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家解读山河犹存 作者:陈舜臣 |
||||
《山河犹存:燃烧的中国魂》(以下简称《山河犹存》)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十年的大作,描写了一九二三年九月关东大地震到一九三三年上海事变后一年的变迁。对日本人来说,这段时间是避开“十五年战争”,准确地说,是避开昭和二十年八月的最后机会。 作者生于一九二四年(大正十三年),当时尚处于幼年。这部《山河犹存》在陈舜臣的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连接了历史小说和现代小说。 中国将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代称为百年耻辱。陈先生的作品涉及各个方面,其中挖掘百年耻辱的一系列作品《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兴亡录》《甲午战争》和这部可以说是陈舜臣文学主干的《山河犹存》。 陈先生说过最想写近现代的故事:“《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为了写自己生活的时代,回溯历史从五帝时代写起。不论本人是否有意识,每个人最关心的都是自己生活的时代……我真正想写的是近现代,考虑到余下的岁月,我想用历史叙述和小说两种方法去描述。”(讲谈社文库版《中国的历史》七卷,《文库版完结后记》) 陈先生认为东亚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一九六七年发表了大作《鸦片战争》。他创作出虚构的主人公,用主人公与真实历史人物交织的手法描述当时的社会,从华侨或南方人的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这两种写作手法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趋于成熟。 小说《鸦片战争》的开头是一八三二年金顺记主人连维材和管家温翰眺望港口的一段对话。 维材突然说:“总觉得有些寂寞啊。” “没办法啊,”温翰安慰他,“因为我们生在这样的时代。” 一百年后,《山河犹存》中的温世航(连维材和温翰两家的子孙)的同伴说出了同样的话。 “总之,我们都生在了一个混乱的时代啊。” 陈先生生于百年耻辱的末期,在多愁善感的青少年时期经历了“十五年战争”。但是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活下来的人们也被战后的动荡摆弄着。 本书主人公温世航是架空人物,虽然生活在比作者更早的时代,不过金顺记和双烟馆展现了作者老家的氛围。正如“世航”这个名字的含义,“他”在东亚世界巡航,与真实或虚构的人物邂逅,成为这个混沌时期的目击者。 关东大地震发生时,中国人为日本灾民募捐。另外,中国民众要求恢复国家主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运动高涨。孙文来到神户演讲时,虽然日本政府反应冷淡,但普通民众纷纷支持孙文,前往会场的人多到无法全部进入演讲会场。 如果那时日本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也许就能够避免“十五年战争”的悲惨景象。但最终日本人走上了暗无天日的漫长道路。 后来,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都痛恨这一混沌的时期。作者为了描述这一时期,塑造出了充满魅力的人物,让读者跟随他们经历当时的事件。这种方法十分成功。 例如,现在的日本很少有人知道东京大地震时发生的王希天被害事件,也不知道王希天的儿子在战后受日本研究者和记者邀请来到日本。作者让虚构人物温世航追踪王希天的行动轨迹。真实和虚构人物交织而成的追踪故事像推理小说一样展开,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让普通读者并不熟悉的历史事件复活,栩栩如生。这正是小说独有的技巧。 除此之外,广州商团事件、孙文在神户的历史性演讲、私售紫禁城文物、“上海事变”的战场,读者都同样跟随主人公身临其境。 温世航一个人没办法去的地方,如黄埔军校,则交给他身边的人负责解说。作者创作出的金顺记和同舟会的成员,有的是僧侣,有的是中国共产党人,有的则在国民党政府中身居要职,彼此间保持着友谊,又在动荡的时代中被染上不同的色彩。 作品中不光有杀气腾腾的政治事件,还有越州秘色瓷、普陀山等传统文化的气息,主人公与泷口信子、增田绫子、陶芳韵三位美丽女子的交往也巧妙地融入作品中。这也给小说增添了真实感。 小说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将作者的主观感受借助登场人物的心情展现出来。在历史叙述中为了让读者信服,必须掌握好毁誉褒贬的平衡,客观记述事实。作者只有在小说里才拥有直接吐露其主观想法的特权,这正是小说才有的妙趣。 也许这也是陈先生想用历史叙述和小说两种方法去描述近现代的原因。 陈先生的小说题目都很巧妙。“山河在”[日文原书名直译为“山河在”。]来自杜甫的名句“国破山河在”。矜持自尊、贯彻人道主义生活态度的人不会随乱世动荡而改变,会如高山大河般永存。 看到“山河在”的时候,我想到了竹林七贤中王戎的诗句“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王戎用这句诗感慨“想到过去的朋友,明明还没有过去太久,却已如往事般邈远,仿佛隔着山河”。 从世界史的维度看,大正到昭和初年可以定义为近代。但是我出生于一九六三年,“十五年战争”也与我“隔着山河”。虽然遥远,但这一不能被遗忘的时期会如同山河一般俨然存在于历史之中。 在二十一世纪,日本人依旧在探索与亚洲友邻中国的关系。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两国之间横亘着近代留下的负面遗产。 这次《山河犹存》入选讲谈社文库后,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兴亡录》《中国的历史》一起构成陈先生探求近现代之旅主线的文库本全集。本作将邈若山河的“十五年战争”前夕的历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衷心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读者看到。 ---加藤彻 ---明治大学法学部教授 |
||||
上一章:后记 | 完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