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陷阱”到底是什么

向上生长  作者:九边

我花了很大精力阅读《贫穷的本质》后写了一篇《〈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后来很多读者觉得不够过瘾,让我讲讲这本书里还说了一些什么,我正好要写一篇文章,有些话题和《贫穷的本质》有关。

一、贫穷陷阱是怎么回事

按理说,一个人今天和明天的收入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但人是有梦想的咸鱼,一个人不可能把今天的钱全部投入消费,总得积攒点,而且每天做点自我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能够升职加薪,所以一个人明天的工资一般都比今天的高一些。这也是传统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家们认为,一个人的工资在长期范围内是越来越高的,但工资涨幅是慢慢变小的,直到不涨了,最后退休,这也符合我们的认知。

按照这个逻辑,好像所有人的收入在长期内都能缓慢提升,发家致富,走上人生巅峰。

而且这个逻辑认为,“生活中多出来那部分钱”是收入增加的关键,这个理论也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新思路,认为只要穷人生活中有多余出来的财富,就会拿去自我投资,实现收入的增加。所以各国都在给非洲发钱,希望他们能够实现收入的增加。最后却收效甚微,非洲绝大部分地区还是那个样子,穷人们把联合国救济署给的钱花完后继续穷着,没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经济学说的好像跟现实生活不大一样,毕竟直觉告诉我们,“收入一直涨”这事说的只是一部分人,而且往往是经济好的地方的人,绝大部分地方收入不但不涨,有时候还会倒退。现在很多国家地区收入就陷入了停滞,然后由停滞引发动乱。这种问题出在哪里?

2019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得主深入世界上最穷的地方仔细研究调查,最后得出个结论:这些穷人把生活中多余出来的钱乱花了,没法做到攒起来改善生活。

也就是说,穷人不但不擅长赚钱,反而擅长浪费钱,而且通过仔细的计算发现,穷人用于奢侈品开销的比例远远高于富人。这种发现和我们的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类似,我这几年看过太多的人干这种事情。比如很多人赚钱能力没提升,却在网贷方面积累了一堆新技能,月收入不到一万却欠几十万网贷的也非常多。这倒是应了《绝命毒师》里大毒枭那句“穷人谁都会做”的话,因为顺着本心去做就可以顺利做穷人——当你不反思自己、不克服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很容易沦为穷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个是皮质醇,另一个是奢侈品。

二、皮质醇

控制人体奖励机制的东西叫多巴胺,这种物质有两个明显的作用,一是让你开心,当你在淘宝下单的时候能体会到的那种快感就是这种物质释放的结果;另一点是增加排尿,一个人开心的时候容易尿急,不过很多人太欢乐注意不到这种现象。

与多巴胺的作用相对,让人体不爽的情绪是由什么物质来控制的呢?有多种物质,不过皮质醇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种。

皮质醇跟组织胺(蚊子咬了肿起来一大块就跟这种物质有关)有点像,原本进化出来是为了提升我们的生存概率的,现在却让人烦不胜烦。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进化还不完全的原始人,跟着同伴在森林里拎着兔子唱着歌,突然出现一只花斑老虎,你怎么办?一般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觉得这只大号的猫非常可爱,上去摸了一下,于是被老虎吃掉,所以这种对未知动物充满好奇心的基因基本绝种了。人类对没见过的花斑东西都有种本能恐惧,绝大部分人甚至连花斑蝴蝶都有点怕。

第二种,被老虎吓得屁滚尿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呆若木鸡,等着老虎用餐,这种基因也没了。

第三种,部分人不小心进化出了“皮质醇”,让你在危急的情况下顺利逃跑或者操起一根棍子跟老虎玩命。尽管你不一定能跑得掉,但你还有两个同伴嘛,他俩一个上去撸大猫,一个已经被定住了,老虎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都在用餐,你逃脱的概率还是很高的。随着你欢乐地出逃,皮质醇也就跟着你跑出来了,一直遗传了下来。

皮质醇尽管能让你在危险的时候不至于定在那里,提高了生存效率,但是这种物质也有明显的副作用。现代人常见的几种问题就和物质有着极大的关系,比如怎么都休息不过来,疲劳,什么也不想干,看什么都烦,完全没法集中注意力做那种需要静下心来才能做的事;已经很胖了,还特别能吃,吃饱了还想吃,要减肥却导致报复性地大吃;情绪低落,只想做一些不费神的事,比如坐在那里看电视;最关键的是使得“延迟满足”的能力变弱,比如你今天意外赚了五千块,你可以选择今晚就去泡个桑拿,吃个日本料理,如果还剩下些,再去路边吃个串,这样当天就获得了满足感,问题是资源也没了——其实你本来还有一个选择,你可以把这些钱攒下来,攒够钱搞个店面,等店面赚到钱之后再享受,这就是《富爸爸,穷爸爸》里说的“穷人花血汗钱,富人花资产赚的钱”的现象。但是这个过程中你就得攒钱,不能花,延迟满足,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吃到今晚那顿料理,你能忍得住吗?

