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不伤胯

有本事  作者:冯唐

二十一世纪开始这小二十年和二十世纪结束那小二十年相比,人活得明显长了,生活节奏明显快了,一生一婚似乎有些不人道,一生一种身份和职业似乎实在无聊。有一种说法是,二〇三〇年,人类的生物医学科技就能做到让人类永生。即使不能永生,人类平均寿命提高到一百二十岁,如果二十出头初婚就从一而终,跟另外一个人类一百年不变地天天睡在一起,或许人类基因都会因此发生某种突变。如果从二十出头第一份工作就做煎饼,到生命尽头的一百年都坚守一个煎饼摊,他一定会成为他所在城市的煎饼之神。

可是,基因突变是绝对小概率事件,在任何一个领域里成神也是绝对小概率事件。如果平均寿命一百二十岁,估计我等俗众还是会更多地从二、三、四而终,还是会从事第二、三、四份工作或者培养一两个非常认真的爱好。这样,死后的悼词也可以像那些有大成就的老人一样神气:“今天,我们失去了一位老一代企业管理专家,一位杰出的煎饼大师,一位花道灵修者,一位创立新的元素周期表暂时失败者,一位国际著名旅人,一位为北京小动物、为保卫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的政治活动家和国际活动家。此刻,我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和悲痛。”

为了配合这一不可逆转的人类趋势,最近出现了一个新词:斜杠青年。我也被群众揪出来做了斜杠青年(如果不是中老年)的一个代表。具体的表达形式是这样的:冯唐,诗歌圈公认不是诗人的著名诗人/自带被黑流量的油腻的汉语创造者/被老翻译家一致唾弃的英文译者/颠覆三观的情色小说家/高古玉器和高古瓷器痴迷者/《资治通鉴》研读者/战略专家/妇科肿瘤研究者/医疗创业者和医疗变革活动家/一级市场投资者/书法圈公认不会写毛笔字的书道爱好者/饮者。

年近半百之后,这些斜杠被戴多了之后,我也常常被问起:是如何做到的?如何做到跨界不伤胯,不扯伤蛋?我细细思量,简单坦诚,总结三点如下:

第一,专一。看上去像悖论,但是我认为,如果真的想做出跨界成就,首先需要在某个狭窄领域精进,最好修炼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人类所不及的程度。其实,很多黑我的人不了解的是,我是个修炼很深的战略专家(实事求是地不装不自恋地说)。认真研究卵巢癌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儿了,而且也不过是在协和八年最后的三年中。但是这之后的二十年,无论是在麦肯锡做战略咨询顾问的九年、华润集团做战略部总经理的数年、华润医疗创业的数年,还是做一级市场投资的这近三年,平均每周工作九十个小时,其中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是在思考、分析、制定各行各业和组织的战略:愿景是什么?使命是什么?价值观和初心是什么?中长期目标是什么?在什么地方竞争?商业模式是什么?在保持初心的前提下,如何挣钱、多挣钱、持续性地多挣钱?核心组织能力是什么?如果没有,如何补充?需要哪些资源?如何去得到?在战略规划这个领域,做过乙方(咨询顾问)、甲方(企业),也按照自己制定的战略创过业,见过猪跑,吃过猪肉,也养过猪。

第二,学习。跨界意味着要离开自己感觉舒适的领域,来到一个陌生的领域,还要和另外一些这个领域的专家、大神合作或者竞争,能仰仗的终极利器就是学习。仰仗在自身专业领域成为专家的过程中练就的学习能力,仰仗二八原则,认真搞明白一个新领域里的最核心的三十个专业术语,读一本此领域里的经典教科书,缠着问两个此领域里的真明白人一人一百个问题。如果有条件,在新的领域中找到一个能给你实际帮助的导师,不需要占用他很多时间,真困惑的时候,再思考一下,如果还不明白,去问导师,往往在见识上容易突破。

有本事

第三,勇敢。尽管有很多成语和古典智慧可以壮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触类旁通”“治大国若烹小鲜”,但是一个实事求是、心智正常的人刚开始跨界,难免心虚。你已经是某个行业的顶尖专家了,你也埋头学习了核心知识和技能,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胆!胆!胆!喝三大碗酒,去景阳冈打虎!尽管你不是打虎的专家,但是你是武松啊,也经过了潘金莲的考验。商代巫师们在龟甲兽骨上刻字之前,他们也没练过王羲之的《兰亭序》。《诗经》里很多诗人写诗之前,他们也没读过《唐诗三百首》。革命先辈们在延安规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略之前,他们也没在麦肯锡工作过很长时间。

上一章:到底什... 下一章:我的投...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