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人物角色的替换

童年的秘密  作者:蒙台梭利

成人能够以儿童的身份去代替儿童做某件事,但决不可把自己的意志微妙地强加于儿童,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做。一旦发生成人替代儿童做事的情形,就不再是儿童自愿去做,而是成人借助儿童去做某件事了。

查尔特在他著名的精神病院所做的实验研究证明,通过催眠术,可以替换癔病患者的人物角色。这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他的实验似乎否定了以前被当作人性最基本的一个特征的论断:人拥有属于自我的言行。查尔特从实验中证实,一种强烈的暗示可以给予被实验者,使他失去自己的人物角色,接受催眠师的角色。

这些实验虽然数量有限,并且只在诊所里进行,但为新的研究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它已延伸到对分裂人格、潜意识和心理升华的研究。

在童年时期,当儿童开始意识到自我,他的本性处于一种创造性的状态时,特别容易受到暗示。在这个时期,成人能够悄悄地潜入儿童的心智,用他自己的意志激发儿童的意志,使儿童发生变化。

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已经注意到,如果我们过分热心或者用夸张的动作给儿童示范如何做事的话,儿童的自我思考和判断能力就会受到压抑。可以这样说,儿童的自我本应去支配他自己完成这项活动,却被另一种自我取代了。后一种自我更强有力,却不属于儿童。这个外来的自我有力地掠夺了儿童还不成熟的行为方式。通常,成人并不愿意这样做,虽然他能够通过所谓的催眠暗示来支配儿童,但他本意并不想这样做,甚至他并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在这方面,我碰到过几个有趣的例子。我曾看见一个2岁的儿童,把一双非常脏的鞋放在了雪白的床单上。一种本能的冲动使我不假思索就赶过去,把鞋子拿到屋子的一个角落,并对他说:“它们是脏的。”然后,我用手把床单上放过鞋子的地方掸了掸。这件事之后,这个小家伙无论什么时候看到鞋子就跑过去说:“它们是脏的。”然后,再走到床边,把手按在床上,似乎想把床单弄干净。可是鞋子并没有在床上放过。

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天,一位妇女收到了一个邮包,她感到非常高兴,打开来后,发现里面有一块丝质手帕。她把手帕给了她的小女儿,里面还有一只喇叭,母亲便放到嘴边吹了起来。这个小孩高兴地叫着:“音乐!”隔了一段时间以后,只要这个小孩碰到一块布,就会微笑着说:“音乐。”

成人对儿童的禁令,如果不能有力地引起儿童的反应,就很容易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障碍。这些喜欢发布禁令的人主要是有教养和善于自我约束的成年人,尤其是那些文雅的保姆。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跟她的外祖母住在乡下的花园里,那里只有她们俩。小女孩显然是想打开花园里人造喷泉的水龙头,以便看到喷泉。但当她正要这样做时,却突然把手缩了回来。她的外祖母鼓励她打开水龙头,但小女孩回答说:“不,我的保姆不喜欢这样。”于是小孩的外祖母试着去说服她,对她说外祖母允许她打开水龙头。一想到能看到喷水,这个小孩又高兴地笑了起来。她伸出了手,但并没有打开水龙头,而是又把手缩了回来。保姆虽然并不在场,但她的禁令却比在孩子身边的外祖母的鼓励还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还有一个例子与此有些类似。一个年龄稍大些,大约7岁左右的男孩,他坐着的时候,被远处的某个东西吸引,他站起来准备朝那个东西走去,但又退回来坐下了。好像他的意志动摇不定,并因此而感到难受。谁是阻止他迈步的“控制者”呢?没有人知道,因为即便是这个孩子也无从知晓了。

对周围环境的喜爱

儿童对暗示的敏感性,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内在敏感性的表现。这种内在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可称之为“对周围环境的喜爱”。儿童是一个热忱的观察者,他特别容易被成人的行为吸引,并乐于模仿他们。在这一方面,成人应该承担一种责任。成人能够鼓舞儿童去行动,因为他就像一部打开的书,儿童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引导自己的行为。但是,如果成人要想提供正确的指导,就必须始终平静地、慢慢地行动,这样正在注视他的儿童才能看清他行动的所有细节。

如果成人不这样做,相反只按照自己的习惯去做,那么他不但没有鼓励和教导儿童,反而把自己的快节奏强加给了儿童,并通过暗示的力量使他自己代替了儿童。

即使是感官对象,只要它们是有吸引力的,就能够对儿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暗示,便会像磁铁一样引出各种各样的活动。莱文教授用电影记录了一项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这部电影有助于说明这个问题。电影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儿童对同样一些物体的反应,来区分有缺陷的儿童和正常的儿童。这些儿童都来自我们的一所学校。他们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基本相同。道具是一张大桌子,上面放满了许多不同的东西,包括我们设计出来供儿童使用的一些玩具。

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见一组儿童正走进教室。他们对面前的各种东西都很感兴趣,并被吸引住了。他们显得很快乐,他们的微笑表明,拥有这么多的东西使他们非常高兴。每个儿童都拿起一样的东西开始工作,过一会儿就把它放在一边,又拿起别的东西玩了起来,这样反反重复,干完这个又做那个。

电影的上半部放完之后,我们看到第二组儿童正走进教室。他们慢慢地走,停下来并环顾四周。他们很少拿这些东西,只是聚在它们周围,似乎并不踊跃。从电影的下半部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结束。

这两组儿童,哪一组是有缺陷的儿童,哪一组又是正常的呢?有缺陷的儿童是高兴的、活泼的,他们到处走动,玩每一件东西。可是对看这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儿童给人们的印象更聪明,因为通常成人习惯于把做了一件又一件事后感到活泼又快乐的儿童看做是更聪明的。

但实际上,正常的儿童是在以一种平和与安静的方式到处走动。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他们长时间地站着不动,沉思的注意着每一件东西。他们以惊人的方式表明:安静和有分寸的活动,并伴随着认真的思考,是正常儿童的标志。

莱文教授的实验与普遍接受的观念是相冲突的,因为在通常的环境中,聪明的儿童会像电影中有缺陷的儿童那样活动。在我们学校里可以发现,一个正常儿童的行为则有所不同。他缓慢并且沉思,但他的行动却受自我控制,并由理性指导。这样的儿童会被他所看到的物体吸引,并且会尽力弄清楚这个东西以便能充分利用它,自我控制和有节制才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是,儿童应该掌握自己的运动器官,而不仅仅是毫无目的的到处乱闯。

在理性的指导下四处活动的能力,不仅会对感官刺激做出反应,而且能使人精力集中。这种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物体上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对一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和沉思的方式活动,实际上是正常的。这是内心自律、外在有序的体现。当缺乏这种自律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活动,而受别人意志的支配,或者就像漂泊的船一样,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

他人的意志很难使一个人产生举止得当的行为,因为这种外部的影响不会为这个人的行动提供有条理的指引。当一个人不得不靠别人的意志活动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人格分裂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儿童身上时,他就失去了他本来应该得到的发展良机。这样的儿童比作这样一个成人,这个成人靠热气球降落在沙漠中,突然他发现热气球被风刮走了,把他一个人扔下了。他失去了气球,并且发现周围没有一样东西能代替它。

这种情形会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儿童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这时儿童就会与成人争吵。儿童的心理是模糊的,尚不完善,他的表达方式也是杂乱无章的。可以说,他似乎成了某些因素的牺牲品。

上一章:第14章 下一章:第16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