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灯罩

人间清醒  作者:梁晓声

此刻,羊皮灯罩拎在女人手里,女人站在灯具店门外,目光温柔地望着马路对面。过街天桥离地不远横跨马路。天桥那端的台阶旁是一家小小的理发铺。理发铺隔壁,是一间更小的板房,也没悬挂什么牌匾,只在窗上贴了四个红字“加工灯罩”。窗子被过街天桥的台阶斜挡了一半,从女人所伫立的地方,其实仅可见“加工”二字。

女人望着的正是那扇窗,目光温柔且有点儿羞赧,还有点儿犹豫不决。她已经驻足相望了一会儿了。她似乎无视马路上的不息车流,耳畔似乎也听不到都市的喧杂之声。分明的,她不但在望着,内心里也在思忖着什么。

这一天是情人节。

女人另一只手拿着一枝玫瑰。

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刚刚西偏。一个难得的无风的好天气。春节使过往行人的脚步变得散漫了,样子也都那么悠闲。再过几天,就是这女人二十九岁生日了。在城市里,尤其大都市里,二十九岁的女人,倘容貌标致,倘又是大公司的职员,正充分地挥发着“白领丽人”既妩媚又成熟的魅力。

这二十九岁的来自于乡下的女人,虽算不上容貌标致,但却幸运地有着一张颇经得住端详的脸庞。那脸庞上此刻也呈现着一种乡下水土所养育的先天的妩媚,也隐书着城市生活所造就的后天的成熟。只不过她这一辈子怕是永远与“白领丽人”四字无缘了。因为她在北京这座全中国生存竞争最为激烈的大都市拼打了十余年,刚刚拼打出一小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个雇了两名闯北京的乡下打工妹的小小包子铺。在那两名打工妹心目中,她却是成功人士,是榜样。她的业绩对她们的人生起着她自己意想不到的鼓舞作用。

她今天穿的是她平时舍不得穿的一套衣服。确切地说那是一套咖啡色的西服套装。对于一个二十九岁的女人,咖啡色是一种既不至于使她们给人以轻浮印象,也不至于看去显得老气的颜色。而黑色的弹力棉长袜,使她挺拔的两条秀腿格外引人注目。她脚上穿的是一双半高跟的靴子,脸上化着淡淡的妆。总之在北京二月这一个朗日,在知名度越来越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情人节的下午,这个左手拎着一盏羊皮灯罩,右手拿着一枝红玫瑰,目光温柔且羞赧地望着马路对面那扇窗的,开家小小包子铺雇两名乡下打工妹的二十九岁的女人,要踏上离她不远的过街天桥“解决”一件对女人来说比男人尤其重大的事情。那件事有的人叫做“爱”,有的人叫做“婚姻”。

其实她并不犹豫什么,也对结果抱着感觉特别良好的预期。她非是一个脱离现实的女人。北京对她最有益的教诲那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都千万别变成一个脱离现实的人而自己懵懂不悟。她那一种感觉特别良好的预期,是马路对面那扇窗内的一个男人,不,一个青年的眼睛告诉给她的。尽管她比他大五岁,她却深信他们已心心相印。那是一双怎样的眼睛啊!充满自尊,也有点忧郁。对于那样一双眼睛,爱是无须用话语表达的。

灯具店的售货员要将她买了的羊皮灯罩包起时,她说不用。

“拎到马路对面去进行艺术雕刻吧?”

她点了一下头,一时的脸色绯红。

“凡是到我们这儿买这种羊皮灯罩的,十有六七都拎到马路对面去加工。那小伙子特有艺术水平,不愧是专科艺术院校的学生。唉,可惜了,要不哪会沦落到那种……”

她怕被售货员姑娘看出自己脸红了,拎起羊皮灯罩赶紧离开。

一男一女从那小屋走出,女人所拎和她买的是一模一样的羊皮灯罩。女人将灯罩朝向太阳擎举起来,转动着,欣赏着。男人一会儿站在女人左边,一会儿站在女人右边,一会儿又站在女人背后,也从各个角度欣赏。隔着马路,她望不到人家那羊皮灯罩上究竟刻着什么图案或字。却想象得到,对着太阳的光芒欣赏,一定会给人一种比灯光更美好的效果。艺术加工过的羊皮灯罩,内面是衬了彩纱的。或红,或粉,或紫,或绿,各色俱全,任凭选择。那男人一手搂在女人肩上,当街在女人颊上吻了一下。她想,如果他们不满意,是不会当街有那么情不自禁的举动的。于是她内心替那扇窗里的青年感到欣慰,甚而感到自豪。望着那一对男女坐入出租车,她不再思忖什么,迈着轻快的步子踏上了天桥台阶……

半年前的某日她到工商局去交税,路过马路对面那扇窗。突然的,玻璃从里边被砸碎了,吓了她一大跳,紧接着传出一个男人的叫嚷声:“你算什么东西?你怎么敢不经我们的许可给加了一个‘、’号?你今天非得用数倍的钱赔我这灯罩不可!因为我的精神也受损失了……”

