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 像操作一部机器那样进行管理以实现目标原则 作者:瑞·达利欧 |
||||
无论用什么方式,更高层次的角度都有助于你设计目标、建造机器来实现目标。我经常把桥水实际产出与我头脑中期望的产出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寻求改进的方法,从而保证了桥水这部机器的成功运转。 关于你应该为自己的公司设定什么样的目标,我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我只是想说,本书生活原则部分所涉及的目标设定总体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公司。但是我希望指出,在运作公司的过程中,你和你的同事必须清楚地知道,如何从你公司总体的目标和价值观中,推导出具体的目标——节约成本,让客户更加满意,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等。 不管你设计得有多好,你的机器总会出问题。你自己或其他能力强的技术人员需要发现这些问题,打开机器盖子来诊断其根源。你及任何负责诊断的人必须了解机器的每组部件——设计和人,也必须清楚他们是如何协同运作的。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几乎包括设计在内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有关。如果不能从更高的视角看待机器,并且看到所有部件的情况及如何协同运作,你必定诊断不出问题,失去潜在可能。 在桥水,我们机器的总体目标是为客户创造优秀的回报——当然是反映在其投资收益率上,但也反映在我们之间的交往以及我们对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的共同判断上。这种对创造优异回报的承诺,是我们在桥水的首要目标。坚守这种超高的标准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个挑战,尤其是在我们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在接下来的几条中,我会回顾案例,讲述我们的客户服务质量如何下滑,以及如何通过五步流程对机器实行改进的过程。 但我想先跟你们分享建造、改进任何机构的高层次原则。 10.1 从高层面俯视你的机器和你自己 高层次思考不是指级别高的人所做的思考,而是指自上而下地审视事物,如同你从外太空看你自己和整个地球。从这个绝佳角度,你会看到大陆、国家和海洋之间的联系。拉近镜头,你还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可以近距离看到你的国家、你的城市,再到你的街区,最后到你身边的环境。从这个宏观的视角,你对事物有了比仅围着你自己的房子打转更深刻的洞悉。 a.不断把结果和你的目标进行对照。你必须经常在努力达成目标的同时,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评估,因为所有产出都能反映出机器运转情况。只要发现机器的问题,你就要进行诊断,了解是设计不对,还是员工未能恪尽职守。 样本量很重要。任何问题既可能是某种一次性缺陷,也可能体现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根源。如果你看过足够多的问题,对于你就能轻松判断究竟属于哪种情况。 b.出色的管理者就是一家机构的工程师。出色的管理者既不是哲学家、演艺人士,也不是实干家或艺术家,他们是工程师。他们把机构当作机器看待,兢兢业业进行维护和改进。他们设计出流程图,展示机器如何运作,如何对设计进行评估。他们开发出量化工具来评价每个独立的机器部件(最重要的是人)和整部机器的运转情况。他们不断对设计和人员进行完善以便更好发挥作用。 他们不是随意而为,而是心中装着机器运行的因果关系,系统地进行维护改进。他们非常关心与此相关的员工,不希望对员工的态度、期待导致员工心情不愉快,从而影响机器的持续改进。对员工漠不关心,既对个人不利,也对个人所属的团队不利。 当然,你在机构中的职位越高,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越重要,但你仍然必须具备必要的管理/协调技能。一些年轻的企业家都是从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并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提升管理能力的。