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

幸福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青年:那么,假设我接受先生的提议,既不批评也不追问原因,而是问学生们“以后怎么做”。那情况会怎样呢?……根本不用想,他们说的话肯定是“再也不这么干了”或者“以后好好干”之类的口头反省。

哲人:强求一些反省的话,那没有任何作用。尽管如此,还是经常有人命令写道歉信或者检讨书,这些文书的目的仅仅是“获得原谅”,根本起不到反省作用。除了能够让命令写的人获得一定的自我满足之外也没有其他意义。并不是这些,在此要问的是对方的生活方式。

青年:生活方式?

哲人:我要介绍一段康德的话。关于自立,他是这么说的:“人处于未成年状态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没有他人的教导就缺乏运用自己理智的决心和勇气。也就是说,人处于未成年状态是自己的责任。”

青年:……未成年状态?

哲人:是的,没有真正自立的状态。而且,他所使用的“理智”一词,我们可以理解为从理性到感性的一切“能力”。

青年: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能力不够,而是缺乏运用能力的勇气,所以才无法摆脱未成年状态,是这个意思吗?

哲人:是的。并且他还进一步断言:“一定要拿出运用自己理智的勇气!”

青年:哦,简直就像是阿德勒说的话嘛。

哲人:那么,为什么人要把自己置于“未成年状态”呢?说得更直接一些就是,人为什么要拒绝自立呢?你的看法是什么?

青年:……是因为胆怯吗?

哲人:也有这个原因。不过,请你再想一下康德的话。我们按照“他人的教导”活着很轻松,既不用思考难题又不用承担失败的责任,只要表示出一定的忠诚,一切麻烦事都会有人为我们承担。家庭或学校里的孩子们、在企业或机关工作的社会人、来进行心理咨询的来访者,一切都是如此吧?

青年:哎……哎呀……

哲人:并且,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

青年: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呢?

哲人:为了让其处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青年:为何要做这样的事呢?

哲人:这需要你扪心自问一下,因为你也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妨碍了学生们的自立。

青年:我?!

哲人:是的,没错。父母以及教育者往往对孩子们过于干涉、过于保护,结果就培养出了任何事都要等待他人指示的“自己什么也决定不了的孩子”。最终培养出的人即使年龄上成为大人,内心依然是个孩子,没有他们的指示什么也做不了。如此一来,根本谈不上什么自立。

青年:不,至少我很希望学生们自立!为什么要故意阻碍他们自立呢?!

哲人:难道你不明白吗?你很害怕学生们自立。

青年:为……为什么?!

哲人:一旦学生们自立之后与你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你的权威就会丧失。你现在与学生们之间建立的是“纵向关系”,并且你很害怕这种关系崩塌。不仅是教育者,很多父母也潜在地怀着这种恐惧。

青年:不……不是,我……

哲人:还有一点。孩子们遇到挫折的时候,特别是给他人带来麻烦的时候,你自然也会被追究责任。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作为监督者的责任、如果是父母那就是作为父母的责任。是这样吧?

青年:是的,那是当然。

哲人: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允许他们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青年:因为不想由于孩子们的失败而承担责任?

哲人:正是如此。因此,处于教育者立场上的人以及负责组织运营的领导必须时时树立起“自立”目标。

青年:……不要陷入保全自身。

哲人:心理咨询也一样。我们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会加倍小心,不把来访者置于“依存”和“无责任”的地位之中。例如,令来访者说“多亏了先生我才能痊愈”的心理咨询其实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因为反过来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如果是我自己,什么也办不到”。

青年:您的意思是说那是在依存于心理咨询师?

哲人:是的,可以说这对于你也就是教育者也是一样。让学生说出“多亏了先生才能毕业”或者“多亏了先生才能及格”之类的话的教育者,在真正意义的教育上是失败的,必须令学生们感到他们是靠自己的力量做到了这一切。

青年:但……但是……

哲人:教育者是孤独的存在。无人赞美、没有慰劳,全靠自己的力量默默前行,甚至都得不到感谢。

青年:人们能接受这种孤独吗?

哲人:是的。不期待学生的感谢,而是能够为“自立”这一远大目标做出贡献,教育者要拥有这种奉献精神,唯有在奉献精神中找到幸福

青年:……奉献精神。

哲人:三年前我应该也说过,幸福的本质是“奉献精神”。如果你希望获得学生们的感谢,期待他们说出“多亏老师了”之类的话……那最终将会妨碍学生们自立。请一定记住这一点。

青年:那么,具体如何才能做到不把学生们置于“依存”或“无责任”地位的教育呢?!怎样才能帮助他们真正自立?!不要仅仅是观念性地说明,请您用具体事例来解释一下!否则,我还是无法接受!

哲人:好吧。比如,孩子们问你“我可以去朋友那里玩吗”?这时候,有的父母就会回答说“当然可以”,并附加上“做完作业之后吧”之类的条件。或者,也有的父母会直接禁止孩子去玩。这都是将孩子置于“依存”或“无责任”地位的行为。

父母不可以这样,而应该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告诉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为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并且,假如有做出决定时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识或经验——那就要提供给他们。这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青年:自己决定……他们有相应的判断力吗?

哲人:存在这种怀疑的你还是对学生们不够尊重,如果可以做到真正的尊重,那就能够放手让其自己决定一切。

青年:也许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失败啊?!

哲人:在这一点上,即使父母或老师“为其选定”的道路也一样。你凭什么能够断言只有他们自己的选择会以失败告终,而自己为其指出的道路就不会失败?

青年:但是,这……

哲人:孩子们失败的时候,也许你确实会被问责。但是,这并不是关乎自己人生的责任,真正要承担责任的只有孩子自己,所以出现了“课题分离”这一思想主张,也就是“最终要承担某种选择导致的后果的人是谁”之类的想法。并未处于承担最终责任的你不可以介入他人的课题。

青年:你是说对孩子放任不管?

哲人:不是。尊重孩子们自己的决断,并帮助其做出决断。并且,告诉孩子自己随时可以为其提供帮助,并在不太近但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的距离上守护他们。即使他们自己做出的决断以失败告终,孩子们也学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个道理。

青年:自己的人生由自己选择……

哲人:呵呵呵。“自己的人生可以由自己选择”,这是贯穿本日讨论的一大主题,请你好好地记清楚。对,请记在笔记本上。

那么,我们先休息一下吧。请你也回忆回忆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们的。

青年:不,不需要休息!咱们继续吧!

哲人:接下来的对话,需要更加集中精神。而要想集中精神就需要适度休息。我冲了热咖啡,稍微平静一下整理整理思路吧。

上一章:发怒和... 下一章:第三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