于是很多行人停住了脚步。她也停住了脚步,但见小屋内一个衣着讲究的男人,正对一个坐在桌后的青年气势汹汹。男人身旁是一个脂粉气浓的女人,也挑眉瞪眼地煽风点火:“就是,就是,赔!至少得赔五倍的钱……”

坐在桌后的青年镇定地望着他们,语调平静而又不卑不亢地说:“赔是可以的。赔两个灯罩的钱也是可以的。但是赔五个灯罩的钱我委实赔不起,那我这一个月就几乎一分不挣了……”

同是外乡闯北京之人,她不禁地同情起那青年来,也被那青年清秀的脸和脸上镇定的不卑不亢的神情所吸引。在北京,在她看来,许许多多男人的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酒色财气浸淫和污染的痕迹,有的更因是权贵是富人而满脸傲慢和骄矜,有的则因身份卑下而连同形象也一块儿猥琐了,或因心术不正欲望邪狞而样子可恶。她的眼前大都市里的形形色色的男人形形色色的脸已极富经验,但那青年的脸是多么地清秀啊!多么地干净啊!是的,清秀又干净。她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清秀和干净四字,是她头脑中所存有的对人的面容的最高评语。她认为她动用了那最高评语是恰如其分的。

人们渐渐地听明白了——那一对男女要求那青年在他们的羊皮灯罩上完完整整地刻下苏轼的一首什么似花非花的词,而那青年把其中一句用标点断错了。一位老者开口为青年讨公道。他说:“没错。苏轼这一首词,是和别人词的句式作的。‘恨西园、落红难缀’一句,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断开的。”

那青年说:“我就是这么告诉他们的。”语调仍平静得令人肃然起敬。

那男人指着老者说:“你在这儿充的什么大瓣蒜,一边儿去。没你说话的份儿!”他口中朝人们喷过来阵阵酒气。

老者说:“我不是大瓣蒜。我是大学里专教古典诗词的教授。教了一辈子了。”

那女人说:“我们是他的上帝!上帝跟他说话,他连站都不站起来一下!一个外地乡巴佬,凭点儿雕虫小技在北京混饭吃,还摆的什么臭架子!”

这时,理发铺里走出了理发师傅。理发师傅说:“刚才我正理着发,离不开。”说着,他进入小屋,将挡住那青年双腿的桌子移开了。那青年的两条裤筒竟空荡荡的……

理发师傅又说:“他能站得起来吗?他每天坐这儿,是靠几位老乡轮流背来背去的!他怕没法上厕所,整天都不敢喝口水!……”在众人谴责目光的咄咄盯视之下,那对男女无地自容,拎上灯罩悻悻而去。有人问:“给钱了吗?”青年摇头。有人说:“不该这么便宜了他们!”青年笑笑,说跟一个喝醉了的人,有什么可认真的呢?……她从此忘不掉青年那一张清秀而又干净的脸了。后来她就自己给自己制造借口,经常从那扇窗前过往。每次都会不经意似的朝屋里望上一眼……再后来,每天中午,都会有一名打工妹,替她给他送一小笼包子。她亲手包的,亲手摆屉蒸的……再再后来,她亲自送了。并且,在他的小屋里呆的时间越发地长了……终于,他们以姐弟亲昵相称了……二十九岁的这个女人,因为迟迟地还没做妻子,已经有点儿缺乏回家乡的勇气了。二十九岁的这个女人,虽然迟迟地还没做妻子,却有过十几次性的经历了。某种情况之下是自己根本不情愿的;某种情况之下是半推半就的。前种情况之下是为了生意得以继续;后种情况是由于心灵的深度寂寞……

现在,她决定做妻子了。她不在乎他残疾,深信他也不会在乎她比他大五岁。她此刻柔情似水。踏下天桥,站在那小屋门外时,却见里边坐的已不是那青年,而是别的一个青年。

人家告诉她,他“已经不在了”。他在大学三年级时不幸患了骨癌,截去了双腿。他来到北京,就是希望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靠自己的能力医治自己的病,可癌症还是扩散了……

人家给了她一盏羊皮灯罩,说是他留给她的,说他“走”前,撑持着为她也刻下了那首什么似花非花的词……

二十九岁的这个外省的乡下女人,顿时泪如泉涌……

不久,她将她的包子铺移交给两名打工妹经营,只身回到乡下去了;很快她就结婚了,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二茬光棍。在她的家乡那一农村,二十九岁快三十岁的女人,谈婚论嫁的资本是大打折扣的。一年后她生了一个男孩儿,遂又渐渐变成了农妇。刻了什么似花非花词的羊皮灯罩,从她结婚那一天起,一直挂着,却一直未亮过。那村里的人都舍不得钱交电费,电业所把电线绕过村引开去了……

那羊皮灯罩已落满灰尘。

又变成了农妇的这个女人,与村里所有农妇不同的是,每每低吟一首什么似花非花的词。只吟那一首,也只知道世上有那么一首词。吟时,又多半是在奶着孩子。每吟首尾,即“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和“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二句,必泪潸潸下,滴在自己乳上,滴在孩子小脸上……

上一章:看自行... 下一章:小垃圾女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