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部分 从“我”开始学 |
||||
原来我是一个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人,照镜子不顺眼,还想改镜子呢。 “看不见”自己 可能有不少人和我一样,感觉“外面人”和“家里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一样。最近我突然想,到底外面的我还是家里的我,才是真正的我呢? 过去我是这么认为的:家里的人不太了解我,他们不知道我有多大能耐,有多受尊重,有多少非等闲之辈常常“请教”于我……而家里的人居然不听我说的话,对我的态度也不逊,不仅不向我请教,还常“指教”我,简直完全忽视了拥有我这样的“家人”的重点,当然受损失的是他们。 直到最近我才看到,在外面的我,其实不够真实,也不够全面。出门在外与人交往,常带着目的,不是别人有目的,就是自己有目的,只要任何一方有目的,彼此的交往就难免失真。就算双方都没目的,单纯交往,但毕竟人生交集浅,彼此承担不深,因此显露出的自己必不全面。 看清楚了在外面的我不是真正的我,在家里的我才是,我恍若大梦初醒,犹如庄周梦蝶,吓出一身冷汗。原来自己一直认同的只是个不全面的“假我”,家人眼中的“真我”,自己却看不见,也不承认。我还想起,曾经一度觉得出差时住的酒店浴室灯光设计得好,照起镜子来比较顺眼,心情也愉悦,回家就觉得看镜子里的自己有点“失真”,想请设计师来改一改呢。原来我是一个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人,照镜子不顺眼,还想改镜子呢。 我还想到,自己有时与人相交,深感心领神会,颇有知音难得的感受,是不是其实只是对方认同我而已?有些人我讲话他听不懂,让我觉得他不了解我,其实也只是他不认同我而已?把认同误当了解,把不认同视为误解,因而不断错过看清自己的机会,越活越虚假,误了自己的人生。我小时候觉得父母不了解我,上学后觉得老师不了解我,上班后觉得老板不了解我,结婚后觉得太太不了解我,做父亲后觉得孩子不了解我……活到一大把年纪,才发现世上最不了解我的居然就是自己。真是汗颜啊!而这样一个不了解自己的我,其实又哪能真正了解别人呢? 我自从发现自己这个大毛病后,也发现周围不少人和我有类似的毛病。似乎这是一种时代流行病,而且越来越严重,严重到多数人都乐于浅交、怯于亲近,活出一种“远交近攻”的生命状态,到最后干脆只在网上和陌生人交往,不和坐在对面的人说话。这样下去,总有一天,真假人生纠缠交错,没人找得到真正的自己了。有鉴于此,我也才明白,为什么儒家修行讲究由亲及疏,因为“这样才是真的”,不是吗? 不能“做小事” 一位女性企业首席执行官撰文谈到“能大能小”的问题,说有些“男性领导人”管理公司“能大不能小”,最后公司发展遇到瓶颈。 我举双手赞成她的看法,而且自动“对号入座”,承认自己就是那种“男性领导人”。只可惜我觉悟得太晚,已经时不我与,空留遗憾。 为避免其他“男性领导人”步我后尘,我想在此交代一下我的“不能小”演变史。 其实,我原先不是这样的。我小时候和孔老夫子一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篇》)。母亲就是我的师父,整天带着我干活儿,凡是她会做的,我也都得会。 青年时代,我甚至还很自觉地“找苦吃”,寒暑假打工,偏好干粗活儿,做过汽车厂、建筑工地的杂工,以此磨炼自己,深感自豪。连当兵我都放弃做军官,刻意当二等兵,以体验“被人踩在脚底的感觉”,并期许自己铭记在心、永世不忘。 直到合伙创业,熬过了前期的艰辛,公司制度渐入轨道,人才也比较完备了,我才想偷懒过过“好日子”。那时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只做“非我不可”的事,其他事都尽量让别人做。可想而知,“非我不可”的当然都是大事,不可能是小事。