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

向上生长  作者:九边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白领三十五岁之后该怎么办?我以前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不值得一聊,而且我一直觉得三十五岁只是个时间线,并不意味着什么,直到我自己当上项目经理,公司要求项目经理自己去招聘员工,公司人事经理只负责把关,防止招到学历不够的,也防止有人把亲戚招进来,而且不能招年龄太大的——三十五岁以后的就是年龄大的了。直到这个时候,我突然才意识到那根线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其实站在招聘者的角度,这个问题几乎不是个问题,因为技术经验发展是有曲线(图4)的,我大概画了下:

向上生长
图4 技术经验发展曲线图

一个人的工作技能将会在其毕业五年之后,也就是二十七岁左右的时候,达到巅峰水平。对于技术出身的职业者,比如码农,工资一般会达到最大值。但是一旦过了这个年龄线,一个人就会迅速出现一种懈怠的状态。

我以前是理解不了懈怠的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等到我工作了六七年后,再看看周围的人,慢慢就懂了——人们年轻的时候心无旁骛,专心研究技术,经常通宵达旦专研一个小小的技术细节。但是等到了一定年龄,一个人的琐事就会越来越多,今天孩子生病了,明天老人需要去体检,后天开始怀疑人生要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希望多陪孩子、老婆、父母。

人们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注意力和精力就跟不上了,很多人的身体状态实在太差,自然干什么都有心无力。

我说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处于懈怠状态,倒也不一定是他自己不想做事了,而是因为他身边的事太多,导致太过分心,以至于没法再像年轻时候那样集中注意力,也没法像年轻人一样集中火力在工作上。

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是,年轻的时候觉得技术是神圣的事物,这种感觉会随着年龄慢慢消退,直到有一天,你发现技术本身就是技术,最酷的东西其实是钱。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本身也会导致情绪慢慢地失控。我真没见过几个人在三十五岁之后依旧对技术保持极高热情的。

但是钱有一个特性,你太关注它反而可能赚不到,你要是关心那些能带来钱的东西,它不知不觉地就来了。

什么能带来钱呢?通过长期打磨才能获得的技能,比如码农们就赚这个钱;人和人之间的链接,那些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的大V就是赚这个钱;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强大的内心,比如我以前室友的老乡,辞掉了西二旗的码农工作去回龙观卖串串,一度还不错……

我招聘员工的时候也会考虑一个问题:我招聘个年轻人过来,他有什么问题我可以随便说他,但是招聘一个比我大的大龄青年,他有问题我该怎么说他?当然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人才市场资源充足,想找年轻的就能找到。

我经常感叹,我国人力很便宜,中国制造的产品,其中人力成本那一部分占总成本的比例小,这让我国的产品有明显的竞争力。

但是人力充沛,造成的问题也很明显,个体想要工价上去非常困难,因为替代性特别高,这活你不想干,分分钟换别人。这倒是有点像英国当年,宁愿雇用童工,也不雇用童工父母,一家子让孩子养着,简直难以想象。直到英国政府担心国家崩了,才下令禁止雇用童工。由于英国人力太充足,任何一个岗位,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被抢掉。

每次我看到类似“中国人力成本上涨导致竞争力下降”的新闻标题,心里就五味杂陈,因为作为普通人,最希望的事情就是涨工资,而这种工资的上涨,会毁了竞争力,我们的产品没了竞争力,最终会导致工资下降,真是两难。

这些年,我有个非常不好的感悟,虽然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一般的企业如果对员工过度人性化,这种企业往往走不远。走得远的,往往是那种对员工严厉的企业。

我想起一位企业管理者说的话:不要把公司当你家,你家里人可以原谅你各种臭毛病。你是来给公司赚钱的,如果赚不来钱,你对公司就没有价值了,你就可以离开了。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反驳说,谷歌不是那样的公司吗?如果你问这种问题,那么你真的需要反思下。全世界有几个谷歌这样的公司?而且谷歌本身有垄断红利依靠,相对人性化。其实美国那边的蓝领们工会多,高科技企业的工会很少,大部分高科技企业加班也很严重。

几年前,有一次跟一个IBM流程管理的专家聊天,他跟我说:“现代大企业最关注的是流程,要让企业跟一片热带雨林一样,或者像互联网一样,系统本身具备冗余、弹性,能够自我生长、自我调节,就算企业里管理层失踪了,企业也能运转下去。”这些话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把每个人变成零件,把每项工作都规范化、流程化,缺了谁系统都能迅速调整收敛并且保证继续运行。

这样的流程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让你更加熟练自己的工作,一个人工作的熟练度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防止员工跳槽,工作越单一,在人才市场上就越不好找工作。

一个人成为某项技术专家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有些技术运用广度比较大,比如你是安卓方面的专家,在某一个公司工作,将来也可以去其他的公司。但如果你是路由器方面的专家,当你离开那几个大型路由器公司,你必然惨不忍睹。

根据以上的了解,我们就能概括人们到了三十五岁以后为什么难以被很多单位欢迎了:

一、三十五岁以后的人技术能力早就停滞了,或者说毕业五年后技术进步并不明显;

二、激情开始消退;

三、工资非常高,性价比极差;

四、现在的环境能轻松找到可替代的人;

五、绝大部分人没法成为领域不可替代的专家;

六、小公司学不到核心竞争力,大公司不会让你不可或缺。

既然我们知道了人们三十五岁以后工作经常遇到问题,那么有什么解决方案呢?