也有一些人一开始具备了管理技巧,随着职位攀升逐渐再发展出想象力。就像伟大的音乐家一样,所有出色的管理者都同时具备创造力和技术能力。任何层级的管理者,如果不具备组织工程师的技能,就不会成功。 c.制定量化评价工具。量化工具能够通过提供数字、在仪表盘上显示报警灯等方式说明机器运转的结果,是进行效果评价的客观途径,并对提高生产率往往有良好功效。如果你的量化工具足够好,你仅凭该工具就可以对人们的行为及后果做出准确的判断。 在制定量化工具时,要考虑到你为了解事物进展而需要回答的最重要问题,要假设哪些数据可以揭示答案。不要用你已经有的数据,也不要按你的需要去粉饰数据,因为那样做你就无法得到你想要的答案。首先问你需要回答的最重要的问题,并设想一个会给出答案的量化工具。 要记住,任何一个量化工具都可能给出错误的结论,你需要足够多的证据来寻找规律。当然,输入量化工具的信息也需要经过准确性评估。从评级的平均数里面,可以衡量准确性,那些给出很高平均分的评级结果可能存在问题。强制人们对同事绩效进行从优到劣的排序,也有一定帮助。强制排序与曲线定级基本属于一类。能进行跨部门、跨团队独立评分的量化工具特别重要。 d.要注意别把精力过多用于应付各种事务,而忽视你的机器。如果你把精力用在完成每个单项任务上,你就会不可避免地忙碌不堪。如果你能把注意力放在建造和管理机器上,就会不断有所回报。 e.别被突发事件分散注意力。不管任何项目或计划多完备,总会产生一些突发问题,看起来似乎属于紧要且需要关注的问题。但这些突发事件可能是陷阱,分散你的精力,让你无法像机器一样思考,所以你自己一定要警觉,不要被别的事情吸引。 10.2 应对每个问题的手段都要服务于两种目的…… ……(1)让你与目标更为接近;(2)能够对机器(人和设计)进行培训和测试。第二个目的比第一个更为重要,因为这是你打造一家稳健的公司,并使其在各种情况下运转良好的关键。很多人都更关注第一个目的,大错特错。 a.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一个案例。要思考它属于什么类型的案例,应适用于什么样的原则。这样做并帮助其他人这样做,你就能针对此类问题的反复发生找出妥善的应对方案。 b.如果出现问题,要在两个层面进行讨论:(1)机器层面(该结果怎样产生);(2)案例层面(如何应对)。不要仅仅就如何具体应对进行案例层面的讨论,因为这是微观管理(你是在做你手下员工该做的工作,他们会错误地觉得没什么大不了)。要进行机器层面的讨论,弄清楚事情应该怎么样才是正确的,并探究为什么没有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如果你急于确定应对策略,你必须告诉你的手下该怎样做,要确保解释清楚你想怎么做以及相关原因。 c.制定规则时,要解释清楚背后的原则。你不会希望手下员工对你所制定的规则只是敷衍了事,规则必须明确较高的道德标准,让员工感到有责任严格遵守,同时还要在实践中对规则进行完善。做到这一点,要靠稳健的、经由公开讨论测试过的工作原则。 d.你的政策应当是你的原则的自然延伸。原则是分层的——有一些至关重要,有一些则不太重要,但都是决定你的政策的,而你个人决策受政策影响。要对政策进行梳理反思,确保彼此之间一致,也要梳理政策所依据的原则,这样做很有帮助。 如果出现无政策可循的问题(例如,某员工的职责是出差,却因出差导致了潜在的健康风险),就不应在不诉诸更高层次原则的情况下随随便便做出回答。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制定政策必须像司法体系形成判例法那样——在应对具体案例和解释法律适用过程中,反复酝酿、循序渐进。 这就是我的行事方式。当一个案例发生,我要为自己的应对方法设定原则,并与他人达成共识,看大家是否都认同这些原则,否则就进行修改完善。桥水的原则和政策基本上就是这样产生的。 e.尽管好的原则、政策几乎都会提供良好的指南,但要记住每条规则都会有例外。每个人都有权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判断——实际上也有义务对原则和政策提出挑战,如果与自己所相信的最佳方法存在不一致——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去对原则和政策做出改变。改变政策必须经政策制定者(或对完善原则负有责任的人)批准。 若有人希望在桥水的重要政策上寻求例外,他们必须就此起草一份新的政策建议,上报给管理委员会。 例外情形应该是非常罕见的,因为如果一项政策有了太多例外,就不会有多大效果。管理委员会将正式进行讨论,或者拒绝,或者适度修订,或者予以采纳。 10.3 了解管理、微观管理和不管理的区别 出色的管理者重视协调,而非亲力亲为。