皮质醇会导致延迟满足能力变低,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很多,当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情况下大多需要购物化解嘛,很多女生都有深刻的体会。

国外一般把这些不好的状态称为“压力”,不过如果在国外待一段时间,就知道他们说的那个“压力”比咱们说的范围广得多,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他们都归结到压力上了。

一般来说,你所有的情绪都是你体内的几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外在体现,多巴胺分泌多的人,一般情绪能好很多,分泌少的人容易得抑郁症,如果再少的话,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皮质醇和多巴胺一样对人体必不可少,如果确实是处于危险状态,没这个东西可能就死亡了,但是正常情况下这种物质过多也可能会导致抑郁症,每天情绪低落。

《贫穷的本质》作者应该是跑到那些穷地方抽血测量过,他发现穷人体内的皮质醇含量指标比正常状态要高很多。为什么呢?因为穷人的生活中琐碎的、无能为力的事情多,疲于奔命,精神上的痛苦比正常人高得多,这就导致他们的皮质醇含量指标比正常人高得多。

皮质醇是控制消极情绪的,在皮质醇含量指标过高的情况下,人容易消极提不起斗志,只想干点轻松愉快的事情,用我们时髦的话讲,心态崩了。如果感受不到这种状态是一种什么心境,只需要想想自己状态不好的那段时间就懂了。处于这种状态,很可能持续消极,别说远期规划了,可能明天的事都不想去想。

如果你是大学毕业,有稳定的工作,精神状态持续不好,最大可能是工作不起色、不加薪,但如果你是个穷人的话,那就麻烦了,因为你被锁死在那个状态了。

这也是我这些年发现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有很多人宁愿自怨自艾也不去奋斗,整天抱怨。

我以前觉得那些自怨自艾的人心态有问题,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皮质醇含量指标高一些。激素影响思维,精神状态一直处于高度抑郁状态,自然积极不起来,也没法延迟享受。

整体来说,生活中疲于奔命的人被生活折磨得烦不胜烦,自然皮质醇水平高,这种物质又会让人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让人更加消沉,更加容易逃避,更加不愿意长期规划,也就越陷越深。

皮质醇指标过高造成的种种问题,怎样解决呢?说实话不太好解决,人生最难的事,就是掉到了一个“负反馈”的坑里,越陷越深,想出都出不来。不过如果是短期的那种皮质醇含量指标过高导致的问题并不难解决,多吃香蕉,多锻炼,很快就好起来了。更关键的是,你精神状态不对的时候,你得知道自己这种状态不正常,赶紧去寻求改变,而不是让它继续坏下去。

三、奢侈品

还有什么东西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脱贫呢?没错,它是奢侈品。奢侈品在不同的群体里,存在不同的用途和价值:

在富裕的群体中,他们对奢侈品基本上没有特殊的感觉。

以前《读者文摘》里有这么一个故事被反复提及:比尔·盖茨的女儿全身上下不过一百美元的样子。这个故事一直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到现在,它的主题是想表达美国人比较喜欢朴素,中国人比较喜欢奢华——当然了,这个段子是编的。比尔·盖茨的女儿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报道,比尔·盖茨的女儿喜欢吃必胜客的至尊比萨,这种食品在美国就是个煎饼果子级别,而且她多次说自己爱汉堡包。这么看确实挺朴实无华。此外,她还喜欢两千美元一块的日本顶级牛排,这种食品就不是普通人能消费起的了。

比尔·盖茨的女儿说喜欢穿安德玛品牌的衣服,这个牌子在美国跟李宁在中国差不多。同时,爱马仕专门给她设计了骑马服,这是限量款,一般人不但买不起,而且买不到。

另外,比尔·盖茨的女儿还是个马术爱好者,名下有几匹顶级阿拉伯马和至少五块地皮的马场,以及配套训练和养马专业人士。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类马贵得离谱,而且挑食物和环境。每匹马都得一群人养着,比跑车难养得多。平时她偶尔开smart,但是周末坐自己的私人飞机回西雅图。

美国记者总结,整体而言,盖千金既不奢侈也不朴素,因为她对价格完全没概念,在她眼里没有奢侈品和普通品的差别。这也代表了真上流社会对奢侈品的态度,就是没态度,就跟你骑着一个电动摩托车,有路人夸你的摩托车很酷,但是你没什么感觉一样。

对一部分群体而言,尤其商人、企业的管理者等,奢侈品的价值主要是身份的象征。

我有个朋友是做二手保时捷的。这个朋友没有店面,平时的工作就是把保时捷卖给微商,因为很多微商需要这种产品来撑门面。为了买二手保时捷,一些微商经常需要办好几张信用卡才能买下。有了保时捷就可以充当成功人士给别人说教,顺便发展代理之类的,大家往往是看一个人混得比较好才跟着他,这时候保时捷有奇效。

