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四回 买花盆宠太监耍滑 议奏折小皇上动怒张居正 作者:熊召政 |
||||
一大早起来,万历皇上朱翊钧就呵欠连天,仿佛熬夜熬了一个通宵。这也难怪,大凡初当新郎倌的人,开头一些日子,都是等不得天黑,等到天黑了急不可待宽衣上床,又恨天亮得太早。痴男怨女干柴烈火,一晚上不捣腾几次,那还叫什么如胶似漆琴瑟和谐?朱翊钧虽然贵为龙种,但七情六欲却与常人无异,加之平常被李太后管教太严,大婚之前真个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如今一旦开禁,他算真正尝到了鱼潜渊底龙翔九天的快乐。只要一闻到粉黛之香,触到肌肤之腻,他的一腔欲火就腾地一下蹿起来。这不,早上曙光熹微,他听得回廊上响起橐橐橐的靴声,便知道是喊他起床的内侍到了,揉揉眼睛正欲起身,一只手却无意间摸到了皇后的饱满如莲蓬的乳房,顿时间按捺不住,一翻身就压到皇后身上。 实际年龄只有十四岁的王皇后,生性羞涩腼腆,见天亮了皇上还要做这“丑事儿”,便不胜娇羞制止道: “内侍若闯进来,看着多不雅相。” 她越推,朱翊钧的要求越迫切,他一边麻利地耕云播雨,一边兴奋地言道: “朕玩过这一遭,一天身体通泰。” 两人再不搭话,在滑溜溜的锦被中颠鸾倒凤扭作一团。王皇后开头是应付,到后来花心摇动周身酥麻,也禁不住哼哼唧唧,两只纤纤玉手把朱翊钧腰肢搂得紧紧的,嘴中忘情地叫道:“我要,我要!” 两人正耍得兴起,听得窗子外头,一名乾清宫内侍敲了三声木梆,高声叫道: “恭请皇上起床——” 按宫内规矩,若逢例朝日子,皇上起床的时间是寅时三刻。不上朝,则于卯时初交时起床。任风霜雨雪春夏秋冬,这时间都不可更易。朱翊钧登基时虚龄只有十一岁,生活还完全不能自理,他的生母李太后便随他一起住进了乾清宫,行照顾监管之责。垂髫少年正是贪睡之时,但李太后从不允许儿子睡懒觉,除了春节那几天恩准儿子多睡半个时辰,平常都必须准时起床无误。朱翊钧大婚佳期定下之后,李太后再不好住在乾清宫,便提前一个月搬回到慈宁宫居住。朱翊钧独自留在乾清宫中,但他同样不自由。一是宫中规矩不可更改,二是李太后搬出乾清宫时,特意找来张居正与冯保,嘱托他们二人代替她对皇上严加管束,不允许皇上有一丝半点玩愒之心而懈怠政事。正因为如此,内侍每天总是准时前来敲梆喊他起床。 敲梆喊过之后,不消片刻,就有负责替皇上皇后穿衣梳洗的乾清宫管事牌子和尚寝局的女侍进来,替他们整理房务。因此,一听到喊床内侍尖锐的嗓音,朱翊钧心里头一紧张,赶紧草草收兵,与皇后中规中矩地躺着,等着宫女们进来。 今日不是例朝的日子,朱翊钧夫妇起身穿戴梳洗完毕后,便双双前往慈宁慈庆两宫向两位太后叩问早安——这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回来用过早膳,一天的学习与政事又按部就班地开始了。 一翻辰牌,朱翊钧就准时出了乾清宫向西暖阁趋步走去。这时候,他的贴身内侍孙海正在回廊上候着,一副乐不可支的样子。 “孙海,看你眉开眼笑的,有啥喜事儿?” 见皇上发问,孙海腰一软,躬着身子回答:“回万岁爷,您吩咐奴才办的事儿,奴才办妥了。” “什么事儿?” “钧州窑的花盆呀。” 