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我认同”的勇气幸福的勇气 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
||||
青年:但……但是,这种自卑感和共同体感觉的存在为何要和否定认同需求相联系呢?相反,应该通过互相认同来加强联系才对吧。 哲人:那么,请你再回忆一下“问题行为五阶段”。 青年:……好的。我都记在笔记本上了。 哲人:学生们先是陷入“称赞的要求”,接着发展为“引起关注”或“权力争斗”,其目的是什么呢?你还记得吗? 青年:希望获得认同,继而在班级中取得特别地位,是这样吧? 哲人:是的。那么,取得特别地位是指什么?为何要如此呢?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青年:为了获得尊重或者高人一筹吧。 哲人:严格说来并非如此。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也就是说,不想孤立,想要真实地感到“可以在这里”。因为,孤立首先会导致社会性死亡,不久还会导致生物性死亡。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归属感呢? 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别地位,不要“泯然众人”。 青年:不要泯然众人? 哲人:是的。无可替代的“这个我”不要做“芸芸大众”,任何时候都必须确保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绝对不能被动摇。 青年:倘若如此,我的主张就更加正确了。通过表扬来满足其殷切的认同需求,以此来告诉他“你并非不完美”或者“你很有价值”。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哲人:不,遗憾的是,这样根本无法体会到真正的“价值”。 青年:为什么? 哲人: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青年:也……也许吧,可是…… 哲人: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青年:那该怎么做呢?! 哲人: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青年:自我认同?! 哲人: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 青年:这根本不可能!正因为我们自己无法树立自信,所以才需要他人的认同! 哲人:恐怕这是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吧。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 青年:……你是说我只是一无所长的“芸芸大众”? 哲人:不是吗? 青年:……呵呵呵。你竟能厚颜无耻地说出这样侮辱人的话!……这是我人生中遭受的最大侮辱。 哲人:这不是侮辱,我也是一个普通人。并且,“普通”是一种个性,根本不可耻。 青年:别说俏皮话了,你这个虐待狂!哪里有被人说了“你是随处可见的平凡人”不感觉屈辱的现代人?!获得“这也是个性”之类的安慰就能够真正接受的人又在哪里?! 哲人:如果为这种话感到屈辱,那说明你还想要成为“特别的我”。所以你才追求来自他人的认同,所以你才会追求称赞、期待关注,至今依然生活在问题行为之中。 青年:别……别开玩笑了! 哲人: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青年:不要强调与他人之间的“不同”,即使平凡也要从“保持自我”中寻求价值…… 哲人:是的。因为你的个性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 青年:……那么,关于个性我要说说自己得出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揭示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哲人:哦,我很想听一听。 |
||||
上一章:人生始... | 下一章:问题行...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