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向上生长  作者:九边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迈克尔·克雷默(Michael Kremer),然而把这项奖授予他们,几乎闹得人神共愤。

首先,西方经济学家们看完阿比吉特·巴纳吉和埃丝特·迪弗洛合著过的一本经济学著作《贫穷的本质》(该书代表了他们经济研究的重要观点)之后的感受是:这也是经济学?这要是经济学的话,某“鸡你太美[鸡你太美:蔡徐坤某个打篮球的视频,当时蔡徐坤运完球把球一扔就开始跳舞,跳舞时配乐的第一句谐音是“鸡你太美”。]”的流量明星都可以算作NBA最佳球星。

其次,东方的经济学家,尤其我国的经济学家看了之后更觉得不可思议,作者书中倡导的很多事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年,并且卓有成效,连个村干部都懂的道理,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复述了一遍,竟然有模有样地拿了诺贝尔奖。

最后,很多读者对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作者所创作的《贫穷的本质》也嗤之以鼻,因为书中的观点给人的感觉是:大部分内容毫无新意,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只是加了一些数据支持,这也能得奖?而且不少人纳闷,真按照作者说的去做,穷人就能脱贫?根据常识也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更像是通过结果找原因。

这次诺贝尔奖颁发,给人的感觉更像是“辛苦奖”,也就是说书中说的道理大家都是懂的,但是很少有经济学家亲自跑到贫困地区,到非洲,到印度边远山村,或者干脆跑到喜马拉雅山下的贫困地区,搞对照组挨个验证之前的理论的正确性,这个精神就太硬核太实在了。

当然了,他们已经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不可能完全没一点实质内容,我们接下来就按照原文说的内容讲述下,顺便说说我的看法。

一、营养很重要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先重申了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现在的世界已经有足够的能力让每个人吃饱,粮食已经足够了,不仅是因为农业科技,更因为全球大面积地引进了原产自美洲的土豆、玉米等高产量农作物。

我看到过的另一本书里提到过,美国中产家庭的一条狗每年都得花好几千美金,够好几个非洲贫困家庭过一年。多说一句,养狗真的很贵,别说美国了,中国这边城市里养狗一年花几万块的也不少。昨天正好看到相关数据出来了,真的让人感受到买猫粮比给小孩买奶粉花的钱都多的事实。

人们普遍认为,现在还有人吃不饱,是欧美浪费太严重,相对的则是非洲等地区严重缺乏食物,说到底主要是分配问题。当然了,慈善本身是一种选择,不是义务。如果一个国家的人觉悟高就捐点。如果没这种觉悟,你也不能逼着人家把自己的大排量汽车换成自行车。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在研究印度贫穷的现象时,发现穷人吃得都很少,远远不足人体每天所需的2400大卡。这个研究其实就很奇怪,很多人看到这里就有点蒙,因为我们印象中穷人都是不大克制,吃得比较随意,无法克制自己的食欲,但很少有说法说穷人吃得少,有点反常识。其实这就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特色,讲的都是些印度犄角旮旯的事——作者说的是那种先天不健康,又瘦又小的极端穷人,没钱却有病,常常是贫血或肠胃里有寄生虫等,身材还没我国初中生那么高。这种人吃得肯定少,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针对解决之道,《贫穷的本质》的作者提了两个观点,尽管都是老生常谈,不过第二点非常有意思。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第一个观点是:印度这么多人这么惨,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比较糊涂,没给小孩驱虫,没食用加碘食盐,没喝到干净水,没有打疫苗,导致小孩发育有问题,从小属于半个残疾人。相信很多人看到后,第一反应肯定是“这是体制问题啊”,这些不都是印度政府应该做的事吗?食盐里加碘,全民种疫苗,提供干净的自来水,这是我国20世纪做的事啊!而且多喝热水而不是直接饮用恒河水有助于防止痢疾拉肚子,这事还要研究?

这也是《贫穷的本质》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看书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感触:这还用研究?我国不是一直这么做的吗?而且我国人民现在关注的是熬夜、虚胖、亚健康,你们竟然在讨论没有蚊帐、没打疫苗?你们的政府也太小了吧?小到什么都不干?

第二个观点尽管也不是新的,但是非常有启发。《贫穷的本质》说:印度的穷人就算天天吃垃圾食品,也一定要看电视——稍微有点钱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台电视,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是太乏味了。这倒不是印度人的毛病,全世界的穷人好像普遍无聊,娱乐较少,生活很枯燥,对娱乐非常向往。因为他们的工作普遍比较乏味,自己经历的好东西较少,所以看起电视来没完没了。这有点像城里人很纳闷为什么有人天天待在网吧,那地方烟雾缭绕,吵得要死,还不太卫生,看着就闹心,可是对于很多人来说,那地方是他们唯一的娱乐场所。

二、教育很重要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说印度很多人没读完小学,或者读完没法做四则运算,而且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探讨怎样诱导家长们把小孩送学校,这个就奇了怪了,越看越觉得奇怪,难道你们没有义务教育?这应该是发生在另一个星球上的事。

不过这个观点我们还是需要深入了解下的。作者引用了另一个学者的一个说法:教育本身是一种投资,人们投资教育,就跟投资房地产是一样的,目的是赚更多的钱,增加将来收入。

投资小孩教育的主体是家长,但是很多家长对这件事并不上心,因为他们认为教育这事没有什么值得投资的,有点像有些人并不喜欢投资房产或者比特币一样。对于这种家长,有些学者认为应该让家长自己做决定,如果家长觉得没必要就算了,他们对自己的情况是了解的,逼迫他们干吗?

