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4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作者:曹天元

但量子论的道路仍未走到尽头,虽然它已经负担了太多的光荣和疑惑,但命运仍然注定了它要继续影响物理学的将来。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之后,这一次,它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强大的对手,也是最后的终极挑战——广义相对论。

标准的薛定谔方程是非相对论的,在它之中并没有考虑到光速的上限。正如同我们在上一节讨论过的那样,这一缺陷最终由狄拉克等人所弥补,最后完成的量子场论实际上是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联合产物。当我们仅仅考虑电磁场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是量子电动力学,它可以处理电磁力的作用。大家在中学里都知道电磁力: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量子电动力学认为,这个力的本质是两个粒子之间不停地交换光子的结果。两个电子互相靠近并最终因为电磁力而弹开,这其中发生了什么呢?原来两个电子不停地在交换光子。想象两个溜冰场上的人,他们不停地把一只皮球抛来抛去,从一个人的手中扔到另一个人那里,这样一来他们必定离得越来越远,似乎他们之间有一种斥力一样。在电磁作用力中,这个皮球就是光子!那么异性相吸是怎么回事呢?你可以想象成两个人背靠背站立,并不停地把球扔到对方面对的墙壁上再反弹到对方手里。这样就似乎有一种吸力使两人紧紧靠在一起。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图12.7 图的本质

但是,当处理到原子核内部的事务时,我们面对的就不再是电磁作用力了!比如说一个氦原子核,它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中子不带电,倒也没有什么,可两个质子却都带着正电!如果说同性相斥,那么它们应该互相弹开,而怎么可能保持在一起呢?这显然不是万有引力互相吸引的结果,在如此小的质子之间,引力微弱得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必定有一种更为强大的核力,比电磁力更强大,才可以把它们拉在一起不致分开。这种力叫做强相互作用力。

聪明的各位也许已经猜到了,既然有“强”相互作用力,必定相对地还有一种“弱”相互作用力,事实正是如此。弱作用力就是造成许多不稳定的粒子衰变的原因。这样一来,我们的宇宙中就总共有着4种相互作用力: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它们各自为政,互不管辖,遵守着不同的理论规则。

但是,4种力?这是不是太多了?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相信,上帝——大自然的创造者——他老人家是爱好简单的,他为什么要吃力不讨好地安排4种不同的力来让我们头痛呢?也许,只不过是我们还没有领悟到宇宙的奥义而已,我们眼中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假象。或者在这4种力的背后,原来是同一种东西?

大家已经看到,在量子电动力学中,电磁力被描述为交换光子的结果。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预言,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力作用必定也是类似的机制。只不过在强相互作用力中,被交换的不是光子,而是“介子”(meson),而弱相互作用力中交换的则是“中间玻色子”。这些预言不久后相继得到了证实,使得人们不免开始怀疑,这3种力其实本质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在不同的环境下显得非常不同而已!特别是弱相互作用力,它的理论形式看上去同电磁作用力极其相似,当李政道与杨振宁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之后,这一怀疑便愈加强烈起来。终于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格拉肖(Sheldon Glashow)、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和巴基斯坦人萨拉姆(Aldus Salam)成功地从理论上证明了弱作用力和电磁力的一致性,他们的成果被称为“弱电统一理论”,三人最终为此得到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该理论所预言的3种中间玻色子(W+,W-和Z0)到了80年代被实验所全部发现,板上钉钉地证实了它的正确。

物理学家们现在开始大大地兴奋起来了:既然电磁力和弱作用力已经被证明是同一种东西,可以被一个相同的理论所描述,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所有的4种力其实本来都是一样的呢?在物理学家们看来,这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上帝他必定只按照一份蓝图,一个基本方程来创造我们的宇宙,而不会无端端地搞出三四种乱七八糟的不同版本来。如果有物理版的《独立宣言》,那里面一定会有这样的句子:

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每一种力都是被相同地创造的。

We hold the truth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forces are created equal.

