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深度学习的艺术  作者:采铜

这本书的前身是我在知乎专栏上写的系列文章《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这个系列写作之前经过好一段时间的酝酿,搜集了不少素材,初写之时反复修改,发到专栏以后又忍不住修改多次,最后有了您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原题《如何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显示了我当初一点小小的野心,就是,我以为可以把最厉害的学习方术说全说尽说深说透。但在一次次地反复推敲之后,发觉虽我已用尽全力,仍力有不逮,不得不就学习中一个重要又易被人忽视的方面,进行阐述,于是就有了《深度学习的艺术》这一新的题目。

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而我之所以要强调学习之深度,是因为了解到现在很多年轻人读书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或者贪多求全,只重量而不重质,甚至只是把机械记忆一些知识点当成攀比的资本或谈资。

可但凡学有所成者,应多重视深度学习。法国当代建筑大师让·努维尔讲他的建筑启蒙,是八岁时移居到萨路拉小镇的一座 17 世纪的贵族宅邸开始的,这座建筑的结构与美感让年幼的让·努维尔着迷,并萌发了他对建筑的思考和迷恋,后来他回忆说,这个幼年经历,使他「形成了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就是经常去深入观察并探索事物的深层含义」。

金克木先生是「深度学习」的行家里手,他曾写道:「我读书经验只有三个字:少、懒、忘。」然后他笔锋一转,又说:

「现在比以前还多了一点,却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读书中无字的地方比有字的地方还多些。……古人和外国人及现代人作书的好像都是不会把话说完、说尽的。不是说他们『惜墨如金』,而是说他们无论有意无意都说不尽要说的。越是啰唆废话多,越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是还没有说出来。那只说几句话的就更是话里有话了。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说过:当于无字处求之。 完全没有字的书除画图册和录音带外我还未读过,没有空白的书也没见过,所以还是得连字带空白一起读。」

这种「连字带空白一起读」的方法,就可归为「深度学习」的方法了。不仅如此,这种读空白的方法,金克木不仅用于读书之中,而且用来「读人」、「读物」,所谓「三读」,这样一来,世间就无一处不是学问了。

另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难与易》一文中对深度的读书法写得极为透彻,这里只引一小段:

「见文字平铺纸上,易;见若干文字自纸面浮超凸出,难。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 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

本书的想法,就是要从古今中外的先贤的智慧中萃取养分,又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就「深度学习」这一命题做一较为系统的阐述。书中四个部分:提问、解码、操练、融合,分别展示了「深度学习」的一个侧面,既相对独立又深度互联,综合起来可成一相对完整的体系。

最后我要声明,虽然本书强调,用「提问、解码、操练、融合」的方法去做深度学习的尝试,但并不是提倡,对所有可学的材料,都以深度的方式去学。只因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而学海无涯,一味深潜海底并不明智,理想的策略,是深浅结合、「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对某些学习材料,或者其本身较为粗浅,或者与「我」的目标联结较远,那么只要「浅读」就好,而另有些学习材料,信息密度较高,微言大义,博大精深,又是「我」很关切的主题,那么自然要用深度学习的方法,下很大的功夫去学习、思考、研磨,方有所成。这种因地制宜而无一定之规的功夫,恐怕就是所谓「深度学习的艺术」中「艺术」二字的本义罢。

上一章:没有了 下一章:一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