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介绍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作者:康拉德·H. 雅劳施 |
||||
1. 关键个体(提到超过80次) 埃迪特·舍夫斯基(Edith Schöffski),1928年生于柏林一个宗派主义的新教家庭,家中贫苦,读书不多。她照顾自己的妹妹,做过电话接线员,经历了密集轰炸,在俄军占领和战后的饥寒中幸免于难,遇到了自己的难民丈夫,尽管贫困潦倒但还是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埃里克·黑尔默(Erich Helmer),1922年生于布伦瑞克(Braunschweig),父亲是位不满时局的新教牧师,反对第三帝国。他没有加入希特勒青年团,在空军服役,后从战俘营逃亡。他在东德生活,但在西德读完了文理高中。后学习神学,并与民族主义教会发生争执,成为不满时局的教士,离开了官方教会。 保罗·弗伦策尔(Paul Frenzel),1920年生于莱比锡一个下层中产阶级家庭,曾在国防军工程营服役,后戏剧性地逃离俄军战俘营,学了会计,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 SPD),是一名银行业者和金融专家,曾与德国统一社会党(Sozialistische Einheitspartei Deutschlands, SED)有过冲突,批评计划经济,成为斯塔西(Stasi)的目标,退休后被允许搬到联邦德国。 弗里茨·克莱因(Fritz Klein),1924年生于柏林一个从事民族主义出版的上层阶级家庭,继父是位教育家。他曾经毫无热情地在军队服役,后转向共产主义,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担任过专业期刊的编辑,受到惩戒,被调到科学院,成为民主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戈尔巴乔夫的支持者。 格哈德·克拉普夫(Gerhard Krapf),1924年生于迈森海姆(Meissenheim),父亲是个富有魅力的新教教士。他是个爱国青年,在国防军担任炮兵军官,被俄国人囚禁了几年。后来在卡尔斯鲁厄(Karlsruhe)学习音乐,成为一名风琴手和作曲家,借交流年的机会移民美国,成为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的教授。 格哈德·约阿希姆(Gerhard Joachim),1926年生于斯德丁(Stettin)[今波兰什切青(Szczecin)。——编注]一个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曾加入过空军,试图开小差,结果遭到囚禁。后来成功逃往俄军前线,成为社会主义理想主义者,担任过文化官员,与党的路线发生冲突,受到惩戒。他的一个儿子在西德自杀。曾对戈尔巴乔夫抱有希望,对统一感到失望。 海因茨·舒尔泰斯(Heinz Schultheis),1921年生于吉森(Giessen),父亲是个富有的店主。他参加了希特勒青年团,被征入劳动军,担任工程兵,在战斗中活了下来。后学习化学,担任大学研究助理,加入顶尖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BASF),开始了成功的商业生涯。 赫尔穆特·拉什多夫(Hellmut Raschdorff),1922年生于卡塞尔(Kassel)一个天主教商人家庭,对第三帝国抱有怀疑,做过商业学徒,志愿参军并负伤,后被送往海峡群岛(Channel Islands),开始挨家挨户叫卖自己生产的纺织品,通过“经济奇迹”中典型的辛勤劳动取得成功,喜欢汽车、房子、登山和旅行。 霍斯特·格罗图斯(Horst Grothus),1925年生于埃森(Essen),继父是位成功的律师。他是希特勒青年团空军成员,第三帝国的热情支持者,于战争末期被俘,在俄军战俘营失去了双脚,后来在叔叔的公司担任经理,成为独立管理顾问,摇身一变成了自由民主派、和平主义者与社会活动家。 霍斯特·约翰森(Horst Johannsen),1929年生于巴姆贝克(Barmbek),父亲是个没有特长的工人。共产党员,童年时被送到特兰西瓦尼亚(Transylvania),在战争末期被征召入伍,离开部队回家后,成为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奴隶劳工。