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翻译了这本书

在路上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前几天写了一段书评,算是对当年翻译《在路上》的一个简单的回忆。发表的时候没注意版本的问题,现在竟然找到了我曾经翻译的这本书。再写几句,同时把那篇文章转载过来。

从82年上大学起,文学一直处于激动人心的状态。在那时,文学青年是一个令人无比自豪的称号。从伤痕文学到寻根文学再到意识流、结构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西方文学形式一轮接一轮的轰炸,我们在目不暇接的同时,内心也强烈渴望着卷入其中,成为文学道路上的一名奔跑者。

当时,让人无法静下心来还有青春期的冲动。我曾经逃课后一个人背着包从学校所在的中山北路出发,一直步行走到了嘉定县城,完全没有计划没有原因,只是觉得心里有种难以安定的东西在左冲右突,在逼迫着你一定要干点什么!无论干点什么,只要别停顿下来!

而且,当时整个社会已经开始涌动着全民皆商的浪潮。物价一天天在上涨,许多商品一天天开始紧俏。就连学校里吃肉都需要凭票。大排2张票,肉丝1张票。

当时的学生有些已经开始在学校里做点小生意,卖明信片、做小吃,甚至有个同学从学校里买了米饭,回到寝室做酒酿。

对于我而言,选择写作、翻译是对周围和内心一切冲击与刺激的一种强烈反应。

这时,偶然在图书馆里找到了英文原版的《在路上》。

从翻译样稿,到与出版社签合同确定翻译,前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知道当时都是书信来往,一来一回至少需要8-10天的时间。所以至今我对漓江出版社的沈东子老师十分敬仰,我们从来没见过面(至今仍未见过!),我只是在校读研的学生,完全没有翻译在文学史上如此重要作品的经验,但是他在看了我的样稿之后很快寄来了合同,拍板同意我们翻译!

•••••以下是前一段发表过的一篇回忆文章:

这几天不时听到关于《在路上》这本书的讨论,这才提醒我曾经与这本书有过如此亲密的接触,竟然有幸与我的师姐一起,第一个将这本激动过无数年轻人心的作品介绍到大陆来。

翻译这本书是在1988年的暑假,当时我在读研二。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位大姐,也是现在一直笔耕不辍的王璞,介绍我给漓江社翻译这部作品。一放暑假,我和师姐小丽便分头动笔翻译。读完整个作品之后才发现,这部作品情节之平淡、结构之混乱、文字之粗糙、俚语俗语之频密,完全超出了我们对一部一般文学作品的想象。

整个暑假我一直在艰难的翻译中,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翻译5页,不管多艰难,必须完成任务,要不然暑假过后就无法交稿。那时候家里没有空调,酷暑之下坐在小小的房间里,绞尽脑汁地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页一页地翻着。

支撑我的,就是书中与我当时正好契合的躁动而又强烈的青春的激情。

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没有电脑,翻译时全部是一字一句写在稿纸上。但是我姐夫的单位正好刚刚引进一套王安的电脑,于是请他们的打字员帮我把稿子全部打出来,我在打印稿上修改,再请打字员打出来。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位打字员打字的速度奇快,每天我把翻好的手稿给她,她很快就打完了。这种无声的催促也让我无法偷懒,只能天天冒着酷暑坐在桌前工作。

当时一般人给出版社的稿子都是手写的,我寄去的却是打印的稿子,干净而又清晰。当时出版社的编辑是沈东子,不知道他拿到稿子时是不是觉得意外和惊喜,呵呵。

我翻译的这本书是1990年出版的,现在已经整整20年过去了。仿佛宿命一般,翻译这本书至今的20年来,我的生活也可以概括成这三个字——在路上。从上海到海南、到湖南、到北京,一刻不停地在奔波、在追赶生活的脚步。

虽然现在的生活离青春、离文学、离克鲁亚克已经很远了,但我依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并且从中找到青春的激情。

---陶跃庆

---2010-3-8

上一章:没有了 下一章:1
网站所有作品均由网友搜集共同更新,仅供读者预览,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