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也篇第六

论语  作者:孔子

本篇共三十章。前十五章多为孔子与学生的交谈内容或评价学生的言论,后十五章内容比较泛,对于道、治政、学习、为人等一系列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皆有所论。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中孔子唯一一次直接说及“中庸”的言论即出现在本篇,孔子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表明了他对“中庸”的高度肯定。所谓“中庸”,何晏在《论语集解》中说:“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礼记·中庸》对中庸思想作了充分演绎,其中提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并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的根本精神是避免极端,“中庸”既体现了真理的本质,又体现了真理在实行中的适度和协调,因而事物就能按正常规律得到切实有效地运行发展。虽然“中庸”二字在《论语》中只出现一次,但它体现的思想特征却充分反映在孔子的其他言论中。孔子提出的“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观点,都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1) 。”

【注释】

(1)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诸侯、卿大夫听政皆面南而坐。这里指诸侯之位。

【译文】

孔子说:“雍啊,可以让他担起一国君王之任。”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 (1) 。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释】

(1) 子桑伯子:事迹不详。

【译文】

仲弓问到子桑伯子这个人。孔子说:“可以啊,他做事简单。”

仲弓说:“如果内心严肃认真,而行事则简单,这样来治理百姓,不也可以吗?如果是内心疏简而又行事简单,这不就太简单了吗?”孔子说:“雍说得对。”

6.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答道:“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有怒气不会发到别人身上,不会重犯同样的过失。他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我没再听到有好学的人了。”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1) 。”

请益。曰:“与之庾 (2) 。”

冉子与之粟五秉 (3) 。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

(1) 釜:古代量器名。容量六斗四升。

(2) 庾(yǔ):古代量名。合二斗四升。

(3) 秉:古代量名。一秉为十六斛。一斛十斗。

【译文】

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给予小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

冉有请求增加一点。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有却给了她八百斗小米。

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壮马驾的车,穿着轻柔的皮袍。我听说的是:君子周济穷急的人,而不是为富有的人再增富。”

6.5 原思为之宰 (1) ,与之粟九百 (2) ,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注释】

(1) 原思:孔子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

(2) 九百:其后没有量名,或说斛,或说斗。

【译文】

原思在孔子家任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受。孔子说:“不要推辞!有多余就接济你的乡邻吧!”

6.6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 (1) ,虽欲勿用 (2) ,山川其舍诸?”

【注释】

(1) 犁牛:耕牛。骍(xīnɡ):赤色。周朝尚赤,用作祭品的牲畜也要赤色。角:谓牛角长得周正。这也是选择牲畜作为祭品的条件。

(2) 虽欲勿用:古代祭祀不用耕牛作为祭品,因此认为耕牛之子也不可用作祭品。用,即用以祭祀。

【译文】

孔子谈及仲弓,说:“耕牛所生的小牛有赤色的皮毛和端正的两角,即使人们不想把它用于祭祀,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6.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1) ,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2) 。”

【注释】

(1) 三月:泛言长久。

(2) 日月:指短时间。

【译文】

孔子说:“颜回呀,他的心长久地不背离仁,其他人只能是短时间地做到仁罢了。”

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

季康子问:“仲由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仲由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又问:“端木赐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季康子再问:“冉求可以让他治理政事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6.9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1)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2) 。”

【注释】

(1) 闵子骞:孔子学生。姓闵,名损,字子骞。费:地名。季氏封邑。

(2) 汶上:即汶水以北。这里暗指齐国。汶,水名。在齐、鲁两国交界处。

【译文】

季氏派人请闵子骞任费邑的邑宰。闵子骞对来人说:“好好地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逃到汶水北面去了。”

6.10 伯牛有疾 (1) ,子问之 (2) ,自牖执其手 (3) ,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释】

(1) 伯牛:孔子学生。姓冉,名耕,字伯牛。

(2) 问:问候。

(3) 牖(yǒu):窗户。

【译文】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伸手进去,握着伯牛的手,说:“要失去这个人了,这是命啊!这样的人竟得这种病!这样的人竟得这种病!”