我以前在微博发了个帖子谈到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到了三十五岁遇到职业危机了,那确实非常难办了,不过现在如果没到三十五岁的话,还是可以提前布局防备的。

很多人从一开始心态就不对,准备给企业奋斗一生,然后让企业养活自己,这种心态很容易一厢情愿,要时时刻刻都记住,企业雇用你就是为了和你交换价值。如果某一天你无法提供价值,那么你就会被企业解雇。

为什么说这事呢?因为我的一个上了年纪的同事被辞退了,他正在发愁接下来怎么办。估计没人给他几十万、一百万的年薪。他的所有技能只有在我们公司才能施展,他的这些技术出去之后真没什么价值。他估计得去创业了,这个社会对上了年纪的打工人士非常不客气。

我的导师是很有远见的一位,他在几年前看到所负责的产品线业绩开始下滑,他从研发转岗到市场。刚去的时候他业绩做得不太好,后来经过调整业绩就上来了。之后,他和其他几个销售人员一起辞职,去做我们厂的代理商了,现在做得还不错。

我导师这个转型比较大,以至于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不过他后来跟我说:“人吧,都得迈出去那一步,不然总给自己画圈,觉得自己这不能做,那不敢做。其实唯一让人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跳出去一次今后就不怕再跳了。”

我那个被辞退的同事现在还在家里待着。他被辞退后去找了几份工作,结果非常不满意,一方面其他的公司确实是给不了那么高的工资。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想清楚了,他去上班也只是把现在出现的问题往后推几年而已,迟早还得面对。看样子是想创业,但是还没找到好的项目,可能暂时要去追寻诗和远方。

我们仨以前都是一个产品线的,当时大家都已经注意到船要沉了,因为整个市场几乎都被我们一家公司拿下了。于是我和我的导师果断弃船。当时我还是基层员工,没有心理负担,去了另一个产品线做研发,结果不小心踩对了。这条产品线现在蒸蒸日上,我也跟着大船起起伏伏。

我这个同事当时比我早加入公司几年,当时级别已经很高,尽管注意到船不稳了,但还是挺到了船要沉的这一天,最终被辞退了。

我发现最大的一个问题,三十五岁的人们最大的问题往往就是“船沉”,也就是整个部门被裁撤,产品被淘汰,或者技术过时了。如果不发生这类问题,不被抛到人才市场,也不大会有问题。

在三十五岁以前,你所选的职业最好所需求的技术是具有普适性的、迁移性的特点的,一定要避免你的技术是为某家企业量身定做的;要有职业的危机感,能够看懂行业的趋势。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好好锻炼身体。这是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强调的一件事,在《巨人的陨落》里,美国禁酒令发布后,主人公的岳父非常消沉,因为他们家就是卖酒的黑社会,现在国家不让卖酒了。

主人公很快注意到,这次他岳父太消沉了,岳父本人是一个黑社会大哥的角色,又猛又狠,这次这么消沉明显不对。主人公转念一想明白了,他岳父是因为太肥胖得了高血压,高血压导致动作迟缓,思维消极,碰上事情总是缺乏解决的动力。

这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以前我体质不行的时候,特别容易疲劳。后来我开始锻炼了,慢慢地精神状态也好起来了,不容易消沉了,遇到什么事情不再那么虚弱不堪,而是敢于面对——绝大部分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这些年每次碰上麻烦事我就记录下来,每次年底复盘的时候,就能发现99%的问题其实自然而然解决了,尽管面对的当时焦躁异常。

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睡眠不太好,精神状态也不好,很消极,什么也不想干,这个时候不一定是脑子的问题,可能单纯就是身体虚弱造成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的精力和意志力:人的大脑泡在一个大培养皿里,而培养皿就是身体,如果培养皿本身有问题,大脑也会跟着出问题,表现就是各种精神问题、懒惰、焦虑等,什么也不想干。

近代心理学研究最前沿的观点认为,所有心理问题本质都是生理问题,可以通过改造体质来解决。

首先,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定提前锻炼起来,到了三十五岁才不会产生懈怠的状态。如果你不那么懈怠,可能就不会在三十五岁被抛到人才市场上了,或者如果发生了什么事,也有心力去重新开始。

其次,要主动提前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不确定性。前段时间有个读者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周末玩抖音充满了罪恶感,想做业余电影解说。可是他觉得自己形象比较差,不敢上镜头,而且担心视频做得不好丢人。

