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善待自己心里的小孩了不起 作者:冯唐 |
||||
青春期似乎是一个过渡,你似乎不该靠父母,父母似乎该放手了,但是你似乎又不能主导命运,完全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青春该怎么过? 塞林格提供了一个视角:青春之苦,青春之快乐。简单地总结归纳,就是塞林格提供了一个青春版本,一个少年愤怒不爽的青春,给我们一代一代的年轻人好的参照视角。 这本书真的打败了时间。有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道了青春应该怎么过,如何当一个成人。但也有很多人因为阅读它感到更大的困扰,更大的不确定,更不知道漫漫的人生路应该怎么走。 青春值得阅读 文学里的青春,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前有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这类作品。《大卫·科波菲尔》是穷孩子努力、勇敢、奋斗、获得成功的青春,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产阶级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大卫·科波菲尔》呈现的三观,构成了中产阶级的教化。中产阶级希望他们的孩子读《大卫·科波菲尔》这类书,像他们小时候经历的一样,努力、勇敢、成功,或者从成功走向成功,从增长走向增长,花开不败,一代一代。 但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横空出世,完全逆转了中产阶级这种教化。《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男主角家境优渥,不需要再奋斗。他看到了奋斗中的无聊,看到了中产阶级教化中的虚伪、庸俗之处,奋斗成功忽然变得毫无意义。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大人、老师反复教导孩子们的就是“人生是场比赛”,按照规则,你足够努力,加上一点点天赋,就可以赢。 如果全世界的孩子都发足狂奔,那是多么无聊的一件事。为什么就不能有个人说我不想比赛,为什么要比赛,赢的意义是什么?于是塞林格横空出世,写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告诉大家其实人生可以不是场比赛,我也可以拒绝长大。 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类似的反叛作品还有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主要讲“二货”青年的游荡。这两本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男主角离家出走,离校出走,各处乱逛,试图从他的角度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他看到的都是他不喜欢的,最后他选择了“回去”,对自己做出了妥协,人生可能就是这么无奈。 似乎每个人在青春的时候都有过愤怒,极个别的人用他们的方式跟世界断绝关系。即使是老老实实地接受成人世界主流规则的大多数人,谁能说心里就没有一丝丝残留的反叛?谁能说年轻时做出的事都是荒唐可笑的? 我们在父母的教诲下拼命地成长、念书、考试、进好公司、干活,拼命地在一条规定的路上发足狂奔。转眼人生最好的一半已经过去了,很多美好的事情,甚至不能说忘记,因为都没有体验体会过,青春就呼啸而过了。 无论我们想过顺从的青春还是反叛的青春,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都值得参考。 天才作家的一生 J. D.塞林格,1919年1月1日出生,2010年1月27日逝世,活了91岁。 塞林格出生在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成长过程中衣食无忧,父母对他有相当高的要求,但是他一直经历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塞林格中断了他的写作。1942年,就是他23岁的时候,塞林格加入美军陆军第四步兵师,参加过诺曼底登陆。后来又碰到海明威,海明威还称赞过他的作品。1944年,他在欧洲战场转调任,从事反间谍工作。你会发现不少作家跟间谍、反间谍工作有一些关系,包括海明威、劳伦斯。 1946年,塞林格退伍,战争让他恐惧,他后来的一些关于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写得相当好,比如《九个故事》。他回到纽约后开始专心创作,第一本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在1951年出版。1951年,他32岁,因《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举成名,这本书一直畅销,让他衣食无忧,成为少有的幸运的作家。 一本让人感到被治愈的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英文名叫the Catcher in the Rye,又翻译成《麦田捕手》,它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以霍尔顿为第一人称讲述了他被学校开除之后,在纽约城游荡两昼夜,试图进入成年人的世界,试图逃开他自己的境况去追求所谓的纯洁真理和真相,但是最后失败了——经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失败,最后又回家了。 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反英雄形象成为主角,不仅不会让你烦,还能让你看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这不容易。 读积极上进的小说,有时候你会觉得挺累的。读坏孩子的反叛故事,心里其实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放松感,这种放松感来自不努力也是一种生活。在主人翁试图往下走、乱混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人性的温柔、善良、美好、光明。所以,它有种莫名其妙的治愈力,会让你看到少见的光明,甚至少见的智慧。 一个屡屡失败的少年 霍尔顿上的是当地最好的预科学校,正和对手进行橄榄球比赛。霍尔顿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可是霍尔顿一上来就不走运,就是失败。他误了比赛赛点,而且作为击剑队领队,他把运动装备落在了纽约地铁里,比赛被迫取消。然后他又得知,因为在学校成绩多科不及格,被学校开除,责令在圣诞节之后离开学校,而圣诞节从周三开始。 霍尔顿前往历史老师斯潘塞先生家,想和他道个别。因为希望不给老师添麻烦,让老师不要因为给他历史课打不及格而自责。霍尔顿想告诉历史老师,自己退学并不是因为他。 后来霍尔顿跑到纽约,去了厄尼夜总会,回到旅馆后,他叫了一个妓女,叫桑妮。霍尔顿在灯光下发现女孩跟自己年龄相仿,当女孩脱去上衣时,霍尔顿不知所措。他告诉女孩,他就想跟别人聊天。 女孩很生气,虽然霍尔顿按时付费,但女孩仍旧带着老鸨回来向他要更多的钱,桑妮从钱包里又拿走了5美元,而老鸨莫里斯给了他一顿拳打脚踢。 霍尔顿在青春持续失败的状态下,一直在想的是悬崖就在那里,潜在的失败就在那里,他希望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希望所有的孩子不要掉进悬崖,可以有小的失败,但是不要掉进悬崖。 他的英文老师安托利尼教给他一个观点,是“大卫·科波菲尔”们崇尚的精神,是一个名句:“一个不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轰轰烈烈地死去,而一个成熟的人的标志是他愿意为了某个理由而谦恭地活下去。” 这句话是《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名句,但霍尔顿并不完全认同。 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童年阴影或不良经历,有可能跟人一辈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青春期,我们也可能放大一些事。在我们的荷尔蒙作用下,我们把一些事看得很重、很压抑、很黑暗。这些事跟父母、好朋友谈谈,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还是应该的。 而一些成年人会把自己不妥的行为习惯归咎于童年阴影,因此心安理得。过去的事情可以是你的阴影,可以是你的理由。如果换一个角度,你也可以把借口抛开,让它成为你未来的动力。 |
||||
上一章:人生的... | 完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