他是个音乐表演者,学习工程,当过铁路运务员和化工集团的调度员,不满民主德国的计划经济。 卡尔·黑特尔(Karl Härtel),1923年生于布雷斯劳(Breslau)[今波兰弗罗茨瓦夫(Wrocław)。——编注]的一个工人阶层家庭,曾在国防军服役,后从法军战俘营逃出,接受了电工和机械工训练,在夜校学习工程,在民主德国的“化工三角”工作,柏林墙建起前逃往西德,在联邦德国的核设施中开始新的生涯。 露特·布尔文(Ruth Bulwin),1922年生于卡塞尔,父亲是个暴虐的流动推销员。她曾是狂热的德国少女联盟(Bund Deutscher Mädel, BDM)成员,战争期间嫁给了一名希特勒青年团领袖,后者也是党卫队士兵。她在被占领的布拉格生活过,后从民主德国(东德)逃往联邦德国(西德),在政府部门工作,帮助丈夫造了房子,成立了一家独立的商业公司。 罗伯特·诺伊迈尔(Robert Neumaier),1924年生于拉尔(Lahr)的一个有瑞士和德国双国籍的商人家庭,成长于天主教环境中,做过焊工学徒,是空军志愿兵,在斯大林格勒和诺曼底幸免于难。战后学习工程,专长是循环水泵设计,写过几本书,成为所在领域的国际权威。 维尔纳·“汤姆”·安格雷斯(Werner “Tom” Angress),1920年生于柏林一个富裕的犹太人家庭,在格罗斯布雷森(Gross Breesen)学习务农,1938年逃离德国,在美国弗吉尼亚的海德农场(Hyde Farmlands)工作。后加入美军情报部,空降登陆诺曼底,凭着美国《退伍军人权利法案》(GI Bill)上了大学,成为德国史学家,退休后回到柏林。 乌尔苏拉·贝伦伯格(Ursula Baehrenburg,根据本人要求化名),1927年生于波美拉尼亚(Pomerania)一个面包师家庭,遭红军士兵强暴,被驱逐到西柏林。后学习教育,作为特殊教育老师在法兰克福城外的多所学校工作,人际交往上有困难,退休后与童年时的朋友生活在一起。 乌尔苏拉·马伦多夫(Ursula Mahlendorf),1929年生于斯切林(Strehlen)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支持战争,在西里西亚(Silesia)最后的战斗中被捕,遭到波兰人的驱逐。在西德读完高中,学习多种语言,享受在美国的交流年。后来移民美国,成为德国研究教授,是民族社会主义的激烈批评者。 约阿希姆·费斯特(Joachim Fest),1926年生于柏林,父亲是一名保守的天主教高中老师,对第三帝国不满。他没有参加希特勒青年团,1944年志愿加入德军,被美军俘虏后获释。后学习法律和艺术史,为美军占领区的电台工作,成为著名记者和历史学家。 2. 次要主角(提到超过40次) 阿尔贝特·贡珀茨(Albert Gompertz),1921年生于盖尔森基兴(Gelsenkirchen),父亲是富有的犹太皮货商,后移民美国,在美军服役,成为美国公民和成功的商人。 埃丽卡·陶布霍恩(Erika Taubhorn),1928年生于巴门(Barmen),家境贫苦,德国少女联盟成员,做过裁缝学徒,克服了战后的艰难岁月,是工人阶层的家庭主妇。 埃娃·施特恩海姆—彼得斯(Eva Sternheim-Peters),1925年生于帕德博恩(Paderborn),狂热的希特勒青年团领袖,战后学习教育学,先后当过高中老师和心理医生。 安内利泽·胡贝尔(Anneliese Huber),1920年生于瓦尔茨胡特(Waldshut),父亲是共产党员。她受训成为时装销售员,丈夫死于战争。她曾为保险公司工作,第二任丈夫是警察,家庭主妇。 彼得·盖伊(Peter Gay),1923年生于柏林一个同化犹太人家庭,本名彼得·弗勒利希(Peter Fröhlich)。1939年从纳粹德国逃往古巴,1941年来到美国,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 弗兰克·艾克(Frank Eyck),1920年生于柏林,父亲是位著名的犹太律师和政治家,他被送到英国的寄宿学校上学,在英国占领军中服役,后成为加拿大的欧洲史学家。 格哈德·鲍克(Gerhard Baucke),1919年生于柏林,父亲是面包师和纳粹党员。他是国防军的幸存者,民主德国的记者,西柏林的反共主义者,成功的印刷公司所有者。 格哈特·塔姆(Gerhardt B. Thamm),1930年生于亚沃尔(Jauer),西里西亚的童子兵,苏联的奴隶劳工,被波兰人驱逐,后移民美国,成为情报分析师和作家。 汉斯·克维萨(Hans R. Queiser),1921年生于奥博施泰因(Oberstein),希特勒青年团领袖,空军志愿兵,机尾射击手,纳粹战地记者,战后成为民主派记者。 