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如何确立身份认同

了不起的我  作者:陈海贤

也许你已经发现了,我们课程的视角,是从微观的、具体的视角,逐渐延伸到宏观的、抽象的视角。

前面的章节,我们从行为的发展、心智的发展,逐渐延展到关系的发展、转折期的发展。这样递进式的安排,能够不断增进你对自我和自我发展的理解。

那么课程的最后一章,我们要讲什么呢?

我们将从更宏观的角度,讲整个人生中的自我发展,看看我们在人生特定阶段的课题和困难。

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的理论,人生的发展过程,是自我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从青春期获得稳定的自我、到建立亲密关系时变成两个人、到更广泛的职业联系、到关心下一代甚至是更大的人类共同体,自我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同时,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从青春期开始的人生的前半段, 是收集的阶段。我们收集了稳定的自我、亲密关系、职业认同和与之相伴的成就、声望、尊重。

到了人生的后半阶段, 我们开始进入了分发的阶段。我们开始把前半生收集的东西分发出去,去关心自我以外的他人,关心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会从对下一代的繁衍中获得人生意义,获得一种新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生命就会陷入停滞的状态。

这一章,我会将人生分为四个时期:

1.青春期;

2.成年早期;

3.成年期;

4.晚年期。

每个时期,都有它特定的发展课题,也有阻碍它发展的特定障碍,那就是各种形式的自我中心。

今天我们来讲成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青春期。

最重要的任务:寻找身份认同

人们对青春期的时间长短说法不一,埃里克森说从12岁到18岁之间,也有说35岁之前的。我觉得现代人的青春期普遍要长一些,取个宽泛的年龄范围,一般是在15-25岁之间。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找和建立身份认同。

什么是身份认同呢?

身份认同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同一性。这个概念包含的含义是很复杂的,你可以这样简单地理解:当一个人获得了身份认同之后,他就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一个相对确定的答案。

为什么寻找身份认同会成为青春期的最主要的发展任务?

因为青春期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它是一个断裂的过渡时期。

生理上,你要面对陌生的、逐渐成熟的身体和强烈却羞于启齿的性欲。

在家庭关系上,一方面你还依赖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另一方面,你又开始尝试脱离家庭,来为自己争取独立的空间。

在社会上,一方面你开始参与社会,另一方面,你对社会又一无所知。

青春期是孩子和成人之间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很多自我的新的部分会冒出来,要整理出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变得分外困难了。

可是,只有你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答案,你才能真正参与成人社会,否则你就一直会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那在这个阶段,阻碍我们发展的障碍,也就是我们要克服的自我中心是什么呢?

就是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并且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大部分青春期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自我。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这一个阶段的人,就像生活在舞台的聚光灯下,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受别人的关注和评价。

一方面,他们很在意自己的容貌、才能,想要变得更好。另一方面,他们对这种“在意”本身,又带着某种羞愧。

就像我的一个上高中的来访者,总觉得自己不漂亮,一个人在寝室里的时候,会偷偷学着化妆,自己照镜子看。可是照完镜子以后,她一定会把妆卸干净,生怕别人知道她也爱美。

我有一个青春期的来访者,因为学业压力大,不想去上学。我问他担心什么。他说担心如果自己努力了,学习成绩还不好,别人就会觉得他蠢。

这是典型的僵固型思维的特征。

我说:“好,那你能不能说说看,究竟谁会说你蠢?你最怕谁说你蠢?”

他愣了一下,说:“所有人啊,所有人都会说。”

你看,一方面,他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觉得别人都在评价自己。另一方面,这个别人都是非常笼统的,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

看起来,他很在乎别人的评价,可实际上,他对别人真实的想法根本不感兴趣。他关注的,还是他自己。

在青春期,经常会有这种特别的自恋。这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拼凑出自我的形象和概念。越是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自我的形象,就会越执着。

这种假想的聚光灯下的生活压力,会带来两种典型的反应。

一种, 是对社会标准非常顺从。

既然别人的评价很重要,那我就按别人的评价来。别人觉得成绩好很重要,那我就努力学习,别人觉得金融专业好,那我就去学金融专业。

他人的评价就变成了自我评价的标准,也变成了选择的标准。如果我得到了别人的赞扬,我就很骄傲,如果得不到,我就很自卑。

可是,顺从他人的评价,是很难发展出坚定的身份认同的,只会把他们变成特别听话的孩子。

另一种, 是对社会标准非常反抗。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是通过反抗父母,来宣示自己合法的成人身份的。

你觉得应该好好学习,我偏不学。你要我循规蹈矩,我偏不听话,我偏要当杀马特。这些反抗“大人的世界”的人会聚在一起,相互取暖,形成了一些奇特的青春期的亚文化。

成人越是看不惯,越是批判这种亚文化,就越增加了这种亚文化的生命力。因为他们就是想要通过坚持特立独行的行为,来告诉你:“我与你不同”,从而确认“我是谁”。

可是,“不同”之后呢?