就像乐队的指挥,他们并不演奏某个乐器,却能指挥整个乐队演奏精彩的乐章。相比之下,微观管理是事无巨细向下属交代任务,甚至替他们完成任务;不管理是指员工在没有你的监督和参与下独自工作。为了取得成功,你需要了解这些区别,并在适当的层面做好管理。 a.管理者必须确保自己负责的领域运转有效。他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1)把员工管理好(如上所述);(2)“下沉”去做本不该自己做但下属做不好的工作;(3)把管理不好的领域提交给上级管理。第一个选择是最优的;第二个说明要对员工和设计做出改变;第三个选择是很艰难的,但有时是必要的。 b.管理你的下属就好比是在“一起滑雪”。如同滑雪教练在滑雪中指点学员一样,你应当与员工密切接触,在实际工作中评价下属的优缺点。通过试错进行适当的调整,慢慢地,你就能够看出他们能独立完成什么任务,不能独立完成什么任务。 c.优秀的滑雪者当滑雪教练要比新手当教练强。可信度加权也适用于管理。你的过往记录越好,你作为教练就越有价值。 d.你应当把具体工作授权给员工做。如果你把自己限于细节,你要么存在管理或培训方面的问题,要么手下人能力不济。出色管理者的标志是他不必亲自做任何事。管理者应视自己陷入细枝末节为不良信号。 同时,如果觉得你自己距离实际情况太远,根本不了解那些重要而缺乏管理的事务,只想着授权给别人做事挺危险的。出色的管理者知道这二者的区别。他们会加强招募、培训、监督,以便让员工尽量很好地独立完成任务。 10.4 了解员工及其工作的动力,因为人是你最重要的资源 对每个人的价值观、能力和技能做一个完整的评估。这些素质是一个人行为的真正动力,详细了解这些信息后,你就会知道一个人能做好什么工作和不能做好什么工作,应该避免做什么工作,以及应当如何培训他。对员工的评估应当随员工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你不了解你的员工,你就不知道该要求他们做些什么。你就像在暗夜飞行,如果你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就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你自己。 a.经常了解那些对你和公司重要的人。对关键员工进行详细了解,敦促其将困扰自身的问题说出来。这些问题可能是你所忽略的,或者是他们对其存在误解。不管如何,把这些问题公开提出来是至关重要的。 b.对员工的信心应通过了解而来,而不是随意猜测。管理者不能对自己不了解的人授权。了解人并决定给予他们多少信任是需要时间的。有时候,管理者对新入职员工能否完成职责没有信心,新人会感觉被冒犯。新员工会觉得这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其实管理者虽然只是比较务实,认为还没有时间认识新员工,双方也没有直接接触,无法对新员工有所了解。 c.根据你的信心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查了解。从事管理,基本上包括对你所负责的任何事情进行调查摸底,以便发现可疑信号。根据你的了解,你来决定自己了解事情的程度应该达到多深:对于看起来可疑的人和事,要多做了解;对有信心的人和事可以简单一些。在桥水,我们用一系列工具(问题日志、量化指标、每日更新、检查清单等)来得出客观的考核数据。管理者应经常进行评估和现场核查。 10.5 明确职责 要消除含糊的预期,让每个人意识到假如他没有达成目标或完成任务,那是他个人的失败。最重要的人是这样的人:他们对完成使命负总体责任,他们知道应当做什么,并有确保完成任务的纪律。 a.记住谁负什么责任。这似乎显而易见,但总有人无法履行自己的责任。即便一个公司的高层有时也会表现得像一个正在学习踢足球的孩子,只会跟着球跑,努力提供援手,却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这对绩效没有改善反而有破坏作用。所以,要确保让员工记住整个团队的工作方式,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b.防止“角色错位”。角色错位是指某个工作岗位因为情势变化或临时需要而未经深思熟虑就做出变更。角色错位通常会导致让错误的人承担错误的职责,并使得工作分工变得模糊不清。 10.6 深入探究你的机器以了解你能从它那里期待些什么 要经常问责你的下属的工作,并确保其明白这能揭示问题和错误,对他们自己和别人都是件好事。这样做是为了让你得到你所想要的结果,即使对那些做得很好的人也要这样问责(尽管给他们的自主空间可以相对大一些)。 