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真狠人,才能有职场自由

了不起  作者:冯唐

做事的人不能软塌塌的,对自己狠才是真狠,长期对自己真狠,才能成为一个真的狠人,才能在事业上获得真的自由。

如何把事做成?如何修炼成真的狠人?读《曾文正公嘉言钞》。

曾文正公就是曾国藩,晚清著名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文正”是他的谥号。谥号是中国古代君臣死后,后人给他们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文正”的意思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这个人已经做到人的极致了。有“文正”称号的人都非常牛,比如宋朝的范仲淹、司马光,明朝的方孝孺,清朝的刘统勋和曾国藩。

《曾文正公嘉言钞》,顾名思义,就是曾国藩金句的集子。从曾国藩的文章中辑出这二百多条金句的,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梁启超。

成事的基础是吃苦耐劳

一个人成事的基础,不是高情商、高智商,而是吃苦耐劳。

吾屡教家人崇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这是曾国藩家庭教育的箴言。他经常教导家里人要吃苦耐劳。如果一个人经常干苦活、动心忍性,筋骨会变得强壮。如果娇养自己或被人娇养,体力、精神会越来越弱。

我展开解读就是三点:

第一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把自己的身心管理好,才能带团队,多做一些事情。我一个老哥做了四十年投资,他说他的原则就是:一个人做不了的生意,他就不做了。带团队、做事情,起点其实是一个人自己能把事情做成。

第二点,坚持锻炼,保持健康体重,少生病,时刻保持能干活的状态。这是成事人的另一个基本要求。我带过大大小小的团队,有些年轻成员生病的概率、严重程度要远远高于我,我就跟大家讲,职业管理人并不是只要会做PPT、数学模型、懂资产负债表就行,保持身心状态良好也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

第三点,纠正一个可能有的误区——现在流行女孩子要“贵养”,我认为纯属胡扯,女孩子要像男孩子一样“崇俭习劳”。原因有三个:第一个,男女在工作机会和上升空间上不平等,女孩子再“贵养”,进入社会如何竞争?第二个,是常识,谁更容易被钱诱惑,是习惯用别人的钱大花特花的女生,还是习惯自己挣钱自己花、量入为出的女生?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定是前者容易被钱诱惑。第三个,哪个男人不渣,不靠自己还能靠谁?

成事与内卷的本质区别

我们在职场里会看到有些霸道总裁,但是,他们是不是真能成事的人?可能是,也可能是PUA别人、让他人内卷的假狠人。那如何判断和区分?

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

做事一定要有强毅之气,做事的人不能软塌塌的。就怕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挺软的人,实际上也真的软,有些事就做不成了。

但强毅与刚愎自用不一样,能战胜自己的欲望,战胜自己的人性弱点,这叫“强”。自己能够勉强自己,宽容别人,做好事,做积德的事,这些强调的都是一个“自”,就是自己能够战胜自己。

其实成事和内卷、真狠人和假狠人,无非三方面的大差别。

其一,看他的狠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真的狠人对自己狠和严的程度,要永远多于对其他人的。他要求你的,他都能做到。如果他的凶猛、强悍,是对他人的,你就要留个心眼儿。

其二,从事情来判断。真的狠人,他的凶猛和决绝是对事的。在短时间内事大于人,先把仗打赢,再判断是谁的功、谁的过。而假的狠人,不是对事,而是对自己爽不爽。这件事只要他爽,就认定别人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去做。其实,这是把自己搁在了事之前。

其三,真的狠人和假的狠人追求不一样。真的狠人都是说,他有多自律、严谨,多少年如一日,一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可假的狠人,你会听见他说,他牛,他有多牛,他就比你牛。

如何做个真狠人

敬字、恒字二端,是彻始彻终工夫。鄙人生平欠此二字,至今老而无成,深自悔憾。

“敬”和“恒”是两个最重要的修炼方法,但曾国藩评价自己,说今生欠这两个字,所以老而无成,自己非常后悔。

其实这句话讲的是读书:“吾辈读书唯敬字、恒字二端。”但是“敬”“恒”二字,不只适用于读书,也适用于做事。总说“三不朽”——立言、立功、立德,而“敬”和“恒”,是隐在立言、立功背后的立德。你有了立德做基础,再去立言、立功就有了根据地。

“敬”是敬天悯人,尊重常识和积累,尊重事,不走捷径。“临事静对猛虎,事了闲看落花”,就是说,你遇上事应沉着冷静,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完了就该看看花。“恒”是在对事上,坚持投入时间和精力,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不求速效,不着急。

曾国藩对自己一生的功业颇有自我认识,说自己读书没有太多成就。他奔波于战场、官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仔仔细细做学问、做文章。但在曾国藩的家书、奏折、闲散文章,包括日记等文字里,我能清楚地看到他对东方管理智慧有非常好的总结。

如果立志不朽,就要拿出一辈子的时间。读书、写作、做人、做事,都是一辈子的事,而“敬”“恒”,就是抓手。

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一直有一个选择需要我们做——是随波逐流,还是特立独行?我个人的意见是,成事的人不甘流俗。