刻意的反抗也会变成另一种在乎,因为他们要确认的价值,还是建立在他们所反对的东西的基础上。所以顺从和反抗是同一种东西的两个不同侧面,在这个基础上,都很难建立起自我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的建立

那身份认同最终是怎么建立的呢?获得这种身份认同的标志又是什么呢?

我曾接待过一个青春期的来访者。

最开始我见他的时候,他穿着一条有很多破洞的牛仔裤,脚上是高帮的牛皮靴,裤子和靴子上都缀着很多亮闪闪的金属片,像个摇滚歌手,留着长发。

他跟我讲很多他对这个社会的愤怒。

他觉得周围的大人都很虚伪势力,只知道让他好好学习,从不关心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爸妈想让他好好学习,可是他觉得,学习工作、买房买车之类的事情,都毫无意义。

我问他将来想做什么,他犹豫了一下,说想去学艺术。学艺术是很多年轻人逃避生活的借口,所以当时我也没太当真。

后来,我们的咨询就中断了。

我第二次见他,是在三年以后。他已经在国外的一个艺术院校读书了。

他穿着一件白色的T恤,是他们的校服。长头发还留着,但是已经扎起来了,很有艺术家的范儿。他说他想过来,是来看看我,问问我有什么减压的方法。

我很奇怪,问他这几年经历了什么。

原来,他爸看他不上进,就送他去学画画了,觉得这是考学的一个捷径。学画画的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美术老师,这个美术老师自己的人生经历也很坎坷,从农村一步步奋斗,才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老师。

他很佩服这个老师,这个老师对他也很好,坚信他很有才华,并鼓励他好好学英语,去考美国的一个艺术院校。

老师跟他说:“你现在觉得孤独,就是因为你身边没有像你一样有想法的年轻人,等你去那个学校就好了。艺术家都会想很多的,关键是要学习一种东西来表达自己。”

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个这样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他会让你找到人生的榜样。

学了一年多美术以后,他就真的去了一个艺术院校学设计了。在周围遇到了很多相似的年轻人。这些特立独行的年轻人,让他找到了归属感。同时,他也开始认真地学习专业,参与竞争。

他来咨询我,就是因为学业压力很重,经常做功课到两三点,问我有什么减压方法。

我很奇怪,就问他:“你不是觉得这个社会不公平吗?不是觉得学习和工作没什么意义吗?那干嘛这么努力?”

他好像忘了这事,说:“是啊,是很不公平。可是,我只管做好我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这句简单的话,代表了他思维上一个重大的进步。他以前幻想的那个敌人轰然坍塌了。从今以后,如果还有敌人,那也是类似“功课繁重”这类真实的敌人。

“社会是不公平,可是我只管做好我自己的事。”这句话表明,他已经意识到了两个重要的道理:

首先,是我的人生,需要我自己来负责。我再埋怨社会不公平,再反抗社会,都改变不了“我要为自己负责”这个事实。

其次,就算我对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有不满,我也不需要说出来,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

当他这么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能够容纳矛盾了,并在这种矛盾中,发展出一种对自己的忠诚。这种忠诚是很坚实的,不需要通过顺从和反抗来确认,他只需要容纳这种矛盾就可以了。

我认为,一个人获得身份认同的标志,就是为自我负责,以及学会容纳矛盾。

那么,他是怎么建立起这种身份认同的呢?

·首先,在专业的尝试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某些才能,并获得了信心;

·其次,他有一个好的、能欣赏他,并能被他视为榜样的老师;

·再然后,有一群价值观相似、能够包容他做自我探索的同伴。

这些都是建立身份认同的有利因素。而他获得了稳定的身份认同以后,他就不会那么过度地关注自我,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也就逐渐克服了青春期的自我中心,开始参与真实的成人社会。

身份认同能够帮助我们从假想的被评价的关系中解脱出来,获得一种自我认可的能力。因为这种自我认可的能力,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也就变得更平等了。

所以在咨询结束的时候,我跟他握了握手,我说:“欢迎来到成年人的世界!”

回顾一下,这一讲我们主要讲了青春期的发展课题,那就是寻找和确立身份认同。我们讲了青春期发展的障碍,发展身份认同的重要条件和身份认同建立的标志。

当身份认同建立以后,“我”变成了一个不言自明的东西,不需要仔细去想。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继续向前,以成人的姿态去建立新的关系,迎接更多的挑战和精彩。

上一章:英雄之旅 下一章:成年早期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