最后的结果是,公司大事越来越少,少到几近于零,我终于落入“无所事事”的境地。最惨的是,“无所事事”之后还不甘寂寞,我总想找些“大事”干干,却发现常常眼高手低,不了了之。 以上就是我“不能小”的演变史。回想起来,那段历史还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讲究分工,追求效率,培养人才;第二阶段是受娇宠,小事大家自动不让我做,以至形成依赖,逐渐不会做小事;第三阶段是把所有“小事”视为理所当然,开始不愿面对、不耐烦;第四阶段则是眼中无小事,大事也做不了。 不仅事业,连生活上也是如此。我的“不能小”终于扩展至“全方位”:做事高谈阔论,眼高手低,生活处处依赖,几近白痴。为祸之大,罄竹难书:第一,不知民间疾苦;第二,无法真正“和人在一起”;第三,因依赖而退化;第四,缺乏感受,决策不精准;第五,创新能力受到限制;第六,容易遇小事就烦躁或逃避,很难“活在当下”;第七,最后人生无大事,只剩小事,就不知该怎么活了……再说严重点儿,像我这种“不能小”的领导人,如果再加上好大喜功、不知进退,其为祸就得由整个企业甚至社会一起买单了。 奉劝诸亲友,如果你还有机会做小事,好好享受吧!如果你已无小事可做,想想为什么吧!至于我自己,正在重新学“做小事”,期待老之将至时仍“能鄙事”。 被宠坏的中年男人 谈到当今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担心把孩子宠坏了。我倒是看到另一种社会现象:被宠坏的中年男人也不少! 这些中年人,一般称为精英阶层,通常聚集于有权、有钱、有影响力的地方,以男人居多,企业界是大本营。 我本人作为被宠坏的中年男人之一,似乎该先交代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自幼家境一般,靠读书、学本事踏入社会,倒一直觉得心安理得。直到三十五岁创业,四十五岁开始享受创业的果实,才突然惊觉整个社会体制竟然如此一面倒地对我有利。我只不过在分内的角色上做对了几件事,就不小心分到了“一杯羹”,其中有名、有利、有地位,而且大大超出预期。在这些事刚发生时,我还生出“不劳而获”的惭愧心,了解到自己已身处“既得利益”阶层,有些不好意思;久之,习焉而不察,就逐步蜕变为被宠坏的中年男人了。 在会议上,大家都等着我的指示;在宴会上,总少不了由我发表“高见”;家庭聚会上,包括长辈都配合着我的行程……我想做的事,大家都配合我去做;我不想做的事,没有人能勉强我去做。我渐渐变成总是自认为是对的,即使结果显示我是错的,也没有人会提起。我发现用钱和势可以解决好多问题,凡是可以用钱和势摆平的,都不是问题。我既无求于人,也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即使要帮助别人,也得照我的想法来……这样的事情还可以无限延伸,因为被宠坏的中年男人早已演化出千奇百怪的样态,其中又以企业界为最。 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成长,鼓励人们发财,发财之后更鼓励人们用钱去交换尽可能多的价值。这样的体制,会在企业里生产出大量被宠坏的中年男人,自不足为奇。 说起被宠坏的中年男人为祸社会,其实大家都很麻木,因为这种体制是大家共同在维护的,付出点代价大家都认了。正如被宠坏的孩子,付出最大代价的其实是被宠坏的当事人。问题是被宠坏的中年男人是很难自我觉察的,因为他们是当权者,不容易听到不同的声音,自我感觉超级良好;他们还擅长打造自己的城堡,只让看得顺眼的人进来;更重要的是,当他们感觉不好时,有太多方法找到疏解的替代品。 自从觉察到自己是“被宠坏的中年男人”后,我一路寻寻觅觅,但直到主动把自己带到适当的环境改造,已经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段时间,我从人生停滞的“红海”,启程航向辽阔的“蓝海”,个中滋味,不足与外人道也。