问责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下属也应当经常向你问责,你就也可以得到提升。此时,他们会明白自己也像你一样有责任找到解决办法。站在看台上品头论足,比在球场上拼搏要容易得多。把人赶进球场一显身手可以让你的团队变得更强。 a.获取足够程度的理解。管理某个领域时,要对你身边的人员、流程和问题有足够充分的了解,以便做出明智的决定。若没有这种了解,你就会轻信别人讲给你的故事和各种借口。 b.不要保持太远的距离。你应当非常熟悉你的员工,定期和员工交流反馈,进行高质量的讨论。虽然你不希望被一些闲言碎语打扰,但你必须能够从适当的人那里快速获知信息。你的工作设计中必须包含做这些事情的时间。否则,你就会冒管理不当的风险。我开发的工具能够让我拥有一扇窗子,了解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喜好是什么,遇到问题我会及时跟进。 c.利用“每日更新”来了解团队成员的行为和思想。我要求下属每天花10—15分钟简单写一下当天的工作、遇到的问题以及反馈意见。通过阅读这些工作记录并交叉验证(例如了解其他合作人的表现),我可以估测他们如何合作、情绪如何、有哪些线索需要注意。 d.问责以了解问题会不会突然发生。如果问题出乎你的意料,可能是因为你远离了你的下属和工作流程,或者你对下属和流程可能导致的不同后果缺乏足够认识。在危机酝酿期间,必须保持密切的沟通,以确保不会发生意外情况。 e.问责过程要触及你直接下属的下一级。你要知道他们向你的下属直接报告哪些内容,观察他们在你的下属面前的行为,否则你无法了解你的下属是如何管理他的下属的。 f.允许你下属的下属随时越级向你汇报。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提升责任心的方法。 g.别想当然地认为员工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员工的回应可能基于其错误的理论,或者是凭空编造的,所以你应该时不时进行交叉核验,尤其是听上去可疑的时候。一些管理者不愿这么做,感觉这样做似乎是不信任员工。管理者应当明白,信赖正是通过这个探究的过程来实现的。如果员工懂得了这一点,他们在表达意见时就能提高意见的准确性,你也会越来越清楚你可以信赖谁。 h.要学会明察秋毫。你会总是听到一些话,说某个人对某件事有意见,或者遵守原则不当。例如,不指名道姓地提及“我们”,可能暗示某个人要逃避错误。 i.让问责过程透明,而非私下问责。这有助于保证问责过程的质量(因为别人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也能强化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文化。 j.欢迎被问责。欢迎别人问责你很重要,因为没有人能够客观看待自己。当你被问责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你的情绪化的“低层次的自己”可能会针对别人的问责说出这样的话:“你这个古怪的家伙,你竟然反对我,让我感到很难堪。”但你内心理性的“较高层次的自己”会这样想:“我们能这样诚实真是太棒了,这样的理性交流能够保证我去做正确的事情。”要服从于“较高层次的自己”,同时记住问责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除了让你的公司正常运行、保持自己与问责你的员工之间的良好交往以外,你自己要能经受住此类问责,这会提升你的人格素质,让你保持镇定。 k.对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的人,相互间的沟通通常不畅。假想一下你要对没有嗅觉的人描述玫瑰花的香味会怎么样。不管你的描述有多准确,都不会产生效果。思维方面的差异也是如此。这就像是盲点,如果你有一个盲点(我们每个人都有),你就很难发现那里有什么。解决这些差异需要很大的耐心和开放心态,还要与其他人互动验证,以便形成完整的图景。 l.不放过一个可疑线索。把所有可疑线索找出来是件很值得做的事情。因为:(1)小问题可能是潜在大问题的征兆;(2)解决小分歧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分歧;(3)在努力营造崇尚优秀的文化的同时,要经常指出问题、直面问题,无论问题有多小(否则你就可能面临陷入容忍平庸的风险)。 对工作进行优先排序可能导致你忽视了身边的小问题。对小问题熟视无睹就会让人认为你允许小问题的存在。想一想如果你的房间遍布小块垃圾,而你要踩着它们才能穿过房间。的确,房间的另一边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处理,但随手捡起小块垃圾也不会耽误什么。