是啊,一定存在着那样一个终极理论,它可以描述所有的4种力,进而可以描述宇宙中所有的物理现象。这是上帝最后的秘密,如果我们能把它揭示出来的话,无疑就最终掌握了万物运作的本质。这是怎样壮观的一个景象啊,那时候,整个自然,整个物理就归于一个单一的理论之中。它的光辉普照,洒遍每一寸土地,再没有不可知的阴暗角落,哪个物理学家能够抗拒这伟大的目标呢?现在,戎马已备,戈矛已修,我们浩浩荡荡的大军终于就要出发,去追寻那个失落已久的统一之梦。

如前所述,我们的第一个战略目标已经达成:弱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如今已经被合并了。接下来,我们要进军强相互作用力,这块地域目前为止被“量子色动力学”(QCD)所统治着。大家已经知道,强相互作用力本质上是交换介子的结果,那些能够感受强力的核子也因此被称为“强子”(比如质子、中子等)。1964年,盖尔曼提出了一个如今家喻户晓的模型:每一个强子都可以进一步被分割为称为“夸克”(quark)的东西,它们通过交换“胶子”(gluon)来维持相互的作用力!稀奇的是,每种夸克既有不同的“味道”,更有不同的“颜色”,这成了“量子色动力学”名称的由来。到目前为止,这个理论被证明是相当有效和准确的,要推翻其位而吞并其土,似乎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幸运的是,虽然兵锋指处,形势紧张严峻,大战一触即发,但两国的君主却多少有点血缘关系,这给和平统一留下了余地:它们都是在量子场论的统一框架下完成的。早在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就建立了规范场论,吸取了对称性破缺的思想之后,这使得理论中的某些没有质量的粒子可以自发地获得质量。正因为如此,中间玻色子和光子才得以被格拉肖等人包含在同一个框架内,从而统一了弱电两种力。而反观量子色动力学,它本身就是模仿量子电动力学所建立的,连名字都模仿自后者!所不同的是光子不带电荷,但胶子却带着“颜色”荷,但如果充分地考虑自发对称破缺的规范场,将理论扩充为更大的单群,把胶子也拉进统一中来也并非不可能。或许,我们不必诉诸武力,只要在宪政制度上做一些松动和妥协,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包容3种力的理论来。

这样的理论被骄傲地称为“大统一理论”(Grand Unified Theory,GUT),自它被第一次提出以来,已经发展出了多个变种。但不管怎样,其目标都是统一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3种力,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包含到同一个框架中去。不同的大统一理论预言了一些不同的物理现象,比如质子可能会衰变,比如存在着磁单极子,或者奇异弦,但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现象都还没有得到确凿的证实。退一步来说,由于理论中一些关键的部分比如希格斯玻色子的假设到目前为止都尚未在实验中发现,甚至我们连粒子的标准模型也不能100%地肯定正确。不过无论如何,大统一理论是非常有前途的理论,很多人相信,它的胜利是迟早的事情,我们终将达到3种力统一的目标。

可是,虽然号称“大统一”,这样的称号却依旧是名不副实的。就算大统一理论得到了证实,天下却仍未统一,四海仍未一靖。人们怎么可以遗漏了那块辽阔的沃土——引力呢?GUT即使登基,他的权力仍旧是不完整的,对于引力,他仍旧鞭长莫及。天无二日民无二君,雄心勃勃的物理学家们早就把眼光放到了引力身上,即使他们事实上连强相互作用力也仍未最终征服。正可谓尚未得陇,便已望蜀。

引力在宇宙中是一片独一无二的区域,它和其他3种力似乎有着本质的不同。电磁力有时候互相吸引,有时候互相排斥,但引力却总是吸引的!这使它可以在大尺度上累加起来。当我们考察原子的时候,引力可以忽略不计,但一旦我们的眼光放到恒星、星云、星系这样的尺度上,引力便取代别的力成了主导因素。想要把引力包含进统一的体系中来是格外困难的,如果说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还勉强算同文同种,引力则傲然不群,独来独往。更何况,我们并没有资格在它面前咆哮说天兵已至,为何还不服王化云云,因为它的统治者有着同样高贵的血统和深厚的渊源:这里的国王是爱因斯坦伟大的广义相对论,其前身则是煌煌的牛顿力学!