我很清楚地看到,被宠坏而不自知,造成生命停滞不前,实在太可惜。 你有没有可能也被宠坏了?如果你很有个性,周围的人都顺着你;如果你经常是对的,错的总是别人;如果你拥有的一切都令人称羡,却感觉内心深处停滞不前;别怀疑,你是被宠坏的高危人群,有必要走出舒适圈,重新学习人生了。 祸由“想”出 之前和女儿间有一段小小的故事发生,让我看到自己的转变,颇有所感。 起因是女儿有一件事要做决定,她和我商量,我为她分析情况后,由她自行决定,结果她并未照我的“暗示”做,事后却跑来问我真正的想法是什么,有没有因她的决定不高兴。 我告诉她,我的确有想法,但我认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因此想完就算了,并没有不高兴,反而她事后愿与我分享她的经历和感受,让我很开心。接下来,父女间有一番人生体悟的长谈,谈到欲罢不能。 事后我突然想到,过去的我不是这样的。发生这种事,结局也不会是这样。 过去的我,一定会很清楚地告诉她我的想法,而且强烈地表达希望她照我的建议做。如果她有不同主张,我会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直到她认同我为止。如果她不照我的意思做,我会觉得尊严受损,甚至失落、难过,产生错综复杂的情绪和想法。这些情绪和想法,如果表达出来,会造成父女间的不开心;如果忍下来,自己会因压抑而不适。 显而易见,同样的事再发生,现在的我一般不会“惹是生非”,对当事人来说,结局也会更清爽、更有意义些。 过去和现在的我,关键的不同并非想法不同,而是对想法的态度不同。我过去很重视自己的想法,很重视别人对自己想法的看法,现在则不太看重。因为一旦重视,就会有情绪,有情绪就容易有反应,接下去就会产生一连串没有必要的连锁反应,结果往往把事情弄得很复杂,产生后遗症,甚至不可收拾。如今我不太重视自己的想法,也发现少了好多事,人生因无谓消耗的减少,变得轻松而有意义多了。 我因此明白,很多经典上所说的“妄想”,并非在说想法是错的,而是指出“想”是没有用的。我看到自己绝大多数的想法都不一定对;即使有小部分是对的,也不一定有用;即使对我有用,也不一定对别人有用;即使这次有用,下次也不一定有用……而对这些几乎无用的想法,自己居然如此执着,还把它们和自己的情绪、尊严、价值绑在一起,因此造了这么多不必要的“业”,真正荒谬至极、可笑至极。 现在的我,明白了“想”之无用、“想”之为祸,但仍然不可能不想,甚至仍难免执着于想。但若能有事后之明,看到“祸由想出”,已属万幸;偶尔在妄想升起时,当下觉知,随即放下,那就真要偷笑,庆幸不已了。 去除妄想,是一条漫长的路,非我辈凡夫一夕可及,但设法看到妄想,不再执着,则是人人皆可为、日日皆应为之事。好处不可思议,我有经验为证! 骨子里的傲慢 曾听一位人生导师说:“傲慢是绝症,因为自己看不见!”当时觉得他说得很对,却不觉得自己是个傲慢的人。 后来渐渐觉察,我才看到自己表面谦虚,只不过是保持风度,内心深处常自觉高人一等,骨子里傲气十足。这里深藏的傲慢,自己看不见,与我关系远的人或许也无感,但可想而知,关系近的人一定深受其苦。 看到了自己的傲慢,当然要设法改正。经过一段时日后,越来越常听到别人夸赞我谦卑,我也自认为真的颇有精进。但日前和一位亲近之人发生的小摩擦,让我看到自己的傲慢根性依然存在。 我决定认真找原因,最后终于看到了自己过去看不到的“人生剧本”。 根源还是和母亲的关系。母亲没受过教育,但对我管教很严厉,因此幼年的我必须时刻揣摩母亲心意过日子,因此练就了察言观色的功夫。成年之后,我常自豪地跟别人说,自己十岁以后,对母亲的了解就超过母亲对我的了解;上大学后,自认见多识广,和母亲相处时,就像我是大人、母亲是孩子一般;等事业有点成就后,我更以哄小孩的方式“孝顺”母亲,直到她过世。 回忆起这一段心路历程,我终于看到自己傲慢的源头:原来对生我、养我、育我、成就我的母亲,我居然凌驾于她之上,还觉得理所当然!