6.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1)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注释】

(1) 箪(dān):盛饭的竹器。

【译文】

孔子说:“颜回多么有修养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别人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多么有修养啊!”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 。”

【注释】

(1) 画:停止。

【译文】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量不够。”孔子说:“如果力量不够,应是走到中途而停下来。你现在是还未用力就已经停止了。”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译文】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6.14 子游为武城宰 (1)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 (2) ,行不由径 (3)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注释】

(1) 武城:鲁国邑名。

(2) 澹(tán)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后成为孔子学生。

(3) 径:小路。这里喻指不正当的途径。

【译文】

子游任武城邑宰。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什么人才吗?”子游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他走路不穿小道捷径,如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

6.15 子曰:“孟之反不伐 (1) ,奔而殿 (2) ,将入门,策其马 (3) ,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注释】

(1) 孟之反:鲁国大夫。名侧。伐:自夸。

(2) 奔:败逃。殿:在最后。

(3) 策:鞭打。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军队打仗败退,他留在最后作掩护,将进城门时,他却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我的马不肯快跑。’”

6.16 子曰:“不有祝 之佞 (1) ,而有宋朝之美 (2) ,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释】

(1) 祝 (tuó):卫国大夫。字子鱼。佞:有口才。

(2) 宋朝:宋国公子朝,容貌美丽。

【译文】

孔子说:“如果没有祝 那样的口才,而有宋朝那样的美貌,在当今之世是难免灾祸的。”

6.17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译文】

孔子说:“有谁能不经过门户走到屋外去呀?可为什么没有人从我这条道行走呢?”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 (1) ,文胜质则史 (2) 。文质彬彬 (3) ,然后君子。”

【注释】

(1) 质:朴实。文:文采。

(2) 史:指文辞繁多浮夸。

(3) 彬彬:形容交杂而均和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朴实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胜过朴实就会显得浮夸。文采与朴实两者兼备,这才是君子。”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1) 。”

【注释】

(1) 罔:枉曲,不正直。

【译文】

孔子说:“人能生存于世上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侥幸地避免了祸害。”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对于学问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

孔子说:“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对他说高深的道理;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对他说高深的道理。”

6.22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1)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注释】

(1) 务:致力。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算聪明。孔子说:“把力量用在人事方面的道义之上,尊敬鬼神而远离它,这可说是聪明的。”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有仁德的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做在前,获取成果的时候退在后,这可说是仁了。”

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好水,仁者喜好山。智者好动,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行变革,可以达到鲁国的程度;鲁国一行变革,可以达到与道相合的程度。”

6.25 子曰:“觚不觚 (1) ,觚哉!觚哉!”

【注释】

(1) 觚(ɡū):古代酒器。或说觚本当上圆下方,其上有棱角,后去除棱角而制成圆形,故孔子有此叹。另说觚本容酒二升或三升,其后增大了容量,故孔子叹息。

【译文】

孔子说:“觚而没有觚的样子,这也叫觚啊!这也叫觚啊!”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 (1) ,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2) 。”

【注释】

(1) 逝:往。

(2) 罔:迷惑。

【译文】

宰我问道:“一个有仁德的人,如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个仁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这么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设法救人,但不可自己也陷入井中;可以受骗前往,但不可被迷惑而跳入井中。”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 。”

【注释】

(1) 畔:通“叛”。

【译文】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典籍,并以礼约束自己,也就能不背离道了。”

6.28 子见南子 (1) ,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 (2) :“予所否者 (3) ,天厌之!天厌之!”

【注释】

(1) 南子:卫灵公夫人。当时把持着卫国朝政,且有淫乱行为。

(2) 矢:发誓。

(3) 所:假如,常用于誓词中。否:意谓不合道义。

【译文】

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对此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假如我做得不对,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

6.29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 (1) ,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注释】

(1) 中庸:孔子倡导的道德标准,即中和可常行之道。中,表示无过无不及。庸,平常。

【译文】

孔子说:“中庸这一道德,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了!人们缺乏这一道德已经很久了。”

6.30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1)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 (3) ,可谓仁之方也已 (4) 。”

【注释】

(1) 事:止,仅。

(2) 病:难,不易。

(3) 取譬:寻取比喻。这里的比喻指由自己出发而比方到别人,即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意思。

(4) 方:方法,途径。

【译文】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对民众广施恩惠,能周济民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一定是圣德了!恐怕尧、舜也会觉得难以做到吧!那仁者啊,自己想立身于世,也使别人立身,自己想做事通达,也使别人通达。能从眼前的实际事情这样去做,可说是实行仁道的途径了。”

上一章:公冶长... 下一章:述而篇第七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