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 诊断问题,探究根源原则 作者:瑞·达利欧 |
||||
当遇到问题时,你的目标是剖析问题的根源——具体到哪些人、哪些设计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探究人和设计造成的问题是否带有一定的规律性。 导致无法准确诊断问题的最常见原因有哪些? 根据我的发现,人们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遇到的问题当成一时的差错,而没有借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诊断,以便实施改进。他们即时动手解决问题,却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导致失败频频发生。全面、准确的诊断尽管要耗时多一些,但对未来大有益处。 人们最常犯的第二个错误是诊断时不提及个人姓名。如果不把问题与造成问题的责任人挂钩,不探究他们失败的具体原因,就不会促进个人和机器做出改进。 第三个最常见的错误未能把这次诊断中吸取的教训与之前的教训联系起来。要确认某个特定问题(“哈里很粗心”)的根源是某种规律使然(“哈里总是很粗心”),还是相反(“这样粗心真不像哈里”)。 从我们的客户服务分析团队的例子看,我认为除非我们挖掘出根源所在,否则做事标准会持续降低。桥水的其他领导者都赞同我的判断。因此,我针对该团队组织了一系列诊断,把所有级别的每个员工都叫到房间进行问询,了解究竟出了什么问题。我先基于我建造机器的理念,在心里猜测事情应该是怎么回事,再请新来的管理人员描述实际情况。不良结果不是凭空产生的,其发生一定是因为某些员工做出了或未能做出某些具体的决定。一次好的诊断都会涉及员工做了哪些事导致不良后果。这可能让人感觉不舒服,但若某个人不适合该工作岗位,就应该让他离职,以避免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当然,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出错。所以,要观察员工的工作记录,以及诊断所反映出的个人强项和弱点。 通过几轮诊断,我们搞清楚了一些情况:高级管理层新招聘的几位经理,他们负责管理客户投资分析的团队,这些人并不具备监督质量控制流程所需的技能、综合能力或者细心程度,而最高管理层又距离这个领域太远,监督力度不够,无法确保整个流程正常运转。这就是对“是什么”的诊断——我们所面对的导致问题发生的事实。诊断的结论不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但那恰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进而做出改进设计的方案。 以下列出了关于如何做好诊断的具体原则,先从概述讲起。 12.1 为了做好诊断,要先问以下问题: 1. 结果是好是坏? 2. 谁对结果负责? 3.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 如果你头脑中装着这些重大问题并时时反思,你就能做好诊断。接下来,需要得出针对这些宏观问题的答案,多半是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是/否问询来得出对每个步骤的综合印象。这些应作为你进行下一步诊断前所搜集的资料,直至得出最终诊断结论。 你可以,但不是必须问上述这些问题或遵从这种形式。要看你所处的具体情况,你可以很快把这些问题过一遍,也可以问一些不一样的、更细致的问题。 结果是好还是差?谁对结果负责?如果你们就结果好坏和谁来具体负责不能很快达成一致,你们可能已经陷入杂草丛(换句话说,纠结于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细节)。 如果结果不好,是因为责任人能力不够还是机器设计有问题?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得出综合判断,但要得出综合性结论,你还需要检查一下机器的运转情况。 机器应该如何运转?你可能在头脑中已经想好了谁原本应该做哪些事,或者你可以借用别人的思路。不管哪种方式,你都应知道谁要对哪些事负责,以及原则的相应规定是什么。不要太复杂!在此阶段,经常会陷于对程序细节的过度梳理,而忘记了要在机器层面(即谁负责做什么)去考虑问题。你应该用几句话把头脑中的蓝图清晰勾勒出来,每句话都与某个具体的人联系起来。如果你此时陷入太多细节,就可能走偏了。在你想好路线图后,以下这些就是关键问题。 机器是在以理想状态运转吗? 是或否。 如果答案为否,究竟是哪些地方运转不正常?出了什么故障?这就是对近似原因的推理,如果你头脑中有详细的蓝图,这一步就很容易达成。你也可以设计一些是/否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与你头脑中蓝图的关键要素联系起来,准确指出工作不力的责任人是谁。 关于机器本应如何运作,你头脑中的蓝图可能涉及两个步骤:哈里本应做到(1)及时完成任务,或者(2)若无法完成则向上提交。因此,你所要做的就是明确这两个步骤:(1)他及时完成任务了吗?是或否;答案如果为否,(2)他向上提交了吗?是或否。 就应该这样简单。当对话变得长篇大论、废话连篇,一方陷入对其作为的细节描述不能自拔时,这个办法就很管用。要记住:你有责任引导对话,得出准确、清晰的综合结论。 你还要综合评估一下,相关问题是否很重要,也就是说在同样情况下,能力相当的人是否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或者说该问题是否属于典型症状,值得深入探究。不要过分关注罕见的事例或微不足道的问题——事无尽善、人无完人——但你不要忽视导致机器出现系统性问题的线索。 为什么事情没有朝预想的方向发展?就此你应当综合分析,追根溯源,判断相关责任人是否胜任,或者是否属于设计方面的问题。为了能够得出综合结论而非纠结于细节,你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 尽量用五步流程来梳理失败案例。在哪一步出了问题?每件事最终都能纳入这5个步骤。你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 • 尽量把失败案例清楚地归纳成一个或某几个关键因素。提出是/否的问题:是不是责任人管理不善?对问题认识不正确?