andante cantabile」是「如歌的行板」。因为是爱情故事(啥?),所以挑选了脍炙人口的拉赫曼尼诺夫(Rachmaninoff)《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变奏第十八号乐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Var.18. Andante cantabile)。主角抱着女孩,在公园长椅上等新年来临,配上这首乐曲,不是浪漫得要死吗?

……希望不至于令大家以后无法正视这首动人的乐曲吧……

Var.VIII Scherzo〈加拉星第九号事件〉

完成日期:二○一二年一月

首次发表:《台湾推理作家协会会讯2012》

我在拙作《13.67》的后记提过,该作的第一章本来是参加台湾推理作家协会的内部交流比赛的,结果因为超过字数,于是留下来续写成长篇,参赛的另外再写。本篇就是「另外再写」的那篇了。当年的题目是「安乐椅侦探」,但我在本篇里想写的题材却远超于这主题,结果变成「极北」的问题作。(笑)

本篇可以以几个层面来解读,表面上是一部隐喻社会与政治的科幻寓言,但实际上我想写本格推理中的「后期昆恩问题」。「后期昆恩问题」详细说明的话可以写上万余字,故此暂且跳过,简单解释的话,就是由于侦探涉入案情导致角色不再处于局外,令读者无法倚赖他获取客观公平的线索,从而推论出本格推理的「公平性」根本不完备,客观的逻辑推理只是假象。我在本篇里将侦探角色设定成作者代言人,他不需要推理,只是将线索串连起来便能输出答案,可是在加入「将侦探自身当成线索」的一项条件后,所谓的「真相」便被逆转。我不是要借本篇来解答「后期昆恩问题」,只是想制造条件,尝试建基于「后期昆恩问题」创作出凸显本格推理不完备性的本格推理故事。

再往深一层钻下去,我在本篇还想写剧情以外的新本格诡计。故事运用叙述性诡计当然是这层次的一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我刻意在本篇里迴避使用「人」这个字。「犯人」、「其他人」、「众人」、「军人」、「人员」、「人情」、「人工智慧」等等全都不能写,老实说,这简直是自找麻烦,作品完成得很不容易,不过因为一开始便决定了这是一个「没有人」的故事,所以有必要贯彻这个后设文字游戏的始终。

最后补充一点:篇名使用「第九号」是因为我很喜欢一九五九年上映的着名科幻烂片《外太空九号计画》(Plan 9 from Outer Space),算是一个小小的致敬。

「Scherzo」是「诙嚯」,本篇配曲是萧士塔高维奇(Shostakovich)的《两首弦乐八重奏》第二乐曲(Two pieces for String Octets, Op.11, II. Scherzo)。本篇的故事背景配上摇摆于「屈从于国家体制」与「勇于挑战意识框架」之间、既被谴责亦被褒扬的前苏联作曲家的作品,我想应该满有意思吧。

Var.IX Allegretto poco moderato〈Ellie, My Love〉

完成日期:二○一二年九月

首次发表:诚品站

可能因为我自小便看美剧,总觉得从夫妻恩怨发展而成的杀人案放诸西方社会比较有味道,于是这篇也循这个方向来写了(纵使故事里没明言地域为何)。虽然我是日本乐团南方之星(Southern All Stars)的乐迷,但本篇的篇名只是信手拈来,跟乐团的同名歌曲内容无关……不过将人名换成日本姓名,场景放在湘南海岸好像也可以?

「Allegretto poco moderato」是……「稍快板略微中板」(这个有点难译)。选曲是萧士塔高维奇的《多元化乐队组曲》第七乐章「第二圆舞曲」(Suite for Variety Orchestra, Op.Posth., VII. Waltz No.2)。我可不是因为这首乐曲曾被用作某对好莱坞影星夫妻合演的电影主题曲而选的,虽然感觉上真的很符合那种气氛。附带一提,这组曲一直被误当成《第二号爵士乐团组曲》(Suite for Jazz Orchestra No.2),至今仍有不少唱片误植。

Étude.2〈习作.二〉

完成日期:二○一八年一月

未发表

嗯,只是一篇有点科幻味的练习,没有什么特别的。

Var.X Presto misterioso〈咖啡与香菸〉

完成日期:二○○九年八月)。

未发表)。

本篇是写来参加第九届倪匡科幻奖,可惜只进入复选,没入围。某程度上,〈头顶〉和本篇是同一题材(「身陷异常」)的变奏,不过创作手法与故事最终的着陆点却南辕北辙。撰写本后记时,加拿大刚实施大麻合法化,也许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这令我们反思,一般国家法律禁止大麻、不禁绝成瘾徵状更严重的香菸,到底是出于冠冕堂皇的「为了人民健康」,还是牵涉到消费型社会中更广泛的利益冲突而不得不妥协吧?