经这一提醒,朱翊钧马上就记起来了。昨日,御花园的莳花火者给乾清宫搬来了几盆芍药,其中有一株绿芍药极为名贵。斯时花朵欲开未开,花瓣绿如翡翠,朱翊钧很是喜爱。盯着看了好一阵子,叹道:“此花真是好花,只可惜栽花的盆子太差。”孙海在一旁应道:“万岁爷说的不差,常言道好花插在牛粪上,是极为恶俗的事。这只盆子,奴才看和牛粪差不多。”朱翊钧说:“你传旨御花园,将这花盆换一个。”孙海咽一口唾沫,回道:“御花园的盆子,都是从景德镇烧制运来的,哪有好的。要换,得换个宋朝的钧瓷。”“钧瓷,”朱翊钧眼睛一亮,“听人说,钧瓷的窑变最为珍贵,这是古董,上哪儿找去?”孙海诡谲一笑:“有倒是有,在棋盘街一家古董店里,奴才看见一只钧窑的大红窑变花盆,若是买来配这株绿芍药,倒真是十分般配,就是贵点儿。”“要多少银子?”朱翊钧问。孙海答:“奴才问过,店家要二百两银子。”朱翊钧心下思忖:“花二百两银子买一只钧窑古董花盆,说贵也不算贵。”心下已判了“肯”字,嘴上却说:“做生意哪有一口价的,你去和店家还还价,能降多少就降多少。”孙海答道:“万岁爷您给个底价,奴才去跟店家磨磨嘴皮子,看能不能砍下来。”朱翊钧想了想说:“最多只能出一百五十两银子,你去谈,若谈得下去,朕再赏你十两银子。”孙海当下领命而去。 现在,听说孙海已把花盆弄了回来,朱翊钧满心高兴,急忙问道: “花盆在哪?” “在西暖阁中,绿芍药也换栽了进去。” 朱翊钧随着孙海走进西暖阁中,只见那只花盆正搁在大文案旁边的黄梨木花架上。这只花盆大约口阔一尺八寸,通体猩红,窑变后的蚓线,丝丝缕缕透着温润的孔雀蓝。朱翊钧只是拣耳朵知道一点窑瓷的知识,若稍稍深究却还是个门外汉。但这件钧瓷毕竟与众不同,他一看就非常喜欢。他摩挲着花盆,问道: “孙海,你多少银子买下的?” “回万岁爷,奴才谨遵旨意,实花纹银一百五十两。” “怎么样,生意还得谈吧,”朱翊钧得意地说,“商家都心黑,若不杀价,岂不让他白白多赚走五十两银子。” 孙海猴儿精,昨日里撺掇皇上买钧窑的花盆,就蓄了心思要赚一把黑钱。那只盆子他早去询过价,店家报的是三十两银子,他对皇上说要二百两。皇上开出的底价是一百五十两,外加十两赏银。凭皇上的旨意,他去内廷宝钞库领出了一百六十两足秤纹银,实际上只花去二十两,就把这只花盆买回来了。办这一趟小差事净赚一百四十两银子不说,还落得皇上的褒奖,孙海心里头美滋滋的,笑得嘴角都扯到耳朵根子上。 “万岁爷何等英明,”孙海奉承道,“奴才按万岁爷的吩咐到那家古董店,把价钱报给店家,他见我诚心要买,就死活不肯降价。奴才故意装出生气的样子,说:‘你不肯降价,爷就去另一家,钧窑的花盆,又不只你一家有。’说着拔腿就走。一百五十两银子的生意,也算是一宗大买卖,店家岂肯轻易放过?店家又赶出门,生拉硬拽要我回去,赔了许多小心,要我多少加一点,我头摇得货郎鼓似的,咬着牙说:‘一两银子也不加,你不肯卖,爷就走人。’店家无法,只好答应了奴才的开价。一百五十两银子,抱回这只钧窑的极品花盆。” 孙海信口胡诌出的买卖过程,朱翊钧听了分外高兴,随口夸赞道: “看不出,你孙海还会做买卖,将来有机会,碰上合适的内廷采购的差事,朕委你一回。” “谢万岁爷!”孙海乐得屁颠屁颠的,两片嘴唇更是如同涂了蜂蜜,“其实,奴才这点本事,还不是万岁爷调教出来的。