还是执行不力? •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问你自己这个问题:如果因素X在下次不出现,那就能避免不好的结果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你把结果与原因有逻辑地联系起来。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修理工给你的汽车换个零件,就能把车修好吗? • 如果问题的根源在于设计缺陷,不要就此打住。要问一问谁对设计缺陷承担责任,他们是否有能力改进设计。 问题的根源是否带有规律性?(是或否。)每个问题都可能属于一时差错,也可能是某些病根反复发作的结果,你需要确定是哪一种。换句话说,如果哈里因为依赖别人而未能完成任务: • 是不是哈里有总是依赖别人的毛病? • 如果是,这项工作需要他依赖别人完成吗? • 哈里的失败是源于培训不够还是能力不足? 在此情况下,员工或机器如何改进?根据需要,要确保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短期方案。要确定长期解决方案的步骤,确定谁来负责执行。具体来说: • 是否有些职责需要分配或进一步澄清? • 是否需要重新对机器进行设计? • 是否要对某些员工的岗位匹配度进行重新评估? 例如,如果你已经形成以下结论:(1)问题带有一定规律性;(2)责任人未能符合工作要求;(3)原因在于责任人能力有所缺失(而非培训不够),此时你就能对最重要的问题给出答案:责任人能力不够,需要调离岗位。 以下原则进一步具体阐述了如何做好诊断。 a.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我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某个结果,而不是去了解导致该结果的机器是否有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此类抱怨多来自那些看问题总爱看负面不看正面的人,他们不了解责任人在做出决定时是如何权衡利弊的。既然所有问题都是人和设计的问题,问自己“还有人能以别的方式完成这个工作吗”这样的问题就能把你导向正确的思考方向,使未来不再出现此类问题(而非仅仅抱怨)。 b.找出五步流程中的哪一步出了问题。如果某个人总是失败,那一定是因为缺乏训练或能力不行。到底是哪一种呢?他在哪一步出了问题呢?不同步骤需要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能确定他缺失的是哪种能力,你就朝着确诊方向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c.找出哪些原则被违反了。找出哪些工作原则适用于眼前的失败案例,重温这些原则,看看它们是否会有帮助。考虑哪些原则最适于处理类似问题。这不仅仅有助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还能帮助你解决其他类似问题。 d.避免“事后诸葛亮”。评价过去一项决策的好坏,不要根据现在新得知的情况,而要根据决策时能够合理了解的情况。每个决策都有利有弊,你不能不考虑当时情境就对过去的决定妄加判断。你要问自己:“在那种情境下,具备一定素质的人会了解什么和做什么?”同时,还应当深入了解做出决定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类型的人,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吗,等等)。 e.不要把某人所处环境的优劣与其应对方法的优劣混为一谈。这两者的好坏很容易混在一起无法分辨。这种问题在从事创新业务、发展速度快而问题尚未充分暴露的公司中尤为普遍。 我一直认为桥水“在很差的环境中努力创造佳绩”。近40年来,我们持续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但同时也在挣扎着应对大量的问题。在不好的环境中,很容易因为情况太差而灰心丧气。但是真正的挑战在于,要能看到,正是这些糟糕的环境激发了长期的成功,要认识到这些不利情景对促使我们不断改进创新是不可或缺的。 f.要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别人不知道怎么做,并不意味着你就能知道怎么做。挑毛病是一回事,而给出诊断意见和有水平的解决方案是另一回事。如前所述,在检测某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时,要看:(1)他能够逻辑清晰地表达出如何处理相关问题;(2)他曾经在过去成功解决过类似问题。 g.问题的根源不是一次行动而是一个原因。解释问题的根源时,通常用形容词而不是动词来描述,所以要多问“为什么”来寻求问题的本质原因。大部分事情做成或没做成的原因是有人决定按某种方式做或者不做,因此多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究到行事具有特定规律的具体的人身上。当然,即使是可信度高的人偶尔也会出错,如果是这样,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问题能归结到某人身上,你必须问为什么此人会犯错——你必须准确诊断一个人的错误,如同准确诊断机器某个部件的故障一样。 一个发现问题根源的过程会经历如下对话: 问题的原因是程序设计不好。 为什么说程序设计不好? 因为哈里的程序设计不好。 哈里的设计为什么不好? 因为他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并且他赶工。 为什么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 他的管理者知道他没有经过良好培训却还让他做这份工作吗?还是他的管理者也不知道? 要考虑所问的问题多大程度上涉及个人隐私。不要仅仅停留在问“因为哈里的程序设计不好”,你必须深入探究以便了解员工和/或设计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导致了失败。这对于诊断人和责任人都不容易,常常会导致人们提出各种各样不相干的细节。人们通常会故意把局面搅乱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对此你要保持警惕。 h.为了分清楚哪些是人手不足的问题,哪些是能力不够的问题,要考虑如果在特定岗位上人手充足会把工作做得如何。回顾一下,在类似岗位拥有足够人手时,他们曾经做得怎么样。