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老师的催眠术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 作者:李开复,范海涛 |
||||
在课题研究正徘徊不前时,我迎来了1984年的暑假。当时,我在学校论坛上看到了一个暑期工的项目,内容就是为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教授计算机课程。教6个星期的课程可以得到3 000美元,这对于当时每个月只有700美元奖学金的我来说,是一个绝对有诱惑力的岗位。最重要的是,我不但可以获得一些教学经验,还可以在语音识别之外涉猎一个新的领域,真是一箭双雕的难得机会。 我非常享受那段时光。每天8点整,我准时出现在教室里,滔滔不绝,板书从左边一直写到右边,写到挤不下为止。我热情地帮这些“天才高中生”设计各种作业,备课时准备了厚厚的一叠笔记,我要用几个星期的时间,让他们完成大三一年的计算机课程。 我把60个人分成8个小队,每个小队开发自己的奥赛罗(也称黑白棋)下棋算法,然后两两进行比赛,一直到决出冠亚军。到课程结束,我发现班里的每一个人都学会了写程序,这个成果后来还展示给宾州的州长看,并且得到了好评,做教师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暑假尾期,我去系主任那里拿我的3 000美元“巨款”。结果发现“老板”那里有一叠厚厚的报告,我随口问了一句,“老板,你那厚厚的一叠东西是什么啊?”系主任慢悠悠地回答,“噢,就是暑期宾州学生对老师的评估。”“噢,那可不可以让我看看?”我立刻对这个报告充满了好奇。系主任的脸色忽然变得尴尬起来,“开复,你还是不要看的好。”“为什么?”这个时候,我忽然从系主任游离的目光中感觉到了什么。在软磨硬泡之下,我还是坚持从“老板”那里要来了这份报告,而看到学生的打分让我“大跌眼镜”。 打分是五分制,其他科目的老师得到的一般是3~4分,我居然只有1分!一个学生在评语里写道:“李开复的课程太枯燥了。也许内容并不差,但是经过他的诠释,实在让我们受不了。”“他上课的时候,从来没有看过我们的眼睛。只有他一个人在表演。我们给他的课取了个名字,叫作‘开复剧场’。”还有学生写道,“李老师的语气单调,就像念经一样,有着强烈的催眠作用。就算我昨晚睡够了,终究还是敌不过李老师的催眠术。” 看着这些评语,我脸红心跳,让我觉得这次暑期课程,如同一场噩梦。我的演讲能力和沟通能力这么差,我竟全然不知。而他们60个人都能学会编程,并不是我教得好,而是他们本身就是天才。那些上课睡觉的学生,我以为他们困了,其实是被我施行了催眠术。 每个读博士的人,都可能把做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选择。我显然不是一个好老师。我忽然感觉,教师这种职业可能不适合我。我该怎么办?放弃吗?不。我决心突破自己的瓶颈,直击软肋。著名的哲学家伯里克利(Pericles)曾说过,“一个有思想,但是不能表达的人,如同自己没有思想。”而我欠缺表达,如同扼杀了自己的思想,这是理工科学生不能忍受的。 我开始向系里知名的教授请教教学的技巧: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的演讲者,如何使自己的话更加吸引人。而他们也给了我很切实的帮助,比如“不要做你没有兴趣的演讲”“演讲前,练习三遍,一定要录音,最好录像”“随机地去看观众的眼睛,接触3~5秒”“如果你害怕,就看坐在最远处的观众的头顶,因为他们也分不清你在看哪里”。当然,这些理论实践起来,还是“知易行难”。不过,从那以后,我努力争取各种演讲的机会,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尽量做一个好的沟通者。 如今,我在各个学校里做巡回主题演讲,每年至少25场,至少面对10万名学生。当年那个羞涩、内向、恐惧的小伙子已经不复存在。这还得感谢那个暑假的尴尬经历。它让我认清了自己,并让我勇于挑战自己。 |
||||
上一章:语音识别 | 下一章:“比尔”赢...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