俗话说棒槌挂在大路边,三年也会学唱曲儿,奴才在万岁爷身边六年,再蠢的人,也都开了窍了。” 朱翊钧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他一边用手轻轻抚摸着绿芍药翠绿的花瓣,一边问: “听说棋盘街有上千家店铺?” “那可不是,万岁爷您没去过?” “朕哪里能随便走动呀,”朱翊钧说着叹了一口气,“朕九五之尊,除了到天坛祭告天地,到先农坛示耕祈雨,平常哪能随便离开这紫禁城。” “别处不说,就这棋盘街,万岁爷您真该去看看,天下百姓都夸您万岁爷登基后,四海升平物阜人丰。究竟升平到什么样儿,您万岁爷自己反而不知道。” “是啊,”朱翊钧抬眼看了看午门方向,不无艳羡地说,“孙海,朕说起来是皇帝,天下都是我的,但真正属于我的,只有这紫禁城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说到这上头,朕还不如你这个奴才,可以自由出入紫禁城,见识外头的好处。” 孙海虽然羡慕皇上的富贵威严,但对他这种“画地为牢”的生活也颇为同情,于是眨巴着小眼睛出鬼点子: “万岁爷,要不,趁哪天晚上,奴才带您出去,到棋盘街耍看耍看?” 朱翊钧心中一动,想了想又道:“这哪儿能行,你不知道母后,还有大伴,多少双眼睛都盯着我哪!” “这倒也是。”孙海一心要逗得皇上开心,鼓突着腮帮子左思右忖,又说了一个主意,“要不,咱们把棋盘街搬到紫禁城里头来。” “又说疯话,一条街如何搬得进来。” “不是真的搬棋盘街的房子,是搬生意。” “啊?” “咱们紫禁城里头,二十四监局的内侍火者,外加六个女局的宫娥彩女,拢起来也有上万人。择个日子,让他们像外头赶集那样,既有卖东西的,也有买东西的。大家找乐子,皇上也正好趁此机会领略领略棋盘街的风俗生意,调教调教我们这些奴才。” “唔,这倒是个好主意。”朱翊钧眼睛一亮,“这事儿不单好玩,还有意义。朕去奏明母后,说不定她也会同意。” 两人谈兴正浓时,却见门帘儿一晃,冯保双手捧着折匣,一脚踏进门来。 “大伴!” 朱翊钧尊敬地喊了一声。不知为何,对这位面团似的老公公,他总是心存畏惧。 冯保一见朱翊钧与孙海两个都眉飞色舞的样子,心下就不愉快。当着皇上的面,他对孙海训斥道: “看你这样子,浑身都没四两骨头,在万岁爷面前嬉皮笑脸的,成何体统!” 孙海心里头恨死了冯保,却又惧怕他的威权,这会儿挨了骂,半个字也不敢吭,悻悻然退了下去。 每天上午辰时一过,冯保就会准时到西暖阁,将通政司送进司礼监的要紧奏折文书分门别类陈请皇上过目。孙海一走,冯保就把折匣放在大文案上。朱翊钧觑了一眼,懒洋洋地问: “今儿个有什么要紧的?” “最要紧的有三道,老奴都写好了节略。”冯保说着,从匣中拿出三份奏折呈了过去。 坐在文案后头的朱翊钧接过来浏览了一遍:第一份奏疏是山东巡抚杨本庵呈上的题本,奏衍圣公进京面圣事。自永乐皇帝定都北京,朝廷就应当时的衍圣公请求,恩准他每年进京觐见皇上一次,自此着为永例。杨本庵在题本中呈奏,现六十四代衍圣公每年借进京面圣之机,携带大量人丁,车装马驮沿途强卖私货,这么多人住的都是一个子儿都不花的驿站,磨磨蹭蹭耗去半年时间,旅行费用全由官府供给,沿途做买卖的收入却尽饱私囊,因此扰官扰民影响恶劣。