「Presto misterioso」是「神秘的急板」,配曲是阿根廷作曲家希纳斯特拉(Ginastera)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Piano Sonata No.1, Op.22, II. Presto misterioso)。

Var.XI Allegretto malincolico〈姊妹〉

完成日期:二○一五年二月

首次发表:《Esquire君子杂志》

来自《Esquire君子杂志》的邀稿,不过我不清楚最后有没有刊登,或是刊登在哪一期。因为写给香港读者,故事用上一些本土元素,诸如劏房、房价、地铁等等,在地性有点强,所以本书的台版不得不加上一些註释。本篇与〈Ellie, My Love〉是主题「姊妹与家庭」的变奏,而它们与〈窥伺蓝色的蓝〉更变奏自类同的故事构成。

「Allegretto malincolico」是「抑郁的稍快板」,配上的乐曲是浦朗克(Poulenc)的《长笛奏鸣曲》第一乐章(Flute Sonata, FP164, I. Allegretto malincolico)。

Var.XII Allegretto giocoso〈恶魔党杀(怪)人事件〉

完成日期:二○○九年一月

首次发表:台湾推理梦工厂

因为想试试写搞笑推理,于是写了这篇。本来只是拿日本特撮片戏仿恶搞一下,结果还是加入了一些社会议题(?),变成另类的科幻讽刺小说了。话说我后来读到日本漫画家石黑正数的科幻推理漫画《外天楼》,惊觉自己还是太稚嫩,《外天楼》那种才是糅合后设、推理、反推理、讽刺、科幻、戏仿、荒谬剧、喜剧、悲剧、人间剧的杰作啊。

「Allegretto giocoso」是「幽默的稍快板」,配本篇的选曲是约翰艾尔兰(John Ireland)的《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Piano Concerto in E-flat major, III. Allegretto giocoso)。

Var.XIII Allegro molto moderato〈灵视〉

完成日期:二○一八年六月

首次发表:《皇冠杂志》774期

来自《皇冠杂志》的邀稿,主题也是「鬼」(跟《无形》的〈头顶〉同期)。因为《皇冠杂志》的刊载作品类型范畴较广,所以这边的风格比较靠近流行小说。这篇跟〈习作.一〉和〈必要的沉默〉是主旋律相同的变奏(「原来主角是○○」),同时亦跟〈圣诞老人谋杀案〉及〈头顶〉以相同手法作变奏(「似乎是奇幻故事但无法确定」)。

「Allegro molto moderato」是「非常适度的快板」,选曲是佛瑞(Fauré)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三乐章「西西里舞曲」(Pelléas et Mélisande, Op.80, III. Sicilienne)。

Étude.3〈习作.三〉

完成日期:二○一八年八月

未发表

余味大概极差、背叛读者期望的小作品。其实我想说的是,凭着不完整的资讯去选择立场十分危险,但今天我们愈来愈容易因为片面的印象去支持或反对某些事情了。

Var.XIV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ma rubato〈隐身的X〉

完成日期:二○一○年九月

首次发表:《九曲堂》创刊号

因为是写给推理同人志《九曲堂》的作品,所以故意加入了不少流行元素和吐槽,好让故事活泼一点。其实我不止一次说过,我很讨厌写Whodunit的作品,因为不跳出框框(凶手在既定的嫌犯之中)读者可以凭直觉猜凶手,可是一旦跳出框架(凶手不在嫌犯之内)读者便会质疑公平性不足。本篇的创作目的,就是想看看可否将Whodunit「变奏」。在全书整体编排上,我想以一篇「讨论本格推理小说的本格推理小说」作为短篇集的终章,就像披头四以抽离的〈A Day in the Life〉为《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作总结,应该满合适的吧。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ma rubato」是「终曲:自由发挥的中快板」,最后的配曲是布拉姆斯(Brahms)的《第三号钢琴奏鸣曲》第五乐章(Piano sonata No.3, Op.5, V.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ma rubato)。

感谢读到这儿的您,这篇后记长得过火,只是我无法删减,必须一篇一篇留个纪录。期望将来能透过新作品与您再次碰面。

---陈浩基

---二○一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上一章:隐身的 X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