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的宇宙图象

时间简史  作者:史蒂芬·霍金


时间简史

观测时间的过去这张有史以来最深处的太空的光学照片是哈勃空间望远镜于1996年1月拍摄的。它显示了早期宇宙的景象,其中某些星系的年代距离空间和时间启始少于10亿年。近年来非凡的技术进展,正在开始提示有关宇宙如何启始和我们在其中处境的理论背后的事实。

时间简史

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据说是贝特兰·罗素)曾经作过一次天文学讲演。他描述了地球如何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又是如何围绕着称之为我们星系的巨大的恒星集团的中心公转。演讲结束之际,坐在房间后排的一位小个老妇人起立说道:“你讲的是一派胡言。实际上,世界是驮在一只巨大乌龟背上的平板。”这位科学家露出高傲的微笑,然后答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

时间简史
印度教宇宙把地球描写成驮在6只大象的背上,而地狱是由停留在蛇上的乌龟支持的。

大多数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但是我们凭什么就自认为知道得更好呢?我们对宇宙了解了多少?而我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宇宙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开端之前发生了什么?时间的本质是什么?它会有一个终结吗?物理学中最近的突破,使我们有可能为其中一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答案,而奇妙的新技术是实现这些突破的部分原因。对我们而言,这些答案也许有朝一日会变得和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那么显而易见——或许也会变得和乌龟塔一样荒谬,只有时间(不管其含义如何)才能裁决。

时间简史
早期希腊人关于平坦宇宙概念的中世纪图解。地球在水上浮动,在它之上是4种元素。

时间简史
图1.1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原作的罗马复制品。

早在公元前340年,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天》一书中,就能够对于地球是一个圆球而不是一块平板这个信念提出两个有力的论证。第一,他意识到,月食是由于地球运行到太阳与月亮之间引起的。地球在月亮上的影子总是圆的,这只有在地球本身为球形的前提下才成立。如果地球是一块平坦的圆盘,除非月食总是发生在太阳正好位于这个圆盘中心的正下方的时刻,否则地球的影子就会被拉长而成为椭圆形。第二,希腊人从旅行中知道,在南方观测北极星,比在较北地区,北极星在天空中显得较低。(由于北极星位于北极的正上方,所以它出现在北极的观察者的头顶上,而对于赤道上的某观察者,北极星刚好出现在地平线上:图1.1。)

根据北极星在埃及和在希腊表观位置的差别,亚里士多德甚至估计出地球大圆长度为400000斯特迪亚。现在还不能准确地知道,1斯特迪亚的长度究竟是多少,但也许是200码(1码=0.9144米)左右,这样就使得亚里士多德的估计大约为现在接受数值的2倍。希腊人甚至为地球是球形提供了第三个论证,否则何以从地平线驶来的船总是先露出船帆,然后才露出船身?

时间简史
图1.2 托勒密用象限仪测量月亮的高度。巴塞尔,1508年。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着地球公转。他相信这些,是因为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圆周运动是最完美的;他的这种看法是基于某些神秘的原因。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型。地球处于正中心,8个天球包围着它,这8个天球分别负载着月亮、太阳、恒星和5个当时已知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图1.2)。为了说明在天空中观察到的这些行星的相当复杂的轨道,人们认为它们本身沿着附在相应天球上的更小的圆周运动。最外层的天球携带着所谓的固定恒星,它们的相对位置总是保持不变,但是总体围绕着天空旋转。最后一层天球之外为何物一直不很清楚,但是它肯定不是人类所能观测到的宇宙部分。

时间简史
图1.3

时间简史
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

托勒密模型的系统可以相当精密地预言天体在天空中的位置。但是为了正确地预言这些位置,托勒密不得不假定,月亮遵循的轨道有时使它离地球的距离是其他时候的一半。这意味着月亮有时显得要比其他时候大1倍!托勒密承认这个瑕疵,但是尽管如此,他的模型被广泛地,虽然不是普适地接受。它被基督教会接纳为与《圣经》相一致的宇宙图象。这是因为它具有巨大优势,即在固定恒星天球之外为天堂和地狱留下了大量的空间。

