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限制新东方一对一业务的发展比例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作者:俞敏洪

新东方人都知道:一对一是被俞敏洪“歧视”的一项业务。其实大家可以看到,新东方一对一业务目前做到30多亿元的规模,我并没有歧视它。但是新东方当时发展一对一业务的时候,确实有过这样一个说法:俞敏洪不喜欢一对一,他说会限制一对一的发展。事实上,新东方确实有一个规定,那就是一对一业务的规模不能够超过新东方中小学业务规模的3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呢?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当时,一对一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一种风起云涌的业务模式,成了K12培训竞争最激烈的板块。大家为什么要拼命去做一对一呢?其表面原因是一对一收费高。在班级业务中,一个学生最多收一两千元,而且市场营销等做起来也都特别累。但做一对一,你只需针对一个家庭,只要把家长说服了,几万元就进账了。所以,拿下一个家长相当于收了一个班的学生,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敛钱”的模式。

当时除了已经上市的学大,还出现了很多一对一品牌,有些培训机构,一收就收三年的学费,有的家长甚至一下就交十几万元。后来有些培训机构就是觉得钱是落袋为安,对于自己的教学质量有没有保障、有没有优秀的老师完全不管,所以一对一领域就出现了乱象。当然,这些乱来的机构,后来都倒闭了。

从本质上来说,我觉得教育领域最重要的就是优秀老师和优秀产品。面对一对一的学生,培训机构需要很多支持才能提供优秀产品和优秀老师。所以随便招来一些大学生,经过两天培训就上岗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的话,无疑是既损害自己品牌,又损害家长、学生利益的行为。但是,这种现象挡不住新东方不少分校把一对一变成重点业务,有的分校甚至把一对一业务的规模做到了总业务量的70%~80%。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原因之一是刚才我讲到的,收一个学生的费用就相当于收了一个班的学生的费用,而不管这么做会出现什么问题。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新东方的考核体制非常落后,只考核分校的总收入和总利润。也就是说,分校只要把总收入和总利润搞好了就行,至于这些收入和利润是怎么来的,完全不管。这就导致很多校长为了完成业绩任务,大力发展一对一业务。这也导致了新东方一对一业务的泛滥。等到我发现的时候,新东方不少分校已经把一对一的规模做到了分校业务量的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高。

我突然意识到,一对一业务是存在重大问题的:第一,这项业务需要的人力资源太密集,一个老师只能带一个学生;第二,服务体系太庞杂;第三,如果只做一对一的话,最后利润会被全部吃掉,以致企业不能持续发展。所以我觉得,无论如何都要对一对一进行限制。我一直从心底里这么认为,到现在为止还是这么认为的。在地面业务发展中,班级业务无疑是最健康的发展模式。通过班级业务,学生既能够得到最优秀老师的教学指导,学生之间还能够成为好朋友,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当然,一对一业务也不能少,因为单独辅导更能直击学生学习的痛点,因为有的孩子确实需要一对一的辅导才能够提升自己的成绩。但是我同时认为,不能把它当作主营业务来看,否则最后一定会产生崩盘效应。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后,我立刻叫停了新东方一对一业务的无限制发展,对所有分校提出了一对一的业务规模不能超过K12业务总量35%的要求。今天看来,我非常庆幸自己对一对一业务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如果当时新东方放任一对一业务发展的话,那很快就会变成一个以一对一为主的培训机构。那么毫无疑问,新东方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发展基础了。目前,新东方的班级业务规模依然占了培训业务总量的70%以上。毫无疑问,新东方是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的。但是一对一业务作为补充,也为新东方带来了很好的业务收益,促进了业务的全面布局,从总量上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健康的业务。

随着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的结合,新东方的一对一业务还可以走向更加健康、和科技结合更加紧密的发展轨道。这样,一对一就能跟班级业务形成更加健康的配合,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如果让我对一对一业务做一个总结,那就是不是什么业务来钱你就可以去做什么。一定要在收入的前提下,思考它的商业模式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给客户带来什么影响,以及这个商业模式是不是可持续。只有想清楚这些,我们的商业模式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一章:新东方... 下一章:竞争对...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