汉斯·陶施(Hans Tausch),1922年生于维尔德施泰因(Wildstein),苏德台区日耳曼人,军官,战俘,被捷克人驱逐,后来在巴伐利亚(Bavaria)当高中古典学老师。 赫尔曼·德布斯(Hermann Debus),1926年生于布尔(Buer),爱国的德国“海军特种部队”成员,当过莱茵河上的船长,化工厂轮班工,地方房地产官员,因残疾退休,业余话剧演员。 霍斯特·安德烈(Horst Andrée),1927年生于波美拉尼亚,父亲是个护林员。他作为国防军成员在意大利服役,成为战俘,后从东德逃到西德,接受护林员训练,成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州(Rhineland-Pfalz)的一名护林员。 吉塞拉·格罗图斯(Gisela Grothus),1920年生于柏林一个上层阶级家庭,对第三帝国不满,受训成为医疗技术人员,管理顾问助手,女权主义活动者。 克劳斯·许布施曼(Klaus Hübschmann),1932年生于图林根(Thuringia),父亲是个医生。他学习医学,成为波茨坦(Potsdam)儿科诊所的主任,退休后成了业余音乐学家。 雷娜特·芬克(Renate Finckh),1926年生于乌尔姆(Ulm),德国少女联盟领袖,学习德语和历史,是8个孩子的母亲,年轻作家,后搬到法国南部。 露特·克吕格(Ruth Klüger),1931年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个犹太医生。她从特莱西恩施塔特(Theresienstadt)[即泰雷津(Terezin)集中营,特莱西恩施塔特是它的德语名称。——编注]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下来,1947年移民美国,是作家和德语文学教授。 露特·魏格尔特(Ruth Weigelt),1922年生于施莱伯豪/西里西亚(Schreiberhau/Silesia)的一个餐厅经营者家庭,第三帝国国家劳役团成员,战时结婚,1957年被波兰人释放,在施瓦本(Swabia)艰难地开始新生活。 露西·曼德尔施塔姆(Lucy Mandelstam),1926年生于维也纳一个中等收入的犹太家庭,被送到特莱西恩施塔特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从死亡行军中幸存下来,后移民以色列。 罗瑞·瓦尔布(Lore Walb),1919年生于阿尔蔡(Alzey),狂热的希特勒青年团领袖,战时学习德语,战后成为记者和女权主义者,为西南广播公司和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工作。 马丁·西格(Martin Sieg),1927年生于东普鲁士,国防军士兵,学习神学,奥斯纳布吕克(Osnabrück)的新教牧师,神学作家,纳粹统治的批评者。 维尔纳·费格尔(Werner Feigel),1924年生于普劳恩(Plauen),军用卡车司机,东德警官,尽管对德国统一社会党有异议,但仍是个坚定的共产党员,前东德精英的代言人。 3. 次要个体(提到超过5次) 阿尔贝特·莱特霍尔德(Albert Leithold),1923年生于代利奇(Delitzsch),化学家和民主德国的批评者。 阿尔弗雷德·科辛(Alfred Kosing),1928年生于东普鲁士,东德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阿格内斯·莫斯曼(Agnes Moosmann),1925年生于博德内格(Bodnegg),施瓦本的家庭主妇和官员。 埃伯哈德·朔尔茨—奥伊勒(Eberhard Scholz-Eule),1921年生于西里西亚的赖兴巴赫(Reichenbach),难民。 贝蒂娜·费尔(Bettina Fehr),1922年生于法兰克福,书商,家庭主妇。 本诺·舍夫斯基(Benno Schöffski),1923年生于皮劳(Pillau),东普鲁士难民。 迪特尔·舍恩哈尔斯(Dieter Schoenhals),1926年生于吉森,后移民瑞典,日耳曼学家。 多萝特·泽勒(Dorothee Sölle),1929年生于科隆,新教神学家和活跃分子。 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1926年生于布雷斯劳,犹太人,后移民美国,历史学家。 格奥尔格·伊格斯(Georg Iggers),1926年生于汉堡,犹太人,后移民美国,历史学家。 格特鲁德·科赫(Gertrud Koch),1924年生于科隆,共产党抵抗运动战士,家庭主妇。 