物理学到了这个地步,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分歧,但也很可能是最难以调和和统一的分歧。量子场论虽然争取到了狭义相对论的合作,但它还是难以征服引力:广义相对论拒绝与它联手统治整个世界,它更乐于在引力这片保留地上独立地呼风唤雨。从深层次的角度上说,这里凸现了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内在矛盾,这两个20世纪的伟大物理理论之间必定要经历一场艰难和痛苦的融合,才能孕育出最后那个众望所归的王者,完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宏愿。

物理学家有一个梦想,一个深深植根于整个自然的梦想。他们梦想有一天,深壑弥合,高山夷平,荆棘变沃土,歧路变通衢。他们梦想造物主的光辉最终被揭示,而众生得以一起朝觐这一终极的奥秘。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就需要把量子论和相对论真正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创造一个量子引力理论。它可以解释一切的力,进而阐释一切的物理现象。这样的理论是上帝造物的终极蓝图,它讲述了这个自然最深刻的秘密。只有这样的理论,才真正有资格称得上“大统一”,不过既然大统一的名字已经被GUT所占用了,人们给这种终极理论取了另外一个名字:万能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TOE)。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图12.8 物理世界的疆城

爱因斯坦在他的晚年就曾经试图去实现这个梦想,在普林斯顿的那些日子里,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如何去完成统一场论上(虽然他对强力和弱力这两个王国还不太了解)。但是,爱因斯坦的战略思想却是从广义相对论出发去攻打电磁力,这样的进攻被证明是极为艰难而伤亡惨重的:不仅边界上崇山峻岭,有着无法克服的数学困难,而且对方居高临下,地形易守难攻,占尽了便宜。虽然爱因斯坦执著不懈地一再努力,但整整30年,直到他去世为止,仍然没能获得任何进展。今天看来,这个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之间有一条深深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而爱因斯坦的旧式军队是绝无可能跨越这个障碍的。但在另一方面,爱因斯坦所不喜欢的量子论迅猛地发展起来,正如我们描述的那样,它的力量很快就超出了人们所能想象的极限。这一次,以量子论为主导,统一是否能够被真正完成了呢?

历史上产生了不少量子引力理论,但由于篇幅原因,我只想在此极为简单地描述一个。它就是近来大红大紫,声名远扬,时髦无比的——超弦理论(Superstring Theory)。

饭后闲话:霍金打赌

1999年,霍金在一次演讲中说,他愿意以1赔1,赌一个万能理论会在20年内出现。当然他最近声称自己放弃了追寻万能理论的努力,不过霍金好打赌是出了名的,咱们顺着这个话题来闲话几句科学中的打赌。

我们所知的霍金打的最早的一个赌或许是他和两个幼年时的伙伴所打的:他们赌今后他们之间是不是会有人出人头地。霍金出名后,还常常和当初的伙伴开玩笑说,因为他打赢了,所以对方欠他一块糖。

霍金33岁时,第一次就科学问题打赌,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最名的几个科学赌局,几乎都同他有关。或者也是因为霍金太出名,太容易被媒体炒作渲染的缘故吧。

1974年,黑洞的热潮在物理学界内方兴未艾。人们已经不太怀疑黑洞是一个物理真实,但在天文观测上仍没有找到一个确实的实体。不过已经有几个天体非常可疑,其中一个叫做天鹅座X-1,如果你小时候阅读过80年代的一些科普书籍,你会对这个名字耳熟能详。霍金对这个天体的身份表示怀疑,他和加州理工的物理学家索恩(Kip Thorne)立下字据,以1年的《阁楼》(Penthouse)杂志赌索恩4年的《私家侦探》(Private Eye)。大家也许会对霍金这样的大科学家竟然下这样的赌注而感到惊奇[Penthouse大家想必都知道,是和Playboy齐名的男性杂志,可惜最近倒闭了。],呵呵,不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反正他就是这样赌的。今天大家都已经知道,宇宙中的黑洞多如牛毛,天鹅X-1的身份更是不用怀疑[不过最近,劳伦斯国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George Chapline仍旧声称,黑洞是不存在的。]。1990年霍金到南加州大学演讲,当时索恩在莫斯科,于是霍金大张旗鼓地闯入索恩的办公室,把当年的赌据翻出来印上拇指印表示认输。