杨本庵建议改衍圣公一年进京一次为三年一次,并限定每次路途往返不得超过三个月,随行人员也不得超过三十人,并禁止其生意买卖以免辱没斯文。第二道奏疏是南京户部公本,详奏南直隶去年开征子粒田税银的收入情况。第三道奏疏是新任漕河总督潘季驯的题本,请求朝廷拨款开挖长芦二十里河道引淮济漕。 朱翊钧读过奏疏后,首先拿起杨本庵的那一份,问冯保:“这个衍圣公,一路上都卖些什么私货?” “老奴也不大知道详情,听说都是孔府的出产,孔府地里有枣儿,制成蜜枣,高粱一年也收不少,拿来酿酒,一年也能卖不少钱。” “孔圣人之后,不做文章却做买卖,这的确如杨本庵所说,辱没斯文。”说到这里,朱翊钧又记起孙海买花盆的事儿,又补充道,“当然,天下七十二行,做买卖也算一行。一般人做倒也无可厚非,衍圣公做就不对了。” “皇上所言极是。” “去年冬上张先生在平台见朕,专门谈了山东的事。这个衍圣公不单借进京之机做生意,听说还隐瞒了大量私田,张先生率先在山东清丈田地,就因为衍圣公与阳武侯两家势豪大户侵占民田太多,偷逃了大量田赋。” “老奴猜测,杨本庵肯定是得了张先生的授意,才上了这个题本。先把衍圣公进京觐见皇上的定例改了,一年变三年,对衍圣公就是个不小的打击。” “此话怎讲?” “衍圣公去年已经进京见过皇上,若皇上准了杨本庵的建议,衍圣公今明两年都不得来京,杨本庵那里又铁面无私地清查他的私田。衍圣公即便想见皇上当面诉诉苦水叫叫屈,都找不着机会呀。” 朱翊钧仔细一琢磨,觉得冯保分析得有道理,不由得笑了起来: “这个张先生,做事滴水不漏,环环相扣,他起念头要做的事儿,没有做不成的。” 冯保这么多年来,虽然小事上与张居正难免有些磕碰,但大事上二人总是配合默契,这时趁机奏道: “太后选张先生主持内阁,真是皇上的福气。” “唔,”朱翊钧点点头,接着说,“杨本庵的题本,依朕看就准了他,把它发内阁拟票。” “是,那第二道奏疏呢?” “你是说南京户部的那道吧。”朱翊钧又把第二道奏疏拿起翻了翻,问道,“大伴,张先生倡议给全国子粒田征税,去年征了多少?” “从南京户部这道奏折知道,仅南直隶就增加了九十多万两税银。” “为何南京户部要单独上这道折子?” “老奴听说,南直隶的势豪大户,多半是开国功臣之后,对子粒田征税反对尤烈,而南直隶各州府的赋税,历来由南京户部负责征收,当时的南京户部尚书郭坦感到加征子粒田薄税难度太大,心存畏惧就上折请求致仕。” “朕记得这事。还是去年四月,朕听了张先生的建议,准予郭坦离任回籍,并同意两广总督殷正茂接任此职。” “这殷正茂深得张先生器重,”冯保说着摇头一笑,拿眼觑着朱翊钧,赞道,“也难怪,殷正茂的确是难得的干才。广西荔波县剿匪,李延剿了三年,把土匪从一万剿成了十万。殷正茂甫一到任,三下五除二就把匪首生擒了。他到南京任户部尚书,首先就腾出两间大房子,把那些有头有脸的势豪大户请来,好酒好菜招待,吃饱喝足,当场就铺开纸墨笔砚,要每个人立下字据认领各自名下的子粒田征税额度。有人知道殷正茂翻脸不认人的秉性,当场签字画押。有人不信邪,把笔一丢,拿班做势想拍屁股走人。对不起,殷正茂一声令下,当即拥出一大队兵丁,将这些簪缨贵族团团围住,殷正茂脸一拧就变成了阎王,他恶狠狠说道:‘子粒田征税是皇上的主意,我殷某人替皇上执法,你们谁敢放肆,莫怪我对他不客气。