古斯塔夫·埃尔勒(Gustav Ehrle),1927年出生,二战士兵,德国联邦国防军成员。 海因茨·策格尔(Heinz Zöger),1915年生于莱比锡,共产党记者,后逃往联邦德国。 海因茨·耶胡达·迈尔施泰因(Heinz Jehuda Meyerstein),1920年生于哥廷根,犹太人,后逃往以色列。 海因里希·约翰·布施曼(Heinrich Johann Buschmann),1922年生于埃森,东德农学家。 汉斯—格尔德·内格莱因(Hans-Gerd Neglein),1927年生于威斯特法伦(Westphalia),西门子董事会成员,环保主义者。 汉斯—哈拉尔德·席尔默(Hans-Harald Schirmer),1924年生于沃尔芬比特尔(Wolfenbüttel),工人,社会民主党政客。 加布里尔·贝格尔(Gabrie Berger),1944年生于法国,犹太物理学家,民主德国难民。 杰克·巴鲁赫·凯尔(Jack Baruch Keil),1926年生于柏林,犹太难民,美国会计。 君特·格罗斯(Günter Gros),1920年生于吉森,战俘营逃脱者,眼科医生。 君特·哈格曼(Günter Hagemann),1921年生于汉堡,工人和社会民主党政客。 君特·克劳泽(Günter Krause),1920年生于格拉(Gera),机械工程师,东德难民。 君特·曼茨(Günter Manz),1922年生于柏林,东德经济学家。 卡洛拉·施特恩(Carola Stern),1925年生于阿尔贝克(Ahlbeck),西德自由派记者。 克里斯特尔·拜尔曼(Christel Beilmann),1921年生于波鸿(Bochum),天主教青年活跃分子。 克里斯特尔·格罗舍克(Christel Groschek),1928年生于柯尼希斯贝格(Königsberg),被驱逐者,家庭主妇。 露特·埃利亚斯(Ruth Elias),1922年生于俄斯特拉发(Ostrava),生活在以色列的大屠杀幸存者。 马丁·格赖芬哈根(Martin Greiffenhagen),1928年生于布雷默弗德(Bremervörde),西德政治科学家。 玛丽·雅洛维茨·西蒙(Marie Jalowicz Simon),1922年生于柏林,大屠杀幸存者,教授。 玛丽安娜·布施(Marianne Busch),奥斯维辛的老师,纳粹同谋。 尼扎·加诺尔(Niza Ganor),原名安娜·弗伦克尔(Anna Fränkel),1925年生于利沃夫(Lviv),奴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现居以色列。 索尼娅·科列斯尼克(Sonja Kolesnyk),1928年生于莱特尼亚(Letnia),乌克兰奴工。 威尔·泽尔曼—埃格贝特(Will Seelmann-Eggebert),1923年生于柏林,军官,联邦国防军成员。 威廉·霍迈尔(Wilhelm Homeyer),1913年生于哈默尔恩(Hameln),国防军士兵,俄军战俘。 威廉·科列斯尼克(Wilhelm Kolesnyk),1927年生于维也纳,乌克兰纳粹同谋。 维尔纳·布劳内(Werner Braune),1936年生于柏林,东德新教牧师。 维尔纳·瓦姆布伦(Werner Warmbrunn),1920年生于法兰克福,犹太人,后移民美国,日耳曼学家。 雅各比娜·维托拉(Jakobine Witolla),1923年生于东普鲁士,因躲避红军而逃到联邦德国。 伊尔莎·波拉克(Ilse Polak),1927年生于帕彭堡(Papenburg),后移民美国。 伊雷妮·阿伦费尔德(Irene Alenfeld),1933年生于柏林,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幸存者,翻译,后移民法国。 伊姆加德·米勒(Irmgard Mueller),20世纪20年代生于哈雷(Halle),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在美国担任秘书。 英格博格·黑希特(Ingeborg Hecht),1921年生于汉堡,作家,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幸存者。 英格丽德·博克(Ingrid Bork),1928年生于柏林,家庭主妇。 约阿希姆·贝斯曼(Joachim Bässmann),银行家,奥斯维辛的党卫队凶手。 |
||||
上一章:没有了 | 下一章:导言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