然而,1514年波兰教士尼古拉·哥白尼提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模型。(起初,也许哥白尼害怕被教会谴责为异端,所以将他的模型匿名地流传。)他的观念是,太阳静止地位于中心,而地球和行星们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图1.3)。将近一个世纪以后,人们才认真接受他的观念。后来,两位天文学家——德国人约翰斯·开普勒和意大利人伽利略·伽利雷开始公开支持哥白尼理论,尽管它所预言的轨道还不能完全与观测相符合。直到1609年,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理论才宣告死亡。那一年,伽利略用刚发明的望远镜来观测夜空。当他观测木星时,发现有几个小卫星或月亮围绕着它转动,这表明不像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设想的那样,并非所有东西都必须直接地围绕着地球转动(当然,仍然可能相信地球是静止地处于宇宙的中心,而木星的卫星沿着一种极其复杂的轨道围绕地球运动,表观上看来它们是围绕着木星转动。然而,哥白尼理论却简单得多了)。同时,约翰斯·开普勒修正了哥白尼理论,提出行星不是沿着圆周而是沿着椭圆(椭圆是拉长的圆)运动,从而最终使预言和观察相互一致了。

时间简史
开普勒的理论模型把行星轨道和同心几何立体的配置相联系。

就开普勒而言,椭圆轨道仅仅是想当然的,并且是相当讨厌的假设,因为椭圆显然不如正圆那么完美。虽然他几乎偶然地发现椭圆轨道能很好地和观测相符合,但却不能把它和他的磁力引起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思想相互调和起来。只有到更晚得多的1687年,这一切才得到解释。这一年,艾萨克·牛顿爵士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部也许是物理科学中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牛顿不但提出物体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理论,并且发展了为分析这些运动所需的复杂的数学。此外,牛顿还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根据这条定律,宇宙中的任一物体都被另外的物体吸引。物体质量越大,相互距离越近,则相互之间的吸引力越大。正是这同一种力,使物体下落到地面。(一个苹果落到牛顿的头上使他得到灵感的故事,几乎肯定是不足凭信的。牛顿自己说过的不过是,当他坐着陷入沉思之时,一个苹果的下落使他得到了万有引力的思想。)牛顿继而证明,根据他的定律,引力使月亮沿着椭圆轨道围绕着地球运行,而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椭圆轨道围绕着太阳公转。

时间简史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 雕刻,帕多瓦1744年。

时间简史
1708年出版的《和谐宇宙》的卷首插图,图中人物为哥白尼、托勒密和伽利略。

哥白尼的模型摆脱了托勒密的天球,以及与其相关的宇宙存在着自然边界的观念。“固定恒星”除了由于地球围绕着自身的轴自转引起的穿越天空的转动外,它们的位置显得固定不变,很自然会使人推测到固定恒星是和我们太阳类似的物体,只是比太阳离开我们远得多了。

按照他的引力理论,牛顿意识到恒星应该相互吸引,这样它们似乎不能保持基本上不动。难道它们不会都一起落到某处去吗?在1691年写给同时代另一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理查德·本特里的一封信中,牛顿论证道,如果只有有限数目的恒星分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里,这确实是会发生的。但是另一方面,他推断说,如果存在无限数目的恒星,大体均匀地分布于无限的空间中,对它们而言,因为这时不存在一个中心落点,这种情形就不会发生。

时间简史
艾萨克·牛顿(1642~1727)。 按照1833年凡德班克的画像雕刻。

时间简史

当人们议论到无限时,这种论证是你会遭遇到的一种陷阱。在一个无限的宇宙中,因为在每一点的两边都有无限颗恒星,所以每一点都可以认为是中心。很久以后才意识到正确的方法,即是先考虑有限的情形,这时所有恒星都相互落到一起,然后加上在这个区域以外大体均匀分布的更多恒星,看事情会如何改变。按照牛顿定律,平均地讲,这额外的恒星对原先的那些根本没有什么影响,所以这些恒星还是同样快地落到一起。我们愿意加上多少恒星就可以加上多少,但是它们仍然总是向自身坍缩。现在我们知道,不可能存在一个无限静态的引力总是吸引的宇宙模型。