如果还是出现过此类问题,那就说明这很可能是能力问题。 i.要记住管理者通常出于以下5个原因之一(或更多)而失败或未能达成目标。 1. 他们离问题太远。 2. 他们在辨别低素质、低质量方面能力欠缺。 3. 他们已经感受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他们对问题已经习惯了。 4. 他们对工作太自负(或自我意识过强),不愿意承认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 5. 他们对承认失败的不利后果感到害怕。 12.2 通过持续诊断来保持综合判断的与时俱进 如果你在严重负面情况发生时不做深入分析,你就无法了解其属于什么性质的症状,随时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有所改善了,还是更加严重了。 12.3 诊断应当有成果 否则诊断就没有意义。至少,诊断结果应形成对问题根源的理论解释,并明确还应搜集哪些信息来发现更多的线索。最好是能直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或设计方案。 a.如果让同样的人做同样的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疯狂就是重复做同一件事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别落入这种陷阱,因为你很难走出来。 12.4 使用如下的“深挖”技巧,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下级部门形成一个基于80/20法则的印象 深挖是指深入了解一个部门或领域的问题根源,进而制订计划使其改进。深挖不同于诊断,是一种广泛了解、深入探究的方式。它的作用不在于揭示每个问题的原因,而是要揭示造成80%不良后果的20%左右的问题。深挖有两个步骤,之后的步骤是制订和执行。如果操作得当,两个步骤的深挖可以在大约4小时内完成。深挖要分别、独立进行,这点很重要,防止同时朝多个方向进行。我来带着你过一遍深挖的流程,对每个步骤提供一些指导和案例。 第一步:列举问题。快速列出核心问题。要很具体,因为这是有效找出解决方案的唯一方式。不要泛泛使用“我们”或“他们”一类的集合名词。要把遇到问题的人的名字点出来。 • 让接受调查部门的相关员工都参与深挖。你会得益于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也有助于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责任心。 • 不要过分关注罕见的事例或微不足道的问题——事无尽善、人无完人——但要确保相关症状不属于机器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 不要着急给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仅限于列出问题。 第二步:找出问题的根源。对每个问题,要找出导致问题的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很多问题都是由以下两个原因之一造成的:(1)不清楚谁是责任人;(2)责任人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 你必须分清楚哪些是近似原因,哪些是本质原因。近似原因是导致问题发生的理由或行为。当你开始描述这些理由或行为背后的因素时,你就越来越接近本质原因了。 为了找出问题的根源,要持续问“为什么”,举例如下: 问题: 团队持续加班加点,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为什么? 因为我们没有足够人手来完成交办给团队的任务。 为什么? 因为我们接受这个新职责时,没有给我们增加人手。 为什么? 因为在接受这项任务前,管理者并不知道工作量有多大。 为什么? 因为管理者在预计问题和制订计划方面能力不行(问题的根源)。 不要把相关人员排除在深挖程序之外,否则你会听不到他们的观点,剥夺他们的参与权,也会降低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记住面对调查人们往往会有些抵触,而不是主动自我剖析。作为管理者,你的责任是揭示真相、实现优异业绩,而不是博取别人欢心。例如,正确的做法可能是要解雇某些人,换上一些更有能力的人,否则就是在让目前这些人从事他们不愿意干的工作。每个人的目标必须是得出最佳的答案,而不是让更多人开心的答案。 你可能会发现在第一步找出的多个问题都具有相同的根源。由于你是在进行快速的深挖,对根源的诊断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主要是对一些需要关注问题的警示信号。 第二步完成后,要稍息片刻回顾一下,然后着手制订计划。 第三步:制订计划。不要受团队的影响,要制订直指问题根源的行动计划。制订计划犹如写作电影脚本,你应当设想随着剧情发展由谁来扮演什么角色,以最终实现目标。在制订计划时,要反复掂量各种情形,从成本和风险角度权衡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计划中要包括具体任务、成果、责任人、跟踪考核指标、时间表。要让关键员工全面参与讨论计划。计划不一定要征得每个人的同意,但责任人和其他关键员工必须对计划达成共识。 第四步:执行计划。执行经各方同意的计划,以公开透明的方式跟踪计划的进展。至少按月报告迄今为止的计划进展和实际进展,以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预计进展。要让员工对成功、及时完成任务负有责任,并予以公开。可根据现实需要对计划做必要的调整。 12.5 诊断是实现进步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如果你和同事秉持开放心态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你们不仅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还会更好地了解对方。这对你来说是了解员工、帮助其成长的机会,反过来他们也了解你、帮助你成长。 |
||||
上一章:11 发现问... | 下一章:13 改进机...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