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模式为什么会变成大班模式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作者:俞敏洪

我最初开班的时候,采取的都是二三十人、三四十人这样的小班模式。很明显,因为招不到学生,我只能用小班模式来上课。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没有优秀的老师来开更多的班,所以只能通过自己先把学生吸引住。

但是如我刚才所说,一个班如果开始是20人,后来变成40人,最后变成80人,学生带来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不够怎么办?小班模式完全满足不了需求了——再开小班的话,没有足够的老师去上课——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小班变成大班。

我记得新东方授课地点的转移过程是这样的:在中关村二小的教室里,先是有20个人在上课,后来20人的课变成40人的,人再多这课就没法上了,小学又没有更大的教室,于是我就开始跟北大电教中心联系。后来,电教中心的主任李力老师还成了新东方的后勤行政总裁,我们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结缘的。北大电教中心是有大教室的,能容纳80人的、100人的、200人的、300人的教室都有。当时,我自然用不了能容纳300人的大教室,所以就租用了能容纳80人的教室。

我本以为人多了学生会有意见,但没想到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变得更高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大学的学霸,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自觉。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被老师逼着来上课,也不是被家长逼着来上课的,这跟今天的学生还真是不一样!尽管今天的学生中依然有学霸,依然有充满热情、自我驱动的,但是我发现现在别说是中学生了,即使是大学生很多时候也都是被逼着来上课的,因为家长要他们学习这门课,或者自己不得不学。而当时,学生都是具有极高的自主学习热情的。同时,他们对讲课的老师也有极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你讲课不好,他们就不愿意再跟着你学了,何况他们当时是花钱来上课的,所以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但他们对教室里坐了多少学生是没有要求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网络课堂,对有多少学生在听是没有要求的,而对老师讲得到底好不好是有要求的。

由于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培训班从一个班变成两个、三个,我一个人自然就教不过来了。于是,我不得不再请一些教其他课程的老师。当时,北京的托福、GRE培训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老师出现了,但这些老师的讲课水平在我看来不是那么高,所以我就开始培养自己认为合格的老师,这些老师中有一批人最后成了新东方乃至当时的教育培训界,特别是外语培训界的佼佼者。

当时采用大班模式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的收费标准不高,一个学生才收100元,如果只开小班的话,就是把这些钱全给老师也是不够的,所以为了使老师的工资能够不断提高,大班模式自然是最可行的。比如同样收每位学生100元,20位学生只能收2000元,而100位学生就能收1万元。毫无疑问,老师从里面分的利润也会变多,我们自己支付各种成本的能力也会提升。

后来,大班模式就变成了新东方的一种标配,甚至成了新东方教学文化的一部分。这里面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学生进入更大的班级以后,学习热情反而提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发现自己周围有上百个人在学习——后来新东方一个班级有300人,再往后还扩大到了500人——当他发现有这么多人一起学习的时候,他的竞争心理被调动起来了,觉得有这么多人一起学习,最后都是参加同一个考试,而且美国的奖学金是有限的,那么自己一定要比其他人考得更好才行。而身边坐的人动不动就是名牌大学的学霸,也导致那些不是来自名校的学生奋起直追,他们觉得无论如何自己不能被落得太远,落得太远了别人就到美国去读书了,自己就去不了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尽管有很多人参加考试,但是能拿到美国奖学金的学生比例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大班制这样一个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的热火朝天的竞争模式,反而促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热情。

二是老师也变得非常兴奋。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老师对着十几个学生讲课,是没有什么热情的,也就是慢条斯理地讲一讲。但当他面对100个学生或者300个学生,甚至500个学生的时候,他的讲课热情会变得非常高,因为他觉得要吸引这300个、500个人的注意力,对他来说是很难的事情。因此,他的讲课水平和备课的认真程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能力必须迅速提高。所以这样双向配合,学生和老师的热情都提高了。

由于采用了这样一种上课模式,当时新东方的大班变成了京城的一个奇观。几乎所有教室里不仅座位上坐满了人,连台阶上都坐满了人。比如北大化学楼的一个教室,有300个座位,但这个教室里硬是挤进了500个学生。因为很多学生想进这个班上课,但是进不去,那么就加座,有的学生就干脆坐在台阶上听课。报名的时候,我就明确跟他们说:进去以后就只有这样的环境,没有桌子,只有一把没有靠背的椅子,有时甚至连椅子都没有,必须坐在台阶上,你愿意不愿意?最后学生都愿意,原因是他们就想挤进当时新东方那几个有名的老师的课堂去听课。

所以当优秀老师资源有限的时候,在还不可能通过互联网来听课的情况下,学生只能走进教室才能听到这些优秀老师的课。在这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所有学生都愿意挤进同一个老师的教室,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的热烈气氛。

上一章:如何招... 下一章:为什么...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