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附录原则 作者:瑞·达利欧 |
||||
桥水为创意择优所用的工具和行为准则 以下简要介绍桥水目前使用的大量工具和软件程序。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原则这款App更广泛地分享这些内容,届时你可以自己通过实践来检验。 教练 考虑到对任何人而言,为了合理应对各种情况需要记住太多的原则,而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又不如直接咨询意见来得更容易,我开发了这个教练工具。教练汇聚了各种(或很多种)情况(例如,不认同别人的评估意见,有人说谎或从事了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等),形成了一个案例库,并与可适用的相关原则一一挂钩,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应对。你在使用教练时,也可以针对其提供建议的质量给出反馈意见,从而有助于使教练更加完善,在未来提出更好的建议。教练将像Siri(苹果手机上的智能语音控制功能)一样,越来越有用。 集点器 集点器作为一个应用于会议的App,便于人们实时表达自己和了解别人的观点,帮助大家在创意择优下形成决策。这个工具能把众人的想法展示出来,进行分析,有助于大家根据相关信息实时做出决策,其有效性具体体现在: • 与会者可以针对几十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赋予点数来记录对彼此发言的评价,可以给出好评,也可以给出差评。这些点数体现在一张表格中,并进行动态更新,随着会议进行,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别人的观点。这可以帮助人们转换思维,纵览他人意见,防止囿于自己的观点而不能自拔。通过别人的眼睛看问题,自然会使大多数人拥有大局观,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不过是其中一个视角。因此,人们会问自己,在决定如何处理当下问题时,应当采用什么标准。这样就可以促成大家以开放心态,在创意择优下形成集体决策。 • 它可以像GPS一样提供建议,帮助人们更好决策。这个工具搜集了所有与会者观点的信息数据,能够对每个人给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而这一点在人们没有把握认为自己掌握了正确意见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经验告诉我们,帮助大家处理好这种情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 集点器能重点标示出所谓的“节点问题”——人们持不同立场,对问题的答案五花八门,相互之间存在重大分歧。例如,如果你针对某个问题的观点与可信度高的大多数人不一致,这个工具将自动对你做出报警提示,并告诉你该采取哪些步骤,以基于证据的方式来解决分歧。 • 它能促进可信度加权的投票表决。集点器既提供了让人们投票表达是/否(或用数字打分)的界面,也提供了一个进行可信度加权的后端系统,有助于我们从等权重或按可信度加权角度观察投票结果,即不仅仅是看简单多数,也看那些观点最能站得住脚的人是如何投票的。虽然看似复杂,这却是提醒人们谁具有最高可信度的最简便的方法,毕竟如此一来,无须记住每个人在哪个方面的可信度有多高。 棒球卡 除了搜集员工在会议上发言的“点数”外,我们还搜集员工其他各个方面的数据(检查、测试、员工做出的选择等)。所有这些数据都通过计算机算法,基于压力测试的逻辑形成关于员工特征的画像。数据处理逻辑一般都要向公司员工公开,并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增强客观性和可信度。然后,我们把这些特征登记在棒球卡中,以这种简便的方法勾勒出一个人的强项和弱点及其相关的证据(就像为职业棒球运动员建立的棒球卡)。 我认为我们很需要这个工具,经常在棒球卡中查阅个人信息。如果没有它,员工之间互动交流时就不会考虑谁在哪个方面强、在哪个方面弱。例如,棒球卡在会议中就很有用,与会者可以通过它评价发言人的权威性,确定其观点是否站得住脚。作为对棒球卡的补充,我们还开发了另一个工具“人物介绍”,它利用棒球卡采集的所有信息(内容已变得日益复杂)得出关于每个人特征的简要文字描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就能为员工提供一个综合分析,反映桥水对每个人特点的最佳判断。我们会和被评价人一起把工具提供的评价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进行对比,努力将工具的处理结果与员工的个人感受相统一,使得工具的功能和员工对个人形象的信心都得到完善。 为了让员工与工作相匹配,我还制定了“组合器”,从棒球卡中采集数据,了解员工的关键特征并相互间进行比较分析。如果你想为某个岗位寻找一个合适的人,你就可以输入一些可能符合要求的人的名字,这个组合器就会准确提取相关人的信息,对代表个人的主要特质进行综合分析,从数据库中帮你找到合适的人选。组合器也可用于(根据你要选的人的类型)制定工作规范,在公司内外均适用。 问题日志 问题日志是我们用来记录错误、吸取教训的主要工具。通过它,我们把所有问题公之于众,将其交由问题处置能手处理,进行系统化的改进完善。其作用就像净水器,可以把脏东西过滤掉。但凡出现任何错误,都必须载入问题日志,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和谁应当对此负责,这样就很容易把大多数问题归纳整理出来。问题日志也有助于指明诊断问题的路径以及相关的信息,还能形成有效的绩效指标,因为在此基础上能够对相关数据和发生问题的类型进行估量(并识别出是谁导致了问题以及由谁来解决问题)。 问题日志是一个很好用的工具,能够改变人的行为和观念。