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终于撕破脸皮了靖康之败 作者:赵大胖 |
||||
金国和西夏合作 就在北宋朝廷充满期待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金国的态度越来越暧昧,对于山后地区的交接越来越拖延。 这种苗头其实早在天祚皇帝被俘之前的宣和六年(1124年)底就出现了。十一月三十日,马扩专程去大同找粘罕询问交割事宜,但是并没有找到粘罕。接待马扩的人是粘罕的副手兀室。 根据兀室的说法,粘罕回京都会宁府了。其实这时候粘罕正在假装离开,设局等待天祚皇帝南下。金国已经非常清楚宋徽宗和天祚皇帝之间的约定,对北宋使者也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兀室的态度非常不好,以“马扩不行参拜之礼”这样细枝末节的问题拒绝见面,只安排手下高庆裔来和马扩沟通。高庆裔一来就直奔主题,说现在国相(粘罕)不在,他们不敢做主,不过站在他这个级别的角度来看,北宋方面在张觉的问题上违反了两国誓书里面“不得收纳叛亡”的条款,所以当初答应的山后土地,现在恐怕不太方便交割了。 这个在北宋方面看来突如其来的大转弯让马扩有些不安,他赶紧把“收纳叛亡”这个责任归结到已被斩首的张觉头上,并非常诚恳地表示,回国以后会立刻清理一下逃到北宋的原辽国官员和富民,尽快送到金国。与此同时,他还主动提到上次导致两国闹纠纷的蔚州事件的处理结果,说宋徽宗已经罢免了谭稹,重新派童太师来处理两国事务,希望金国看在北宋的诚意下,不要听信底下的人挑拨,尽快履行承诺,把土地交割了。 高庆裔听完马扩的辩解,已经懒得跟他做口舌之争了,便顺着马扩的话安慰了他一番,表示北宋方面只要能把逃亡人口送回金国,金国也会照章执行,交割山后地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十九收录的马扩《茆斋自叙》。] 以为自己在谈判桌上争取到了利益的马扩回朝以后立即汇报了这个情况,当时北宋朝廷对此的判断还相对乐观,认为这不过是大和谐下面的一点小杂音而已。两国土地交割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点波折都没有呢?到时候说点软话,给金国的权臣和使者备一份厚礼,大不了再增加一点犒师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然而,问题并不像北宋方面想的那么简单,因为此时金国跟北宋之间的各种谈判,其实都只是做做样子而已。就在半年多以前的宣和六年(1124年)闰三月二十九日,因为粘罕的建议,吴乞买已经决定不再把山后土地交割给北宋了。[《金史·太宗本纪》。] 排除了与北宋在山后地区合作的可能性之后,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政权——西夏。 当初宋金两国在讨论燕京交割事宜时,兀室曾经说过他们若是把这一片土地给西夏和鞑靼,必然获利极丰,大家都以为这是金国跟北宋漫天要价时的说辞,实际上,金国一直在和西夏进行深度的合作。 天会元年(1123年),吴乞买刚刚登基,金国就派人去跟西夏议和[关于议和的人员,《金史·表·交聘》中记载为完颜宗望,即斡离不;《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五收录的《封氏编年》记载为粘罕派遣的撒卢拇。考虑到粘罕和斡离不的驻防区域,本书作者倾向于认同《封氏编年》的记载。],并且将大同以西包括天德军、云内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白塔村)在内的一大片区域都“分配”给了西夏。 金国的这一举动仔细分析起来其实并不算过分,因为北宋提出的需求是割让“五代以来陷入辽国的汉地”,双方都认可这指的是石敬瑭献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而金国分配给西夏的土地,并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并且,他们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天祚皇帝还没有被俘,他们很大一部分目的就是避免西夏倒向天祚皇帝这一边,以此遏断天祚皇帝继续西逃的路线。但是,这样的操作给北宋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 彼时的国界线,除了宋辽之间白沟河这种明确标识之外,并没有细化到今天国境线的那种明晰的程度。金国分配给西夏的土地,有很大一部分是跟北宋的朔州和武州接壤的。因为国界线的模糊不清,边境上极易形成摩擦事端。而西夏虽然在童贯的攻势下向北宋上表臣服,但是并没有温顺到口服心服的地步。 北宋朝廷其实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所以宣和五年(1123年)金国使者宁苳割来开封谈判的时候,王黼曾经专门提出了担忧,说金国如果只割让大同,那么大同到黄河中间的这一大片土地一定会成为西夏人出没的区域,到时候北宋边境将难得安宁,不如把黄河以东的这片土地全部交给北宋,永绝后患。但是宁苳割根本没有理会这个完全站在北宋立场上的意见,只淡淡地表示自己不清楚这件事,随后便转移了话题。[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四十六收录的赵良嗣《燕云奉使录》。] 西夏拿到他们的土地之后,一方面觉得有了金国的撑腰,另一方面看到北宋在燕京战场上的拙劣表现,心中不安分的情结又开始涌动起来。宣和六年(1124年)八月,他们就举兵侵犯武州和朔州地界,只不过被谭稹击退了而已。[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三《复燕云》。] 这仅仅是一个开端,至少证明表面上已经臣服的西夏有了重新跟北宋开战的意愿和勇气。即便西夏和金国不会结成非常牢固的军事同盟来对付北宋,但是今后北宋跟金国开战的时候西夏若在背后捅刀子,也能极大限度地牵制北宋在西北的兵力,让宋徽宗面临他最不想看到的双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然而,北宋朝廷现在已经没有什么精力去处理西夏问题了,因为从宣和七年(1125年)九月开始,宋金之间的关系就突然肉眼可见地变得紧张了起来。 