通过强化一种崇尚优秀的文化,就会产生第二轮、第三轮涟漪。虽然你没必要把每一块垃圾都清除,但你不应忽视你踩着它们通过这个事实,在你通过的途中拾起一两块也不是很难的事情。 m.解决问题有很多办法。在评估责任人如何完成工作时,不应仅仅看其是否按你的想法去操作,而是是否以好的方法去操作。不要指望能以一种方式取得成功的人,还能以另一种方式达成。那就无异于强制要求贝比·鲁斯改变他的击球方式。 10.7 像公司的拥有者那样思考,要求你的同事也这样做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如果你不受你行为结果的影响,那么你就不会为行为负责。如果你是一个员工,老板付给你钱让你上班取悦他,那么你的思维就不可避免会被这种因果关系牵着走。如果你是一个管理者,要确保你设计的激励和惩罚措施能够让员工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而非部分责任。这需要一些简单直接的安排,例如让他们觉得是在花自己的钱,在非办公时间也不应忽视职责。如果员工发现他们自己的收入待遇直接与公司相关,这种类似所有者的关系就会产生回报。 a.休假也不应忘记责任。像所有者那样思考,意味着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妥善履行职责。即便外出度假,你也有责任确保工作不丢。你在外出休假之前,可以做好一系列安排和协调,确保一切尽在掌握。这不需要太多时间——远程检查一下工作进行的状态也就需要一个小时,而且不需要每天都检查,因此一般情况下,你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候跟进一下。 b.强迫自己和员工做困难的事。这是一项自然法则:你要想保持强壮,必须坚持锻炼。你和你的员工要像健身房的教练和学员那样配合,让双方都保持健康。 10.8 承认并应对好关键人物风险 对每个关键员工必须至少安排一个替代人选。确定好继任者,并加以训练助其履职。 10.9 不要对所有人等同视之,要合理对待、有所区别 人们常说,对人区别对待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但是,合理对待人就必须有所区别,这是因为人和环境都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裁缝,你不会为顾客剪裁缝制同样的衣服。 然而,要按照同一套规则来对待员工。这就是我努力把桥水的原则不断充实完善的原因,要确保原则足够有深度,并考虑各种差别。例如,若某个员工曾经为桥水效力多年,他的待遇自然异于别人。类似的,我认为不诚实是不可容忍的,但我不会对所有人、所有不诚实的行为都同样对待。 a.别轻易被迫让步。在过去那些年里,许多员工威胁我,说他们要辞职、起诉我,或在媒体上爆料羞辱我——以你能想出的各种方式。一些人奉劝我比较简单的方式就是息事宁人,但我觉得这样做未免有些短视。让步不仅仅有违于你的价值观,还释放出了规则被修改的信号,以后还会招致此类事件。所以,捍卫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虽然在短期内比较艰难,但是我愿意接受挑战。我关切的是要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别人怎样看我。 b.关心员工。如果你不是与你关心和尊重的人一起共事,工作就没有意义。我会出席任何别人真正需要我的场合,如果整个机构和团队都是这样行事,就会变得很强大、很值得为之奉献。在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必须对其进行私下慰问。 10.10 优秀的领导一般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不愿意用“领导力”一词来描述我的所思所做,因为我不相信大多数人认为的“高超的领导力”能发挥作用。很多人认为优秀的领导者很强势,能激发别人的斗志,激励别人追随自己,很强调“追随”。这种典型的领导者通常把疑问、异议看作威胁,宁愿员工做到“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做”。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负有决策的义务。但因为领导者并非看起来那样的全知全能,人们总会觉醒,并感到气愤。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既喜欢他们的魅力领袖,同时又渴望将其推翻。