连这样的傲慢都看不见,其他的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自从找到傲慢的根源后,我每晚睡前都向母亲忏悔:“对不起,母亲。现在我知道了,我的一切都是因你而来。你是长辈,我是晚辈。”这么做以后,我深深地感悟到,母亲不责备我是母亲的肚量;而我凌驾于母亲之上,是不可思议的愚昧无知。 如果不从根源找原因,傲慢的确很容易变成绝症,而且傲慢藏得越深,越难疗愈。像我这样的案例,连对母亲的“孝顺”背后都藏着傲慢心,和其他人的交往、关心、付出,哪有一处不藏着傲慢呢?这傲慢之心,潜藏意识深处数十年,连我这个“当事人”都无知无觉,它真的是“隐身高手”啊! 从我的经验下结论:傲慢真的是绝症,除非你能看见它。看见它,不容易;但只要能看见,就有机会治愈…… 自我感觉良好 一位许久不见的企业界老友对我说,他看我的专栏,有时心有戚戚焉,有时却觉得有些过度反省,好像没什么必要。他这番话,又让我“反省”起来。我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是否真的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借自省之名沽名钓誉? 过去的我,算是“自我感觉良好”一族。也不是不知反省,只不过反省的结论常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凑合打个八十分,剩下那二十分,就当作自我犒劳吧,做人何必那么辛苦。 我这样的想法,当然也受环境影响。多年来,我往来的圈子以媒体界和企业界为主,这两个圈子,名、利、权的含金量甚高,当然不乏三头六臂、呼风唤雨之士。大家相互间比的是谁有本事,谁能呼风唤雨,谁会名震四方。攀比之余,当然也有游戏规则要遵守,譬如守法、守理、守信、守义,甚至守时……但除此之外,所谓大德不逾,小节不拘,既能呼啸江湖,岂不快意人生,何必自缚手脚?既然如此,我又做出了点小成绩,有何理由不自我感觉良好,又有什么好反省的呢? 我近年来的改变,是因为换了“圈子”。自从“晋升”为荣誉发行人后,我重启人生学习之旅,投入大量时间做义工。在这个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领域中,我跟着前辈一起做,有机会近身观察,才发现有那么多人做到了那么多我做不到的事。惭愧之心,油然而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做得越多,越发现自己差太远,就越惭愧。 我由此理解,人为什么会“自我感觉良好”?原因只有两个:其一,标准太低;其二,觉知太浅。而且通常两者兼具,否则不可能继续“感觉良好”下去。 朋友之所以劝我,可能还有一个误会:他以为我自省如此“过度”,日子一定过得很苦。这个误会太大了,我必须加以说明。 误会的来源可能在于无法区分“内疚”和“惭愧”。内疚是一种头脑的作用,明知不对,却不想面对,因此会带来逃避和压力,自然是苦;惭愧是一种“心”的作用,感受到不足,愿意面对,带来的是动力和解脱,一点也不苦,反而感觉更加良好。 “感觉良好”的,若是“自我”,就是逃避,是画地自限;“感觉良好”的,若是“真我”,就是面对,是海阔天空。一线之隔,天壤之别。 人若发觉“自我”感觉良好,就得马上有警觉:你一定是待在舒适圈太久了,再继续下去,人生一定会荒废的。赶紧带着自己走出来吧!学会放下! 早就跟你说过了 以前这样的场景经常上演:有人说他终于想明白了什么,终于看清楚了什么,终于体悟了该做什么,终于决定了要改变什么……我听着听着忍不住冒出一句话:“我早就跟你说过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说的是真话。我真的早就跟他们说过了,而且说了不止一次,还换着各种法子苦口婆心地说。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了,我提醒他们一句“早就跟你说过了”,这有什么不对吗?