霍金后来真的给索恩订了一年的《阁楼》,索恩家里的女性成员对此是有意见的。但那倒也不是对于《阁楼》有什么反感,在美国这种开放社会这不算什么。反对的原因来自女权主义:她们坚持索恩应该赌一份适合both男女阅读的杂志。当年索恩还曾赢了钱德拉塞卡的《花花公子》,出于同样的理由换成了《听众》。

霍金输了这个场子很是不甘,1年后便又找上索恩,同时还有索恩的同事,加州理工的另一位物理学家普雷斯基(John Preskill),赌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裸奇点,负者为对方提供能够包裹“裸体”的衣服。这次霍金不到4个月就发现自己还是要输:黑洞在经过霍金蒸发后的确可能保留一个裸奇点!但霍金在文字上耍赖,声称由于量子过程而产生的裸奇点并不是赌约上描述的那个由于广义相对论而形成的裸奇点,而且那个证明也是不严格的,所以不算。

逃得了初一逃不过十五,1997年德州大学的科学家用超级计算机证明了,当黑洞坍缩时,在非常特别的条件下裸奇点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霍金终于认输,给他的对手各买了一件T恤衫。但他还是不服气的,他另立赌约,赌虽然在非常特别的条件下存在裸奇点,但在一般情况下它是被禁止的!而且霍金在T恤上写的字更是不依不饶:大自然讨厌裸露!

霍金在索恩那里吃了几次亏了,这次不知是否能翻盘。当然索恩也不是常赌不败的,他曾经和苏联人泽尔多维奇(Zel'dovich)在黑洞辐射的问题上打赌,结果输了一瓶上好的名牌威士忌。

有时候霍金和索恩还会联手,比如在黑洞蒸发后是否吐出当初吃掉的信息这一问题上。霍金和索恩赌它不会,而普雷斯基赌它会,赌注是“信息”本身——胜利者将得到一本百科全书!然而似乎霍金赌运不佳,连累了索恩一起失手:先是2004年初,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科学家用弦论分析了一个特殊情况,预言黑洞很可能将吐出信息。然后,到了7月份,霍金自己宣布正式修改他长期以来提出的黑洞模型,承认黑洞将在湮灭后把信息重新释放出来,这也成为许多报纸的显著标题,闹得轰动一时。

当然,话说回来,霍金也并非“逢赌必输”,他偶尔也有赢的时候。2000年,他和密歇根大学的凯恩(Gordon Kane)赌100美元,说在芝加哥附近的费米实验室里不可能发现所谓的“希格斯玻色子”(这是英国物理学家希格斯于1964年预言的一种有重要理论意义的粒子,但至今尚未证实)。后来他又和欧洲的一些粒子物理学家赌,说日内瓦的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里也不可能发现希格斯子。这次霍金终于占得上风:因为至今仍然没有找到希格斯子的踪迹。不过霍金对于这个假设的嘲笑态度使得许多粒子物理学家十分恼火,甚至上升为宇宙物理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之间的一种矛盾。希格斯本人于2002年在报上发表了言辞尖刻的评论,说霍金因为名气大,所以人们总是不加判断地相信他说的东西。这也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

在科学问题上打赌的风气由来已久,而根据2002年Natur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目前在科学的各个领域内各种各样的赌局也是五花八门[Nature 420, p354。]。这也算是科学另一面的趣味和魅力吧?不知将来是否会有人以此为题材,写出又一篇类似《80天环游地球》的精彩小说呢?

上一章:Part 3 下一章:Part 5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