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史记》在日本

帝王业与百姓家  作者:陈舜臣

覃启勋,土家族,1950年出生于湖北省长阳县。历史学博士,专攻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中日文化交流史,曾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现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国学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湖北智库文化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覃教授师从徐中舒、阙勋吾、冯天瑜三位先生,是国内研究《史记》在日本传播及影响的第一人。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史记〉与日本文化》(16万字)曾获湖北省史学会颁发的优秀成果奖,其研究成果被多方引用。

本序为该论文之概要。

关于《史记》是何时传入日本的,在已接触的相关文献中,日本史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其一,池田四郎次郎先生在《史记研究书目解题·关于<史记>在我邦的价值》中谈到:“司马迁之《史记》传至我邦是何朝之事,尚不明白。”其二,野口定男先生在《读史记》中指出:“《史记》传至我国,据说为派遣隋使和遣唐使所致。”前者是提出问题,以疑存疑;后者则反映了日本学术界的一般说法,不能作为定论,且自公元600年至公元838年,日本共派出十二批遣隋使和遣唐使,将期间的238年作为《史记》始传日本的时间显然不妥,但这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线索。

笔者对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甄别后发现,在公元600年圣德太子派出第一批遣隋使之前,日本没有中国的史学,只有中国的经学和佛学。从公元604年起,日本逐渐形成了一股研究《史记》的风气,圣德太子在制定《宪法十七条》时已对其进行了合理地吸收。可见,《史记》是在公元600年至604年之间由第一批遣隋使始传日本的。尔后历朝《史记》续传日本的情况虽于史无载,但据日本著名学者大庭脩先生所著《关于江户时代唐船持渡书之研究·资料篇》散列的数目统计,该时期传入日本的《史记》及相关汉籍数量:凡260部、3012套、5047本。因此,日本江户时代,即我国明、清之际是《史记》东传日本的黄金时代。

《史记》传入日本以后,对日本的政治、教育、史学、文学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政治方面。《史记》所蕴涵的“大一统”思想和儒学义理直接适应了建立日本皇室统一政治、调整当时复杂的政治矛盾的需要,被圣德太子直接引入了《宪法十七条》。同时,受“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圣德太子首次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天皇”一词移植给了推古女王,此后,历代天皇成了人格化的神,是日本民族的象征和日本民族内聚的核心。

此外,据《正斋书籍考》、《三代实录》、《日本纪略》以及《扶桑略记》等史书记载,推古以后的历代天皇都非常重视《史记》的阅读和研究。例如明治天皇就特别喜爱《史记》——明治十年,他在东京城的住所中,作为日课之一,凡逢二、七之日,专修《史记》,所用课本乃鹤牧版之《史记评林》。除此以外,日本朝廷培养“传生”专攻《史记》等“三史”,并将《史记》下赐府库,以供政府官员研究,使他们理解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深刻义理,以辅助朝廷治理日本社会。

教育方面。《史记》传入日本后,在宫廷教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圣德太子能够参考《史记》等儒家经典制定《宪法十七条》,与当时皇室将《史记》作为宫廷教科书密不可分。到了奈良、平安时代,据《拾芥抄》记载,吉备真备自唐回到日本后,不仅专设“三史柜”(“三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并招收学生专授“三史”。得益于此,日本很多官员不仅能够理解《史记》的深邃儒学义理,而且能够以其为题材咏诗作赋。

除了宫廷教育,《史记》在日本中世武家教育和藩校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到了近现代,也是日本汉学教育的重要教材。例如,据泷川君山(资言)博士《史记总论》记载:“维新之后,朝廷讲筵用《史记》,盖仍古例也。”池田四郎次郎先生也曾指出:“明治、昭和时代,从大学到中学,往往以《史记》为课本,教材的需求与日俱增。”又如,明治书院于昭和五十六年(1981年)10月10日发行了大矢武师和濑户仁先生主编的《高等学校古典(古文、汉文)指导的理论和实践》,该书收录了井上正先生所著《<史记>的指导》一文,该文指出:“如果论及汉文,《史记》是‘经子类’(思想教材)、‘诗文类’(文学类)最合适的。”也就是说,明治以后,日本的《史记》教育具有普遍性,究其原因,除了历史渊源和皇室传统以外,更重要的需要借助儒学证明“天皇政权”的合法性,同时《史记》各个篇章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对于当时培养人才具有指导意义。

史学和文学方面。《史记》传入日本是中国史学传入日本的标志,在此之前,日本尚无自己的国史和史学。日本第一部国史《古事记》、第二部国史《日本书纪》先后于公元712年、720年完成,这两部史书虽然都是编年体例,但都直接受到了《史记》的影响。比如:均以神话传说开篇;记史以国君为中心;各卷以时间先后为序。

《史记》对日本的“记纪文学”,即以《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为代表的日本古典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从二者的体裁、文字符号(汉字)、叙事抒情风格,以及神话故事等方面进行比较便可以发现。此外,“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源氏物语》以及日本汉诗也渗透着《史记》的种种影响。

《史记》体大思精,对日本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日本逐步形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史记》专门研究队伍。据笔者在有限条件下的了解,就日本近现代而言,颇有影响力的《史记》研究专家有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宫崎市定、野口定男、加地伸行、池田四郎次郎、池田英雄等一百多位。在研究《史记》的事业中,日本学者们展现了密切配合、扎实认真、勇于献身等可贵精神。

纵观日本学界研究《史记》的历史,可发现三个特点:

第一,重视《史记》的和译。据史料记载,著名僧人兼学者桃源瑞仙于文明年间(1469-1487年)所抄《史记桃源抄》,凡十九卷,系日本最早的“国字解”《史记》。塚本哲三著《对译史记》,该书系原文与译文对举的形式,阅读方便,其注释以明代凌稚隆《史记评林》为底本,同时参酌了清人梁玉绳的《史记志疑》和中井履轩的《史记雕题》。据统计,日本的《史记》全译本和选译本有近百种。诸多和译本为广大不通汉语的日本民众学习《史记》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突出人物传记。例如,野口定男的《读<史记>》第一部分三篇学术论文为“总论”性质,第二、三部分凡论文十二篇,论述传记人物的有十一篇。日本学界之所以突出人物传记,是为了探求以大小人物为中心点辐射开来的纷繁历史现象之实质。

第三,长于资料的汇集。日本学者在汇集《史记》研究资料过程中所表现的韧性和毅力简直达到了令人惊愕的程度,比如池田四郎次郎和池田英雄父子共著的《史记研究书目解题稿本》一书,规模宏大、体例专精、涉猎广博、收书殷富,远远超过了我国同类著作。这不仅能拓宽日本《史记》研究深度的凿进和领域,也能促进我国《史记》研究水平的提高,并有助于与日本同行开展学术交流,相互切磋,取长补短。

帝王业与百姓家

帝王业与百姓家
收藏于日本山形县市立米泽图书馆的《史记桃源抄》(四册)

上一章:导读 下一章:被饿死...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