我说这句话,是表示我们终于“同一国”了,应该接着上演大和解,或举办同乐会才对啊,为什么他们却突然变得怪怪的呢? 后来我终于看到自己说这句话背后的心思,不外乎抢功劳、比高下,乘胜追击,证明自己对,甚至趁机发泄积怨。这句话在别人耳里就变成了:我怎么这么差,到现在才明白;我怎么这么笨,讲那么多次才听懂;现在我终于知道,人家比我厉害了! 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想的都是自己,完全没和别人“在一起”,本质上是在搞权力斗争,没把别人的感受放在心上。这句话很容易浇灭别人的热情,打击别人的自信,剥夺别人的空间,甚至扼杀别人难得生发的改变契机。破坏力简直不可思议! 后来我努力戒掉这句话,却戒得很辛苦。有时候话到嘴边,硬生生吞回去,差一点又犯大错。直到有一天我终于看到,自己想明白的每一个道理,下决心的每一次改变,几乎毫无例外,都是别人“早就跟我说过的”! 有些话,别人跟我说过千百遍;有些话,别人跟我说了数十年,直到有一天,经历了很多事情,接受了很多教训,终于自己想通了,决心改变了,带着欣喜若狂的心情急于和别人分享,结果听到一句“早就跟你说过了”,瞬间把人生重大的体悟和转折贬为“迟来的认罪”,这有意思吗? 有了这样的反思和体悟,戒掉这句话才开始变容易了。现在我不再说“早就跟你说过了”,而改口说“太棒了,我为你高兴”,或者说“太好了,我们一起学习”,抑或说“太佩服了,我怎么没想到”。可想而知,结果天差地别。 把“对”让给别人,把空间还给别人,不仅对别人有帮助,更有益于彼此的关系,何乐而不为?千万别再说“早就跟你说过了”,尤其是对孩子和员工。 活颠倒了 曾听一位大师说,世间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当时有些触动,但也不甚了然。直到心中冒出了“当真”和“认真”这四个字时,才开始觉得受用了。 回想过去的自己,活得不怎么样,就因为把“当真”和“认真”弄颠倒了。那种活颠倒的样子,就是拿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太当真,面对自己的事却不认真。 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都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事,不能当真,否则就是给别人找麻烦。跟老天过不去,不可能有好下场。 只有能做主的,才算自己的事。天下雨了,你出不出门,打不打伞,干不干活,开不开心,这些才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认真,就错过了人生的功课,误解了别人的处境,辜负了老天的厚爱,怎么可能圆满? 别人的人生要怎么活?你若认为是自己的事,太当真,结果可能因担心而束缚彼此,或者想掌控而让人窒息,甚至越俎代庖,把别人的功课拿来做,导致别人没机会好好活。这样的当真,叫作“捞过界”,乱入别人的人生瞎搅局。 而别人如何对待我们,也是别人的事,不能太当真。把别人对我们的好太当真,就让自己陷入依赖关系,身不由己;如果认为别人对我们不好,而且还当真,则易形成对立,制造无谓的拉扯,浪费彼此的生命,又所为何来? 在各种关系中,只有我如何对待别人,才是自己的事,是能做主的事。无论别人活得好不好,无论别人如何对待我,我都接受、尊重、关心和付出,并把关系中的问题当作功课,拿来修正自己,这些才是该认真的事。 老天的事,更是如此。发生什么事,我们无法决定;如何回应已经发生的事,才是我们能做主的。你去管老天的事,叫作不自量力、庸人自扰,怎么可能有好结果?面对现实,只能接受,只能臣服,然后看看自己还能做什么,这才是自己的事。 不拿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当真,是真正的幽默!