曾国藩说“人材高下,视其志趣”——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一个人才,不看智商,不看情商,不看我们市面上流行的角度,而看他的志向。

“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规,而日趋污下”,志趣比较低下的人才,永远是安于世俗、油腻、潜规则的。一旦接受了这一套,人就会慢慢往下出溜。

志趣高的人才是什么样的?“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轨,而日即高明”,高级人才会向往过去的哲人、圣人,那些高尚的、美好的、更有意义的轨迹。他沿着这个轨迹去走,虽然很痛苦,但是每天都会比昨天好一点,比昨天高明一点。

看人才,你到底是看智商还是情商,如果都不看,那看什么?我非常认同曾国藩的说法——“视其志趣”,就是看这个人是一个俗人,还是一个脱俗的人。如果是俗人,他会越来越差,哪怕他智商、情商都特别高。智商、情商特别高的俗人,往往会变成更大的隐患。如果他志趣很高,不愿意流俗,即使智商、情商都比较低,每天也能进步一点。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写给晚辈的教育信。作为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他教育晚辈,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说,到底是做一个油腻的人,还是做一个不油腻、走自己路的人,你自己去选。

做管理,把时间用在正确的地方

领导整天到底在干什么?把这件事想清楚了,即使你不是领导,也至少知道了领导在想什么,以及他们是不是在做正确的事情。

找人、找钱、定方向

曾国藩说:“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做官之道,就两件事——得人、治事,其实就是找人、干活。

“得人不外四事,曰广收、慎用、勤教、严绳。”得人要注意四点:广泛招人、谨慎使用、辛勤教导、严格管理。曾国藩的言论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非常相符。现代人才管理有四方面:选、用、育、留,即选人、用人、培育人、留人。当然这个“留人”,也包括开除人。

“治事不外四端,曰经分、纶合、详思、约守。”作为一个战略专家,我可以很负责地讲,这其实跟现代的战略管理也非常契合。“治事”就是做项目。“经分”就是一定要分析到最细节、最扎实、最落地的地方,分析到地摊、街面、街头,分析到你具体的客户。“纶合”是通盘斟酌,可以沉到深深的海底,也要能拔到高高的山上,要想大局是什么。“详思、约守”就是规划周全,执行坚决。执行战略的人,要非常清楚自己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事情,这样大家一起做一个相对复杂的事情时,才能保证在相对合适的时间里达到预期的效果。

执行坚决,看上去像是一句废话,其实不是。病人没被医生治好,最大的原因是什么?是病人不遵医嘱。我做了这么多年战略,最烦的就是别人不听话。

很多好的战略落不了地,原因就是执行不坚决。一个没想透、没想好的战略,如果坚决执行,会误事,会死人;一个想透了、想好了的战略,如果不坚决执行,也会死人,也会误事。

一个管理者每天该干什么?我的总结跟曾国藩说的类似,但更好记,三方面:找人、找钱、定方向。曾国藩讲的得人、治事,就是我说的找人、定方向。他没说找钱,因为他是个官员,找钱这事归朝廷负责。但作为一个管理者,找钱有时候比找人更重要,比定方向更重要。因为没钱就没法找人,定了方向也没法执行。

所以,管理者找人、找钱、定方向,之后适度玩耍,保持身心健康。

在关键时刻识人、用人

找人,有两个重要的衍生问题:一是找什么样的人,二是怎么找到这些人。

曾国藩说:“专从危难之际,默察朴拙之人,则几矣。”选择在危难的时候,默默观察哪些人能做到朴实厚道,这正是识别人才的好方法。

“老实和尚不老实”,这是我常说的古龙小说里的一句话。貌似忠厚老实的人,其实内心鸡贼得很。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没有谁会在脑门上写一个大大的“渣”字。在确定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确信其靠谱程度之后,如何辨识他的心性修为?要等到重要节点,关键时刻。

我常说“宁用朴拙君子,不用聪明小人”,因为危难之际,朴拙之人最靠得住;聪明人会多想,会油腻,会撒谎,会逃跑,会给自己找借口,也就是靠不住。剩下的朴拙之人,有可能站在你旁边,一直陪你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为什么要找关键时刻而不是平常?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平常大家都可以做谦谦君子,都可以把事情做得漂亮,既然市场好,你分一点我分一点,大家都有饭吃。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能看出来,哪些人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朴拙君子。

最后,关键时刻看朴拙的人,判断标准是信任公式:

信任=(可信度×可靠度×可亲度)÷自私度

看这个人是不是万事都从你的角度想,是不是在你倒霉的时候还能陪你抽根烟、喝杯酒,是不是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公司的利益、团队的利益甚至你的利益之后。

如果你能找到在关键时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朴拙君子,而且这些人愿意跟着你同甘共苦,恭喜你,请善待他们。

上一章:吸取高... 下一章:非天才...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