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与我所认为的有效关系相去甚远,而发挥出最大的有效性,则是“领导者”最需要做的事。坦承自己的不确定、错误和弱点,比试图掩藏要务实得多。更重要的是,拥有好的挑战者胜过拥有好的追随者。理性的讨论和分歧是务实的,因为这可以对领导者进行压力测试,让其重视那些被其忽视的事物。 我认为,领导者有一件事不应该做,那就是操纵。有时候领导者会操纵员工情绪来促使员工做事,而如果员工明白过来,他一般是不会做的。在创意择优的环境下,你是在与聪明人打交道,你一定要按理性思维行事,而非基于本能和情绪。 最有效的领导者的工作目的在于:(1)开明地寻找最佳答案;(2)带领他人一道进行寻找。这就实现了一起学习、求取共识的局面。一个真正伟大的领导者难免会对一些事情拿不准,但随时准备通过开明的探索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在其他方面不变的情况下,如果领导者在外形和行为方面更像技艺超群的忍者,就总是能战胜动作片里孔武有力的英雄。 a.既要弱,又要强。有时候,问别人问题来形成判断可能被认为是弱势和不果断的表现。这当然不是。问问题是理智行事的必要条件,也是变得坚强和果断的前提。 要经常向有智慧的人寻求建议,让比你强的人来具体指挥,目的是做到理解最佳、领导决策最佳。要保持开放心态,同时还要行事果断,与跟随你的人求取基本共识,要知道,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你,甚至可能大多数人都不赞同你的意见。 b.不要担心你的员工是不是喜欢你,不要让他们告诉你要如何做事。你要操心的是要尽可能做出最佳决策,因为不管你做什么,很多人都会说有些事你做得不对,或很多事都做得不对。人的本性就是这样,希望别人相信他们的观点,如果你不信,他们就会生气,即便他们自己也没有理由相信自己就是正确的。所以,如果你是个合格的领导者,你就不应该对别人不认同你的意见而感到意外。重要的是,你在评估自己决策正确与否时,要有逻辑、立场客观。 只要你自己有适当的开放心态,即便你相信自己比一般人更有见解,也不能说明你缺乏逻辑或武断自负。实际上,认为一般人的想法超过你和你身边见解超群的人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不合逻辑的。因为,你们是经过了一番努力才到了现在的高级职位,而且你和那些很有见解的人比一般人都拥有更多的信息。否则,你们和那些普通的人就不会处于现在的工作职位。换句话说,如果你的见解不比一般人高,你就不会是领导者;如果你的见解比他们的更高,那就不必担心你做的事情不受欢迎。 因此,你该如何对待员工呢?你的选择或者是忽略其存在(导致他们怒气冲冲,而你不管他们怎么想),或者无原则地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这不是什么好主意),或者是鼓励他们把分歧摆到桌面上,经过公开、理性的讨论让每个人了解你观点的相对优势。要允许把分歧公开,愿意进行观点论战,无论输赢,只要最好的观点胜出即可。我相信,创意择优不仅可以产生比其他机制更好的结论,还能使合理但不受欢迎的决策赢得更多认同。 c.不要发号施令让别人服从你,要努力为人所理解并理解他人,以达成共识。如果你希望让别人服从,或是出于自我为中心或是由于你认为按自己的想法行事更为有利,长此以往,你可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当只有你一个人在思考时,结果不一定好。 独断专行的管理者没有自己的班底,也就是说他的下属都没有自己的观点。这在长期看来不利于每一个人。如果你发出太多的指令,人们可能会有怨言,对你的命令阳奉阴违。你对聪明人施加的最大影响——以及他们对你施加的最大影响——来自持续就真实情况和最佳决策去求取共识,这样你们追求的是同一个目标。 10.11 确保你和你的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欢迎别人监督你负起责任 让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是指充分理解他们和他们的处境,并评估他们是否能够和应该换一种做法,并与他们保持共识;如果他们无法满足一定要求,就将他们解职。当然,这不是说要对他们实行微观管理,也不是让他们必须达到完美(让工作量特别饱满的员工把每件事都做得出色,这不现实,也不公平)。 但是让人承担责任可能会招致不满,你也不需要凡事都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要与他们共同探讨做事的逻辑,以便让他们理解你这样做的价值,但别让他们自行其是。 a.