我问过他,那些人买了保时捷就能赚?他说跟炒股差不多,经常是七个赔,一个赚,剩下两个不赔不赚。那七个赔的将来再把二手保时捷卖回给他,他继续卖给别人。不过大家一般只能看到赚的人,所以总有效仿的,他也就一直有生意。

在这里,奢侈品成了一种类似入场券的东西,通过它向别人暗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奢侈品还有第三种用途是自娱自乐,这也是我们最常见的用途,这是学界的共识。

很久以前就有心理学家写过相关论文,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们对奢侈品的爱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才形成的,是受社会影响的结果。

如果你给十四五岁的孩子讲清楚一个名牌包和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高仿价格差一百倍,小孩子肯定非常难接受这个道理,并不是道理太复杂他理解不了,而是这个道理太反常识。奢侈品的价格是信仰,并不是逻辑,正常人不懂很正常,一下就懂了可能他的思维有问题。等到这个孩子上大学的时候就慢慢能接受这种现象了。

在小孩子成长的这几年,经过商业广告和消费文化的轮流轰炸,经过很长的“洗脑时间”,他才能慢慢被培养成“拜物教”接班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纳闷奢侈品行业基本都是暴利的,但是很多奢侈品企业现在也面临倒闭的原因——给大家洗脑需要成本,广告花费是巨大的,足够把很多经营不善的奢侈品公司拖垮。

正是这种长期的洗脑,让一部分人把买奢侈品当成了信仰,所以他们花大价钱买的时候才能获取那种巨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感觉整个人得到了升华。

为什么我们花大篇幅讲奢侈品呢?因为《贫穷的本质》书中反复强调要降低奢侈品的消费,我在前面也说了,真正有钱人眼里的奢侈品就是你眼里两千块的电动摩托。

只有想骗钱的和被人洗脑洗坏了的人才会对奢侈品有特别的兴趣,才会为那东西支付高额溢价。如果你本来就有钱,买奢侈品倒也无所谓,但是如果你本身需要资源来自我提升或者增加财富,然后你买了奢侈品,就未免有些愚蠢了。

无论东西方,都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潮流:在刚开始发展的时候,都会对奢侈品消费趋之若鹜。美国刚开始发展的那些年,恨不得把欧洲所有好东西都在美国复制一套,但是等到美国大兵去欧洲参加“二战”,发现欧洲已经破败得不行了,他们回到美国后就彻底“祛魅”了。

日本也一样,“二战”后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女性节衣缩食也要买个名牌包,这些年明显已经开始“去物欲”。我去年去日本,发现很多女孩已经只挎一个没有商标的大布袋子了,十年前这种情况非常少见。现在中国很多人把家里不必要的东西扔掉,只剩下几件必需品,这种“极简主义”思潮也是日本来的,这种潮流在中国会越来越明显。

奢侈品崇拜本身是一种文化崇拜,一个人、一个群体的文化彻底自信了,不再迷信“工匠精神”“百年皇室”这类虚头巴脑的东西,它对人们就不会再有吸引力了,人们就会更关心功能而不是品牌,也不会再硬撑着为品牌支付高额溢价。

四、到底什么是“贫穷陷阱”

我在《〈贫穷的本质〉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一文说过,整本《贫穷的本质》里几乎没有新的观点,全部是对一些老观点的实地验证,验证的结果是“老观念都是对的”,比如多攒钱,通过攒钱来改善境遇;有恒产者有恒心;教育很重要……

贯穿《贫穷的本质》全书的核心思想是“能不能积累到钱是你能不能摆脱困境的关键”。注意,这里说的是靠一个人积累到钱——积累到钱是个内功,也就是你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如果钱不是你自己攒的,而是扶贫直接发下来的,或者中了彩票,大概率很快就败光了。最近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靠运气赚来的钱,都会靠实力败出去。

除此之外,我看完《贫穷的本质》一书之后的体会就是:很多我们从小接受的中华传统美德观念都是对的,比如勤俭持家、量入为出等,并没有因为进入现代社会就不适用了,反而那些观念太过新潮的人往往会被网络贷款给困住了。

什么是贫穷陷阱——不切实际的奢侈消费就是贫穷陷阱。这会导致你积累不到钱,以至于生活困苦。当你生活困苦,又没有任何存款,会导致你的皮质醇升高,让你难以集中注意力,更加难以延迟享受,让你更难赚到钱,也就更难积累到钱。这个说法对所有阶层的人都适用。

前几天看到一篇网络文章,说是某大佬对未来几年整体非常乐观,评论区一片冷嘲热讽。

很多人未必知道,强悍的人基本上对未来都是乐观判断,但是当下永远都是按照危机时期来打理,控制现金流,准备过冬粮,小心谨慎走好每一步。

反过来一些人恰好相反,对未来很悲观的同时又大手大脚,不攒钱也就罢了,还享受各种超前消费。

看到江南愤青老师微信朋友圈讲了一句话,非常有启发,分享给大家:简单的欲望,只需要放纵就可以实现,而高级的欲望,放纵是实现不了的,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上一章:穷人翻... 下一章:链接即财富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