在20世纪之前从未有人提出过,宇宙是在膨胀或是在收缩,这有趣地反映了当时的思维风气。一般认为,宇宙要么以一种不变的状态存在了无限长的时间,要么以多多少少正如我们今天观察到的样子在有限久的过去创生。其部分的原因可能是,人们倾向于相信永恒的真理,也可能由于从以下的观念可以得到安慰,即虽然他们会生老病死,但是宇宙必须是不朽的不变的。

甚至那些意识到牛顿的引力理论导致宇宙不可能静止的人,也没有想到提出宇宙可能正在膨胀。相反,他们试图修正理论,使引力在非常大距离下变成排斥的。这并没有太大影响他们对行星运动的预言,然而却允许恒星的无限分布保持平衡状态——邻近恒星之间的吸引力被远距离外的恒星来的斥力平衡。然而,现在我们相信,这样的平衡是不稳定的: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相互靠近一些,它们之间的引力就会增强,并超过斥力的作用,因此这些恒星就会继续落到一起。反之,如果某一区域内的恒星稍微相互远离一些,斥力就起主导作用,并驱使它们离得更远。

时间简史
图1.4 如果宇宙是无限而且静止的,则每一道光线都会终结于一个恒星上,使得夜空和太阳一样明亮。

另一个反对无限静止宇宙的异见通常归功于德国哲学家亨利希·奥勃斯,他在1823年撰写了这个理论。事实上,牛顿的一些同时代人已经提出过这个问题,甚至奥勃斯的文章也不是貌似有理地反驳这个模型的第一篇。不管怎么说,这是第一篇被广泛关注的文章。其困难在于,在一个无限静止的宇宙中,几乎每一道视线必须终结于某一颗恒星的表面(图1.4)。这样,人们可以预料,整个天空甚至在夜晚都会像太阳那么明亮。奥勃斯反驳说,远处恒星的光线会被它穿越过的物质吸收而减弱。然而如果真是如此,这介于其间的物质最终会被加热到发出和恒星一样强的光为止。可以避免整个天空像太阳那么明亮的结论的唯一方法是,假定恒星并非永远那么明亮,而是在有限久的过去才开始发光。在这种情况下,吸光物质还没加热,或者远处恒星的光线尚未到达我们这里。这就使我们面临着什么是首次引起恒星发光的问题。

时间简史
《创业的第二天》 裘里乌斯·希诺·冯·卡罗尔斯菲尔德画于1860年。

当然,宇宙开端的问题比这早很久就被讨论过。根据一些早先的宇宙论和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传统,宇宙在有限的并非非常遥远的过去的某个时刻启始。对于这样的一个开端,有一种论证是感到必须有“第一推动”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在宇宙中,你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另一个更早的事件引起的,但是只有当宇宙存在某个开端时,才能用这种方法解释它本身的存在。)圣·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的著作中提出了另一种论证。他指出,文明在进步,我们将记住创造这些功绩或发展技术的人们。这样,人也许还有宇宙,不可能已经存在了那么长的时间。圣·奥古斯丁根据《创世纪》一书,接受公元前5000年作为宇宙创生的时刻。(有趣的是,这和最近一个冰河时代的结束,大约公元前10000年相距不远。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文明实际上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和其他大多数希腊哲学家不喜欢创生的思想,因为它带有太多的神学干涉的味道,所以他们相信,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已经并将继续永远存在。古人已经考虑到上述文明进步的论点,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灾难的出现,使人类重复地回到文明的开初,来回答上面的诘难。