幽默创造出空间,让人游刃有余,可以自在欣赏人生大戏,同时认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有这样的体悟后,每发生一件事,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谁的事;然后对老天的事和别人的事保持幽默,不当真;对自己的事,认真对待,莫放过。能这样活,才算没活颠倒,才算对自己的人生负起了责任。 接受自己 我上回谈到,对老天的事和别人的事,不能太当真;对自己的事,应该要认真。但到底要怎么做才算认真?认真要从哪里开始? 回答是:认真,就从“认”“真”开始。我们真的是这样,你认还是不认?承认自己真的是这样,就叫作认真,如此而已。 别以为这件事容易,不信你放眼望去,周遭有几人如实承认真正的自己?不信你扪心自问,自己能完全如实地面对真我吗?以我的了解,很少有人做到。这是一门大功课! 圣严法师说过八字箴言:面对,接受,处理,放下。它们清楚地揭示了“认真”的次第。不面对,怎么可能接受?不接受,又将如何处理?不处理,哪有什么放下?一个不面对、不接受自己的人,身、口、意不一,生命力严重耗损,哪有力气认真? 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会先做坏的打算,然后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就是彻底的“接受”。一个对生命认真的人,也必然先全然接受真正的自己,否则只算个半吊子,还谈什么认真? “接受自己”这门功课,我过去一直欠缺。因为前半生一直忙着“证明自己”,没机会看到自己的“不受”。我只是模糊地感觉到,为什么做事不难,做人那么难,尤其是和人“靠太近”时,难上加难。后来才慢慢看到,难的不是别人,是自己。因为没有接受全部的自己,所以和人靠近,就会不自觉地紧绷、不自在。也难怪做人那么累,因为还在“做”,自然很难“受”。 后来日渐觉察,我才看到凡是别人的“有所不受”,必然在自己身上有对自己的“不受”。只有把别人当成镜子,才会慢慢看到,我居然有那么多对自己的“不受”。其中大部分是幼年时不被别人接受,只能藏起来的自己,后来越藏越深,深到连自己也看不到、认不出,甚至别人指出来,我还拼命否认。 以我的经验,“接受自己”像是在挖矿,挖了一层还有一层,每一层都有伤痛,都需要勇气,也都收获满满、万分值得。这个过程,让我想起《圣经·马太福音》里耶稣的话:“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18∶3)原来,接受自己,是一条觉悟的路。 接受自己,也是一条在世上返璞归真的道路。这条路的尽头,站着一个有赤子之心、充满智慧的人,那就是人“认真”的样子! 生活需要“空”和“闲” 一位好友在屏东陪她的母亲,打电话来调侃我。她问: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家里囤积大量生活用品,是不是很划算?我这个“生活白痴”当然被问倒了,所以由她这个“经济白痴”宣布答案:当然划算。然后她告诉我,这个不可思议的答案是《商业周刊》“经济达人”说的,理由是价格越贵的房子,如果住的人越多,囤的东西越多,“相对价格”就越低。 这说法挺实惠的,立刻就让我想起春节该怎么过的问题。春节的“价格”,等于过节人平均日薪乘以假期总天数,当然收入越高者,春节的“价格”越高。如果要降低“相对价格”,就应该尽可能多安排些活动,把假期给塞满了最划算。 同样的推理:付很高的学费送子女进贵族学校,子女的学习时数越多,“相对价格”越低;付了高额保险费,看病或修车越多,相对价格越低…… 事实上,大多数的现代人或多或少、有意无意都难免这么“算计”过。因为活在一个“经济挂帅”的时代,很容易染上“用大脑计算价格”的惯性。这些惯性的背后,都潜藏着一个“因为……所以……然后”的三段论,看起来很理性、很聪明,用起来却荒诞,把你的人生搞得一团糟。 而且,这些“三段论”仿佛是有机体,它们会自行生长、繁殖,生出一长串“三段论”复合体,然后进行人际串联,结合商业目的,衍化为流行趋势。