通常人们首先面对的一个挑战就是公开指出错误,因为有些人本能地认为,指出别人的错误会让犯错的人很难受。一旦他们习惯公开指出其他人的错误,他们就会认识到这样做的好处,也就成为一种很好的惯例了。如今,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工具是不可或缺的。 痛苦按钮 我相信“痛苦+反思=进步”。换句话说,感受到痛苦是个重要的信号,说明有教训可以吸取。如果你能很好地反思痛苦,你就总能学到重要的东西。这促使我发明了“痛苦按钮”。 当某个人在经历痛苦,那就是让他把经历什么样的痛苦记录下来的最佳时机,但还不是反思的合适时机,因为当时很难保持头脑清醒。因此,这个App是让员工把他们的感受(气愤、失望、沮丧等)记录下来,以后再利用反思所用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这个工具可以促使经历痛苦的人们具体说明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以便减轻未来的痛苦(例如,与造成痛苦的人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这个App有一个部分反映的是发生痛苦的频率、原因,以及是否遵循既定的行动方案,效果是否显著。通过这个功能,你可以知道各种已发生痛苦之间的生物反馈联系,了解诊断、以减轻或消除问题的改进方案、后续行动以及相应的结果。这个工具能够生成一个表格供所有人参考,体现的是反馈环向上改进的过程。你可以把记录的痛苦感受与人分享,也可以设为私密。有些人把痛苦按钮视为自己口袋里的心理医生,唾手可得而且物美价廉。 分歧解决器 分歧的解决需要清晰的路径,在创意择优下尤为如此,因为此时人们希望在表达不同意见的同时,找到解决分歧的途径。分歧解决器为在创意择优下解决分歧提供了路径。该工具的一个特点在于,它能找到具有可信度的人帮助确定,某项分歧是否有必要提交给更高层管理者去研究解决。这个App也很明确地告诉每个人,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就有责任表达出来并与他人求取共识,而非私下固执己见、拒绝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管你是否有类似分歧解决器这样的工具,你都必须有一个明确而公平的系统来解决分歧,以便确保真正建立起创意择优。否则,权势人物就有可能利用职权欺压人微言轻的下属。 我们还有其他一些工具帮助我们完成日常工作并进行监督,并对工作的进展保持共识。 每日更新 多年来,我让每位下属每天花10—15分钟给我发个电邮,说一下他们当天的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反思。通过阅读这些资料并多方对照(换句话说,观察不同人如何承担本职工作),我能够估计出他们怎样一起工作、情绪如何,以及我能从中发现什么线索。在过去几年里,我基于这个做法开发了一个App,将每日更新内容编入一个指示板,与过去逐一翻阅数十封电邮相比,它更易于跟踪、记录指标变化和做出反馈。这也有助于大家更多方面地提供有用的数据——比如他们的士气高低、工作负荷大不大、有没有需要提交高层讨论的问题——而且是每天都这样做。我和同事发现这个工具虽然简单,但价值连城,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成共识。在公司层面,该工具也为我们了解进展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士气、工作量、具体问题、每个人履职情况等)。 契约工具 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会议在七嘴八舌中落幕,每个人都在说我们应该如何如何,而当人群散去时,你发现实际上没有任何成果,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共识是什么,遑论跟踪进展。隐形的约定是毫无价值的,大家之间彼此做出的承诺必须以明确的方式提出来并可执行,而且应该有证可查便于相互问责。契约工具就是一个简单的App,记录员工相互之间的承诺并监督承诺的履行。它能为下达指令的管理者提供帮助,也能为接受指令的操作人员提供指导,相关信息掌握起来易如反掌。 流程图 就好比工程师利用流程图了解设计的作业流程,管理者也需要流程图把公司当成机器一样设计。它需要参考公司内部报告路线的组织架构图,或让组织架构图为流程图提供补充信息。理想的情况是,流程图的设计既能让你轻易俯瞰全貌,又能让你在必要时循报告路线向下了解各层级的细节(例如,看到流程图上某个人的名字后,点击进去可了解他的棒球卡信息以及其他相关信息)。 在桥水,我们为每个部门设计了流程图,能展现出所有岗位名称、每个岗位的职责,以及工作流程怎样导出理想的结果。 政策和程序手册 将关于政策和程序的文件汇编以备员工查询,功能就像操作手册。这些文件是公司把学习经验升华为制度的结果,内容都是动态更新的。 量化指标 常言道:“对于无法计量的事物,你肯定也管不好。”通过度量机器的运转状况,尤其是如果能通过某种算法帮助你完成大量思考和工作的话,你抓管理就会更容易。 设计好的量化指标,首先要考虑需要什么信息来回答你觉得最紧迫的问题,再考虑如何得到答案。仅仅靠搜集和汇总信息得不出想要的指标。在桥水,我们讨论过设计好的量化指标需要4个步骤:(1)了解公司的目标是什么;(2)了解达成目标的程序(你的机器,包括人和设计);(3)找到程序中最适合量化的关键部分,以便了解机器如何运作以达成目标;(4)研究如何在关键指标上发挥杠杆效用,以便调整程序、改变结果。在这方面,我们鼓励员工在使用流程图、程序手册的同时,开发适用于我们自己的指标。 在验证量化指标的有效性时,主要看这些指标能否告诉你谁在哪些领域的表现好坏,一定要具体到个人。我们希望指标对上要能够覆盖CEO负责的公司层面最重要的问题,对下要覆盖部门、部门里的团队,以及每个岗位的具体责任人。 |
||||
上一章:结语 | 下一章:参考文献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