1781年,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发表了里程碑般的(也是非常晦涩难懂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地考察了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在空间上是否有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为他感到存在同样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宇宙有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的反命题。他对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他认为这是荒谬的。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为何宇宙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事实上,他对正命题和反命题用同样的论证来辩护。它们都是基于他隐含的假设,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无限久。时间均可无限地倒溯回去。我们将会看到,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圣·奥古斯丁首先指出的。当他被问及:“上帝在他创造宇宙之前做什么?”奥古斯丁并没有这样回答:“他正为诘问这类问题的人准备地狱。”而是说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宇宙的一个性质,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在。

时间简史
图1.5

当大部分人深信一个本质上静止不变的宇宙时,关于它有无开端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问题。按照宇宙存在无限久的理论,或者按照宇宙以它似乎已经存在了无限久的样子在某一个有限时刻起始的理论,我们可以同样好地解释所观察到的事实。但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观测,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观测,远处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飞离我们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图1.5)。这意味着,在早先的时刻星体更加相互靠近。事实上,似乎在大约100亿至200亿年之前的某一时刻,它们刚好在同一地方,所以那时候宇宙的密度为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开端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

哈勃的观测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限小,而且无限紧密。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崩溃了。如果在这个时刻之前有过一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发生的东西。因为它们没有任何观测的后果,所以可不理睬其存在。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必须强调的是,这个时间的开端和早先考虑的非常不同。在一个不变的宇宙中,时间的端点是必须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赋予的某种东西;宇宙的开端并没有物理的必然性。人们可以想象上帝在过去从字面上说的任何时刻创生了宇宙,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么何以宇宙有一个开端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们仍然可以想象,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间创生宇宙,或者甚至在更晚的时刻,以使它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似的方式创生,但是设想在大爆炸之前创生宇宙是没有意义的。大爆炸宇宙并没有排斥造物主,只不过对他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限制而已!

时间简史
埃德温·哈勃(1889~1953)在1924年拍摄于威尔逊山天文台

为了谈论宇宙的性质和讨论诸如它是否存在启始或终结的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科学理论。我将采用素朴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或它的受限制的部分的模型,以及一族把这模型中的量和我们做的观测相联系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再具有任何其他(不管在任何意义上)的实在性。一个好的理论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首先,这个理论必须能准确地描述大量的观测——这些观测是根据只包含少数任选的元素的模型所做出的;其次,这个理论能对未来观测的结果作出明确的预言。例如,亚里士多德相信恩贝多克利的关于任何东西是由四元素——土、气、火和水组成的理论,该理论是足够简单的了,但它没有做出任何明确的预言。另一方面,牛顿的引力理论是基于甚至更为简单的模型,在此模型中两物体用一种力相互吸引,该力和被称为它们质量的量成正比,并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然而,它以很高的精确性预言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

时间简史
在射手座可以见到银河系的中心

在只是一个假设的意义上来讲,任何物理理论总是临时性的:你永远不可能证明它。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个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和它矛盾。另一方面,哪怕你只要找到一个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事实,即可证伪之。正如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在原则上可以被观测否定或证伪的预言。每回观察到与这预言相符的新的实验,则这理论就存活,并且增加了我们对它的信任度;然而若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则我们只得抛弃或修正这理论。

这被认为是迟早总会发生的事,但是你总可以质疑实现该观测的人员的能力。

在现实中经常发生的是,设计出的新理论实际上是原先理论的一个扩展。例如,非常精确地观测水星,发现它的运动和牛顿引力理论预言之间有一个微小的差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和牛顿理论略微不同的运动。爱因斯坦的预言和观测到的相符合,而牛顿理论做不到,这个事实是对这个新理论的一个关键的证实。然而在我们正常处理的情形下,牛顿理论和广义相对论的预言之间差异非常小,所以为了所有实用的目的,我们仍然使用牛顿理论。(牛顿理论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用它计算比用爱因斯坦理论简单多了!)