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你们名头再大,也是天子的臣民。子粒田的税银谁敢不交,我就封他的宅子。我殷某跟土匪打了那么多年的交道,怕过谁?’说毕,扬长而去,把闹事的大户们都关在那两间大屋子里,每餐只给一小碗发霉的糙米饭和一瓢有盐无油的老白菜帮子。这些锦衣玉食之人,哪受得了这般折磨?不出三天,个个都乖乖地签字画押。原来,据北京户部统计,南直隶的子粒田税额,能征到七十万两就很不错了,殷正茂到任,却征到了九十多万两。” “这个殷正茂还真有两下子,”朱翊钧眸子一闪,感慨道,“张先生用了两个户部尚书,南部殷正茂,北部王崇古,都是带兵打仗的总督出身。这种人办事,都是杀气腾腾的,也惟有这样的人,才可以为国家理财。” “是啊,”冯保咽了一口唾沫,说道,“老奴猜测,殷正茂这道折子,一是表功,二来是塞人家嘴巴的。” “此话怎讲?” “殷正茂为了征税,几乎把南直隶的势豪大户得罪完了,他也知道这个后果。若皇上就此事给他一道嘉奖,等于是帮他开脱了。” “这倒也是。”朱翊钧微微点了点头,下旨道,“大伴,你让内阁就按你说的意思,拟几句嘉奖的话,也不要褒得太过,让勋戚们看了寒心。” “是。” 朱翊钧接着又拿起第三道奏疏,问冯保:“潘季驯请求拨款,可是预算内的例事?” “不是,是新增拨款。” “既是新增的,暂且压一些日子,等张先生回来后再行处置。” “万岁爷,这样恐怕不行。” “为何?” “治河事大,一等几个月,恐怕误事。” “那怎么办?” “是不是请内阁先拟个票,皇上再定夺?” “不行,”朱翊钧立刻表示反对意见,“现内阁四位阁臣,两位新的,两位老的,谁有能力单独秉事?小事他们可以处理,大事还须张先生秉断。昨日,礼部就接待朝鲜使者一事上本请示。吕调阳批了一个‘依常例办事’,这个拟票不等于白拟?常例,常例是个什么例,人家使者是来谈封贡事宜,同平常觐见求商等使者大不一样,你这个常例又如何一个常法?要是张先生拟票,就不会这样空洞无物,他会把如何接待,如何赐宴,如何赠送礼品等等事宜说得一清二楚,朕一看,就知道如何处置。吕调阳倒好,干巴巴一句话‘依常例办事’,他倒省心,却难坏了我这个当皇帝的。依朕来看,这些阁臣,都只能办些小事。” 朱翊钧提起葫芦根也动,说着说着竟生气了。冯保也顺着他的竿儿爬,言道: “吕调阳学问好,但为人迂阔。” “岂止是迂阔,是糊涂。你到内阁传朕的旨意,张先生归家葬父期间,一应大事等他回来决断,实在等不及的,就六百里加急送给他处理。” “这个办法好,皇上英明。” 冯保心下知道皇上对张居正依赖惯了,就像一个依靠拐杖才能走路的人,如今没了拐杖,他也就迈不开步。但这话不能明说,说了会伤害皇上的自尊心,因此他只能高颂“皇上英明”。皇上偏又相信自己真的英明,继续补充道: “像潘季驯这样的折子,就是大事,就应该即刻传给张先生,随到随传,不得延误。” “老奴马上办理。”冯保想了想,又说,“让张先生随时条陈奏事,于皇上于朝廷都是有利之事,但也有一个问题应解决。” “什么问题?” “内阁之印,张先生不能携在路途,但他奏事若无印信,沿途邮驿则按平常官府移文处理,岂不误事?” “这倒是。”朱翊钧在这些小事上脑瓜子转得很快,立即说道,“朕赐给张先生一颗银印,凡盖此印者,即是直接传到朕这里的密谕,任何人不得延误。” 