南侵的迹象 应该说,阿骨打临死之前让吴乞买继续跟北宋合作的遗言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吴乞买登基之后,天会二年(1124年)正月二十五日,已经成为金国二号人物的西南路都统粘罕和三号人物西北路都统斡离不同时提出,为了金国的利益,不要割让山后土地给北宋。但是吴乞买非常坚持,认为这样违背了阿骨打的遗命,要求还是尽快移交。[《金史·太宗本纪》。] 但是随着北宋开始大规模接纳以张觉为代表的辽国叛亡人口,以及宋徽宗私下联络天祚皇帝等事情的曝光,加上粘罕和斡离不不断在吴乞买耳边吹风,见证了北宋军队战斗力之荒唐的吴乞买开始动摇了,开始慢慢对这个富有的国家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想法。 态度最坚决的人是阿骨打的二儿子斡离不,他为了说服吴乞买,专门编造了一场并不存在的军事冲突,说有三千人的宋军从海上而来,攻破了属于金国的九座寨子,并且杀死了平州马城县(今河北滦南马城镇)守将[这一场战斗只记载于金国的史料之中,被收录进《金史·完颜宗望传》,但是宋方的史料中没有任何记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北宋方面无力渡海攻击金国,故本书作者认为这是斡离不编造的。]。斡离不还告诉吴乞买,现在童贯和郭药师正在燕山大规模治军,如果金国不先下手的话,燕山必定会成为心腹大患。 斡离不的说法得到了粘罕的支持,他也表示北宋渝盟的行径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到了必须做出决断的时候了。 吴乞买终于被说动了,金国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备战。天会三年(1125年)十月初七,吴乞买正式下令伐宋,要让北宋答应割地赔款的条件。至于割哪些地、赔多少款,吴乞买心里并没有计划,一切都得等战场上打了之后再相机而定。 北宋朝廷在宋徽宗的领导下即便已经如此腐败和昏聩,也依然探听到了金国在边境线附近的异动:九月二十四日,河东奏报粘罕在做战前准备;十月初五,中山府奏报粘罕在蔚州柳甸点兵;十月十八日,中山府奏报金国增兵两万,分别驻扎在平州和大同;十月二十一日,中山府奏报,金国继续增兵,并且在蔚州、飞狐县等地囤积兵马粮草;十一月初三,中山府奏报,粘罕在大同府下辖所有县征集军需;十一月十七日,中山府奏报,平州已经将下属所有县的丁口充军,并运送到奉圣州驻扎…… 消息汇总过来已经非常让人恐惧了,但是童贯依然抱有最后的幻想。当河东的奏报到来之后,马扩认为粘罕必然会采取行动,再次给童贯献上了一个两全之策,建议他赶紧从西北调十万人的军队过来巡边,即便打不起来,也能给粘罕施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二。]。但是童贯把这个建议否决了。一个原因是调动十万人的军队需要很大一笔经费。童贯对马扩动不动就提议增派数万人以上的军队的建议已经有些厌烦了,认为马扩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角色,根本不知道行军打仗的成本,只知道掰着手指头数人。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金国不会那么快动手,因为九月二十四日,金国的使者还来了开封,一切言谈举止都显得非常正常,两国的邦交看上去并没有崩塌。因此,当金国在大张旗鼓备战的时候,十月二十四日,童贯做出了一个至今都让人觉得荒唐的举动。 宋真宗景德年间为了更好地防备辽军,将河北边境地区的很多城寨升级为半军事化的行政单位“军”。按理说,现在边境出了隐患,更应利用好这些堡垒加强防御才对。但是童贯可能是为了打消金国的疑虑,也可能是对自己布置的梯次防守非常有信心,竟以枢密院的名义给宋徽宗上奏折,称燕山已经抚定,此前的边境地区已经成为内地,这些军镇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申请将安肃军(治今河北保定徐水区)改为安肃县,永宁军改成博野县,保定军改成保定县,莫州所有边境上的寨子,除了信安军[《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十二记载为“信要军”,但是查《宋史·地理志》,河北并无信要军,符合条件的只有信安军,故本书作者认为是信安军。](治今河北霸州信安镇)以东的保留之外,其余全部废弃。 跟童贯的行为一样荒唐的是,宋徽宗同意了,整个河北几乎把所有的边防希望寄托在了燕山府的郭药师身上。 北宋朝廷的故意不作为既没有让金国觉得心安,也没有让童贯觉得心安。作为一个常年带兵打仗的人,他不是看不懂金国的举措,只是心中不愿意相信金国这么快就要动手而已。随着压力越来越大,他终于有点绷不住了。十一月十九日,童贯派马扩和辛兴宗去大同见粘罕,以商议移交蔚州、应州、飞狐县、灵丘县为由,探察金军是不是真的要南侵。 马扩见到粘罕以后,对方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理由依然是宋朝结盟辽国、接纳张觉。粘罕不但不讨论蔚州、应州、飞狐县、灵丘县的问题,甚至直接告诉马扩,山后的土地也不会再给了。 马扩还想争辩几句,粘罕有恃无恐地笑着回答说:“现在已经不是我们交割土地给你们,而是你们应该罚一些土地给我们了。”马扩无法应对,只能回太原去找童贯复命,临走之前,粘罕的手下撒卢拇也笑着对他说:“这是我最后一次接待你了。” 马扩从这些话里已经听出来金人明目张胆的南侵之意,于是赶紧回太原向童贯通报所见所闻。但是童贯依然不相信,他认为金国刚刚进行了皇位更迭,在两国交界处囤积的兵马并不多,并不敢开展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加上他已经在河北布置了梯次防守,郭药师忠心耿耿、办事得力,太原府周边也有数万兵马,金国即便入侵也没那么容易,不如看看事态发展再做决定。 |
||||
上一章:1 | 下一章:3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