我跟他说,尽管你可能形象不够好,但是这个不是不去做的借口,你可以不露面,而且刚开始视频肯定做不好,这个不用担心。我认识几个电影博主和哔哩哔哩网站的UP主,都是做了好些年,慢慢地人气越来越高,当然他们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做大众传媒类的东西都得有博主自己的特点在里边,不然几乎不会火。这种个人特色,需要你去慢慢挖掘,不可能一上来就有人看,也不可能刚开始做就火。很多火爆的主播都是费尽心机夜以继日地研究内容、制作内容。你很难不研究、不琢磨,轻轻松松地把自媒体做得火爆。

想做火自己的自媒体,就要“卖弄思维”。当你学会了点赶紧发自媒体上,有了小成果也赶紧发自媒体上去,万一火了呢!

YouTube上有个UP主天天拍他闺女溜达来溜达去竟然火了,微博上某大V养了一只猫一只狗天天拍也拍成了一线网红。

当然了,不是说做了几年自媒体就一定能火起来,最终能做成什么样,一方面取决于个人风格是不是那种长线能吸引人的;另一方面取决于运气。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你首先得去做某件事。

我以前就在文章里谈过运气的话题,今天再谈一次:一般来说,你做的每件事确定性都很强,在学校时候是好学生,毕业后是好员工,你很少冒险,人生按部就班。这样的话你很容易成为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总之不会太迷信。因为拜佛不拜佛对你没什么差别,你也感觉不到有差别。

如果你从事高冒险性质的活动,就会对运气要求很高。比如你打鱼为生,需要出海。或者你跟我一样,业余写文章,就能发现文章能不能阅读量超过十万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缘的。这样你就会对不确定性充满畏惧,很容易变迷信。

你出海打鱼,某次出海前拜了妈祖顺利归来,有一次没拜差点死在海里,这样的结果很容易让你觉得有“超越个人的能力”,以后每次都去拜。哪次拜了还是碰上风浪,你就开始反思是不是上次不够虔诚。

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做生意,他每次过年都回北京拜雍和宫,最夸张的一次他连夜回来拜完雍和宫然后又回美国见客户去了,因为美国那边还是工作日。他说他近二十年唯一赔了的那年就是没拜的那一年。

很多富有的人相信风水、算命,因为他们从“不确定性”中受益,他们想维持这种状态,几乎无法避免掉进“迷信”这个坑里。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运气才能开始出现。运气和奋斗是个人进步的两个轮子,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独轮车。你天天按部就班,运气很难发挥作用。确保不赔钱的前提下,折腾点事,让运气帮你赚钱。

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船沉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跳船,不要等着跟它一起沉。这个时候很多读者要问了,我怎么知道船要沉了?其实你是知道的,只是不愿意接受。如果你发现了问题,需要的是果断操作,然而绝大部分人心中恐惧,怕面对不确定性,所以一直在等,等着好事自然而然地发生,这种心态需要调整。

再说个我的朋友的事,他鼓舞了我用业余的时间创作微信公众号。几年前我还没开始写微博的时候,我这个朋友辞掉大学的职务去做自媒体,他觉得自己有做自媒体创作的小天赋,所以想出去单干。

我跟他说,别搞了,自媒体已经是红海了。你看看现在有多少微信公众号了?知乎又有多少大V?自媒体的红利期已经过了,你现在去做自媒体纯粹浪费时间。

我对他说这些建议的时候是在五六年前,现在看我提的建议好像也没什么大的问题。让我意外的是,他那个微信公众号的工作室已经有了十几个工作人员。他的业务范围也已经从微信公众号扩展到了抖音之类的,总之他的业务做得非常好。

我朋友做自媒体一年的收入是千万级的,收益来自广告、赞助及粉丝的打赏。

前段时间和我这个朋友一起吃饭,他说以前他跟他媳妇讨论过我说的那些问题,但是他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你所选择的项目所在的领域关键不在于红海不红海,其对创业结果影响不大,因为群众事实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只要能给大家别人给不了的,大家都愿意支持你。

市场上的很多产品质量都是不及格的,只要有人拿出点真东西来,就能打动大家。另外,他认为我当时的判断不对,他认为现在自媒体仍然是蓝海,并且中国绝大部分行业都是蓝海,中国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凑合着用得了”“又不是不能用”,将来仍会面临一次产品大升级。

二、你所选的项目没必要依赖暴利,只要有平稳的利润,慢慢积累起来,也会是个非常可观的收入。依赖暴利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思维。“暴利思维”其实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企业家的一种路径依赖病,没必要学习他们。

三、中国的机会才刚刚开始,会持续爆发性发展很多年。现在大家手里有了钱,就愿意去做那些以前喜欢却不能做的事。比如他去美国发现到处都是动漫的周边店,卖钢铁侠头盔的,而中国比较少,也会是个潜在的市场。他考虑在二线城市做起来。

上一章:承认平... 下一章:如何坚...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