如果你已经与别人就某事的做法达成一致,要确保其按此操作,除非你们就改变做法已形成共识。人往往无意识地倾向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非需要做的事。如果他们忽视了做事的优先顺序,你需要为他们重新指引方向。这也是为什么经常听取员工汇报工作进展很重要的部分原因。 b.区分两种不同的失败情况,一种是没有遵守约定,第二种是根本没立约定。如果你没有明确表达你的预期,你就不能让下属为没有达到预期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不要假定有些事情虽不明说也能理解,常识在实际中并非都那么常见,如果有具体要求,就要明示出来。如果责任总是因为规定不具体而落空,则应想想是不是需要修改设计。 c.避免下沉现象。这是指管理者被迫去做下属的工作,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下沉现象类似于角色错位,因为管理者跑去干本应属于别人的活。尽管为了达成目标,角色错位在临时情况下可能有一定合理性,但也意味着机器的某个部分发生了故障而需要修理。下沉现象则是管理者经常不能调整职责,不得不去承担其他领域的职责,而实际上这些事别人完全能做得很好。当管理者更多地关注完成任务而不是操作机器时,他肯定犯了下沉的错误。 d.当心那些混淆目标和任务的人,因为如果他们分不清楚,你就不能信任他们并给他们委派职责。清楚目标的人通常能有大局观。一种测试方法是:问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目标XYZ的进展如何?”好的回答是先指出关于XYZ整体进展的总体情况,如果需要,再分述各任务情况来支持论证。只见任务不见目标的人只会讲任务完成情况。 e.当心缺乏重点、徒劳无益的“理论上应当”。所谓“理论上应当”,是指人们主观臆断别人或自己能够胜任某件事,但实际上并不知道能否胜任(如“萨利应该能够做XYZ”)。要记住,如果你真的希望做成某件事,你需要找在相关领域有成功经验的具有可信度的责任人来执行。 类似的情况还有,当人们讨论如何解决问题时,会模糊地、隐匿具体人名地说“我们应该做XYZ”。一定要明确“我们”是谁,要指名道姓,而非仅仅用一个模糊的“我们”,并意识到他们有责任来确定具体工作是什么。 一些并不承担责任的人相互说“我们应当……”是毫无意义的,那些人应该向责任人指出应该做什么事情。 10.12 清楚地传达计划,用明确的量化指标对进展予以评估 员工应当了解本部门的计划和设计。当你决定偏离既定路线时,应与相关方沟通你的想法并征求意见,以便让所有人都了解新的路线。这样可以让人们接受该计划,或者表达怀疑而提出改动建议。这也使目标清晰,看出哪些人在坚守职责,哪些人无法履职。应当每季度至少开一次部门会议,在会上重申目标、任务和职责,也可以每月开一次会。 a.继续推进之前要回顾计划执行情况。在提出新的计划付诸实施之前,要花些时间反思迄今机器所发挥的作用如何。 有时候员工觉得难以把当下的情况纳入考量或对未来做出预测。有时候他们忘记是哪些人、哪些事导致事情发展得顺利或不顺。让他们或你自己,来说说我们如何走到当前阶段,你可以对照结果,把做得好或做得差的重点项目突出标示出来,勾勒出一幅整体的图景和目标。确定哪些人负责哪些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并协调达成共识。要能够在不同层面把所有这些项目联系起来,以便让员工理解整个计划,给出反馈,并最终建立信心。 10.13 在无法充分完成职责时,将问题提交给上级解决…… ……让你的下属也积极主动这样做。将问题提交给上级的意思就是说你自认为无法驾驭某种情况,并让别人来充当“责任人”。你提交问题的对象——你的上级——可以决定是否辅导你完成工作,或由他们接管你的工作,或让其他人来做,或采用其他办法。 很重要的一点是,把问题提交上级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一种责任。所有的责任人都将最终面临这样的考验,即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驾驭。要把自己的忧虑提出来,使得老板知道风险所在,让老板和上级责任人能够就下一步的工作达成共识。如果不能驾驭而又未把责任提交给上级,那才是最大的失败。要确保让员工有积极主动性,要求他们在无法符合预期目标或在截止日期前无法完成时,及时说出来。这种沟通非常重要,能帮助我们就如何解决具体问题以及寻找什么人接手达成共识。 |
||||
上一章:建造并进化... | 下一章:11 发现问...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