其实这些说法你一听就知道这些学者的思维出问题了。很简单的道理,这个说法还是“理性人”那一套假设,完全忽略了不少家长其实什么也不懂的事实。有的家长既不具备理性也没眼光。我并没有歧视任何人的意思,要知道,绝大部分的人,尤其是贫穷国家和贫困地区的老百姓的生活完全被眼前的困难给挤占了,谁还有时间去思考将来的事?

很多家长越穷越短视,越短视越穷,你指望这些人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不现实的。有些事得勇于承认,承认有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家长把孩子强制送到学校就完事了吗?怎样追踪并且持续提高孩子的能力呢?

这一点《贫穷的本质》的书中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

一、降低预期。

二、注重核心能力开发。

三、使用技术辅助。

首先,降低预期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关键。过高的期望实现了还好,如果达不成会导致信心迅速丧失,变得消极,什么都不想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总是对自己或者孩子过高定位,完成不了很高的目标就泄气,忽略了把目标定低些,慢慢来,一步步地做,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且这才是绝大部分人应该走的路线。

其次,什么是核心能力呢?其实并不复杂,比如一个学生,他的核心能力就是读写算。如果有额外的精力和条件,再学点舞蹈、奥数、演讲、琴棋书画,以及各种小语种。

但是家长们往往想弯道超车,觉得自家的孩子很厉害,或者想着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给“读写算”方面分配的时间较短,每天去读各种兴趣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么做远远不是丢了芝麻捡西瓜的事,而是芝麻和西瓜都捡不到。

对于穷人的孩子来说,也面对类似问题,不过他们的问题正好相反,我们上面说的这些孩子学得太多太杂以至于什么都没搞明白,穷人的孩子往往是不知道该学什么。

最近几年,美国有一些人搞了一所学校,叫“KIPP”,也就是“知识就是力量”。这所学校在《贫困的本质》里也被给予了高度好评,这所学校的核心就是:侧重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就是对这些年流行的素质教育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印象之中美国学校主要是玩,次要是学,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学校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玩。这样有很多的好处,可以释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度过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时期,不会压抑孩子的天性,结果造成的问题也很明显,培养了一个快乐的废物,大学考不上,注意力普遍有问题,干什么都没恒心。大家可能不知道,注意力这玩意儿跟肌肉差不多,也是越练越强,长期不用就废了。如果小孩长期不集中注意力干一件想干的事,时间长了就没法集中精力干任何事。

所以KIPP的逻辑就是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借鉴了监狱的一些模式,让小孩聚焦读写算等基本技能。据说把升学率提高了800%以上。

《贫困的本质》的作者也非常推崇这种玩法,不过他又加了一些,他认为应该用科技手段增加实时激励,比如小孩完成一个小任务就奖励半小时玩游戏等。

三、风险意识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有个说法非常有意思,他说贫困的群体跟对冲基金经理一样,生活总是充满了风险,不过差别是对冲基金经理赔的不完全是自己的钱,基金经理的钱是从别人那里募集来的。

基金经理要面对风险的原因是市场总是起伏不定的,群众也一样。我老家那里偶尔会莫名其妙来一场冰雹,就会造成农民全年颗粒无收。

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做预防措施呢?比如盖个大棚,或者家里买个保险?这也是《贫穷的本质》这本书里探讨的一个内容。作者认为保险业务在穷人当中非常少见,这也就构成了穷人和富人之间很大的一个差别,富人们善于利用金融工具对自己的资产进行对冲和风险预防。

贫困群众不爱买保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普遍不了解保险是怎么运转的,其实不经历几次,绝大部分人都弄不明白,人的本能是对不太明白的东西敬而远之,而且保险是先支付一部分费用,为将来的生活购买一定的保障,然后期望永远不要用上。这就意味着大家得花钱购买一个自己不大了解的东西,而且这些钱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每一分钱都很重要。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一个人家里存着一百万,这一百万可能只有两三万他用得着,其他的都在银行里存着,所以拿出1%来买个保险觉得没什么压力,毕竟完全不影响生活。但是对于另一个家里只有一万块的人来说,这一万块里包含着生活费、医药费、孩子的学费,可能还不太够,你让他花1%也就是一百块去买保险,这一百块可能是他们全家半个月的菜钱,做这个决定就太难了。

困难已经讲清楚了,怎么解决?《贫穷的本质》的作者给了个主意,他说风险一直存在,保险也是刚需,不过底层人民又买不起,所以政府应该帮助出不起保险费的人出一部分保费,他们少出点。这不就是我国的“新农合”吗?

《贫穷的本质》的作者在书中转了一大圈得出一个又一个结论。这本书整体给人的感觉是这样的:先描述了印度的一些倒霉事,然后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大家一看就纳闷:这不就是我们的那个嘛!我们已经搞了很多年了啊!

上一章:理解“资... 下一章:穷人翻...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