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 什么样的人适合结婚?李银河谈亲密关系 作者:李银河 |
||||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被逼婚、催婚,由此可见婚姻制度本身已经出了问题。婚姻制度都盛传要消亡了,还逼我什么?还催我什么?好多人会这样想。 其实,说婚姻制度即将消亡并不十分准确,应当说婚姻制度已经开始式微,也就是开始走下坡路了,想进入婚姻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个变化是怎么开始的?最早是从北欧国家开始的,越来越多的人不结婚了,有同居的,也有独居的,但就不结婚了。 在美国和法国,20世纪末看到的数据中独居人口还只占总人口的30%,但是在2016年,美国的独居人口在总人口中超过半数,法国也超过半数,在传统的东方国家日本都达到了40%。亚洲原本大都是家庭本位的社会,倡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现在竟然也出现了庞大的不婚人群,是不是婚姻这个制度本身出了问题? 婚姻制度的式微原因众多,包括离婚成本特别高、离婚过程特别痛苦,等等。它的一个主因是妇女解放。在旧时的传统社会,劳动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内,女人必须要嫁人,因为她没有独立工作挣钱的机会。现在男女平等了,在校女大学生率已经达到50%了,女性全都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有了自己的收入,那么结婚就不是女性生存的必要条件了,独居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这就是妇女解放导致的家庭婚姻制度的变迁。 东欧国家的独居人口也在增加。匈牙利的结婚率只有12%,剩下的人有三种状态,一种是独居,一种是同居,还有一种叫LAT(live apart together),就是两个人是固定伴侣,但是各有各的住处,各有各的工作。这有点像媒体所说的周末夫妻,工作日各过各的,周末两个人聚一下,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当然,结婚率如此之低,在全世界也要算绝对的极端了。我记得匈牙利社科院社会学所长跟我讲,有一次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学术交流,他问人大的男生将来打算结婚吗,男生说会结婚。这位所长问我,这些人跟他说的是不是实话。我回答说,中国的男生说将来想结婚,那可能还真是这么想的。令我感到有趣的是这位匈牙利的社会学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我想,原因在于如果他问一个匈牙利的男生打不打算结婚,男生要是说打算结婚,就有可能是假话,因为只有12%的人会结婚嘛。由此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已经出现了多么大的问题,人们正在慢慢地放弃这种亲密关系模式。 婚姻制度的式微还有一个大家可能注意不到的原因,那就是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在原始和前现代社会,人的预期寿命就只有三四十年,结了婚刚够把孩子养大,人就谢世了。所以没有什么可离婚的,没有时间产生离婚换伴的需求。 即使全世界的人都不再结婚,中国也一定是倒数第一或倒数第二个退出婚姻机制的,咱们的婚姻制度会延续得特别长。因为中国人的价值排序是把家庭放在首位的,过于看重传宗接代和家庭的延续。所以,即使婚姻制度要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中国也会是拖延到最后的那个国家。 不过,我国也出现了独居人口增加的苗头。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调查数据显示,独居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而我们2007年做大城市家庭调查时,独居人口的占比已经上升到12%了。这说明即使是咱们这么看重家庭的社会,婚姻制度也开始出现问题了。越来越多的人不结婚或者很晚才结婚;很多人结了婚,生了孩子,然后离婚了,离婚以后选择了独居的生活方式。 人类婴幼儿在成年之前的十几年时间内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必须靠父母来哺育,给他提供生活来源、抚养呵护。婚姻制度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给婴幼儿提供生存保障。因此可反推一下,对那些不想生孩子的人来说,结婚也就没有必要了,这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如果某人根本不想生孩子,那他就不必结婚。结婚对他来说就成了一个纯粹的约束。本来我可以今天爱这个,明天爱那个,如果结了婚,就不能爱别人了,就不能移情别恋了,我就只能盯着一个人过一辈子。有很多人会感觉这种做法太不自由了,人为什么要平白无故放弃自由的生活方式去受约束呢? 那么将来婚姻制度的走向到底是怎样的呢?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婚姻制度不一定会完全消亡,可能会与其他亲密关系模式多元共存。 将来什么样的人还适合结婚呢?那就是发生了绝对排他的爱情的两个人。这两个人互相喜欢得不得了,他们俩只想终身厮守,心无旁骛,眼神和心思绝对不会从对方身上移开。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一样,感情好到我只属于你,你只属于我,对第三人是绝对一眼都不会看的。如果说婚姻制度还能继续存在的话,最适合结婚的就是这种人。 其他的人,那些心里根本受不了七八十年就盯着一个人的,天天想着我早晚得离婚的,或者没有找到愿意厮守终身的那个人的,不断结婚又离婚的,这样的人就不适合结婚了,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留在婚姻的大门之外。 |
||||
上一章:11 | 下一章:01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