流行不只是让人盲目,还会造成压力,使不顺从者成为“异类”。 我多年前读过一个小故事,讲的就是这件事: 一个美国中产家庭没钱度假,又怕被人看不起,于是就向所有人宣布他们将前往某地度假,大张旗鼓地出发上路,然后半夜潜回自己家,拉上窗帘,躲在家里吃了一个星期的罐头食品…… 这故事够夸张了吧。但在笑之前,你也不妨想想,自己有多少事也是“虽不中,不远矣”(《礼记·大学》)。 现代社会之大病,就在于把“生产”和“消费”这些事当作人生头等大事。到最后,大家不但在“生产力”竞争上身不由己,甚至连“消费”也身不由己。结果大多数人都成了“经济达人”,越来越找不到“生活达人”和“生命达人”了。 如果从“生活”和“生命”的角度来看,让“空间”保持“空”,让“假期”变成“闲”,也许才是最适宜的。而且越“贵”的空间和假期,就越值得这么做。 假期时,无论你在家还是出门,让自己“空”一些、“闲”一些,都绝对划算。如果空闲之余,悟出了什么有关生活或生命的道理,那就等于中了大奖。 君君臣臣,才能幸福 《日本经济新闻》的一篇报道描述日本年薪千万(约人民币60万元)的上班族,日子过得很拮据,对未来也没安全感。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下面这一段: 一位任职于大公司的T先生,某个周日带女儿们去游乐场玩,好不容易快要排到热门游乐设施时,老板电话来了,不能不接,等他打完电话却早已错过玩的时间,女儿从此不再跟他去游乐场。这位为了千万年薪日夜辛勤工作的父亲,因此感慨:“这样幸福吗?” T先生的人生场景,可能让很多人心有戚戚焉。既是上班族又为人父母,为了让家人幸福,战战兢兢捧住饭碗,却因工作忙碌而对家人内疚,利用假日补偿缺席的陪伴,结果竟然难以两全。真是无奈!这篇报道的原意,也是想展现中上层的上班族在社会现实和职场结构下的辛苦。 我却在这则故事里看到三个人:其一,那个在周日打电话给下属的老板,让T先生不敢不接电话,不敢长话短说,不敢等女儿玩过了再详谈,他是个什么样的老板?其二,这位T先生,在假日不敢不接电话,不敢对老板说正在陪女儿玩到关键时刻,不敢说“待会儿再回电话”,又没有能力取得女儿的谅解,他是个什么样的员工和父亲?其三,T先生的女儿(八岁、十二岁和十四岁)为这件事生爸爸的气,从此拒绝和他去游乐场,她们又是些什么样的子女? 总之,同样一则故事,有人在其中看到了结构:不再增长的疲软经济,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物价高涨的生活压力,陷入窘境的中产阶层上班族。我却看到了人的生命状态:君(老板)不君,臣(专业经理)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在这则故事里,看结构只能无奈或无解,即便有解,也不操之在我,更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够得到改善;看到人,却可以一念之间当下圆满。那位老板可以不在假日给下属打电话,可以体察到员工正在陪家人而予以尊重,可以让员工敢说真话,敢表达需求,甚至敢说不。T先生可以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因而表现更好且更有自信,不必对老板卑躬屈膝;他也可以更用心地做好爸爸,不再抱着内疚和讨好的心态陪伴女儿,或者更用心地和女儿沟通甚至道歉,让“游乐场事件”成为父女共同成长的教材。T先生的女儿,当然也可以体谅父亲工作的辛苦,了解父亲陪伴的心意,理解父亲工作的无奈,做贴心孝顺的好女儿。 故事讲完了,下次当你问自己“这样幸福吗”的时候,你是向社会要答案还是自己找答案?如果你再多问一句:“这样别人幸福吗?”当然会更好。 |
||||
上一章:自序 | 下一章:第2章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