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儿童的占有心理及其变化

有吸收力的心灵  作者:蒙台梭利

我们不能通过说教来防止孩子弄坏东西。如果一个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得到,我们会对他们进行说教。但我们说教的有效性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之后他们还会重新再来。

在对我们在实验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现在我们开始对它们进行研究,并给出我们的解释。儿童的年龄以及他们在每一个年龄段所表现出的兴趣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素材。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行为与人类的最高特征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建设过程正在这些现象中进行。这与毛虫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现象一样。毛虫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从树叶上爬开,来到两个茎杆之间开始了它一项神秘的工作。不久之后,我们会看到它吐出了一条细小而透明的丝线。毛虫开始结茧了。对于儿童来说,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们能够专注于某件事情。我们学校的一个三岁半的小女孩,她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令我们吃惊。虽然她身边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但她仍会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毫不受影响。小女孩的专注程度是很少见的,即使在成年人中也只有一些个性鲜明的人才会如此专注。我们常常认为这是天才的特征。对于一个年纪这么小的儿童来说,我们当然不会称其为天才,但如果这一情况发生在许多孩子身上,那我们就不得不接受一个重要的事实了。就像罗盘能够为我们导航一样,儿童专注于某件事情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不是说儿童必须以同样一种方式集中注意力或专注于一件事情,但如果儿童不能专注于某件事情,他就不能正常地成长发展。如果儿童不能集中精力,他就会被周围的事物所左右。儿童喜欢各种各样的事情,并且会一件一件地去做。但一旦儿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他就会静下心来,安排自己的世界。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停变换工作,他将永远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正所谓“事事通,样样松”。但如果一个人目的明确,并且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我们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我们甚至会不知疲倦地告诫大学生们要有一种专注的精神。但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建议毕竟是建议。我们不能通过建议让成年人集中精力,更何况三岁半的孩子。很显然,儿童们不是有意识地去集中自己的精力的。

儿童会专注于某件事情这一情况又给儿童心理学带来了新的内容,它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是如何让一个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大自然所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儿童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这种兴趣能够促使儿童完成个性发展所必需的创造性工作。

当儿童具有了专注于某件事的能力之后,就开始具有了韧性。韧性或称持久力是人类性格的又一特点,在专注的能力出现之后,韧性也随之出现了。我已经说过,儿童经常不停地重复一些活动。儿童做这些重复的活动没有任何外在的目的,那么很显然确实有一种内在的目的在驱使。儿童在集中注意力做完某件事之后会不停地重复做这件事情,这种行为会起到一种巩固的作用。这标志着人类性格形成的另一个阶段开始了。在这里起作用的不是儿童的意愿而是自然的意愿,大自然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人类完成自己的事业。

实际上,儿童不停地重复某项工作还有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说明儿童具有完成他们所做事情的能力。我们学校里的儿童可以自由选择要做的事情,儿童们准确无误地表达了这种能力。他们会日复一日不停地做下去。对于成人来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没有意志力。相反,如果一个人明确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我们就会说这个人有很强的意志力,很有能力。

儿童的行为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而成年人的行为则是其思想的反映。如果儿童要锻炼某种能力,他显然不会时时刻刻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内在力量决定了儿童的选择。如果这种内在力量的作用受到限制,儿童意志力和专注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如果我们想让他们获得这种能力,就必须让他们远离成年人的影响。儿童也会本能地摆脱成年人的控制。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这些能力加以研究就会发现,这很合乎逻辑。但儿童不是根据逻辑推理行事,而是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自然已经为他指定好了发展道路。人的发展与动物有很大相似之处,他们都会遵循已经定好的发展道路,并同时努力摆脱成年个体的约束。自然规律对成长和发展进行指导。如果一个人想建立自己的性格,完善自我就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人们可能会等待人类心理各个部分的成型。通过观察我们总发现,这一过程不是教育的结果,而是自然规律支配的结果。这是自然界的贡献,而不是人类自己的贡献。这是一项创造工作而不是教育工作。此外,另一个显著变化更能说明这一点。受到阻碍,没有完全发展的儿童在经过努力逐步走向正常之后,他们消失了的性格特点又重新显现出来。

很明显的一个例证就是儿童的占有心理。一个正常的儿童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所喜欢的事情,这就导致了他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本身,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事物所包含的知识上。因此,他的占有欲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我们会很奇怪地发现,一旦儿童得到他们渴望得到的东西之后,就会丢掉或打坏这些东西。似乎儿童的占有欲和破坏欲是相伴而生的一样。但是既然没有东西能够永远引起人们的兴趣,儿童的这种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以手表为例,手表是用来为我们指示时间的,这是它的价值所在。但对于甚至不知道时间意味着什么的儿童来说,在他拿到手表时就很可能把手表摔坏。大一点的孩子可能知道手表是做什么的,拿到手表之后,他可能会努力想知道手表是如何做的。他会很小心地把手表打开,看一看齿轮和指针是如何工作的。但这也同时说明,他对手表本身已经不再有任何兴趣了。他的兴趣已经集中在了手表的工作原理上。儿童需要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对物体的深入了解。

努力了解物体的工作方式是占有心理的第二种类型,这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儿童摘花就是为了摘到之后把花扔掉或弄碎。在这种情况下,占有欲与破坏欲是同时存在的。但如果儿童对花已经很了解,知道花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样的,他就不会摘花,也不会去弄坏它。他只会对花进行仔细研究。他的兴趣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性,他想占有的是知识。同样,儿童可能会为了得到蝴蝶而把蝴蝶弄死,但如果他的兴趣集中在昆虫或昆虫在自然界的角色上,他就会对蝴蝶进行仔细的观察,而不是抓住它或弄死它。这种对知识的占有欲集中表现为儿童被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所深深吸引。我们可能会说,孩子们“深深地爱上了周围的环境”。这种对周围环境的热爱使儿童非常小心、仔细地做每一件事情。

如果这种占有的热情是为了获取知识,那么它就会达到更高的层次,引领儿童打开知识的大门。同样,好奇心也会激发科学研究,成为科学研究的动力。一旦儿童对某一件事物有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心就会发展到其他事物上。通过对我们学校里儿童进行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种占有心理是如何转变成爱护心理的。孩子们所用的练习本从来不会缺页,不会有墨斑,也不会有擦过的痕迹。他们的练习本总是干干净净的。

历史上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有追求美好的本性。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理解生命,进而保护和发展生命,最后通过他们的智慧对生命提供帮助。农民们不总是照看他们的作物和饲养的动物吗?科学家们不也是没日没夜地进行科学研究吗?人性以占有的毁坏开始,以爱和服务他人结束。以前弄坏花园里植物的孩子,现在已经开始细心地观察植物的成长了。他们不再把植物称作“我的……”而是称作“这个……”了。这种升华和爱源于他们心理出现的一种新的意识。

我们不能通过说教来防止孩子弄坏东西。如果一个孩子要得到一件东西只是为了不让别人得到,我们会对他们进行说教。但我们说教的有效性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不久之后他们还会重新再来。只有工作和集中注意力才能为儿童带来知识和爱,才能把潜藏于儿童内心深处的美好东西挖掘出来。学习、爱和服务他人是所有宗教的主要特征,但人类精神的真正建造者是儿童。他们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如何教授我们做人行事,他们也告诉我们大自然是如何根据一定规律安排人类的成长和发展的。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物理学、植物学,也不是人类的手工作品,重要的是人类的意志和精神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儿童是人类精神的创造者,儿童自由发展所遇到的障碍就像墙上的石头严重束缚了人类的心灵。

上一章:第20章 下一章:第22章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