科学的终极目的是提供描述整个宇宙的单一理论然而,大多数科学家遵循的方法是把问题分成两部分。首先,存在一些定律,这些定律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如果我们知道在任一时刻宇宙是什么样子的,这些定律就告诉我们它在未来任何时刻是什么样子的。)第二,存在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有些人觉得科学只应关心第一部分,他们将初始状态的问题看做玄学或宗教的事体。他们会说,无所不能的上帝可以随心所欲地启始宇宙。那也许是真的,但是,倘若那样,他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似乎他选择使宇宙以一种非常规则的,按照一定规律的方式演化。所以,看来可以同样合理地假定,也存在着制约初始状态的定律。

一蹴而就地设计一种能描述整个宇宙的理论,看来是非常困难的。相反,我们将这个问题分成许多小块,并发明许多部分理论(图1.6)。每一部分理论描述和预言一定有限范围的观测,同时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用简单的一组数来代表。这方法可能全错。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件东西都以非常基本的方式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件东西,用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也许不可能逼近其完全的答案。尽管如此,这肯定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取决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不需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和成分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时间简史
图1.6

今天,科学家按照两个基本的部分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来描述宇宙。它们是本世纪(即20世纪,下同一编者注)上半叶的伟大的智慧成就。广义相对论描述引力和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也就是从只有几英里直到大至1亿亿亿(1后面跟24个0)英里(1英里=1.609千米),即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尺度的结构。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处理极小尺度,例如万亿分之1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现象。然而可惜的是,这两个理论不是相互协调的——它们不可能都对。当代物理学的一个主要的努力,以及本书的主题,即是寻求一个能将其合并在一起的新理论——量子引力论。我们还没有这样的理论,要获得这个理论,我们可能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然而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个理论所应具备的许多性质。在以下几章,人们将会看到,我们对量子引力论所应有的预言已经知道得相当多。

时间简史
宏观宇宙美国航天局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哈勃深场图(HDF),在这张“最深”的图中可以看到几百个星系。

现在,如果你相信宇宙不是任意的,而是被明确的定律制约的,你最终必须将这些部分理论合并成一个能描述宇宙中万物的完整统一理论。然而,在寻求这样的完整统一理论中有一个基本的矛盾。在前面概括的关于科学理论的思想中,假定我们是理性的生物,既可以随心所欲地观测宇宙,又可以从观察中得出逻辑推论。在这样的方案里可以合理地假设,我们可以越来越接近制约我们宇宙的定律。然而,如果真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则它大概也将决定我们的行动。这样,理论本身就决定了我们对之探索的结果!那么为什么它保证我们从证据得到正确的结论?难道它不也可以同样地保证我们引出错误的结论吗?或者根本没有结论?

对于这个问题,我所能给出的回答是基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该思想说,在任何自繁殖的群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个体在遗传物质和发育上的变异。这些差异表明,某些个体比其他个体对它们周围的世界更能引出正确的结论,并去适应它。这些个体更可能存活、繁殖,因此它们的行为和思维的模式将越来越起主导作用。以下这一点在过去肯定是真的,即我们称之为智慧和科学发现的东西给我们带来了存活的好处。这种情况是否仍会如此没有这么清楚:我们的科学发现可以轻易地毁灭我们的一切。即使不是这样,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对于我们存活的机会不会有很大影响。然而,假定宇宙已经以规则的方式演化至今,我们可以预期,自然选择赋予我们的推理能力在探索完整统一理论时仍然有效,并因此不会导致我们得到错误的结论。

时间简史
微观宇宙。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 1.3探测器屏幕上看到的,计算机生成的,在粒子水平上的,一个事件的图象。

因为,除了最极端的情况外,我们已有的部分理论足以对所有的一切作出精确的预言,所以,要为探索宇宙的终极理论寻找实用的理由,看来就非常困难了:(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类似的论点在过去既可以用来反对相对论,又可以用来反对量子力学,但这些理论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的革命!)所以,发现一个完整的统一理论可能对我们种族的存活无助,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自从文明开始以来,人们即不甘心于将事件看做互不相关不可理解。他们渴望理解世界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亟想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人类求知的最深切的意愿足以为我们从事的不断探索提供充足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作出完整的描述。

上一章:前言 下一章:第二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