冯保立即接腔:“如此甚好。” 谈了这半晌公事,在大案台后头正襟危坐的朱翊钧有些倦了,这会儿站起身来,在阁中踱步伸懒腰,早有西暖阁答应觑空儿送了茶点进来。朱翊钧喝了一小碗莲子羹,也给冯保赏了一碗。用过茶后,差不多巳时过半,春日温煦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射到那株绿芍药上头,愈觉娇翠欲滴,嫣然可爱。朱翊钧指着绿芍药,问冯保: “大伴,这株花好看吗?” “好看。”其实冯保一走进西暖阁时就看见这株绿芍药了,他关注的不是这株花,而是栽花的盆子。此时他伸手摸了摸花盆,笑道:“花好,盆子更好。” “大伴有眼光,”朱翊钧笑道,“这只钧窑盆子,是从棋盘街古董店里买回的。” “谁买的?” “孙海。” “啊,老奴正想问一件事,昨日孙海到内廷宝钞库中领了一百六十两银子,他只说是皇上要的,却又不肯说拿去做什么,原来是买这只盆子。” “这盆子是难得的古董,栽上绿芍药,摆在这西暖阁中,增色不少。” “好是好,只是宝钞库的钱不够啊。” “朕又没怎么花钱,怎的不够?” 见朱翊钧一脸狐疑,冯保只得耐心解释:宝钞库的钱属于皇上的私房钱,其来源主要是一些皇庄与矿山的榷税收入,如各地的金银铜锡矿,都由皇上派太监前往坐镇督办并收取榷税。近年来,各地开矿虽然数目不少,但收益甚微,税银收入大幅减少,再加上宝钞库最大的进钱户——宝和店前几年被划到李太后名下,因此,宝钞库每年的各种进项大约只有十几万两银子。这些钱被皇上用来作为嫔妃的脂粉钱,以及身边内侍的赏钱等各样小宗开支。前几年朱翊钧年纪小,还不懂得花钱,所以,宝钞库银钞的进项多一点少一点也无所谓。这一两年来,皇上懂得花钱了,他虽然还没有嫔妃,但赏赐内侍买东买西每天都在支出,立马就显得用度不够。 听完冯保的解释,朱翊钧老大不高兴,咕哝道:“难道朕花几个钱,就只能在宝钞库中支取?” “是呀,”冯保小心回道,“这是老辈儿传下的规矩。武宗皇帝爷花钱最大方,一高兴就给人赏赐,宝钞库一年的收入,只够他应付半年的。” “剩下半年怎么办?” “还不是到处挪借,想办法扩大宝钞库的进项。” “他就不能下旨调太仓银?” “太仓银是国库,其银两用于军防、漕运、学校、官员、俸禄等国事,银钞可不好随便调出的,每调用一笔银两,得有正当理由。隆庆皇帝登基时,曾下旨调十万两太仓银给嫔妃制作头面首饰,结果导致百官强烈反对,户部尚书马森还愤然辞职。” “这么说,当一个皇帝,用钱还得受限制?” “是。” “那,张先生这几年推行财政改革,国库收入大幅增加,现太仓里存有几百万两银子,咱这个做皇帝的,还无权动用?” “不是无权动用,而是要有名目。” “你现在就到内阁传旨,要太仓划二十万两银子到宝钞库。” “用何名目?” “名目嘛,”朱翊钧眨巴眨巴眼睛,气咻咻说道,“朕大婚之后,还没有给宫中一应内侍施舍喜钱呢。” 冯保顿时笑得像个弥勒佛:“万岁爷这理由正当。”他本是个爱钱如命的主儿,皇上变着法子弄钱,他正好从中捞外快,哪有不高兴的!当下辞了皇上回到司礼监值房,一路上盘算着如何去内阁传旨。 |
||||
上一章:第三回 | 下一章:第五回 |
邮箱:yuedusg@foxmail.com Copyright@2016-2026 文学吧 |